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系发达、活力旺盛 保证水稻分蘖早发及时够苗,要靠根系发得早;改善株型,培育壮秆,要靠根系扎得深;争穗大粒多粒饱,要靠根活力高,不早衰。 水稻次生根发生终止期4个节间品种在抽穗期,5个节间品种在孕穗期,6个节间品种在剑叶抽出时。终止发根叶龄期及前1叶龄期发生的根着生于第1伸长节间上、下2个节上,在地表层或地面上,形成“浮根”。 浮根出现是水稻根系发达的标志,也是高产水稻所必须的条件。 终止发根叶龄期以后水稻根数不再增加,但根的分枝要到成熟期才停止。 因此,维持抽穗后根系活力是防止叶片早衰、提高结实率和粒重的重要途径。 根系活力的鉴别: 1、白、黄、黑根比例; 2、α-奈胺酸(α-NA)还原能力; 3、基部节间伤流量。 第六节 水稻定量栽培技术 一、播种期确定 播种期确定通常要考虑种子安全发芽出苗、幼苗安全生长、水稻安全齐穗和茬口等。 在我国,水稻春季播种主要受播种期间低温的限制。由于水稻发芽出苗的最低日均气温为10℃(粳)、12℃(籼)。因此,在自然状况下,最早播期为春季日均气温稳定通过10℃(粳)、12℃(籼)的初日。 在保护性育秧条件下,最早播期应考虑水稻移栽的安全和秧龄长短两个方面。水稻安全移栽温度为15℃以上,允许最长秧龄为N-n-1叶。 在我国,秋熟水稻的播种期主要受齐穗期间低温的限制。水稻安全齐穗最低温度20℃(粳)、22℃(籼)和23℃(杂籼)。因此,最迟播期应保证水稻在秋季日均气温稳定通过20℃(粳)、22℃(籼)、23℃(杂籼)的终日前齐穗。以此为依据,根据当地气象资料和品种播种到齐穗所需有效积温,推算最迟播种期。 在生长季节允许条件下,适宜播期应将水稻抽穗结实期安排在最有利于灌浆结实的季节。 关于最佳抽穗结实期 最佳抽穗结实期是指一个地区温光条件最有利于提高抽穗至成熟期光合积累量的时间段。 研究表明:抽穗期日均温25-26℃,抽穗-结实期日均温21-22℃,日温差10℃以上是一个地区水稻的最佳抽穗结实期。 在高产地区普遍规律是,抽穗至成熟期的平均最高气温在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25℃左右,平均最低温度在15℃左右。 丽江水稻最佳灌浆期 二、壮秧指标与播种量确定 1、秧龄 播期确定后,由于前茬收获迟早不同或移栽适期的限制(寒地水稻),带来秧龄的长短不一。 拔秧移栽起始叶龄:按幼苗发根规律,1-2 叶秧苗可以带芽谷移栽(3叶期发根)。3-4叶秧苗处于断奶期,易死亡,只能带土移栽。因此,拔秧移栽最小叶龄为5叶期秧苗。 拔秧移栽最大叶龄:N-n-1叶龄期,这一叶龄期移栽大田不再发生有效分蘖,完全依靠基本苗成穗。 2、壮秧形态指标 4叶以下小苗,以3叶期秧苗适时超重为壮秧的指标。 4叶以上秧苗,以主茎与分蘖保持N-3同伸关系为指标。如果分蘖的发生落后于 N-3规则,表明秧田群体分蘖动态出现分蘖停滞,群体条件恶化,应移栽。若此时再不移栽,原来的壮苗将转化为弱苗。 3、播种量确定 据观测,不论是在秧田还是本田期,LAI达到4分蘖发生便受影响,LAI=4.5为分蘖发生的极限。 因此,秧田适宜苗数(万/亩)=4.5×666.7/S。 其中,S为移栽时秧苗单株叶面积(cm2)。 S受移载秧龄、品种、育秧方式和肥力水平影响,可以通过具体测定,取得一个地区、不同品种、不同育秧方式下的S值。 一般情况下,粳稻5叶平展S=15,6叶平展S=20,7叶平展S=30,8叶平展S=65;籼稻5叶平展S=25,6叶平展S=30,7叶平展S=65,8叶平展S=135。 秧田适宜苗数确定后,进而根据种子千粒重、发芽率和成秧率计算播种量。 