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标准号】GB/T 15795-1995【标准文件】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 (病虫害防治)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程度记载标准、病情发展系统调查、越夏区和春麦区调查和测报资料收集的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承担系统测报任务的区域病虫测报站使用。 2 发病程度记载标准 发病程度主要用普遍率、严重度和反应型表示。秋苗和早春调查时,还用病田率、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表示。 2.1 普遍率 普遍率为发病叶片数占调查叶片总数的百分率,用以表示发病的普遍程度。 2.2 严重度 严重度指病叶上条锈菌夏孢子堆所占据的面积与叶片总面积的相对百分率,用分级法表示,设1%、5%、10%、20%、40%、60%、80%和100%八级。叶片未发病,记为“0”,虽然已发病,但严重度低于1%,记为“t”(微量)。调查时需参照小麦条锈病严重度分级标准图〔参见附录A(补充件)〕,目测估计严重度,记载平均严重度。平均严重度(%)=Σ(各严重度级别×各级病叶数)/调查总病叶数。 2.3 反应型 反应型是根据小麦过敏性坏死反应有无和其强度划分的病斑类型,用以表示小麦品种抗锈程度,按0、0;、1、2、3、4六个类型记载,各类型可附加“-”或 “+”号,以表示偏轻或偏重。 ??????? 反应型划分标准如下: 0(免疫型):叶上不产生任何可见的症状; 0;(近免疫型):叶上产生小型枯死斑,不产生夏孢子堆; 1(高度抗病型):叶上产生枯死条点或条斑,夏孢子堆很小,数目很少; 2(中度抗病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大小,较少,其周围叶组织枯死或显著褪绿; 3(中度感病型):夏孢子堆较大、较多,其周围叶组织有褪绿现象; 4(高度感病型):夏孢子堆大而多,周围不裉绿。 2.4 病田率 指发生条锈病的田块占全部调查田块的百分率。每块调查田面积不小于334m2,随机选取。 2.5 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数量 小麦苗期条播麦田单垄15cm长度内,撒播麦田15cm见方内有3 张以上条锈 病病叶时即为传病中心。传病中心的病叶由初侵染病叶及其再侵染病叶组成。调查面积内分散而孤立出现的病叶称为单片病叶。传病中心数量用密度(个/667m2)、面积(m2)和中心内病叶数目等指标表示。单片病叶数量仅用其密度(片/667m2)表示。 3 病情普查 病情普查分别在小麦秋苗期、返青拔节期和生长后期进行。 3.1 秋苗期 3.1.1 调查时间 小麦条锈病菌越冬区在越冬前调查。非越冬区和冬季繁殖区在秋苗发病盛期调查。同一地区各年调查时间应大致相同。 3.1.2 调查田 在测报站调查范围内依据小麦栽培区划和常年秋苗发病情况选定若干代表性区域,在各代表性区域内选感病品种早播和适期播种麦田调查。调查田块数量原则上依据距越夏菌源远近和常年秋苗发病普遍程度确定,距越夏菌源较近,秋苗发病较普遍,调查田块可少些,反之应多些,一般不少于10~30块地。 每田块面积应大于334m2。 3.1.3 调查方法 若条锈病处于点片发生期,且田块面积667m2以上,则5点取样,每点实查67m2,田块面积不足667m2,则全田实查。实查采用低头慢步踏查(观察幅1m)和蹲下细查相结合的方法,检查传病中心和单片病叶发生情况。另外,每块田还需选取1m行长(条播田)或0.5m2(撒播田)代表性样点,计数叶片数目用以估算叶片密度(片/667m2)。 若全田已普遍发病,则取5个样点,每点2m2,随机检查200个叶片的发病情况。 3.1.4 记载项目 按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见表1)的项目,区分调查田点片发病或普遍发病两种情况分别记载。表内传病中心密度和单片病叶密度据实查面积内的数量折算,传病中心平均面积和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取实查诸传病中心的平均值。 另外,还需由发病田块数和调查田块总数计算病田率,记入小麦条锈病早期调查表的右下角栏内。 表 1 早期调查表 调查日期 田块编号 地点 品种名称 播种期 田块面积667m2 点片发病 普遍发病 备注 (地势、海拔高度、灌溉情况等) 月 日 实查面积667m2 叶片密度片/667m2 传病中心密度个/667m2 传病中心平均面积m2 传病中心平均病叶片数 单片病叶密度片/667m2 调查叶片数 发病叶片数 普遍率% 严重度% 平均 — — — — — ? ? ? ? ? ? ? ? 病田率,% 3.2 返青拔节期 在小麦返青后15~20d左右调查,若没有发病,则应间隔一段时间后再行调查。小麦无明显越冬现象的地区在早春条锈病情开始上升后进行。以外地菌源为主,春季发病较迟的地区,普查时间至拔节期进行,调查田块、调查方法、记载项目和表格与秋苗期普查相同。 3.3 生长后期 3.3.1 调查时间 在小麦乳熟期或当年病情停止发展前进行普查。 3.3.2 调查田 主栽品种调查早、中、晚播各类麦田或具代表性栽培条件的麦田,田块数按品种的栽培面积酌定,一般不少于10~15块地。栽培面积较小的品种只调查代表性麦田。 3.3.3 调查方法 每块调查田5点取样,每点2m行长或1m2,各点随机检查100个叶片(旗叶和旗下一叶)。计算普遍率(%)、平均严重度、判定反应型。 3.3.4 记载项目 按后期调查表(见表2)的项目分品种记载。表2中“类型田” 系按当地造成品种发病差异的主要栽培及环境因子(地形、地势、播期等),选取各类代表性田块。品种总平均的普遍率和严重度是该品种所有调查田块加权平均值。 表 2 后期调查表 ? 调查日期? 品种 调查田块数 生育期 类型田1 类型田2 类型田3 类型田4 类型田5 品种总平均 备注(地势、海拔高度、播期等) 月 日 ?? 普遍率? ? 严重度?? ?? 普遍率?? ? 严重度?? ?? 普遍率?? ?? 严重度?? ?? 普遍率?? ?? 严重度?? ?? 普遍率?? ?? 严重度?? ?? 普遍率?? ?? 严重度?? 反应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4 病情发展系统调查 4.1 病点发展系统调查 本项调查仅在小麦条锈菌潜育越冬地区实施。 4.1.1 调查方法 选取发病条件好的感病品种早播麦田作为调查田。秋苗期发现条锈病后即标定5个传病中心(传病中心周围至少2m以内无其他病叶)作为病点,每隔10d调查一次病点消长情况,直至春季田间普遍发病为止。若秋苗期无传病中心则不进行本项调查。 4.1.2 记载项目 按病点发展系统调查表(见表3)的项目统计记载。 表 3 病点发展系统调
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