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专业技术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第五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技术语言:简体中文
技术类型:国产软件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授权方式:共享版
技术大小:247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11:59:48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技术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技术真差劲!就请您
      0%(0)

第五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介绍

第5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意义和议题 意义: 农民是中国最大的人口群体,农民的安居乐业事关农民生活和整个社会稳定。 中国农业承载的人口过多,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之一在于减少农民。 议题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模型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与政策 第一节 二元经济模型 1954年,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illiam  Lewis)发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开创了对不发达经济的二元结构分析。 他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假设 发展中国家存在“二元经济”(Dual Economy):先进但弱小的现代工业部门与庞大但落后的传统农业部门。 经济发展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传统农业部门则为此提供丰富和廉价的“无限劳动供给”。 二、说明 “无限”的含义:“最低生存费用”决定了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是一种“不变制度工资”,在这个工资水平上,现代工业部门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 进一步的说明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劳动力丰富,新增劳动力以“自然就业”的形式进入生产。 农村总是按总人口平均分配总产量,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存消费——“最低生存费用” (图5-1射线OF上的斜率)。 传统的农业部门没有资本,土地有限,根据边际生产率递减原理,有一部分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低至零,即“零值劳动力”(图5-1L2L3),是多余的。 一部分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虽然大于零,但小于最低生存费用,这部分劳动力也是多余的——“伪装的失业(图5-1L1L2)。 图5-1“零值劳动力”(L2L3);“伪装的失业(L1L2) 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方面,工业部门积累资本,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和壮大现代工业部门。 另一方面,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转移,自身提高效率。 经济发展的结果:“异质的”二元经济转变为“同质”的一元经济。 二元经济模型(图5-2)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基本含义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内容,也是现代化的过程。 工业化:指现代工业部门发展壮大,在经济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过程。一般用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工业化率)衡量。 城市化: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口和社会生产力向城市转移和集中的过程。一般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城市化率)衡量。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 工业化引致人口和生产力向城市聚集。 城市化是工业化的“推动器”: 城市为工业提供规模和廉价的基础设施服务。 一个经典说明: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发展——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 3,城市化滞后与超城市化 城市化滞后,是指城市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工业化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水平型滞后,表现为农业劳动力和人口转变为工业和城市人口滞后于工业发展,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不对称; 二是功能型滞后,表现为城市规模和结构不协调,不能为工业化的深入发展提供相应的服务。  超城市化,指城市膨胀超过了现代部门提供的就业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城市病”)。 第二节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 一,计划经济时期 吸取农业剩余积累工业化资金,阻止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极其微弱。 1952-1978年,26年间我国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份额由45.4%下降到20.4%,年平均下降3%,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由83.5%下降到70.5%,年平均下降仅0.5%。 1978年我国第二产业占GDP48.2%达到“半工业化国家”,但农业劳动力份额高达70.5%却是农业大国。 二、改革以来:80—90年代 1,转移数量 农民有了择业自由,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加速趋势。 改革20多年,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量1.5亿左右,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份额由1978年的70.5%,下降到1999年的50.1%(至今差不多是这个水平)。 2003年中国农村转移劳动力1.7亿,约占农村劳动力总量32%,占全国二三产业从业人员55.4% 2、转移模式: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the pattern of both peasants and workers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明显的封闭性:农村内部转移,80%以上是转移到农村非农产业。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行业上高度集中,主要转入农村工业部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浓厚的兼业色彩。 3, “离土不离乡” 模式的历史意义 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道路不同于经典的刘易斯模式,着力点在农村,发展农村工业和农村城镇,被称为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市化。这是一个创举:开辟了第二条道路。 “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历史合理性 首先,适应了城乡分割的社会经济体制 其次,就业“门槛”低,易于解决资金,并最大限度地以劳动代替资金。 最后,农民可以兼营农业。 4,“离土不离乡”模式的弊端 割裂了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在联系,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具体: 农村工业分散发展,村村冒烟,家家办厂。 小城镇数量多,经济功能差,是放大的村落。 农村工业分散化发展 1992年,全国乡镇企业集聚在县城的仅占1%,在建制镇的占7%,在集镇的占12%,其余80%分散在自然村落。 90年代后期状况没有根本好转。 小城镇的落后 小城镇主要指县以下的建制镇和乡镇,以及少数非乡政府所在地的乡镇(集镇)。 数量多。1978年我国乡镇52534个,其中建制镇2176个,占4.1%。2002年乡镇总数39054个,其中建制镇19811个,占50.7%。 城区面积小。1996年全国平均每个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 聚集人口少。2000年全国建制镇平均非农业人口6871人,很多在2000人以下 。 服务功能差。城镇规模太小,难以形成合理的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规模。 “农村病” “马路经济”:街道就是穿镇而过的公路,以路为街,以街当市,日出而聚,日高而散,停留在赶集水平。 “空城计:非农业人口少,工商业不旺,平时冷冷清清,农忙时甚至不见人影。 放大的村落:经济功能很差,远看像城市,近看是农村。 我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比较:钱纳里和塞尔昆“多国发展模型” 城市化滞后的后果 首先,削弱对工业化支持。 其次,削弱了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份额13.1%,而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份额高达50%。 最后,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 三、近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转移特点 1,转移量平稳增长 1992—1995年年均转移540万人左右;1995—1997年年均转移360万人左右;1998—2004年年均转移380万人左右;预计今后几年年均转移400—500万人左右 2,中西部地区是主要输出地 2004年外出劳动力占全部农村劳动力%——江西46.0%,福建41.5%,安徽34.4%,重庆31.3%,河南30.0%,湖北29.9%,四川29.0%。 以上9省占全部外出劳动力71.3% 3,转移劳动力的人力资本较高 以年轻人为主:2002年平均33.4岁,2004年平均30.1岁; 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 2004年分别占63.3%,12.1% 4,女性劳动力比重不断提高 2002年占29.9%;2004年占34.6% 5,县域经济为主 2004年,转移到县占65%,地级以上城市占35%。 在县域经济中,转移到县级市占12.4%,建制镇占6.6%,乡镇地域占81%。 在城级以上城
第五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第五章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