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除 除加 除减
中山门小学
熊晓颖
教学内容:
P31 例10 例11,做一做,练习八1~4
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会计算机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和小数除法中的简便计算。
教学重点:
小数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幻灯,口算卡,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首先我们练习一下口算。(出示口算卡)
4.8÷0.06 72÷0.08 6.3÷0.09
1.3+2.8 3.2-1.9 0.8×0.09
2.复习题
出示:先想一想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360÷4÷5 420÷6 +150 750÷5 -80
(1)逐题分析
如:360÷4÷5 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在草稿本上计算出答案核对。
师:
(2)在整数的连除,连加,连减中运算顺序是什么?
二、新授
1.导入:
我们做了连除,除加,除减的题目,师: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的运算与整数是一样的。
2.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连除,除加,除减。
3.出示例10:
一max.book118.com,是一只蝴蝶飞行速度的2.4倍。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1)完整分析一遍例10,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师:要求这只蝴蝶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必须先求什么?先求出一只蜜蜂的速度。
(2)同桌互论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9.3÷0.5 9.3÷0.5÷2.4
(3)汇报,为什么?
(4)列式(分布或综合) 列综合式
(5)板书 9.3÷0.5÷2.4
A.看式中有几步什么运算?(两步)
B.运算顺序是什么?(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C.结合例10题目说为什么先算9.3÷0.5呢?(多指人说)
(6)板演。集体订正,有无错误。
3.出示“做一做”
432÷3.6 +2.88 2.96÷0.4 -1.73
(1)审题,读题
(2)分别问含有哪些运算,怎么算?(同桌讨论)
(3)汇报,核对。
小结:仔细观察例10,做一做3题有哪些运算?运算顺序是什么?
4.我们再练习几题,它们的运算顺序又是什么呢?
0.49÷0.7 +0.43 0.56÷0.7 -1.8
5.4÷0.06÷9 39.05÷7.1 -4.02
7.36÷0.8 +0.4 1200÷15÷2
(1)1200÷15÷2 师:这题除了依次计算还有什么方法?两种方法比较哪种简便?
按以前学习的内容这题如何用简便方法?
5.出示例11
师:我们来看,5.6÷35 能不能用简便计算?如何用?〈讨论〉
6.上草稿本
7.指着回答集体订正。
5.6÷35=5.6÷7÷5=0.8÷5=0.16
8.“做一做”用简便方法计算:
(1)930÷5÷0.6 4.5÷18(写在小黑板上)
挂起订正。
9.小结:用简便方法的时候要根据题目特点应用已学计算定律和有关性质,把题目中比较繁的转化为较为简单的计算或口算。
10.看书P31 ,填一填3 上书 汇报
机动P32/4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二、圆柱和圆锥
单元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知道圆柱是由两个完全一样的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圆锥是由一个圆和一个曲面围成的;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能举例说明。圆柱和圆锥,能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或物体是不是圆柱或圆锥。
2.使学生知道圆柱侧面展开的图形,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和表面积,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计算方法,并认识取近似数的进一法。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说明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
单元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练一练”,练习一第1—3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大小不同的圆柱实物(如铅笔、饮料罐、茶叶筒等)若干,圆柱模型;学生准备圆柱实物(要有一个侧面贴有商标纸或纸的圆柱体),剪下教材第127页图形、糨糊。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板书: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
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
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板书:——底面)你认为这两个底面的大小怎样?老师取下两个底面比较,得出是完全相同或者大小相等的两个圆。(把上面板书补充成:上下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圆)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用手示意侧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接前第二行板书:侧面是一个曲面)
(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在说明的基础上画出下面的立体图形:
(4)认识高。
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板书:高)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在图上表示出高,并板书: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
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
(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3)老师说一些物体,学生判断是不是圆柱:汽油桶、钢管、电线杆、腰鼓……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教师示范)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
(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板书: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3)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读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做圆柱体。
让学生按剪下的第127页的图纸做一个圆柱体。指名学生看着做的圆柱体说一说圆柱的特征,边说边指出圆柱的各个部分。让学生说一说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
3.做“练一练”第3题。
指名两人板演,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集体订正,要求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4.思考:
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一第2题。
家庭作业:练习一第3题。
(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例2、例3和“练一练”,练习一第4—8题。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识取近似值的进一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一个圆柱模型(表面要有可揭下各个部分的一层纸);学生准备一个圆柱体。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第12册教案(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