播种量(kg/亩)= 适宜苗数(万/亩)×千粒重(g) 发芽率(%)×成秧率(%)×106 4、秧田期管理技术要点 (1)播前种籽处理——晒种、选种 (2)浸种(消毒)——吸足谷重1/3的水分 (3)催芽 高温露白(35-38℃),15-18h,至80%破胸; 适温催根(30-35℃),翻堆散热,至齐根; 保湿促芽(20-25℃),保湿,至根长一粒谷、芽长半粒谷; 摊凉锻炼(自然温度),摊薄炼芽1d。 (4)秧田耕整 平、上软下硬,秧板上铺3cm泥浆,软硬度达自然落入半粒谷。 (5)播种 播种均匀,塌谷至谷粒刚好入泥,细土覆盖<1cm (6)秧田期管理 第1叶平展前,水不上秧板,保持土壤湿润、通气,晴天满沟水、阴天半沟水、烈日跑马水。 第2叶期施断奶肥3-5kg/亩尿素,水分管理与1叶期相同。 第3叶期薄水灌溉,防止秧苗生理失水。遇寒潮低温时深水护苗,低温过后逐步排浅水层。 第4叶期以后,浅水灌溉,不宜断水,以免根系长得太深,不好拔苗。看苗施接力肥,具体施与不施、何时施、施多少,以保证拔秧前6-7天肥效耗尽为原则。 移栽前3-4天施起身肥(送嫁肥),尿素10-15kg左右,促使秧苗多吸N,有利于移栽后活棵返青。 三、基本苗定量 基本苗数(万/亩)=目标穗数(万/亩)/单株成穗数(个) 单株成穗数定量 大中苗移栽条件下 单株成穗数=(1+t1)[1+(N-n-SN-1-a)r1]+t2r2 t1移栽时秧苗3叶以上分蘖数 t2移栽时秧苗2叶以下分蘖数,r2相应成活率,取0.4-0.6 SN移栽秧龄 r1为SN至N-n叶龄期有效分蘖发生率,一般取0.8-0.9 a为N-n调节值,一般群体在N-n叶龄期够苗,故取0.5 小苗移栽条件下 除一次分蘖外还有大量二次分蘖成穗,且小苗移栽一般缺位2个。 单株成穗数=有效分蘖叶龄余数(N-n-SN-2-a)的数列 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减少每穴栽插苗数 在保证适宜基本苗、株距不小于2.5寸(不好栽)和每穴栽插种子苗数不多于3棵的条件下,行距尽可能扩大。 扩大行距,能增加群体内的透光率。在分蘖期可以提高水温,促进水稻的分蘖; 中期可以提高对增施N素穗肥的同化能力,调节糖、氮比,有利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根系生长,抑制节间伸长、增加茎秆强度,防止叶片徒长,增强颖花分化和发育的能力,并减轻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抽穗后除继续发挥中期的各种优势外,还有延缓中下部叶片和根系的衰老,增加抽穗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和积累的能力,增加结实率和粒重的作用。 四、施肥定量 在高产条件下,水稻拔节前吸 N、P、K的数量分别占一生吸总量的30%、35%、50%左右;拔节~抽穗阶段吸收N、P、K量分别占50%、50%、40%;抽穗后吸收N、P、K量分别占20%、15%、10%。 水稻属喜铵作物, 拔节前明显偏向吸收铵态N,拔节后稻根还原力强,特别是上层根系和浮根的产生,对硝态N的吸收显著增加。故也称水稻为前铵后硝作物。 (一)高产水稻对N、P、K的吸收 (二)氮肥定量 氮肥定量分为总N量和N肥运筹两部分,都是根据高产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氮规律、肥料特性和当季利用规律、以及生育期间各种情况变化来定量的,是栽培中较难定量的技术之一
水稻栽培5-6.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