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医学 > 医药 > 医学txt
《内经》脏象理论.tx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医学语言:简体中文
医学类型:国产软件 - 医药 - 医学txt
授权方式:共享版
医学大小:35.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25:42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医学真真棒!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此医学真差劲!就请您
      0%(0)

《内经》脏象理论.txt介绍


1. 试论《周易》六爻象与《内经》脏象理论
《周易》是一部体现变易之书,其变易表现于卦变,而卦变又根源于爻变。六十四卦中的任何一卦,皆为六爻组成。如果改变六爻中的某一爻象或几爻象,就变成了另一卦象。可见每一爻的变化,都影响着六十四卦,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六爻的变化就成了六十四卦变化的核心。因此,“六”的词义,《说文》说: “六,易之数。”《周易》中老阳之数三十六,老阴之数二十四,为质变之数,合之为六十;少阴之数三十二,少阳之数二十八,为量变之数,合之亦为六十,总属六之所化。
“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内经》吸取了《周易》乾之六阳爻、坤之六阴爻分配十二经脉,以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合,形成了人身六脏六腑一个完整的阴阳组合系统。说明乾之六阳爻与坤之六阴爻可体现脏腑间之阴阳变化。房玄龄注《管子·五行》说:“阳至六为纯阳之多也,阴至六为纯阴之多也。禀阴阳之纯以生,故曰人有六多。”结合于人,人禀阴阳之纯以生,阳至六为纯阳之多,脏属阳,六腑为纯阳之多也;阴至六为纯阴之多,脏属阴,六脏为纯阴之多也。张景岳说:“以脏象言之,则自初六至上六为阴为脏:初六次命门,六二次肾,六三次肝,六四次脾,六五次心,上六次肺;初九至上九为阳为腑:初九当膀胱,九二当大肠,九三当小肠,九四当胆,九五当胃,上九当三焦。知乎此,而脏腑之阴阳,内景之高下,象在其中矣”(《类经附翼·医易义》)。说明《内经》藏象理论,亦以六脏六腑应乾之六阳爻与坤之六阴爻,与经络理论是一致的。显然,《周易》以六爻为变化之核心,《内经》以六脏为人生理、病理变化之中心也。
既然《内经》藏象理论脏腑为六脏六腑,为何又处处明言五脏六腑呢?很清楚,这是《内经》采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异常论述方法而已。

2. 论《内经》的异常论述方法

由于《内经》成书于战国时代,秦始皇统一六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一个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也渗透到了医学领域。所以,《内经》成书于这个时代,对五脏的认识与周时大不相同。周时重“心”,而在《内经》中却不重“心”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周时之所以重“心”,是因为“心”在五行中属“土”。《春秋繁露·五行对》说:“土者,五行之主也。”“五行莫贵于土,土者,五行最贵者也,……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说明土为万物之母,为万物之尊。人以“心”应之,王朝官职以君主喻之,故谓“心”为五脏之主,为君主之官。《春秋繁露·天地之行》就明确指出:“一国之君犹一体之心也。”土者色黄,所以,皇帝着黄袍,撑黄伞,载黄旗,以土最贵,五色莫盛于黄也。由于把五脏之“心”,象征着一国之君,谁要是否定了“心”的这种高贵地位,谁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谁就会招来杀身之祸。且“五曰土”,所以,周时之五脏因此也具有莫大的威力。
而《内经》所论脏腑,“心”已不属“土”,而是属“火”,显然否定了“心”的那种高贵地位;而且在《内经》中,也不是以“土”为贵。因周时重五行以“五” 为贵;而《内经》重“阴阳”,以“六”为贵,“六”者,易之数也。故《内经》所论“五脏之主”,地位在“心”之上。否定了“心”,也就是否定了一国之君。《内经》虽属医书,其后果也必然是书毁人亡。
《内经》的编撰者,为了自保,为了书不被烧毁得以流传,不得不采用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策。不得不一方面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 “心”,即仍以“心为五脏之主”,仍以“心为君主之官”,而将六脏之真君真主隐藏,改“六脏六腑”仍为“五脏六腑”之说;另一方面不得不应用了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以期将真君真主隐藏,此《内经》采用异常论述方法之所由来也。
《内经》为了隐藏六脏六腑之真主,而采用了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来分散官方的注意力,这是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不能让外人知道。所以,《内经》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就明确地发出警告:“非其人勿教,非其真(人)勿授,是谓得道。”并在《素问·气交变大论》中为此做了注解,说:“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空。”所谓“慢泄天宝”,就是容易泄漏珍贵的宝物之意,所谓“其人”,就是指同一门派的弟子,显然,“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一对策,只能让同门弟子知道,一旦被外人知道,必会招来“书毁人亡”的严重后果。
由于《内经》采用了异常的论述方法,致使后世医家对《内经》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不少疑难,就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如历代医家皆以《内经》不以脑髓为脏;只知“五脏”,不知有“六脏”;只知有“十二官”,却不知“膻中”、“心包络”为何脏;只知“肺主表”,却不知“心肺主表”等。由于历代医家不懂《内经》中的异常论述方法,虽尽毕生之力,也没能闯进《内经》这座神圣之宫的大门。
《内经》中所应用的异常论述方法有哪些?据我们的体会,主要有:
1、化整为零,散在各篇章;
2、名目在《素问》,内容在《灵枢》;
3、明言其有,实言其无;
4、无其名而有其内容;
5、不同的事物有相同的命名;
6、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名称;
7、但有其名,而无其位;
8、有其说,而不见其理;
9、明为荒唐,实为至理。

