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万年青——中国画 课时:一课时 页码:第1页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写意花卉的有关知识,欣赏花卉的自然美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美。 2、认识万年青的形态特征,初步掌握其写意画法。 教学重点: 学习写意画花卉技法。 教学难点: 构图、中锋画叶与果实的用笔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笔墨纸等工具及范图、画册。 学生:笔墨、颜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引入: 让学生欣赏几幅万年青写意画图例及拍有万年青的照片,教师边介绍万年青的特点: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观赏花卉,冬夏常青,叶如剑锋,果实多为桔红色。由于有“万年青”的美名,人们都取其吉名作为健康长寿的象征。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万年青的写意画法。 2、讲授新课: ①让学生欣赏教材范图,观察范图。 ②分析构图方法: 老师拿出事先画好的几种不同构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请学生说说哪种构图最合适,尽量避免不正确的构图如太小、偏移等,本课范图尤其要避免往上偏移太多,在画叶子时要考虑果实的位置预先留出。还要注意叶片组成了一个倒三角形。 ③用笔方法: A、让学生先试着自己在纸上画一两片叶子与果实。提醒学生用中锋用笔。 B、老师示范用笔方法:用墨调花青(或加少许藤黄)由上往下用中锋画出叶子,用笔时,笔尖色稍浓,落笔后逐渐加压,收笔时稍稍提笔,使叶片顶端尖,中间最宽,叶根渐小。前面叶片色稍重,后面的叶片色淡些。待水分稍干时,再用浓墨勾出其叶脉。老师顺带画出用侧锋画的叶片,让学生比较,以强调中锋。 画果实同样运用中锋笔法:用朱红色中锋点画,笔点下时稍转一圈提起,使圆点中间稍浓,边缘略淡。而后用浓墨点脐与果柄。老师将果实重复的画二三遍,让学生加深印象。 ④老师将事先画好的范图贴出来,供学生参考。 3、学生练习: 可以先练习叶片、果实的分解画法,再练习整体。老师多发几张生宣纸给学生练习。加强辅导。 4、讲评作业 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先互评,教师再讲评。表扬大胆做画的学生,鼓励他们课余多练习。 第二课:牵牛花(中国画) 课时:一课时 页码:第2页 教学目的: 1、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了解写意花卉的传统表现技法。 2、训练掌握写意牵牛花的笔墨技能。 教学重点: 理解牵牛花的形体特征及笔墨的掌握运用。 教学难点: 如何较好地运用笔墨生动地表现牵牛花。 教具准备: 毛笔、墨、国画颜料、水罐、调色盘、生纸宣等。 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2、放映图片,让学生在欣赏中观察并说说牵牛花的形体特征。 3、出示图片与牵牛花国画范作,在引导比较中,让学生通过讨论,说说国画中的构图与笔墨的形体表现特点。 4、教师示范作画过程,进行具体的技法指导: 调出红紫或蓝紫,中锋勾出椭圆,再用侧锋(笔尖浓、笔根淡)在椭圆中画出三个花瓣,下方两笔画成花筒,再用黑色画花托,点花蕊所用墨也可用黄色,牵牛花的叶子可用侧锋蘸墨色(笔尖浓笔根淡)撇出“个”字形,趁墨色未干用浓墨勾叶脉,牵牛花藤可用中锋浓墨勾勒,并应讲究行笔流畅,疏密有致,柔而不弱,转折有力。 5、学生练习牵牛花的画法,教师巡视指导。提醒注意用笔的浓淡干湿,落笔之前可在吸墨纸上先试一试墨色。 6、教师板书牵牛花的用笔。 7、出示整张画的完整构图,并提上文字。 8、学生可根据熟练程度,画一张相对完整的图。 9、作业评讲。 10、教师小结: 写意牵牛花的画法。 第三课:山茶花——中国画 课时:一课时 页码:第3页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画传统写意花卉的技法特点,学会欣赏中国画作品。 2、学习中国画写意山茶花的简单画法,继续进行笔墨基本功训练。 教学重点: 学习写意画花卉技法。 教学难点: 构图、中锋画叶与果实的用笔方法。 教具准备: 教师:笔墨纸等工具及范图、画册。 学生:笔墨、颜料等。 教学过程: 1、欣赏引入: 让学生欣赏几幅山茶花写意画图例及拍有山茶花的照片,教师边介绍山茶花的特点:这是一种受人欢迎的观赏花卉,单层五瓣的,也有多层复瓣的,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山茶花的写意画法。 2、讲授新课: ①让学生欣赏教材范图,观察范图。 ②分析构图方法: 老师拿出事先画好的几种不同构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并请学生说说哪种构图最合适,尽量避免不正确的构图如太小、偏移等。 ③用笔方法: A、让学生先试着自己在纸上画一朵花和叶的组合。提醒学生用中锋用笔。 B、老师示范用笔方法: 1)勾花形。调出洋红色,中侧锋勾出花瓣。 2)侧锋调浓淡墨画出花叶。 3)浓墨勾出叶茎。 4)用藤黄点花心,浓墨画花杆。 ④老师将事先画好的范图贴出来,供学生参考。 3、学生练习: 可以先练习花、叶的分解画法,再练习整体。老师多发几张生宣纸给学生练习。加强辅导。 4、讲评作业 展示学生的作业,学生先互评,教师再讲评。表扬大胆做画的学生,鼓励他们课余多练习。 第四课:小吊饰 课时:一课时 页码:第4页 教学目的: 1、认识小吊饰的艺术样式,扩大学生审美视野。 2、学习制作小吊饰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如何利用现成的旧材料制作小吊饰。 教学难点: 小吊饰的设计和构思。 教具准备: 废旧瓶子、剪刀、胶水、彩色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图片,导入课题。