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 蔡显良 自我介绍 蔡显良 副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 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在《文艺评论》、《中国书画》、 《中国书法》、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学刊》等各级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本课主要内容 第一章、清末民初中国画坛。 吴昌硕及其传派。岭南三杰绘画鉴赏。京派绘画。 第二章、民国中后期的画家。 齐白石和北京的画家群。黄宾虹绘画鉴赏。张大千绘画鉴赏。徐悲鸿及其传派、其他重要画家。 第三章、新中国前期的绘画。 潘天寿和新浙派的绘画?。傅抱石等南京画家群。李可染与京津绘画。石鲁和长安画派。岭南派的主要画家。文革时期绘画。 第四章、新时期的国画创作。 李苦禅、朱屺瞻、陆俨少等卓有成就的老画家。勇于变革的吴冠中。其他地区重要画家。新时期的花鸟、人物画创作赏析。当代国画创作前景展望。 导 论 水墨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我們通常亦稱為國畫。畫家藉由筆墨,將自己的思想感情移入對象中,進而達到物我合一的意境。 只有我們真正懂得中國繪畫,才能珍視這份前人留給我們的瑰寶,也才能自信地立足於世界舞台上,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水墨畫吧! 文房四宝及其它绘画用品 毛筆種類很多,性能、用途各不相同,依其彈性可分三種: 1.硬毫:筆鋒強勁,富彈性,如山馬筆、鹿狼毫、狼毫等,但含水性弱,適合皴擦或鉤勒。 2.軟毫:柔軟輕盈,含水性佳,適合渲染和敷彩之用,如羊毫。 3.兼毫:硬毫在內,軟毫在外,兼有硬毫之彈性與軟毫之含水性,點染鉤勒兼可,亦是最適合初學者使用的種類。 保養的方法 新筆買回來要先發筆,最好用冷水浸泡,千萬不能用溫熱水燙,否則會破壞其彈性。 使用後,須以清水順著筆毫清洗乾淨,再將筆毫上的餘水用抹布吸乾,理順筆毫,懸掛或平放即可。 墨以松煙,油煙為主要材料,加入膠及香料研製而成。 有宣紙與棉紙兩種,宣紙墨色暈染的效果比棉紙好,依其吸水性又可分為生紙與熟紙。 有植物性顏料與礦物性顏料兩種,部分亦可用水彩顏料或廣告顏料替代。 盛水的用具,用以洗滌毛筆及沾水,瓷製或塑膠均可,但以白色瓷製為佳,因其質感溫潤,不易傷害筆毛。 墊在畫紙下,可防止畫紙透水弄髒桌面或畫面,墊布最好使用不吸墨的毛織類裁製,軍氈質料最佳,或用淡色不織布,不得已也可用報紙或棉紙襯底代替。 為吸水性強的布,用以擦拭或吸取筆中多餘的水份。 水墨畫講究筆趣與墨韻,透過多樣的線條,與濃淡乾濕的墨色變化,來創造出優美的作品 我們可以從下列五幅圖畫,欣賞到畫家運用筆墨的功力及趣味性... 水墨畫重視「畫外之意」,藉內容表現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畫家見景生情,把難以言傳的心思藉著圖象表達出來,這種寓「情」於「景」,「情境」與「景物」融合的,正是所謂的「意境」。 國畫講求詩、書、畫、印合一,畫中表現詩的意境,且以優美高超的書法款題詩句在畫上,詩、書、畫相映成趣,相互佐證,再加上一方朱印,更給畫面增色不少呢! 十八描: 十八描中有些名稱,早在唐代以前就散見於諸書。它的全部名目,則到明周履靖的《夷門廣牘》、汪珂玉的《珊瑚網畫法》和鄒德中的《繪事指蒙》才正式敘及。後來逐漸成為長期以來傳授線描技法的基本程式。《繪事指蒙》:“描法古今一十八等。”(1)高古游絲描;(2)琴弦描;(3)鐵線描;(4)行雲流水描;(5)螞蝗描;(6)釘頭鼠尾;(7)混描;(8)撅頭描;(9)曹衣描;(10)折蘆描;(11)橄欖描;(12)棗核描;(13)柳葉描;(14)竹葉描;(15)戰筆水紋描;(16)減筆描;(17)柴筆描;(18)蚯蚓描。每種線條,均系象形,各冠以相應名稱,既便於區別和記憶,同時也說明每種線條的用筆特點。 