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仿真卷 温馨提示: 1.你拿到的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你要在150分钟内答完所有的题目。 2.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 3.答题过程中,你可以随时使用你所带的《新华字典》。 4.考试结束后。别忘了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35分) 1.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学了不少古典诗词,并能熟背成诵。请认真阅读下面语句,根据你的理解把想到的诗句及篇目填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任选两项回答。) 诗词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描绘人文景观、书写宏伟抱负、感慨人生冷暖的重要途径。李白的云帆点缀了沧浪之水;辛弃疾的醉眼迷离了刀光剑影;范仲淹的泪光朦胧了苍颜白发;陆游的回乡激荡着柳暗花明;苏轼的华发张扬了少年意气。在他们留下的诗词中,是我们传承的一笔宝贵财富。 李 白: , 。《 》 辛弃疾: , 。《 》 范仲淹: , 。《 》 陆 游: , 。《 》 苏 轼: , 。《 》 2.你读一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完成(1)—(5)题。(11分) [甲]黄山的钟灵毓秀,不在于其秀丽的自然景观,而在于其山川灵气所孕育的文化内蕴,可以说,黄山是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的发详地,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异军突起的桐城学派的摇篮。 [乙]中国是诗的国度,在诗人的眼里,诗有形,那是“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花态草情;诗有味,“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中的梅树清气飘逸;诗有声,“马作的卢飞快, ”,征伐之声回荡在烟尘滚滚的沙场;诗有色,“角声满天秋色里, ”,声色相衬,像一幅写意的画。 (1)按照部首检字法,加点字“毓”应查 部,其读音是 。(2分) (2)下面词语中“博”字与加横线词语“博大精深”中的“博”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博古通今 B.地大物博 C.以博欢心 D.聊博一笑 (3)上文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错别字 ,订正: 。(1分) (4)请根据[甲]文提供的关于“黄山”的评价,以及你对黄山的了解,完成下面句子的填空。 黄山作为名山,是安徽人的骄傲。它的美在于 ,它的美还在于 。(2分) (5)按[乙]段的要求,填出你所知道的古代诗句。(4分) 3.名著阅读。(5分) 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王平曰:“虽然魏兵不敢来,可就此五路总口下寨;却令军士伐木为栅,以图久计。”谡曰:“当道岂是下寨之地?此处侧边一山,四面皆不相连,且树木极广,此乃天赐之险也:可就山上屯军。”平曰:“参军差矣。若屯兵当道,筑起城垣,贼兵总有十万,不能偷过;今若弃此要路,屯兵于山上,倘魏兵骤至,四面围定,将何策保之?”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平曰:“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今观此山,乃绝地也: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谡曰:“汝莫乱道!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平曰:“若参军欲在山上下寨,可分兵与我,自于山西下一小寨,为掎角之势。倘魏兵至,可以相应。”马谡不从。忽然山中居民,成群结队,飞奔而来,报说魏兵已到。王平欲辞去。马谡曰:“汝既不听吾令,与汝五千兵自去下寨。待吾破了魏兵,到丞相面前须分不得功!”王平引兵离山十里下寨,画成图本,星夜差人去禀孔明,具说马谡自于山上下寨。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我国古典名著《 》。(1分) (2)从这段文字来看,马谡的主要性格特点是( )(2分) A.智勇双全,谨慎细心 B.指挥若定,胆识超人 C.狂妄自大,麻痹轻敌 D.好高务远,死守教条 (3)有关该古典名著中人物的故事有不少已演变成了歇后语。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填写。(选做两个即可)(2分) 示例: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刘 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①刘备借荆州—— 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③( )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④( )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4.学校准备举办“献给母亲的歌”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认真完成下列各题。(15分) (1)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条富有感染力的宣传语。(2分) (2)如果班里征集本次活动的方案,你打算设计哪几个步骤?(4分) (3)活动结束后,班里将出一期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的手抄报。请仿照第一、二板块栏目拟出第三板块栏目。(2分) 第一板块:古诗王国里的母亲 第二板块:名人心目中的母亲 第三板块: (4)为了丰富板报材料,请你写几句感谢母亲的话,并在话中引用一句赞美母亲的名句。(50字左右)(5分) (5)活动结束后,一位同学写了一篇赞美母亲的文章,有些小毛病,请帮助修改。(2分) 还是白天,我在书店发现了废寝忘食的名著《简爱》,便跑回家缠着妈妈要钱。妈妈下岗四年了,本来就很节约的她,现在更节俭了。一听说要三十八块钱买课外书,她久久的坐在桌子旁默不作声。 文中有一处成语运用不当,应当把 改为 二、阅读(55分) [一] (22分) 悠长的铃声 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逊的速度再加上毒品,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根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细弱。 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 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 “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毕业于学院。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很贴切地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我稍稍后退了一步:这个老头,要做什么?凭着有几次将铃声响得久远,便要有求于我吗?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果然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 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 5.从全文看,题目“悠长的铃声”包含哪几层意思?(4分) 6.文章结尾才交待,“我”喊错了老人的姓这一点,前文有伏笔,请找出来。(4分) 7.文中有个词,最能体现老人的性格。是哪个词?请结合文中事例具体谈谈。(4分) 8.阅读文中划线句,想想为什么“我”觉得铃声“像一条鞭子”,老人为什么要“瞅瞅四周无人?(4分) 9.当人们埋怨人情日渐冷漠时,作家用一串悠长的铃声为你
2008年安徽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仿真语文试题.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