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本组有四篇课文和一个“回顾拓展”,四篇课文中,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二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能从课文内容中吸取有益的启示,从中体会我国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 3、引导学生练习收集有关资料,培养学生借助有关资料独立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训练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自学理解课文,使语文基本功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复习。 教学措施: 1、学习本组课文,要求学生独立阅读,认真思考,注意收集有关资料。 2、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文化素养。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单元训练主题:中国古典名著 教学时间: 13、将相和 3课时 14、草船借箭 3课时 15、景阳冈 2课时 16、猴王出世 1课时 回顾拓展四 2课时 13、 将相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完璧归赵”、“召集、大臣、胆怯、廉颇、抵御、侮辱、拒绝、上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故事内容,够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将相不和的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所选的课文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方法: 1、以启发引导、读书指导、讲授法为主,辅以练习、讨论。 2、学法:小组讨论法与分析综合法有机结合。 教学准备:挂图一张(插图2)历史小资料一份。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题解。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提示学习课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①写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点。 ②课文是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结构而成,写的是两个人物间发生的事,学习时还应抓线索以理解三个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 二、指导分段 1.通读全文,考虑分段要求。 2.讨论分段。重点研究二、三两段间过渡段的归属,要从内容和逻辑关系上理解。 三、讲读第一大段 1.轻声朗读,读后说出小标题,写谁。 2.理出故事的情节(起因,经过、结果)。 3.讨论:从三层内容的叙述看出蔺相如是怎样一个人。 4、形成的板书: 13.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5.小结 ①这个故事为什么叫“完璧归赵”?蔺相如为什么能完璧归赵? ②挖掘蔺相如的思想品质。 ③设疑。这个故事与下文有什么联系,与全文有什么关系。(围绕线索考虑) ④归纳学法(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抓人物特点)。 四、用学习第一大段的方法学习第二大段,考虑怎样理清情节,抓人物特点 五、作业 :继续阅读二、三两段,并思考学习第一大段结束时的设疑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学习本文的要求(学习方法)。 2.第一大段的主要内容及蔺相如的特点。 二、讲读第二大段 1.说出本段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写谁的。 2.默读,并理清故事情节,抓人物特点。 3.讨论:渑池会上发生了什么事,蔺相如是如何斗争的?表现了蔺相如什么品质?赵国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4.思考,暂不作答。这个故事还是写蔺相如,与其他故事有什么联系,与“将相和”有什么关系。 三、讲读第三大段,先小声朗读后讨论 ①这是一个什么故事。主要写谁,故事的情节是怎样的? ②从蔺相如对廉颇的步步退让中,进一步看出他有什么特点,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③廉颇为什么能负荆请罪,廉颇这个人有什么特点? ④故事的结果怎样。 四、讨论(搞清联系) 1.课文的结构特点,是由三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组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2.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3.练习归纳中心思想。 五、作业 1.熟读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归纳人物特点。 2.复习生字,练习要求听写的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二、通读全文,准确归纳中心思想及人物特点 1.中心思想:课文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品质,以及他们从国家利益出发,加强团结的精神。 2.人物特点: 三、字词练习 1.讲讲对“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两个成语的理解,练习造句。 2.听写词语。(见课后作业3) 四、作业 1.复习本文,重点复习人物特点和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类似文章的方法。 2.预习下文,要会读,并考虑课后问题。 板书设计: 13、将相和 完璧归赵 蔺相如 勇敢机智 忠贞爱国 抓线索、联系 渑池之会 蔺相如 不 顾 个 人 安 危 和的重要 负荆请罪 廉 颇 知 错 就 改 言和的基础 14草船借箭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妒忌、惩罚、擂鼓、呐喊、丞相”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情分析:本课所选的课文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实际,可指导学生重点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读 第四十六回,了解故事大意。 2、电视剧 主题曲光盘。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先听一支歌,听歌时,请你注意歌词和画面中的人物,能知道这支歌与什么故事有关吗?(播放录像) 切入主题:“ 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里面有许多光彩不灭的人物。你都知道谁?今天我们就来读其中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故事-- ,故事中涉及到哪些人呢?你又怎样评说这些人呢? 学生活动: 1、自由谈:歌曲中展示的是哪个故事? 2、小组讨论,交流你知道 中的哪个人物? 二、问题引路,读书自悟 教师活动: 出示思考题:引导学生带题自悟。 1、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2、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1、自由读文。 2、思考问题,可在书上圈点勾划。 3、讨论:小组讨论对问题的理解。 三、交流点拨,质疑问难。 交流1、如果学生能回答出故事表面起因:水上交战急需十万支箭,结果借箭成功,过程能说出诸葛亮向鲁肃借20条船,在第三天,利用大雾漫天,20条船首尾相接,一字摆开,擂鼓呐喊,曹操摸不清虚实,只管叫军士放箭。20条船两面受箭,顺风而归就可以。 对于实质原因,教师可作点拨。可以边读书,边体会理解实质原因、结果。可出示多媒体。 学生活动: 1、自由发言。 2、联系课文内容具体谈。 3、概括总结。 交流2如果学生能回答出诸葛亮算到了天气、风向,算到了每个人的心理,他算到了借箭的方法。他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是借箭成功的原因,教师就应给予肯定。质疑问难:学生可以提出不明白的地方,相互交流。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教师活动: 1、找出最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2、按事情发生的经过复述,重点讲借箭过程进行复述。 学生活动: 1、自由读文 2、说出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的句子。 3、指名读。 4、指名复述。 五、求异创新、培养能力 假如你是诸葛亮,你会怎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动脑思考、讨论。 第二课时 一、抓住重点,学习表达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 1、诸葛亮神机妙算,他算到了些什么? 2、诸葛亮的借箭之计是用多长时间想出来的? 学生活动: 1、读文,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二、综合训练,形成技能。 教师活动:布置综合练习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四、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五、说出事情的起因和结果。 1、从借箭这件事的表面看: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的结果是:( ) 2、从借箭这件事的实质看: 事情的起因是:( )事情的结果是:( ) 六、小结诸葛亮能成功“借”到箭的原因。 诸葛亮成功有四个原因:①熟悉气象。能预测出三天之内必有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曹军来不及追赶。②熟知地理。能于大雾中把船停在受箭的最佳位置。③擅长识人。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的机密,深知曹操生性多疑,料定他不敢在没有弄清虚实的情况下轻易出击。④谋划周密。用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各种有利条件。如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归来时顺风顺水等。 七、拓展题:评价《草船借箭》中人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原因:急需十万支箭 妒忌 诸葛亮 草船借箭 经过:三天后 借大雾天 二十条船 有胆有识 结果:借到箭 心服口服 才智过人 第三课时(练习课) 一、组词 妒(
第四单元备课改.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