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四大病防制 重点: 1.高致病性禽流感诊断和防控技术 2.口蹄疫诊断和防控技术 3.猪瘟的诊断和预防技术 4.新城病诊断和预防技术 5.四大病的疫苗使用技术 难点: 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技术 2.口蹄疫的防控技术 第一节 高致病性禽流感 临诊特征为病禽头部、冠肿胀似金鱼头,张口呼吸、咳嗽、打喷嚏,流泪,皮肤、冠发紫,皮下水肿,脚鳞、肌肉、内脏、脂肪等广泛性出血,高死亡率。 1878年禽流感在意大利首次爆发以来,在亚洲、欧洲、美洲均发生过大流行,2003年至今主要在亚洲和欧洲国家流行。 一、病原学 病原为流行性流感病毒,为RNA病毒,有A、B、C三型,其中只有A型感染禽类。 1、形态学特征 禽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性,典型的A型流感病毒粒子一般为球形,直径为80~l20 nm,但也常有同样直径的丝状形态,长短不一,有的则呈奇形怪状的颗粒。初分离的多形态病毒粒子经鸡胚或细胞培养连续传代后多变为球形。 2、结构 A型流感病毒是有囊膜的病毒,完整的病毒粒子由核衣壳和囊膜2部分组成。囊膜外层为来自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囊膜上面镶嵌有2种糖蛋白纤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和NA 的数量比为5:l,它们是划分流感病毒亚型的依据,其抗原性极易变异。 A型禽流感病毒已知有15个H(血凝素)亚型和9个N(神经氨酸)亚型,共有发现81种血清型。禽流感病毒多数为弱毒,无致病性;少数为中等毒力,有轻度致病力;极少数为强毒,为高致病性(HPAIV),主要强毒有H5、H7(H6、H9也有报导)。 3、抵抗力 禽流感病毒加热56℃30分钟或60℃10分钟失去毒力,70℃几分钟内死亡。低温甘油保存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直射阳光下40~48 2、传染源 主要是病禽和带病毒禽。候鸟迁徙是传播本病的主要原因。 3、感染途径 病毒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及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饲料、水、蛋托、垫草、种蛋、鸡胚和精液等媒介,经呼吸道、消化道、眼结膜感染,也可经气源性媒介传播。据相关报导人与人之间不会发生相互传染。其它动物还未能证实。 4、发病率及死亡率 该病常突然发生,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群,且可迅速流行。中等毒力AIV感染,其死亡率一般较低(0.1%~10%),有的甚至不发生死亡,个别情况下死亡率可高达30%以上,幼年鸡死亡率高于成年鸡;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感染,死亡率高达70%~100%。 5、流行性 地方性流行,甚至可引起大范围的几个县、省以及全世界性的流行。 6、发病季节:禽流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暴发于冬、春季节,尤其是秋冬、冬春之交,气候变化大的时期。夏季发病较少,多呈零星发生,发病鸡群的症状也较轻。 三、临床症状 由于病毒的毒力及感染鸡的品种、日龄、性别、环境因素的不同,显示的症状各异。潜伏期3~5d,有时只有几小时。 1、最急性型 由高致病性流感病毒引起,病禽不出现前驱症状(图8.1.1),发病后急剧死亡,死亡率可达90%~100%。 2、急性型 常见病型,表现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2℃以上;采食量急剧下降,头部、眼睑周围浮肿,鸡冠和肉髯肿胀、出血甚至坏死,鸡冠发紫,皮肤淤血,脚鳞出血;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突然尖叫,流泪。初期两眼流浆液性带泡沫的分泌物,后期流黄白色脓性分泌物,眼睑肿胀,两眼突出,肉髯增厚变硬,向两侧开张,呈“金鱼头”状。也有的出现抽搐,头颈后扭,运动失调,瘫痪等神经症状。(图8.1.2~8.1.3)。 四、病理变化 最急性病死鸡常无眼观变化。急性死亡鸡可见头部和颜面浮肿,鸡冠、肉髯肿胀达3倍以上;皮下有黄色胶样浸润、出血,胸、腹部脂肪有紫红色出血斑,腿部肌肉出血;心包积水,心外膜有点状或条纹状坏死,心肌软化;腺胃乳头水肿、出血,肌胃角质层下出血,肌胃与腺胃交界处呈带状或环状出血;十二指肠、盲肠扁桃体、泄殖腔充血、出血;肝、脾、肾淤血肿大,有白色小块坏死;胰腺有班点状出血、变性、坏死。呼吸道有大量炎性分泌物或黄白色干酪样坏死灶;胸腺萎缩,有出血点、斑状;腔上囊萎缩或水肿、充血、出血。母鸡卵泡充血、出血,卵黄液变稀薄;严重者卵泡破裂,形成卵黄性腹膜炎,腹腔中充满稀薄的卵黄;输卵管水肿、充血,内有浆液性、黏液性或干酪样物质。睾丸变性坏死。(图8.1.4~8.1.6)。 五、诊断 1、临床诊断 据发病季节、发病率、易感动物、死亡率、症状、病变等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 可通过病毒分离鉴定、分子生学鉴定(PCR)、血清学试验(病毒血清学诊断有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ELISA等)确诊。 六、防制 1、管理预防 严禁从有疫情国家及地区进口家禽、鸟类;而来自非疫区的家禽、野禽、鸟类、种蛋、冻精及有关产品都要经过认真检疫;饲养场主张自繁自养,执行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应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饲养、生产、经营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鸡和水禽禁止混养,养鸡场与水禽饲养场应相互间隔3公里以上,且不得共用同一水源;养禽场要有良好的防止禽鸟(包括水禽)进入饲养区的设施,并有健全的灭鼠设施和措施。 2 疫情报告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都应当立即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农业部《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执行。禽流感为人畜共患病,工作人员应严格做好个人卫生防护。 3 疫情处理 实行以紧急扑杀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⑴疫情确诊:发现疑似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时,畜主应立即将病禽(场)隔离,并限制其移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⑵疫情处理: ①划定疫点、疫区(疫点为中心,半径3-5公里范围内区域)、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30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②封锁:由县级以上畜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决定对疫区实行封锁;人民政府在接到封锁报告后,应在24小时内发布封锁令,并对疫区进行封锁。封锁办法为: 疫点:出入口必须设有消毒设施。严禁人、禽、车辆进出和禽类产品及可能受污染的物品运出,在特殊情况下必须出入时,须经所在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批准,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出入。 疫区:交通要道建立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派专人监视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流动,对进出人员、车辆须进行消毒。停止疫区内禽类及其产品的交易、移动。水禽必须圈养,或在指定地点放养。 ③扑杀:确认为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疫点内所有的禽只进行扑杀。 ④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及其禽类产品据《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执行;对于禽类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均需进行无害化处理(图8.1.7)。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⑤紧急免疫: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内的所有易感禽类进行紧急免疫接种,登记免疫接种的禽群及其养禽场(户),建立免疫档案。 ⑥消毒: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消毒药使用见第4点。 ⑦
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