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田大面积灭鼠的实践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灭鼠的决策---必要性 鼠是重要的疫源动物,能直接和间接携带200多种病原体,传播严重疾病15种以上,其中威胁人类最大的有: 1、鼠疫:由鼠疫杆菌引起,主要通过鼠蚤传播。是最严重的鼠传染病。14世纪在欧洲流行造成1/4人口死亡,称黑死病。 2、沙门氏菌病:病原为细菌,症状为急性腹泻,传染途径为被鼠污染的食物和水源。 3、流行性出血热:病原为病毒,病死率5—10%,症状主要为发烧,传播途径是封、粪便,唾液通过接触和气溶胶传染。 4、钩端螺旋体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症状为发烧、出血、肾功能损伤,传播途径主要是接触鼠尿污染的物件、水及土壤等。 5、鼠型斑病伤寒:病原为立克次氏体,症状为发热。传播途径是跳蚤叮咬。 对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的影响 损坏家具衣物 影响休息 造成停电停产 椐报道,鼠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75个最穷国的GDP之和。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据FAO测算: 世界粮食产量因鼠害损失产前约为10%,产后超过5%。总计超过一个日本的全国口粮。 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 经济阈值:防治成本=挽回损失 防治指标:效率达到谋一目标时的鼠密度。 鼠情监测 密度调查方法 (1)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方法是以捕获率为准计算鼠密度的一种方法。一般采用鼠夹法和标记—重捕捉法。 鼠夹法:是用一定数量、相同型号的鼠夹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捕鼠的调查方法。鼠夹放置1昼夜(24小时)的称日法,仅放置1夜(10—12小时)的称夹夜法。 标记-重捕捉法:在样地内用笼捕活鼠,标记后原地释放,经一定时间再行捕捉,以重捕到标记的百分数来推测该样地的实有鼠数。可估计样地内整个种群的数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N= 式中 N—样地内鼠的总估计数; M1—标记释放鼠数; M2—重捕捉中已标记的鼠数; U—重捕捉中未标记的鼠数。 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是不用捕鼠工具,而利用鼠类取食、活动的习性反映鼠类相对密度的方法。包括食饵消耗法、堵洞法、粉迹法等。 ①食饵消耗法 在调查区内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方,布放一定数量,一定规格的食饵,让害鼠经一定时间取食后计算食饵消耗率,作为该样地害鼠的相对密度指示。 投放后连续调查3天被盗食堆数,无论吃光、吃去部分或反拖动位置的,都计入被盗堆数。计算公式如下: 盗食率= ×100% ②堵洞法 是利用鼠类栖息于隐蔽处,活动在洞内外的习性,将鼠洞用土堵住,再根据盗开洞的多少,测定相对密度。 盗洞率= ×100% ③粉迹法 是利用老鼠沿鼠道走时留下鼠迹的特点 鼠迹阳性率= ×100% 灭鼠时间的确定 大面积灭鼠的组织 政府的重视 各级部门的配合 分层次的技术培训 灭鼠方式的选择 物理灭鼠 生态灭鼠 化学灭鼠 杀鼠剂的选择标准 有效性 适口性 安全性 经济性 杀鼠剂的种类 生物杀鼠剂:肉毒素 马钱子 急性杀鼠剂:磷化锌 一代抗凝血杀鼠剂:杀鼠灵 敌鼠钠 杀 鼠眯 氯敌鼠 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 杀它杖 大隆 溴鼠灵 饵粮的选择 灭鼠的安全 (1)选择安全药剂投饵,消毁鼠尸 (2)专人保管,专人拌和,专人投放。 (3)和卫生防疫部门配合预防中毒事件,准备好特效解药维生K1. 投饵方式 露天投放 在老鼠的分布的区域,3–5米投放一堆,每堆5克左右,鼠多的地方可增加投量或补投一次。抗凝血剂类杀鼠剂一般耗饵量大,老鼠死亡时间在3天以后,且在死亡前都可能继续取食毒饵。因此,要保证有足够的毒饵,同时要考虑到老鼠有反复在同一食源点取食的特性,使每堆饵量达到足以使害鼠致死的量。为此,采用“少量多堆”的投饵方式较为合适。 毒饵站法 所谓毒饵站就是根据老鼠取食习性设立的固定、隐蔽的投饵场所,包括瓦罐、竹筒等。是最安全、有效的投饵方式。 灭鼠效果评价 灭鼠效果评价 灭鼠效果(%)= ×100% * * 统计方法:根据放夹数和捕鼠总数的关系,计算各样方的捕获率。其公式如下: 总捕获率= ×100% 捕鼠总数 收夹总数 M1(U+M2) M2 被盗堆数 布放总堆数 有效洞口数 堵洞数 洞口系数= ×100% 鼠的数量或密度=洞口系数 × 捕获鼠数 有效洞口数 有效洞口数 阳性粉块数 布粉块总数 灭前密度—灭后密度 灭前密度 *
四川农田大面积灭.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