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药政管理 第一章 法律基础知识 1.法律的一般知识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与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 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法的渊源 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 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某一类人的一般性规定,是抽象行政行为的一种。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人民政府规章。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级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优先适用效力,经济特区法规的优先适用效力。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依法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适用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特别规定优于一般规定、新的规定优于旧的规定的原则: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的,适用特别规定;新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的,适用新的规定。 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是指法具体生效的范围,及法在适用对象、时间和空间三方面的效力范围。 法的对象效力 中国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中国领域内一律适用中国法,在国外仍受中国法的保护并履行中国法定义务,同时也遵守所在国的法。 我国法律对外国的适用包括两种情况:(1)在中国领域内的外国人,除享有外交特权、豁免权或法有另外规定者外,一律适用我国法律;(2)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或中国公民、法人犯罪,按中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适用中国刑法规定,但按犯罪地的法不受处罚的除外。 法的空间效力 有的法在全国范围有效; 有的法在一定区域内有效; 有的法具有域外效力。 法的时间效力 是指法的效力的起止时限以及对其实施前的行为有无溯及力。 法开始生效的时间: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经过一段时间生效。 法终止生效的时间:一是以新法取代旧法,使旧法终止生效;二是有些法完成了历史任务而自然失效;三是发布特别决议、命令宣布废止某项法;四是法本身规定了终止生效的日期 法的运行过程 立法 立法的概念 立法是指由特定主体,依据一定职权与程序,运用一定技术,制定、认可和变动法这种特定社会规范的活动。 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的基本原则: 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 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 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 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 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 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我国立法的基本程序 立法的基本程序包括: 法律案的提出、 法律案的审议、 法律草案表决稿的表决 法律的公布 根据我国宪法和《立法法》的规定,一般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或常务委员会全体组成人员超过半数通过。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法律体系,也称为部门法体系,是指一国的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而形成的内部和谐一致、有机联系的整体。它不包括国际法和已失效的国内法。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通常包括下列部门法:宪法、行政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诉讼法。 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法律关系的客体:物;行为结果;精神产品;人身。 法律关系的内容: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兽药管理条例 一、《兽药管理条例》立法的宗旨和意义 1 宗旨:为了加强兽药管理,保证兽药质量,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体健康。 颁布《条例》的意义 兽药立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 标志我国兽药监督管理工作进入法制化新阶段 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对兽药质量监督的作用 保护兽药经济健康、持续和稳定的发展 二《条例》的修订 修订的原因 《条例》中的一些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养殖业的发展和食用动物产品安全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一是兽药生产、经营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假劣兽药时有出现,影响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兽药安全使用管理制度过于原则,没有对休药期、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等做出规定,难以保障安全用药 三是兽药审批层次多,标准不统一,同一兽药品种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标准,实践中易造成地方保护主义 四是监督管理措施不健全,食用动物
兽药药政管理讲义.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