3. 清其源,正其流--促进脑科学的发展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人类出现治疗医学为医学史上的第一次飞跃,防病医学为第二次飞跃,康复医学为第三次飞跃,而智力医学则为第四次飞跃。
目前发展脑科学的主要意义已被称为医学上的第四次飞跃,要开发人体智能,要探索人体生命的奥秘,仍须以大脑为突破口。由于人们已经把脑与宇宙、生命并列为当今世界三大奥秘,且认为人脑又是历次科学革命的发源地,所以中国的科学家们已经在大声疾呼加强对脑科学的研究。
所谓人体科学,说到底就是生命科学,而脑科学是认识生命的基础,不取得脑科学的实质性突破,生命科学之谜也就无法解开。
《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奠基,是中医理论之源。显然,我们要开展脑科学研究,首先要研究好《内经》。因为任何一门学科,有流必有源,只有上下探索,清楚其源流,才能了解其全貌,才能知晓整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才能使这门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扬。那么,《内经》究竟是怎样论述“脑髓”的呢?历代医家皆认为《内经》不以脑髓为脏,而以之归属于奇恒之府,其功能归于心,使脑科学的研究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我们认为,把脑科学的发展长期处于滞缓状态的原因归之于《内经》,是不合符事实的。真正造成脑科学研究滞缓的原因是历代医家研究方法不对头,没有应用以《周易》研究《内经》的方法把真实情况研究出来。所以我们要正其流,必须首先清其源。
根据我们研究所得,《内经》并没将“脑髓”归之于奇恒之府,而是以之为脏,主六脏六腑之说。有人认为“以脑髓为脏”,是由“方士”提出的,只是不能登医学之堂而未被采纳的。其实,《内经》一书不是出自官家之手,而是出自民间同门学派之手。民间学术之争,也就是门派之争,从《素问·五藏别论》中所载,“余闻方士,……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说明当时在脑髓为脏为府的问题上,门派之争非常激烈。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内经》种种异常的论述方法,使人们更加清楚:《内经》所言“五藏六府”,均具有“六藏六府”之意。况且中医学的独特理论是整体观,脑髓在生理上与五脏六腑紧密地联系成一个整体:脑髓将所藏先天之火,通过三焦输送到腹中五脏六腑,而五脏六腑所藏之精,通过肾化生为髓,循背脊源源不断地上输至脑,以补脑髓之耗损与不足。正如《内经》所说:阳精所降其人夭,阴精上奉其人寿。这就是人身赖以生存的生理基础;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五脏病可及脑,而脑病亦可及五脏,说明《内经》确实是以脑髓为脏,而且远比其他五脏更为重要。关于“脑主神明”,《内经》也有明确的论述,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又说:“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说明《内经》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决不简单地归结于脑,而与其他五脏无关。而应归之于脏腑功能的反映。如把神分属于五脏,可是五脏神均上归于脑。进一步说明脑是元首,统帅五脏之神,是众神之长(见《素问·本病论》)。而心神、肺魄、肝魂、脾意、肾志等都是在脑的作用下各自发挥其生理功能。可见“脑主神明”为《内经》所故有,并非“舶来品“。
所以,我们书写此文的目的,主要在于促使人们重新评价《内经》,重视“脑髓”在《内经》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促进脑科学的迅速发展。

