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小麦种子的休眠 种子休眠期:从形态成熟到生理成熟过程称为种子 休眠期,又称种子后熟期。 因品种而不同,长者1-2月,春小麦可达6-7月;短者可与形态成熟同时完成生理成熟,因而成熟遇雨极易发生穗发芽,适成减产。 未充分成熟的麦粒,休眠期比充分成熟种子差。 一般白皮种子比红皮种子休眠短,易发生穗发芽。 高温干燥可以促进种子生理成熟,提高发芽率。麦粒在8-10℃低温下发芽率提高,是由于低温下,O2在水中溶解度增加,麦粒不断吸水,O2随之进入,满足了发芽对于氧气要求,有人将种子在8-10℃下处理三天,再在20℃下发芽低温?? 2、叶的生长 河南小麦叶片长出的过程,大体是冬前6~7片,越冬期1~2片,返青后4~5片; 北京地区,出叶时间则与河南不同。北京地区冬前可长出6~7片叶,越冬期停止生长,返青后一般可长出6片叶。 冬前主茎每长出一片叶,平均需70~80℃的积温,返青后为90℃左右。 (二)叶的生长 图 2—12 1、分蘖穗是构造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低、中产田,一般分蘖穗约占总成穗数的10~30%;高产田占50%以上。 2、分蘖是壮苗的重要标志 3、分蘖是群体与环境的“缓冲者” 4、分蘖有再生作用 5、健壮的分蘖节,有利于小麦安全越冬 七、分蘖及其成穗 (一)分蘖的作用 1、分蘖节 由植株地下部不伸长的节间、节、腋芽等紧缩在一起的一个节群。 2、分蘖节的作用 (1)分蘖节是形成分蘖和节根的地方; (2)分蘖节是有机养分的贮存库; (3)分蘖节是小麦营养物质分配运输的枢纽。 七、分蘖及其成穗 (二)分蘖发生的位置和名称 * 一、小麦的一生 二、小麦的阶段发育 三、种子萌发与出苗 四、根系的生长 五、茎的生长 六、叶的生长 七、分蘖及其成穗 八、穗的形成及促进大穗的途径 九、子粒形成和提高粒重的途径 十、器官间同伸关系 第二节 小麦的生长发育 小麦的一生:小麦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种子的生育进程。 (一)生育期 生育期:指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 小麦生育期长短,因纬度、海拔高度、耕作栽培制度以及品种特性等不同而异。 一、小麦的一生 冬小麦:中国南方冬麦区为120天,北方冬麦区为270天以上,西南部高海拔地区可达330天以上。 春小麦:生育期短,通常为80-120天。 根据小麦器官形成的顺序和便于掌握的明显特征,把小麦的整个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出苗期、分蘖期、冬小麦的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成熟期等。 生育时期的划分,根据需要可简可繁。 (二)生育时期 (三)生育阶段 1、生育阶段的划分 (1)以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分化和生长特征划分 营养生长阶段:从种子萌发到幼穗分化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从幼穗分化到抽穗 生殖生长阶段:从抽穗到成熟。 (2)以器官建成和对产量构成的作用划分 幼苗阶段:从出苗到起身(生理拔节) 器官建成阶段:从起身到开花 籽粒形成阶段:从开花到成熟。 幼苗阶段,小麦植株只分化生长叶、根和分蘖,是建成壮苗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穗数的关键时期; 器官建成阶段,形成全部叶片、根系、茎秆和花器,植株的全部营养器官和结实器官均已建成,是小麦一生中生长量最大的时期,也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 籽粒形成阶段,是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2、河南省生育阶段的类型特点及其应用 河南省地处中原,生育阶段的类型属于长长短(LLS)类型,即幼苗阶段和器官建成阶段长,籽粒形成阶段短-“两长一短”。 幼苗阶段长,一般分蘖较多,亩茎数常能达到100万以上,但由于春季气温较高,干旱少雨,分蘖两极分化时间短,分蘖成穗率较低。 器官建成阶段长,一般达二个月以上,分化的小穗小花数多,穗大粒多。 籽粒形成阶段短,多在30天左右,且易受高温、阴雨等不良气候条件的影响,千粒重低而不稳。正常年份也多在30~35g。 三、种子萌发与出苗 (二)种子萌发与出苗 种子在适宜的水分、氧气和温度条件下,经过吸水膨胀过程、物质转化过程,即开始萌发。 种子萌发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种皮而露嘴,即称之为“萌发”。当胚根鞘长约1mm时,主胚根从中穿出,接着第一对侧生胚生胚根和胚芽鞘伸出,当胚根达种子长度、胚根鞘达1/2种子长度时,称之为 “发芽”;当胚芽鞘向上伸长,顶出地表时,称为“出土”;胚芽鞘出土见光后即停止生长,接着从芽鞘中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芽鞘2cm时称为“出苗”。胚芽体积继续增大同时,第二对侧生胚根于第一对侧生胚根上方伸出,有时在第二对侧根上部长出第三对侧根。 三、种子萌发与出苗 (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1、种子质量与品种特性 一般来说,白皮品种皮薄,透性强,呼吸强度高,休眠期短,发芽较快,而红皮品种则相反,休眠期较长,发芽也慢。 大而饱满的种子胚大,营养物质多,出苗较快,初生根较多,第一、二片叶也较大,幼苗健壮,而秕瘦的种子营养物质少,因而出苗慢,幼苗瘦弱。因此,选用品质好的大粒种子播种,是一项主要的增产措施。 2、温度 一般最适温度为15~18℃ ,最低为0~2℃,最高为30~35℃。く10℃发芽缓慢而不整齐,出苗率低,并容易感染病害。 24℃由于呼吸强度大,发芽受抑制,发芽整齐度下降,发芽率低,在高温条件下,真菌和细菌活动旺盛,致使胚受害,甚至死亡。 三、种子萌发与出苗 (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要的积温,可用下式来计算: ∑t℃ = 50 + 10n + 20 上式中: ∑t℃――播种到出苗所需的昼夜平均积温; 50――种子吸水膨胀到萌发所需昼夜平均积 温; 10――幼芽在土壤中每长高1cm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n――播种深度(cm); 20――胚芽鞘出土到第一片绿叶露出芽鞘达2cm时所需昼夜平均积温。 (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当播种深度为5cm时,播种-出苗所需积温为: ∑t ℃ = 50 + 10×5 + 20 = 120 ℃ 即在正常情况下,小麦从播种到出苗所需的积温为120 ℃。 这样,根据播种到出苗所需积温和播种后的昼夜平均气温,即可估算出播种到出苗所需的天数(D): D=∑t ℃/t ℃ 如播种后的日平均温度为17 ℃ ,则播种-出苗需:120/17=7(天)。 一般情况下,播后6~7天最为合适。 (三)影响种子萌发出苗的因素 3、土壤湿度与土壤溶液浓度 适宜种子萌发出苗的土壤含水量,沙土为14~16%,壤土为16~18%,粘土为20~24%。 土壤墒情差,含水量少,出苗慢,且不整齐;若含水量过多,土壤中氧气不足,不仅出苗慢,而且会造成烂种。 如果土壤墒情适
小麦课件2.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