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 第40页的例3“比例的意义”,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 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等 教学环节 教 学 流 程 (预 设 与 生 成) 设计意图或 理念支撑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 师: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在这基础上今天继续学习这个内容。 情境:前不久老师外出拍了一张风景照(打出),然后又把它放大(打出)。 师: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比较一下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生成:学生“比”写错了,指名说错在哪里?写的是谁和谁的比?(这个错误是有价值的) 意图:直接进入新课研究,对于化简比和求比值放在课前2分钟口算训练里。 审题训练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 1.比较发现。 学生独立写出后,汇报。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学法指导:分别求出写出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2.明确概念。 师: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 6.4/4=9.6/6 揭示: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学生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3.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 情况:学生算也不算,就简单的跟着说能成比例,原因:因为本课这两张照片就是按比例放大的,学生意识到肯定能成比例,没有研究的热情了。 处理:没有想到学生会这样,可是学生求比值和化简比有所遗忘,所以只好以教师的权威要求每个学生算一算,比值是多少或化简后的比是多少?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它们能组成比例吗? 预设:学生写比有错误,受前面问题的影响和审题不仔细导致,捕捉有关信息,进行审题习惯训练。 鼓励学生完整的表达,因为……所以…… 4.活学活用。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回顾反思。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明确:化简后的比相同或比值相等。 意图:使学生建立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微型课题研究】:理解“分别”后面的问题。 第三环节:巩固发展 1.“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再逐题说说判断的思考过程。 2.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小狗卡通的问题,先独立完成,再同桌说一说。 3.课堂作业。 (1)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独立完成。 (2)做练习九第5题 学生先在书上画图,再做在作业本上。 (3)做练习九第6题 做作业本上,写出判断过程。 意图:培养完整表达能力,体现个性判断方法。 第四环节:全课小结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比例,什么叫做比例?怎样判断两个比能组成比例的?和同桌说一说。 第五环节:补充提高 1. 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2. 从12的因数中任意选出4个数,再组成两个比例式: ( )︰( )= ( )︰( ) ( )︰( )= ( )︰( ) 板书设计: 教后小记: 学生喜欢的怎样的探究? 从本课的第二环节中“学以致用”反馈情况看,学生没有真正的动起来,是光动了嘴巴没有动手、没有动脑。看来学生并不喜欢这样的课堂。是啊,学生已经知道能用等式连接的了,干嘛还要去计算呢,已经知道结果“是了”,怎么有兴趣去研究是不是呢?看来,本课研究的重心偏了,至少不能简单的抛出一个毫无研究价值的问题:这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呢?学生直觉起了作用,既然大家都这么感觉是了,谁还高兴一个人去算?如果这样问:从这两张照片的有关数据中你还能写出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需要去搭配数写比,在搭配过程中,会考虑是否成比例,同时初步感受到:这两张照片对应边长的比能组成比例,那么这时再评价“按1:2的比例缩小”(上节课一个学生的回答,当时没有指出来),学生就更深刻地认识图形缩小的内涵:对应边长的比的比值相等。
比例的意义4.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