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theastern University 胡筱敏 HU Xiaomin 1.《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和修订的背景 人们不仅采用经济手段、技术手段来防治大气污染,同时也重视采用法律手段来防治大气污染。我国在1987年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年对这部法律作了修改,时隔五年,在2000年又对这部法律作出了修订。2009已开始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修订(已有草案主要在10方面进行了修改补充)。 2.《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的主要制度 《大气法》共七章66条,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体制、主要的法律制度、防治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以及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的主要措施、法律责任等均做了较为明确、具体的规定。其中重要的制度有3: 2009《大气法》修订草案明确和完善了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体制和制度(1) 明确了国务院,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市、县人民政府,排污者在大气污染总量控制中的职责、权限和义务,并对超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企业和企业集团规定了处罚办法。提出鼓励在有条件的行业和地区开展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污权交易活动,要求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订排污权交易具体办法。这些修订措施,将使我国大气污染总量控制工作进一步法制化、科学化,形成国家、省、市、县、排污者不同层次分工负责的大气污染总量控制管理体系。 2009《大气法》修订草案严格了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的管理(2) 2009《大气法》修订草案为区域限批或企业限批创设了法律依据 (3) 《大气法》修订草案新增了第十九条,规定对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或者企业集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这一地区或者这一企业集团新增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增加这一条款,将使国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近年来实施的区域和行业限批政策合法化。 (2)污染物排放超标违法制度 该法对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作出了规定,同时该法率先于其他环境污染防治法律明确了“达标排放、超标违法”的法律地位,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超标排放的,应限期治理,并被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2009《大气法》修订草全面加强了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源监测制度 (4) 空气质量监测和大气污染源监控是环境空气质量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我国目前大气污染不断加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许多地方还缺乏对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监控。由于现行《大气法》中针对这方面内容仅做出了“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建立大气污染监测制度,组织监测网络,制定统一的监测方法”的规定,没有针对污染源监控的具体规定,修订草案对现行《大气法》中有关大气污染监测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增加第二十四条,对大气污染源监测规范、大气污染源监测网络的组织和管理做出了规定。 (3)排污收费制度 征收排污费制度的实质是排污者由于向大气排放了污染物,对大气环境造成了损害,应当承担一定的补偿责任,征收排污费就是进行这种补偿的一种形式。这种制度,一是体现了污染者负担的原则;二是实行这种制度可以有效地促使污染者积极治理污染,所以它也是推行大气环境保护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作出如下一些规定: ①国家实行按照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征收排污费的制度,这是从法律上确立了这项制度。 ②根据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要求和国家的经济、技术条件合理制定排污费的征收标准。 ③征收排污费必须遵守国家规定的标准,具体办法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 ④征收的排污费一律上缴财政,按照国务院的规定用于大气污染防治,不得挪作他用,并由审计机关依法实施审计监督。 除了上述三项主要内容外,《大气污染防治法》还有以下重要内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污染防治设施验收、特别区域保护、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划定、酸雨控制区或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划定、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淘汰、现场检查、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等制度。 3.《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特定污染源、污染物所做的规定 《大气污染防治法》中除了上述对大气污染防治采取的一些带有共性的监督管理措施,而对防治燃煤污染、防治机动车船污染和防治废气、尘和恶臭污染则分别用专章作出了专门的规定: (1)防治燃煤污染的措施 在我国,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量的70%左右,并且由于煤炭资源的相对丰富,它在我国能源结构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对于燃煤特别是直接燃用煤炭导致的大气污染给予了重视,成为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点,因而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专列一章规定了相关的措施,主要内容包括:控制煤的硫份和灰份、改进城市能源结构、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与使用、发展城市集中供热、要求电厂脱硫除尘、加强防治城市扬尘工作等。 2009《大气法》修订草加强了对火电厂(含热电厂、自备电站)和其他燃煤企业的大气污染防治 (5) 现行《大气法》中关于新扩建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脱硫、除尘的规定,不能适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形势,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提出的关于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对于“两控区”内超标排污企业的规定也与其他条款重复。对氮氧化物控制缺乏强制性规定,导致实际工作中无法操作。随着我国煤烟型和机动车污染型复合污染的日趋严重,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已势在必行。修订草案对火电厂和其他燃煤企业的二氧化硫、尘和氮氧化物的控制有了更加严格的规定,将火电厂和其他燃煤企业的氮氧化物治理提到与二氧化硫、烟尘治理并列的地位,以促进氮氧化物治理工作的开展。同时,首次提出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脱汞技术。 (2)机动车船污染控制的措施 在《大气污染防治法》中专门对防治机动车船排放污染作出了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标准的机动车船;在用机动车不符合制造当时的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不得上路行驶;同时对机动车船的日常维修与保养、车船用燃料油、排气污染检测抽测等作出了原则规定。考虑到机动车船排放污染的流动性这一特征,在机动车船地方标准的制定权限方面也做出了特殊规定,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或对在用机动车实行新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并对其进行改造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2009《大气法》修订草强化了对机动车船的监督管理 (6) 将现有的机动车船污染防治扩大到整个交通大气污染防治的范围,突出了城市交通规划和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对控制机动车大气污染的重要作用;突出了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控理念,对新生产机动车、在用机动车、车辆维修与报废都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和部门分工与责任;突出了车用燃料和清净剂在机动车污染控制中的重要作用;突出了生产企业和个人在机动车污染防控中应该承担的不同义务与责任;突出了经济政策在机动车污染防控中的重要调节作用。 ——关于新生产机动车规定:现行《大气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制造、销售或者进口污染物排放超过规定排放标准的机动车船。”此款规定过于笼统,且罚则中对生产企业罚款也缺乏可操作性手段;修订草案提出建立新车型式核准、环保生产一致性以及在用车符合性监管制度,且对企业、行政监管人员均有相应处罚措施
大气法导读.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