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单元 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 第一课 东北大地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能够在中国地图上指出它的大致位置。知道东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二、使学生知道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的自然环境,以及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知道要保护森林和珍稀动物。 三、使学生了解东北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知道这里重工业集中,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工业基地。 四、使学生知道东北人民利用当地严寒的气候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准备】 中国地形图、林海雪原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开学第一课.初次见面,祝贺新学年的开始 2.继续学习社会课,带领学生相略浏览一下第五册课本的目录,了解学习内容 二、导入新课 导言:我们在第三四册的学习中,关于我们伟大祖国的知识,是以两条线索来讲述的:一条“横”线是有关我国的地理知识,如我国的位置和疆域、行政区划、地形、河流和湖泊、人口和民族等地理知识;一条“纵”线是我国的历史知识,如我国古代和近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史、共和国史,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等。在前两册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继续学习“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从区域的角度,讲了全国比较典型的几个“块”——东北大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江南水乡、西双版纳、青藏高原、新疆的沙漠和绿洲、内蒙古草原、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及上海市等地区和城市,了解这些地区和城市人们的生活同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的学习,使同学们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情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板书】第十一单元 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 第一课 东北大地 问:“东北”在我国的什么地方?(在我国的东北部) 展示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指出“东北”的大致位置,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的位置,以及东北平原的位置。 展示东北雪原的幻灯片,让学生观看东北严冬的雪景。 讲述:从上面的幻灯片中,我们初步了解到东北地区有山、有平原,气候十分寒冷。我们可以想象到,一到冬季,大雪过后,原野上、山峦上白茫茫一片,那景色真是壮观极了。虎森小朋友的家就在林区,首先让我们拜访一下他的家乡。 三、讲授新课 1.讲“我国最北的地方”部分 【板书】我国最北的地方:位置、地形和气候特点 指导学生查阅课本上所附的东北地区图。讲述东北地区在我国的位置。 联系已经学过的五带的知识,说明这里是我国距离寒带最近、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 学生阅读课文。 理解课文中“北风怒吼,雪花飞舞”,“原野上、森林里白茫茫一片,成为冰雪的世界”等词句,来形容当地的寒冷气候,指导学生想象出东北地区冬季的严寒状况。除此之外,还通过人们的穿戴和房屋建筑形式来表现当地气候的寒冷。 提问:在这种冰天雪地的环境中,东北人民是怎样生活的? 指认虎森的家——小兴安岭,看第3页“虎森的家”。 读一读“赫哲族人冬季捕鱼”。指出这种生活方式说明不同地区的人们为适应自然环境,会采取不同的生活方式。 2.讲“林海雪原”部分 【板书】林海雪原 指导学生再一次在“中国地形图”上指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提问:为什么说我国东北的林海是一座森林宝库?(由学生分别从树种、松香、松节油、蘑菇、野生动物方面回答。) 小结:东北的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森林资源宝库,这里的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可以净化空气,涵养水源,避免水土流失,改善气候环境。因此,保护森林资源也就是保护环境。我国是少林的国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禁止砍伐森林,原来林场的伐木工人的工作全部由伐木改为植树护林。(培养学生注意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东北林区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动物和药用植物资源。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安排的一段阅读材料,介绍东北林区的“三宝”,人参、貂皮、鹿茸角人称东北林区的“三宝”。让学生了解这个常识。 讲述:东北地区不仅有莽莽群山,还有千里沃野,这就是东北平原。(板书:2.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面积可大了,是我国第一大平原。 介绍东北平原。首先,从虎森家乡角度指出东北平原的方位——小兴安岭林区以南。接着,紧扣“林海雪原”标题,描写东北平原的冬季景象,到处是一望无际的皑皑雪原。这既联系到东北“林海雪原”的地区特征,又进一步指明了东北冬季严寒的气候特点。最后,简单介绍这里的农业生产。 提问:东北平原有哪些农产品? 讲述:东北平原有一些现代化大农场,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较高;东北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是小麦、玉米和大豆;东北平原的农产品产量大,不仅满足当地需要,而且能大量运往祖国各地。 