4. 《内经》不以“脑髓”为“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历代医家就据此认为脑髓归属于奇恒之府,因此,近代有人认为:《内经》把脑定为奇恒之府在当时是一种偏见。因为脑是脏还是府,曾有过争鸣,正由于争鸣,不以脑为脏,才确定了脑为奇恒之府。
我们认为,《内经》并没有将脑髓归属于奇恒之府,理由如下:
一、“脑”与“髓”并非联合词组,从“此六者”得知,“脑”与“髓”均为单音字,不可以“脑髓”并称也。
二、在《内经》中,“脑”有二义,一为颅腔义,如《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脏生成论》:“诸髓者,皆属于脑。”此中“脑”字,皆颅腔之义也。二为脑髓义,如《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素问·解精微论》:“泣涕者脑也,脑者阴也。……故脑渗为涕。”此中之“脑”字,皆脑髓之义也。当然也有“颅腔”义与“脑髓”义在一句中同用者,如《素问·剌禁论》:“剌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句中“中脑户”之“脑”字,乃“颅腔” 之义;“入脑”之“脑”字,乃“脑髓”之义也。由于《内经》中之“脑”,具有“颅腔”与“脑髓”两种不同的概念,所以在阅读时当予以严格区分,切不可混为一谈。
三、颅腔中空,具有腑的特点,而其内藏脑髓,脑髓为“真气之所聚”,故藏而不泻,有似脏的一面,说明颅腔既不同于腑,又有别于脏,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正与“奇恒之府”的形态和其生理功能的特点相同,当以之归属于“奇恒之府”。而“脑髓”位于头颅之中,即颅腔之内,内藏精气而不泻,既不中空,完全具有脏的特点,有别于骨、脉、胆和女子胞。可见,《内经》将脑归属于奇恒之府者,乃颅腔也,非脑髓也。
由此得知,《内经》不以脑髓归属于奇恒之府是很明显的,以脑髓归之于脏也是很明显的。
而《内经》中之“髓”,有脑髓、脊髓与骨髓之分,是根据髓所藏的部位不同而命名:藏于脑则名为脑髓,藏于脊则为脊髓,藏于骨则为骨髓。历史上有人认为“肾生髓”,于是就认定脑髓、脊髓和骨髓,皆由肾精所化生。并因此而篡改经文,将《灵枢·经脉》中“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改为“人始生,先成肾精,肾精成而脑髓生。”就此而引出“先生二肾”之说。此“肾为先天之本”说之所由来也。我们认为,篡改经文,实不可取。我们且看《灵枢·经脉》这段经文的全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由于肾主骨,心主血脉,肝主筋,脾主肉,肺主皮毛。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了后人,人有六脏,是先生脑髓,而后生肾、生心、生肝、生脾、生肺。特别是“肾”,《内经》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也说得明白:“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五脏六腑之经乃后天之精,是知脑髓与先天之精所化生,而脊髓、骨髓乃后天肾精之所化也。可见,脊髓、骨髓才是“髓”的真实内容,脑髓不在其中。这也说明了“脑髓”不在“奇恒之府”,当属无疑矣

5. 《内经》中“五脏六腑”一词,均为“六脏六腑”之义

《内经》之理来自《周易》,所谓“医理源于易理”,即医易一脉相承也。六,易之数。《内经》脏腑数,自然主“六脏六腑”之说。为了书不被烧毁,不得不仍以周时之心以论《内经》中之心,而将真君真主隐藏,故仍以“五脏六腑”来论《内经》中之“六脏六腑”。因此,我们认为:除了单纯论述腹内三焦地之“五脏六腑” 外,其余所论“五脏六腑”均具有“六脏六腑”之义。如:
1、《素问·热论》:“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内经》以三阴三阳分配十二经,十二经脉的脏腑络属为六脏六腑,以一阴一阳、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相配。说明句中“五藏六府”,实为“六藏六府”之义。
2、《灵枢·经水》云:“凡此五藏六府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本则经文的内容是十二经水内应十二脏腑:足太阳外合于清水,由属于膀胱;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于淮水,内属于小肠;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非常清楚地以十二经脉,外合十二经水,内应十二脏腑,明明白白是“六藏六府”,却说明“五藏六府”,只能说明《内经》是有意将“六藏六府”说成“五藏六府”,也就是告诉后人,《内经》中之“五藏六府”一词,皆“六藏六府”之义也。
3、《灵枢·逆顺肥瘦》说:“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皆禀焉。”杨玄操注《难经·二十八难》说:“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说明冲脉上至于头,下至于足,贯串全身,能容纳和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成为“十二经之海”。《灵枢·动腧》说“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可以为证。可见,这十二经脉之海,就脏腑来说,也就是“六藏六府”之海,而不是“五藏六府”之海,所以本句经文实为:“夫冲脉者,六藏六府之海也,六藏六府皆禀焉。”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内经》脏象理论.tx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下载栏目导航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