(播放课件) 三、讲授新课: 1、欣赏图片。 2、认识小吊饰的特点。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这么多的图片,谁能来说看看小吊饰有什么特点?他们都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生:特点小巧、美观。 生: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中间最大的部分,一是吊着的部分,还有一个是下面垂着的部分。 师:说的很好,(展示课件) 小结小吊饰的特点:美化环境、丰富生活情趣、礼品。 组成:1)吊式 2)主体 3)坠物 3、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找找其中的毛病。 4、选择材料: 废药瓶、瓦楞纸、空可乐瓶、纽扣、彩色卡纸、彩绳等。 5、设计方法,展示课件: 1)设计:必须先画草图,根据手中持有材料的形状、色彩、质地展开丰富的想象,看看可以设计成什么,从而确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也可以先确定内容形式,再选定相应的材料。 2)制作:先根据材料把主体确定下来,然后加以装饰,接着加上下坠和吊链,最后调整。 6、布置学习任务: 用废旧材料,加以装饰制作,再装上吊链,制作小吊饰,完成之后,同学之间可互相赠送。 7、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检查。 8、作业评讲。 9、教师小结: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有趣的小制作,不仅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他们立废观念,同学们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体验创造的快乐,一些同学在回家后还很有兴趣的再做着,还把制作的小吊饰互相赠送。第五课:放风筝(记忆画) 课时:两课时 页码:第5页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传统民间风筝艺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观察身边事物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习惯。 2、训练学生构图、人物造型、色彩等方面的综合能力,提高绘画的表现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记忆、想象表现主题。 教学难点: 人物形象及动态的表现。 教具准备: 录象机、实物展示台、人物动态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上网查找风筝资料,第二课时表现绘画作品) 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 2、谜语导入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3、学生回答: 4、学生上网查找风筝图片、历史等资料。通过网上自主学习,进一步回忆童年的往事。 5、交流学习的心得。第二课时 1、根据上节课查找的资料(文字、图片)交流儿时放风筝的趣事。 2、教师出示几组范图让学生欣赏。 3、布置学习任务: 画一幅放风筝的记忆画。教师提供几个放风筝的动态供学生参考。 4、学生作画,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评奖。 组织评选优秀作业: 1)小组互评。 2)作者上台自评后,其他学生评议。 6、课外延伸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大胆想象、探索求知。第六课:圆柱体透视 课时:两课时 页码:第6、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圆柱体的基本透视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圆柱体透视知识表现圆柱体实物。 教学重点: 理解圆柱体的透视关系。 教学难点: 圆柱体横截面透视规律。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绘图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圆柱体透视规律,第二课时表现实物)第一课时 1、组织教学。 2、观察一个平置的圆柱体,回答问题。 师:一个平置放着的圆柱体,我们能看到几个面? 生:两个。 师:哪两个面? 生:上面和侧面。 师:实际上,整个圆柱体有几个面? 生:三个,还有一个底面被遮住了。 3、教师展示一个透明的玻璃杯,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观察自己带来的杯子。 4、教师演示圆柱体横截面的透视变化。 插图 当圆柱体处于不同位置时,我们看到的圆的大小 也有所不同:正圆;椭圆;圆面消失,变成一条直线。 5、对比刚才同学画的是否正确,讲评。 6、教师示范: 1) 画一长方形,即圆柱体的横截面。 2) 画出横截面的透视,即离眼睛近的面小一些,离眼睛远的面大一些。 3) 再画出中间截面由小到大的透视变化。 7、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第二课时 1、组织教学,复习圆柱体透视变化规律。 2、教师示范圆柱体的杯子的画法。 a) 画一方形,定出杯子的长宽。 b) 按照圆柱体的透视规律画出杯子的外形。 c) 表现出杯子的特点。 d) 表现明暗变化,体现出一定的体积感。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作业评奖:展示优秀的作业,评奖不足的地方。 5、课堂总结。 6、教学反馈: 课时:两课时 页码:第页 教学目
小学美术第10册教案(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