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种植操作规程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播前准备、育秧、稻田准备、移栽、田间管理、防治杂草、主要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 本标准适用于苏州市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水稻种植。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后,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NY/T391 绿色食品 产地环境技术条件 NY/T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 NY/T394 绿色食品 肥料使用准则 3.总量指标 生产面积3000亩,每亩产量600kg,总产量1800t。 4.种植操作规程 4.1播前准备 4.1.1品种选择 选择出米率高、外观好、吕质优、适口性好、适应性广、稳定性好、抗病抗倒性强的水稻良种—-苏香粳1号。 4.1.2种子处理 选用符合国标Ⅱ级以上标准的种子,催芽前晒种2~3天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同时用风选和泥水选种,最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每100公斤种子、100克药剂兑150公斤水种24小时,预防恶苗病、稻瘟病。 4.2育秧 4.2.1苗床准备 苗床选择冬闲田茬口,冬前在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抓早翻耕促进冰酥冻伐,春季结合翻耖施好腐熟猪粪便每亩2000公斤,促进土壤酥松,培肥地力。秧大田比例1:7~8. 4.2.2播种 播种期掌握在5月20日~5月22日,秧田上水后精细整地,做平秧板,达到秧板平整无积水。秧田每亩播种量控制在25kg左右,播种时坚持按板称种,均匀落谷。 4.2.3秧田管理 在播至秧苗三叶期坚持湿润灌溉,晴天半沟水,雨天放干水,促进扎根立苗;三叶期后坚持水层灌溉不断水。在秧苗二叶期施好断奶肥,每亩腐熟猪粪便1000公斤;在拔秧前3天施起身肥每亩尿素5 kg。 4.2.4壮秧指标 秧令30天~32天,苗高25cm~30cm,叶令6叶~6.5叶,单株带蘖1.5个以上,带蘖率85%以上。 4.3大田准备 4.3.1大田确定 经过环境监测,生态条件符合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的苏州市相城区望亭迎湖现代规模农业优质水稻示范区的3000亩稻田种植水稻。 4.3.2基肥 前茬麦秸全量还田每亩400kg,每亩基施腐熟人畜粪2000kg,保证足够数量有机质返还土壤,以增加土壤肥力。 4.3.3整地 三麦、油菜收获后抢早翻耕,争取多晒土;并适当提前灌水,促进秸秆腐烂,田块整平后浅水移栽,防止深栽僵苗。 4.4移栽 移栽期掌握在6月10~22日;选择合理的群体起点,全部采用机栽,每亩移栽基本茎蘖苗控制在7~8万,株行距26cm×14cm,亩栽1.6万穴,高峰苗控制在预期穗的1.5倍左右。 4.5田间管理 4.5.1化除 移栽后5—7天内,每亩用10%农得时可湿性粉剂15克拌细土撒施,灭除杂草。 4.5.2追肥 7月20日左右施长粗肥每亩以尿素为氮元素的45%复合肥10kg,8月中旬施肥每亩用尿素5kg、硫酸钾10kg。 4.5.3灌溉 移栽活棵阶段,田间保持水层,促进早活棵;以后适当脱水,掌握浅水灌溉,脱水上水,增加通气促进根、促进分蘖;田间总茎蘖达到预期穗数时开始搁田,通过多次轻搁控制和减少无效生长;最后一次搁田相对重一点,时间掌握在7月底8月初结束,搁田程度掌握稻田四周不裂缝、田间不发白、中间不陷脚为度。搁田还水后干湿交替湿润灌溉,巩固和提高有效分蘖,增强植株抗性;进入孕穗期保持田水层,防止和减少颖花退化;齐穗以后坚持湿润灌溉,防止过早脱水,注意养根护叶,促进活熟到老,增米增重提高稻米品质。 4.6主要病虫草害防治 4.6.1水稻主要病害是恶苗病、纹枯病、稻曲病、稻飞虱、纵卷叶虫。 4.6.2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采取选种晒种、浸种处理、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增加通风透光、加强肥水管理,控制适宜群体等农业防治措施,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选用抗病性强的品种,保护生态环境和天敌,利用黑光等生态生物、农业物理等综合措施防治。 防治大田稗草及部分莎草科杂草于6月底前即水稻移栽后5-7天用10%农得时15克/亩,拌细土撒施。 4.6.3药剂防治 主要病害纹枯病在发病盛期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一次即可。 防治纵卷叶虫在发生盛期分别用40%毒死蜱100 ml/亩、5%锐劲特悬浮剂20毫升/亩兑水喷雾各防治一次;防治稻飞虱于8月下旬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克/亩兑水喷雾防治一次。 4.7适时收获 水稻成熟后及时收获,单独脱粒晒干入库,严禁在公路、沥青路面及粉尘污染的地方晒谷,及时如库,妥善保存,运输工具及贮藏条件均符合绿色食品要求,使收获的稻谷真正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5
水稻种植操作规程.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