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专业技术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葫芦科蔬菜病害.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技术语言:简体中文
技术类型:国产软件 - 农业科学 - 农业知识
授权方式:共享版
技术大小:2.15 M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11:53:39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技术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技术真差劲!就请您
      0%(0)

葫芦科蔬菜病害.ppt介绍

概  况 葫芦科蔬菜种类:黄瓜、西瓜、甜瓜、南瓜、西葫芦、丝瓜、苦瓜、节瓜、越瓜等。 全世界100多种瓜类病害。其中黄瓜20多种,西葫芦、南瓜等10多种。 主要病害有:黄瓜、甜瓜的霜霉病,瓜类枯萎病,瓜类白粉病,瓜类病毒病,瓜类炭疽病,瓜类疫病,瓜类灰霉病,黄瓜角斑病,瓜类黑星病,瓜类菌核病等。 一、黄瓜霜霉病            黄瓜霜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都有发生,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黄瓜,常因此病为害而遭受很大损失。在适宜的发病条件下,流行速度快,一两周内即可使叶片枯死,减产高达30-50%,有的地块因此病为害只采1-2次瓜后就提早拉秧,菜农称之为“跑马干”。   1.症 状 时期: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部位:主要为害叶片。 症状:子叶被害初呈褪绿色黄斑,扩大后变黄褐色。真叶染病,叶缘或叶背面出现水浸状病斑, 病斑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淡褐色或黄褐色斑块,湿度大时叶背面或叶面长出灰黑色霉层。后期病斑连片,导致叶片卷缩干枯,严重的田块一片枯黄。   越冬: 1890年TANAKA发现了霜霉病菌的卵孢子,并认为该病菌是以卵孢子越冬的。 1903年ROSTOWZEW在被黄瓜霜霉病菌侵染的叶片上发现了半成熟的卵孢子,并指出卵孢子是在土壤中遗留的病残体上完成其整个侵染循环的。其后他对发病地区的土壤进行接种试验显示黄瓜接近地面下部叶片出现褪绿病斑,而无病土栽培黄瓜则保持健康状态,从这些研究他确信该病菌以卵孢子在土壤中越冬。   CLINTON一直在研究该病菌的越冬问题,但始终没有发现卵孢子。1905年推测该病菌可能有两种越冬方式:     (1)在一些地区该病菌在温室中越冬,然后在夏天传播到露地。     (2)在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北方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致。 1919年FUKUI在研究黄瓜霜霉病时发现该病害最先来自于病土,他将稻草铺在黄瓜基部,以防土壤中病菌飞溅到下部叶片上,结果与对照相比发病率大大降低。由此他推断霜霉病菌在土壤中越冬,但究竟以何种方式越冬尚不明确。  1927年KAWADA在采自日本北海道的病斑上发现卵孢子. 1933年HIURA与KAWADA在日本Gifu发现大量卵孢子,对卵孢子进行了描述,并认为该病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病残体。 其后很少有关于黄瓜霜霉病卵孢子的报道,至于越冬初始菌源的问题,多数人接受CLINTON的观点。 至今尚无卵孢子萌发及接种成功的报道,且卵孢子在一般情况下又极少见,所以卵孢子在生活史和病害循环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我国越冬情况:   南方地区,全年均有黄瓜栽培,病菌以孢子囊在各茬黄瓜上不断侵染为害,周年循环。   华北、东北、西北等黄瓜区,冬季,病菌在保护地黄瓜上侵染危害,并产生大量孢子囊,第二年逐渐传播到露地黄瓜上,秋季,黄瓜上的病菌再传到冬季保护地黄瓜上为害并越冬,以此方式完成周年循环。   北方高寒地区,全年约有1-4个月不种植黄瓜,目前多数人推测这一地区的初侵染源可能是由发病较早的地区随季风吹来孢子囊侵染所致。  传播:     在田间,发病的叶片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再侵染:     孢子囊萌发后,从寄主的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环境适宜时潜育期仅为4-5d,环境不适宜潜育期可延长至8-10d。随后,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多次再侵染,不断扩大蔓延为害。   4.