读一读:“丹顶鹤之乡” 3.讲述“重工业集中”部分, 【板书】重工业集中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然后讨论:东北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自己说一说这些有利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这些条件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基地的形成。 讲述: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初步了解从哪些方面认识工业发展的条件,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工业的发展是同当地的环境(资源、能源、交通等)分不开的。 介绍鞍钢。 指导学生利用“东北地区著名大型工业基地”图,在图上查找鞍山钢铁工业、大庆石油工业、吉林化学工业、长春汽车工业,以及伊春森林工业、抚顺煤炭工业,了解这些工业基地的名称和位置。查找关于东北的城市——鞍山、大庆、吉林、哈尔滨、沈阳、长春。 4.讲述“冰雪旅游”部分 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利用课本中的三幅照片,紧密结合东北的气候特点,介绍东北人民开展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活动。还可补充其他图片资料,以使学生对这些旅游活动有更直观的认识。 四、本课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东北地区的大致范围,知道东北地区林海雪原的自然环境,以及这里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北具有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这里重工业集中,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工业基地。东北人民利用当地严寒的气候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旅游,并以此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板书设计】 第十一单元 不同环境下人们的生活 第一课 东北大地 一、我国最北的地方: 距离寒带最近、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冰雪的世界 二、林海雪原 1.森林宝库 2.东北平原 三、重工业集中 工业基地:鞍山、抚顺、大庆、吉林、长春 四、冰雪旅游 种类繁多、丰富多彩 第二课 华北平原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使学生知道华北平原的主要形成原因。 二、使学生初步了解华北平原农村人们生活及其改善的情况。 三、使学生知道华北平原主要的农作物是小麦和棉花,认识它们对人们饮食习惯和棉纺织工业的重要影响。 四、使学生初步了解华北平原陆路交通发达的特点,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 华北平原的大致范围、地形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教学难点】 华北平原的主要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 1.仿制第11页“孟芳的家乡”放大彩图。 2.“华北平原地图”复合幻灯片。 3.华北平原粮棉丰收的录像片段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提问复习: 1.东北林区的“三宝”是什么? 2.东北成为我国重工业基地有哪些有利条件? 二、引入新课: 出示课文第11页“孟芳的家乡”插图的放大彩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提问:这是一幅孟芳家乡的图画,从图画上你能看到哪些景物?(学生答:大平原、林网、村庄)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原) 讲述:孟芳的家乡就在这个平原上,这个平原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也是华北平原的一个缩影。放幻灯片“华北平原地区图”,在图上指出孟芳家的大致地理位置。 【板书】第二课 华北平原 三、讲授新课 1.讲“河流的赠礼”部分 简单介绍了华北平原的地势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板书】华北平原的地势特点及其主要成因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华北平原的自然景观。 指导学生观看课文中华北平原的照片,教师讲述:照片上有平坦广阔的田野、相对集中的村落,以及笔直的公路。 【板书】自然景观:平坦广阔、村落集中、公路笔直 提问:华北平原是怎样形成的呢? 指导学生在“华北平原”图上找出主要河流(“找一找”答案:华北平原有海河、黄河和淮河三条主要河流),加深对河流的印象。 解释河流泥沙的沉积过程: 通过观察河流,可以看到海河几乎全部流经华北平原;黄河和淮河的中下游流经华北平原。这些河流所流经的地区,植被较少,土质疏松,所以河流的含按量较大,为平原的塑造提供了物质条件。河流泥沙的沉积,使他形趋于平坦;反过来,平坦的地势,又有助于减慢河流流速,加重泥沙的大量沉积。经过反反复复几百万年的时间,最终形成了地势平坦的华北平原。 指导学生观看《华北平原》图,指画出华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师小结:华北平原是由河流泥沙沉积而成。 【板书】成因:由河流泥沙沉积而成 2.介绍华北平原农民“住”的特点。 让学生看孟芳家乡的照片上。 提问:孟芳家所在的村庄怎样?讲一讲:孟芳家居住的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让学生读第13页第一二自然段,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观察第13页插图“奶奶房间的土炕”,解释“土炕”,理解华北平原农村居民中的传统居住习惯。观察第13页插图“农民的新居”。 小结: 孟芳的家里既有现代化的家庭陈设,又有传统民居风格的陈设。比如,课文中讲到孟芳的家里现代化的家具一应俱全,但仍可见到土炕。华北平原农村民居中的土炕是很有特色的卧具,它是华北平原自然条件下的产物。华北平原土层深厚,便于取土脱坯垒炕;冬季气温低,烧炕取暖,可
小学社会第06册教案(人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