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txt
追寻扁鹊的足迹 —— 一部探究脉学源流的新作.tx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tx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6.0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25:42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追寻扁鹊的足迹 —— 一部探究脉学源流的新作.txt介绍

追寻扁鹊的足迹 —— 一部探究脉学源流的新作 
作者:廖育群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
     古人云:“不知十二经脉,开口动手便错”。可见“经脉”在医学知识体系与治疗行为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千百年来,师者秉《黄帝内经》有关经脉的论说以传道,业医者用之救苦而屡建功效,如此循环往复既造就了“医学的传统”,也成就了“传统的医学”。同时,这一学说也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这就是身体的结构、这就是生命的科学。
    然而自西方医学传入,这个上有古代圣训以为凭,下有实际应用以为据的“医学基础理论”与“生命的科学”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怀疑与责难——人体上真的有经脉存在吗?于是乎批判之声与研究之风并起,一次次“证实”与“否定”的潮起潮落,使得人们逐渐习惯于采取皮里春秋的态度:闻“实”不喜,知“虚”不怪。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是经络的“发现与证实”,还是接踵而至的否定,都仅仅是发生在当代显学——自然科学的领域中,那种以“实验”为手段、以“实证”为目标的科学体系之中。面对“生命科学”的金字招牌,人文学者自愧不懂,却步、观望乃属当然。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分化的知识体系与相应的研究方法,似乎意识到了面前出现的鸿沟,转而寻求综合的方法、注重大千世界原本存在的“整体像”。这时,不仅自然科学领域内出现了打破门户的“交叉科学”,而且形成了种种跨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门类的边缘学科(例如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在这种形式下,人文学者似乎也不再以政治、经济、法律等所谓“社会科学”的主要关注点为领域边界,他们纷纷以各种形式介入“科学问题”。从而导致“科学”的至尊地位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重新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的呼声日见高涨。一言以蔽之: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社会如此,学问也如此。
    新一轮的“综合”中所寓含的最主要特点,莫过于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进步。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两者的交叉,如果关注的仅仅是现实的问题,那么都还只能说是二维空间的平面存在;而一旦加入时间的座标,人们便获得了立体的视觉与思维,看待问题不仅有现实,而且还有过去与未来。
    李建民先生最近完成的大作《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发行,2000年),可谓正是这一潮流的产物。他着力于“立体”地看待中国传统医学“脉”的概念与历史,希望沿着这条路径揭示古代“人体科学”的本来面貌。该书对于现今能见的文献记载与考古所得实物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而将脉学“源歧多流”的形成过程展现在我们面前;将“数术”、“方士”、“房中”等等今人斥为糟粕与科学大敌的思想学说、社会群体及实践活动,与脉学的发展历程联系在一起,赋予它们应有的历史位置。在这里,我们已然看不到“科学”与“文化”之间还有什么明确的界限——因为历史的真实面貌原本就是如此。
     培根认为:围绕着人的精神,存在着四种“幻象”(idola),妨碍着真理的认识。日本18世纪有位哲人叫三浦梅园,在他所著的《玄语》中亦有极为相似的感慨:俗习之蔽——即人在生活中不知不觉习得一些特定的看法、见解,此后则产生不了新的看法与见解。我将他们所说“幻象”、“俗习之蔽”,称为“眼镜”—— 一幅一边唯见“科学”,一边只察“文化”的镜片,使我们的立体视觉变成了永不交叉的平行光。
    应该说,当学者们从事各自的研究时,的确需要先戴上这幅特殊的眼睛,以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宽泛但却并不深远”的目光变成一束直逼事物细部的光束。但是在某些时候,也不要忘记摘掉这幅十分有用的眼镜。在研究“经络”或“脉学”的问题时,同样也不例外。如此讲,是因为“经脉学说”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单纯从某一方面去观察,都不可能得到其完整的“像”;同样,仅仅是有总体把握,也不足以说情“经脉”是怎么回事。首先是用“科学眼”来看待经脉问题:中国的传统科学,大约可以分为三种情况:已然死亡的,如传统的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只要不是出于“心理需求”的人,都会承认这些所谓的科学已然丧失了生命力,只能纳入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并加以历史学的研究;资料性的,某些学科需要长期观察的资料,例如气象、地震、天文等,但这毕竟只有从“资料”的角度出发才能发现其价值;活着的,唯有医学这一特例。如果我们承认传统医学还“活着”、没有像其他古代科学那样被近代科学全面取代,就应该思考其之所以”活”的道理。如果承认“活”得有道理,就意味着要对其对立面——当代医学的权威性加以某种限制。不管认为传统医学、经脉理论是科学也好,是经验也罢,作为一种实用技艺,其发现、发展的过程与能够存在的原因,都不是用“文化”二字可以说情的。古人以扁鹊具有“X光”一般的透视眼作为解释,不管实际情况如何,这种“实证”性的解释多少有些“科学”的味道;今人则以通过“穴位的连接”作为其“科学”的解释。从李建民氏的论说中,已然可以看到,这后一种、即当代“唯物史观的科学解释”,本身并不科学。于是乎,只能像他诣前请教的那位老师那样解释:“经脉是人体的无线电系统”(存在而看不见);“学习中医需要一些想像力”等等。实际上,数十年来以科学手段对于经络问题的研究已然相当不少,尽管这些研究尚未解明经络传导现象的实质,但却似乎都支持“人体在神经体液之外还存在着某些未知的传导现象”的观点。众所周知,与任何一门其他科学相较,生命科学尚属年幼,但年幼者毕竟会长大。如同预言年幼者长大之后如何一样,现在断言经络学说的本质是“实”还是“虚”,都为时过早——谁知道生命科学这位少年长大之后,会给我们点什么“颜色”看看呢?等待、而不轻下断语,才是科学的态度。
    再说文化的研究:一般认为,经脉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内容。然而实际上,无论是在中国少数民族的医学知识体系中,还是在域外的古代医学知识体系中,都存在类似的概念与描述。例如在壮族医学中,认为拔火罐的目的与作用在于疏调人体上“龙路”与“火路”的气机;印度医学认为人体中存在“dhamani”、“sira”、“srotas”三种管道系统分别运送血液与体风素等等,又有107个称之为“marman”的关键点。西方学者曾试图寻找这些概念与神经、动脉、静脉的对应,自然难于让人信服与接受;日本的梵文学者大地原诚玄氏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分别将这三种管道系统译作经络、脉管与输管。不管如何翻译,只要我们想到古人在粗浅、直观的形态学认识的基础上,都要通过想象来构建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生理功能的解释,自然就会对这些无法用神经与脉管系来解释的“脉学”感到并不奇怪。这也就是我之所以强调有时需要戴上足以看清细部的眼镜来观察经脉学说的各个组成部分,有时又要摘掉眼镜纵观全局的道理。同时我也希望建民学兄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耕耘,写出更多、更好的足以禆益我等了解古代科技与文化的新作来.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追寻扁鹊的足迹 —— 一部探究脉学源流的新作.tx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