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药doc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宝典.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药doc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27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0:18:27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宝典.doc介绍

2010年中医医师辅导:“治痿独取阳明”的意义“治痿独取阳明”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痿论》:“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灵枢。根结》篇曰:“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合折则气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 “痿”即痿证,亦称“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软弱无力,甚至痿废不用的病证,多见于下肢痿弱不用。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运行也。”引起痿证的原因有过度悲哀、过思房劳、以水为事等,其病机主要有热盛津伤,或湿热蕴结,四肢筋脉失养,痿弱不用。所谓痿者,萎也,水枯则萎,水湿过多亦萎。故此《素问。痿论》曰:“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痿叙论》指出:“随情妄用,喜怒不节,劳佚兼并,致内脏精血虚耗,荣卫失度……使皮毛、筋骨、肌肉痿弱无力以运动,故则痿躄”,并明其病机“痿躄证属内脏气不足之所为也。”对于痿证的治疗,《素问。痿论》提出了“治痿独取阳明”的论点。阳明即足阳明胃经,“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脾胃在治疗痿证中的作用。由于“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阳明多气多血”(《灵枢。九针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胃将饮食水谷化生为水谷精微,并藉心肺之气将水谷精微布散全身,润泽肌肤、滑利关节、充养筋脉。“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指出筋脉、肌肉、四肢、百骸皆赖五脏精气以充养,而五脏精气津液皆源于脾胃。故《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关节也。”宗筋,指众筋汇聚之处,又泛指全身的筋膜,《素问。五脏生成》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宗筋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作用。由于“阳明多气多血”(《灵枢。九针论》),故阳明充盛,气血充足,筋脉得以濡养,则筋脉柔软,关节滑利,运动灵活。而阳明胃的功能又与脾的运化密不可分,如《素问。太阴明论》所言:“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有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因此,脾胃亏虚,气血不足,则宗筋失养,纵缓不收,而见肌肉、关节痿弱不用。正如高世栻所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
“治痿独取阳明”在临床上,对于痿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主要表现在:①指导痿证的针灸治疗。“治痿独取阳明”是源于《灵枢。根结》篇“痿疾者,取之阳明”之说。然而细研《灵枢。根结》,通篇皆是论述针灸治疗原理,“治痿独取阳明”是强调在痿证治疗中,针刺取穴应以阳明经穴为主。痿证多由阳明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而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刺阳明出气血”(《灵枢。九针》),即刺阳明可以产生气血、补益气血,气血充足,筋脉得养,痿证则缓。《针灸学》中对于痿证治疗所选处方:上肢“肩鹘、曲池、合谷、阳溪”皆为手阳明经穴位,下肢“髀关、梁丘、足三里、解溪”皆为足阳明经的腧穴,即是明证。②指导痿证的药物治疗。由于痿证多由精气津液亏虚,或湿热蕴结,筋脉失养所致。胃为水谷之海,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亏虚,化源不足,常致痿证。因此,临床对于痿证,多以补益脾胃、增其化源,或清热利湿、养阴生津之法治之。如李中梓曾治高玄圃患两足痿软,神气不足,间服安神壮骨之药不效,改服滋肾牛膝、薏苡仁、二妙散之属,又不效。纯用血药,脾胃不实。诊之脉皆冲和,按之亦不甚虚,惟脾部重取之,涩而无力,此土虚下陷,不能制水,则湿气坠于下焦,故膝胫为患耳,进补中益气倍升麻,数日即愈(《续名医类案。痿》)。又赖良蒲治何女士,筋脉驰纵,皮热口燥,膝胫顽麻,足不任地,舌降脉数。诊为湿热熏蒸,阴经受损,肺热叶焦,灌溉失司。宗《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以玉女煎合三妙散加减,6剂热退麻止,津回便润,并能扶杖缓行,10剂步履安详,恢复正常(《蒲园医案》)。此两例验案,一从健脾益气论治,一从养胃利湿入手,皆取得较好疗效,故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治痿独取阳明、从脾胃论治痿证的原则。
