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疫不只是检验与处理 ——《植物检疫条例》修改之管见 张国庆 (安徽省潜山县林业局 246300) 老的《植物检疫条例》及其相关的实施细则,其内容主体是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缺少监测预警、应急管理、有害生物扩散责任追究等重要内容。 植物检疫,仅仅是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是不能完成检疫任务,不能达到检疫目的的。检疫,更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将危险性有害生物拒之门外,及早发现,及早处置。 1.将《植物检疫条例》提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防疫法》 植物防疫,涉及生物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类健康,是国家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林业发展、生态建设中发挥着保驾护航作用。为了加强植物防疫工作,将“条例”升格为“法”,势在必行。 检疫,其目的在于防,仅仅实施检疫检验与检疫处理,是达不到“防”的目的,有且只有“防”“检”结合,寓“检”于“防”,才能有效拦截有害生物入侵,遏制有害生物扩散,及时消除生物灾害隐患,减少生物灾害造成的损失。因此,检疫法规中必须加入“防”的内容,将“植物检疫条例”提升为“植物防疫法”。 2.引入灾害管理观念 农业生物灾害是自然灾害的一种,“病虫害检疫与防治”一词已不能涵括植物防疫工作的全部内涵,而且,植物防疫工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为适应变化的需要,同时,也为与国际接轨,笔者建议将灾害管理观念引入植物防疫法规,相应的机构也应作科学的调整。 2.1分级管理 根据生物灾害源的危险性或灾害的危害程度,将生物灾害或有害生物划分等级,按照等级,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进行灾害管理。 生物灾害不同于上述灾害,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与其他灾害分级管理有所不同,可采取两种分级方案: (1)按照灾害严重程度——生物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按照分级结果,启动相应预案。 (2)按照灾害源的可控制性、发展态势——有害生物危险性分级。对有害生物进行风险分析(PRA),按照分析结果进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对不同级别的有害生物,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如Ⅰ级有害生物由国家监管,一旦发现,立即铲除;Ⅱ级由省级监控,一旦发现新疫点,限期拔除。 生物灾害的分级管理 灾害分级 按灾害源分级(按照PAR分析结果分级) 按灾害危害程度分级 Ⅰ级 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highly risky quarantine pest)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并直接危及人类生命安全或直接危害大范围人类健康的;或高度危险检疫性有害生物在省际间连片大面积爆发 Ⅱ级 一般检疫性有害生物(risky quarantine pest)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并直接危害局部人类健康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连片大面积爆发 Ⅲ级 限定的非检疫性有害生物(regulated non-quarantine pest) 造成生态、经济危害巨大;或一般有害生物在县际间连片大面积爆发 Ⅳ级 非限定性有害生物(non-regulated pest) 一般有害生物在县内连片大面积爆发 2.2分类管理 按照有害生物种类、危害对象的不同,对生物灾害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 对于不同的灾害源,根据不同灾害源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进行防治。对于不同经营目的、权属的灾害受体遭受生物灾害,其管理措施、管理责任也不尽相同。例如林业生物灾害治理,由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可确定受益者承担,而森林的经济效益的受益对象难以明确时,以及生态公益林,林业生物灾害防治责任主要由政府承担;对于成片大面积暴发的林业生物灾害或Ⅰ、Ⅱ级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时,由政府承担治理责任。 2.3分区管理 (1)自然区域:生物灾害的区域性特点,决定了不同区域的生物灾害,其发生发展特点都不会相同。根基自然区划和生物灾害分布状况、发生特点与规律,进行生物灾害发生区域区划,根据发生区的灾害特点,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行政区域:所有的灾害管理措施,最终都将以行政区划为管理单位,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落实,因此,灾害发生区的区划,应该结合行政区划进行。 2.4分期管理 生物灾害发生发展,常常遵循一个特定的生命周期。生物灾害不同的发生发展周期,采取不同的应对管理措施。根据生物灾害可能造成的威胁、实际灾害已经发生、危害逐步减弱与生态系统恢复三个阶段,可将生物灾害事件总体上划分为预防期、预警期、爆发期、缓解期、善后期。 2.5监测预警 建立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监测队伍,通过先进的手段,进行实时监测;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预报模型和人工干扰模型,进行准确预报和人工干扰模拟。 (1)运用现代技术,进行实时监测 利用3S、实时溯源系统等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有害生物监测和预警体系。以信息技术和生态、化学技术为依托,结合常规抽样和调查技术,研究重大有害生物的中长期测报和短期准确预报技术,提高预警水平和御灾决策能力。 (2)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 仿照气象部门的做法,制定长远的工作计划,完善监测工作的组织与监督制度,规范外业数据采集与上报行为,确保监测数据准确、规范,通过长期数据积累,建立准确的有害生物生态学模型。 2.6风险分析 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对常发性和危险性有害生物开展风险分析,为生物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2.7应急管理 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灾害应急管理水平。 2.8双精管理(精密监测,精确管理) 精密监测、精确管理的目的就是对生态系统实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非健康生态系统,找出影响生态健康的因子,采取先进的生物管理措施,及时、快速地恢复“患病”生态系统的健康;或者对处在健康、亚健康状态的生态系统,采取合理的措施,维护生态系统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 也就是说,生物灾害的双精管理,不仅仅是要克服被动防治和单种防治带来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主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生物灾害的“双精”管理的实质是:①重在监测,对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发布精准预报。②重在预防,维护健康状态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保持在比较稳定的健康状态。③对非健康的生态系统,采用先进的生物管理学技术,使其尽快恢复健康。这里的生物管理学技术,主要是指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利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人工干扰措施,促进其恢复健康。 (1)精密监测 对生态系统进行连续的、实时的监测,通过对积累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手段,建立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生活、发生发展等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对有害生物未来的发生发展情况做出精确的预报。 (2)精确管理 利用精准预报结果,通过已经建立的、比较完备的、接近有害生物在自然条件下的生态模型(生活、发生发展模型),建立人工干扰模型,尽量使用生态系统自身修复能力使其恢复健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选择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手段(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等),对有害生物做出较为精确的干扰,使其危害降到允许的阈值内,并促进“患病”生态系统较快地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比较合理的人工干扰措施,是指对环境、对生态系统包括对其它生物的损害控制在允许的阈值内,并且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自然修复,没有永久损害,对人类没有损害。这里的阈值,根据有害生物种类和危害对象的不同,分为经济损失阈值和生态承受能力阈值。 (3)精准施药 在进行药物治理时,尽量选用只对靶标生物有作用的药物,或
检疫不只是检验与处理.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