发病条件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与温、湿度关系密切。一般气温10oC以上湿度适合就开始发病。20~24oC最利于发病。孢子囊萌发和侵入要求叶片存在水滴或水膜,否则在干燥的叶面上,即使有大量病菌,也不会发病。 在保护地发病情况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温湿度控制不好,通风不当,棚室内湿度过高,昼夜温差大,夜间易结露,会严重发生。 不同品种间抗性差异很大。 栽培管理:地势低洼,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肥料不足,浇水过多,湿度大的地块发病重。  5.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较抗病的黄瓜品种有:津研2号、4号     5号、6号、7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生长前期适当控制浇水,以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大棚黄瓜灌水要在晴天早晨进行,避免阴天或雨天灌水。要及时通风。昼夜温差不易过大。     3)生态防治1 生态防治2    高温闷棚:    晴天中午密闭温室或大棚,棚温上升至45oC,维持两个小时,可以控制病情7-10天,低于42oC效果差,高于48oC黄瓜受害。 4)药剂防治 喷药防治:   72%普力克水剂800倍   72%克露WP 600倍       90%疫霜灵WP 400-500倍   25%甲霜灵WP800-1000倍   75%百菌清WP 600倍   69%安克锰锌WP600倍。 保护地烟雾防治     45%百菌清烟雾剂200克、15%霜疫清烟剂250克/亩 同时兼防其它病害: 霜霉和角斑:47%加瑞农WP600倍 ,60%百菌通(琥铜.乙铝.锌)500倍 霜霉和白粉: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75%15%三唑铜(粉锈宁)2000倍。 霜霉和炭疽:40%三乙磷酸铝WP200倍加25%多菌灵WP400倍 附、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在我国东北、内蒙古、华北及华东普遍发生,尤其是东北、内蒙古等保护地黄瓜和华北春大棚发病严重。病叶率有时高达70%左右,是保护地黄瓜重要病害之一。黄瓜受害,不仅影响产量,而且降低品质。 1.症 状 时期:幼苗和成株期均可受害,但以成株期叶片受害为主。 部位:叶片、叶柄、卷须和果实。 症状:初为鲜绿色水渍状斑,渐变淡褐色,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湿度大时叶背溢出乳白色菌脓,后期干燥时病斑中央干枯脱落穿孔。 2.病原   丁香假单孢杆菌黄瓜角斑病致病变种Pseudomopnas syringae,属薄壁菌门假单孢菌属。 二、瓜类枯萎病          瓜类枯萎病是黄瓜上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黄瓜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时可达80-90%,对生产造成的损失因病情轻重和发病期早晚不同。 1.症 状            典型症状是植株萎蔫。多在成株期开花结果后表现症状。病株似缺水状萎蔫,反复几次后不能复原。茎基部出现黄褐色条斑,有胶质物流出。潮湿时产生白粉色霉层。 黄瓜枯萎病后期田间病状 3.侵染循环          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导管内发育堵塞导管,引起寄主中毒,使瓜叶迅速萎蔫。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传播。该病发生程度取决于当年的侵染量。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 4.发病条件 连作: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土壤性质:病原菌适宜PH4.5-6. 蔬菜种类及品种:黄瓜、西瓜等受害最重。 灌水 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发生重对该病发生有利。 5.病害控制 选用抗病品种:津研5、7号,津杂2、3号, 轮作:与非瓜类作物轮作6-7年 加强栽培管理 :施腐熟有机肥,浇水作到小水勤灌,忌大水漫灌,及时拔除病株。  嫁接防病 种子消毒:有效成分0.1%的60%防霉宝浸种60分钟,捞出后冲净催芽。 药剂防治:     苗床消毒:50%多菌灵8克/平方米      土壤消毒:50%多菌灵4千
葫芦科蔬菜病害.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葫芦科蔬菜病害.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