  然而应当指出,痿证之成,不独脾胃病变,其它原因亦可致痿。如湿热致痿,“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素问。生气通天论》);或燥热致痿,“手足痿软,不能收持,由肺金本燥,燥之为病,血液衰少,不能营养百骸故也”(《素问玄机原病式》);或寒湿致痿,“民病寒湿,发为肉痿,足痿不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或肾亏致痿,“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灵枢。本神》)。可见,“治痿独取阳明”并非痿证的惟一治法。因此临证之时,对于痿证,无论是针灸治疗,还是中药治疗,皆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素问。痿论》);并结合各脏所主季节性,“各以其时受月”(《素问。痿论》),选择相应的俞穴或药物进行治疗。如《赤水玄珠。痿》指出:“《内经》皮、肉、筋、骨、脉五痿,既分属五脏,然则独取阳明,只可治脾、肺、皮、肉之痿。若肝之筋痿,心之脉痿,肾之骨痿,受病不同,岂可仅取阳明而已乎?故治筋痿,宜养其肝,脉痿宜养其心,骨痿宜滋味其肾,未可执一而论。”2010年中医医师辅导:八纲辨证—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一般地说,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
   (一)表证表证是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主证:以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舌苔薄白,脉浮为基本证候,常兼见四肢关节及全身肌肉酸痛,鼻塞,咳嗽等症状。由于外邪有寒热之分,正气抗御外邪的能力有强弱不同,表证又分为表寒、表热、表虚、表实证。  1.表寒证  主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疼痛明显,无汗,流清涕,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病机:寒邪束于肌表或腠理,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邪气侵犯体表经络,致卫气营血运行不畅,故头身肢体酸痛。正邪相争于表,故脉浮。  治则:辛温解表。
常用方剂:麻黄汤  2.表热证  主证:发热重,恶寒轻,头痛,咽喉疼痛,有汗,流浊涕,口渴。舌质稍红,苔薄白不润,脉浮数。  病机:邪正相争于表,故发热,恶寒。热邪犯卫,汗孔失司,则汗外泄。热伤津而口渴。热邪在表,故脉浮数。  治则:辛凉解表。常用方剂:银翘散。  3.表虚证  主证:表证而恶风,恶寒有汗。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病机:体质素虚,卫阳不固,故恶风,汗出,脉浮而无力。  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常用方剂:桂枝汤。  4.表实证
  主证: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病机:邪盛正不衰、邪束肌表,正气抗邪,肌表汗孔固密,故发热恶寒而无汗,脉浮而有力。  治则:辛温解表。常用方剂:麻黄汤。辨别表寒证与表热证,是以恶寒发热的轻重和舌象脉象为依据。表寒证是恶寒重发热轻,表热证是发热重恶寒轻,表寒证舌苔薄白而润,脉浮紧,表热证舌苔薄白而不润,脉浮数。此外,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由表寒证变成表热证,外邪侵入肌表后容易入里化热,表寒证(或表热证)可以转化为里热证。辨别表虚证与表实证,结合病人体质,以有汗无汁为依据。表实证为表证而无汗,年青体壮者多见;表虚证为表证而有汗,年老体弱或久病者多见。(二)里证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里证的成因,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因此,里证的临床表现是复杂的,凡非表证的一切证候皆属里证。外感病中的里证还需结合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而内伤杂病中,则以脏腑辨证为主。里证要辨别里寒、里热、里虚、里实(在寒热、虚实辨证中讨论)。辨别表证与里证,多依据病史的询问,病证的寒热及舌苔、脉象的变化。一般地说,新病、病程短者,多见于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常见于里证。发热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于舌边尖红;里证常有舌苔的异常表现,脉浮者,为表证;脉沉者,为里证。  (三)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  主证: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  病机:邪正相争于半表半里,互有胜负,故寒热往来。邪犯半表半里,胆经受病,故胸胁胀满,口苦。胆热而肝胃不和,故心烦,目眩,欲呕,不思饮食。  治则:和解表里。
常用方剂:小柴胡汤。  (四)表里同病(表里夹杂)  表里同病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个时期出现,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初病即见表证又见里证。二是发病时仅有表证,以后由于病邪入里而见里证,但表证未解,也称为表里同病,三是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原有内伤,又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等,也属表里同病。治疗原则为表里双解。2010年中医医师辅导:八纲辨证—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一般地说,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辨别寒热是治疗时使用温热药或寒凉药的依据,所谓“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宝典.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