一、何謂皴法: 所謂「皴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和綜合整理後,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達出來的一種技法。畫家把山石的紋理感受,經由毛筆巧妙的傳達出來,使觀者亦起共鳴的藝術過程,就是山石紋理與筆墨的一種組合。 二、皴法起源: 唐代是人物畫的天下,山水畫沒成熟,只能給人物畫裝點背景,在這種情況下談不上什麼『皴法』,大慨在五代北宋之際,紀元後第十世紀這段時間內,北宋時代的兩幅山水鉅作:范寬的《谿山行旅圖》和燕文貴的《溪山樓觀圖》,這兩幅畫上的雨點『皴法』十分成熟,為山水畫的『皴法』發生指定了最晚的時代下限。那就是說,從畫蹟上的證明,『皴法』之始,不晚於北宋,當在五代。 第一次說出『皴』字要算是北宋的畫家,而且是與『擦』字聯壁形成一個技法上的新名詞。現代的『皴法』,多指線條的結組,如披麻皴、解索皴之類。『擦』則是另一種銳筆橫臥的技法。 三、皴法演變: 在五代、北宋時,巨然在他的《秋山問道圖》上用披麻皴、范寬的《谿山行旅圖》用雨點皴。在巨然、范寬時,雖已有披麻、雨點之形實,但那是由畫家對山川貌體直悟而得,連后来的郭熙都不曾給《早春圖》以雲頭皴之名,他雖第一次以畫家身分拈出了皴字名稱,但是仍和擦字聯用,其技法的區分,還是待後世藝術鑑賞家的命名才逐漸成立。 元代的皴法又新宗林立,趙孟頫用解索皴,黃公望把披麻皴發展成為正宗模式,高克恭用米點皴,王蒙用牛毛皴、骷髏皴,倪雲林用折帶皴,一加統計,在北宋韓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種,到了元代,已有十種之多。 四、皴法種類: 披麻皴、亂麻皴、雨點皴(芝麻點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長斧劈皴(雨淋墻頭皴)、雲頭皴、泥裡拔釘皴、拖泥帶水皴、礬頭皴、亂柴皴、彈渦皴、鬼皮皴、骷髏皴、馬牙皴、荷葉皴、牛毛皴等。 張大千先生畫譜說:『畫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種種名稱……如北苑用披麻,因為江南的山,土多於石;又因為要畫林木蓊鬱,自宜於用這種皴法。范華原畫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過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用泥裡拔釘、鬼面這些皴法。設使二公皴法互相變換,又成何面目?所以畫山水畫不必拘泥皴法,祇要看適合某一種,就用某一種皴法。』一言道出皴法之使用在於靈活運用、巧妙活用。 蘇漢臣的人物畫以畫兒童出名,他對孩童觀察細膩,此畫描寫兩個小孩在院中聚精會神地玩棗作遊戲,姿態可愛傳神,表露出「童趣」的意境。 兩隻小雞爭奪一隻蚯蚓的有趣畫面,雖是日常生活微不足道的芝麻小事,不也隱喻著人們的汲汲營營嗎!這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正是「幽默」的意境呢! 畫中高士在仙舟上悠閒地吹著樂器,水聲、笛聲交疊合奏出美妙的樂章。這正是古代隱者所追求的「閒適」的意境啊! 秀麗的山巒,煙靄迷濛,千萬種姿態,使人感到春天剛來時,冰雪融化,萬物復甦,欣欣向榮的意境。 宋 蘇漢臣秋庭戲嬰 民 齊白石他日相呼 清 金廷標仙舟笛韻 宋 郭熙早春圖 民、鄭善禧喝茶看書 喝濃茶看古冊,是多麼愜意的書香雅趣,一副眼鏡、數冊典籍及一杯濃茶,把作者家居生活的高雅品味,及淡泊明志的人格風範表露無遺 。 左上的姓名印,與右下角之閒章『美意延年』互相呼應,其空間更多一層次,使畫面更為豐富。 清、吳昌碩葫蘆圖軸 一叢葫蘆從幅外棚架上掛下,藤蔓糾繞,果葉參差,墨色滋潤,賦色鮮亮,構圖疏密有致,佈局生動,款題“依樣",寓意恢諧
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01讲-中国绘画概论A.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