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进度表 周次 项目 起止时间 教学内容 1 3.1---5 比例的基本性质 2 8---12 正反比例 3 15---19 整理和复习 4 22---26 圆柱 统计表 5 29---4.2 圆锥 6 5---9 整理和复习 7 12---16 统计表 8 19---23 统计图 9 26---30 整理和复习 10 5.1---7 休息 11 10---14 数和数和运算 12 17---21 代数和初步知识 13 24---28 应用题 14 31---6.4 量和计量 15 7---11 几何初步图形 16 14---18 简单统计 17 21---25 复习 18 28---7.2 复习 19 5---9 考试 20 12---16 第十二册数学教学总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例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会看比例尺,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尺知识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使学生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初步认识球半径和直径,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 3、使学生会看制作含有百分数的复试统计表,了解简单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会看和初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 4、使学生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的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空间能力。 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比例 单元目标: 1、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用比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 3、使学生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4、通过比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启蒙教育。 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练习的第l~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过程: 一、教学比例的意义 1.复习。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教师: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2.教学比例的意义。 (l)出示例1: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然后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 “所以这两个比怎么样?(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80:2=200:5)像这样(指着这个式子和复习题的式子4.5:2.7=10:6)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80:2=200:5,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35: 42=,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2)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3)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第2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做练习的第3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第10页看第6行到9行。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学生看书时,教师板书:80:2=200:5)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出的比例的外项、内项。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接着板书如下: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成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可多让一些学生说,说得不完整也没关系,让后说的同学在先说的同学的基础上说得更完整。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边问边画出交叉线,如: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板书:80×5=2×200 3.巩固练习。 教师: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教师:我们可以这样想:先假设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再算出两个外项的积(板书:两个外项的积: 3×8= 24)和两个内项的积(板书:两个内项的积: 4 × 6=24)。因为 3 × 8=4 × 6(板书出来),也就是说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所以3:4和6:8可以组成比例。(边说边板书:3:4=6:8) (2)做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三、小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填空 3、先应用比的意义,再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 :12 (2)1.4 :2 和 7:10 (3) 0.5 :0 .2和5/8 :1/4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写成几组就组几组) 2 、3 、4和6 四、作业 练习的第3题。 2、解比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解比例的内容,练习的第4~9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这节课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解比例。(板书课题) 二、新课 教师:什么叫做解比例呢?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全册教案(人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