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初中语文
3蜡烛.ppt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初中语文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316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4-22 08:15:55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85%(23)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15%(4)

3蜡烛.ppt介绍

蜡烛 西蒙诺夫 一、夯实基础 烧灼zhuó 目睹 偷袭 迫pǎi击炮 契qì柯kē拉耶夫 轰击 拂晓 埋葬 瓦砾lì  烧灼:烧、烫,使受伤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目睹:亲眼看到。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瓦砾:破碎的砖头瓦片。 地窖: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匍匐:爬行。 精疲力竭: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力气也没有了。竭,尽。 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副,符合。 闪烁:(光亮)动摇不定,忽明忽暗。 肃立:恭敬庄严地站着。 颤巍巍: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肃穆:严肃安静。 永垂不朽:(多指姓名、事业、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垂,流传。朽,腐烂。  二、作者简介  西蒙诺夫,苏联俄罗斯作家。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曾任《文学报》主编、《新世界》杂志编委、《文学俄罗斯》报编委、苏联作协副总书记和书记处书记等职。主要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俄罗斯问题》,诗集《友与敌》,长篇小说《日日夜夜》,三部曲《生者与死者》等。1949年访问中国,并于次年出版了描写中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战斗的中国》一书。  三、主题及层次划分 本文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战地通讯。在炮火烧灼了的战场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焦了的树木中间,一位南斯拉夫母亲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花烛,点在一位苏联红军士兵的坟头。文章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第一部分 (1-7段)红军战士偷袭,其中一名牺牲。  第二部分 (8-31段)老妇人冒着炮火埋葬红军战土,并把最珍贵的蜡烛点在烈士坟头。  第三部分 (32-42段)第二天当红军们准备找契柯拉耶夫的尸身时发现了那个坟堆,而且老妇人再次送来蜡烛。 第四部分 (43-44段)再现并赞美蜡烛的火焰。 四、思考探究  1、分析第一部分:故事的开端。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的起因。 事件发生的时间是1944年9月19日早晨,地点是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的萨伐河岸附近的一块方场。起因是五个红军战士偷袭萨伐河上的一座桥,结果其中一个名叫契柯拉耶夫的红军战士牺牲在方场上了。连长准备第二天进攻时,再埋葬这位战士。 2、在第一部分的叙述中,有环境描写,如第2段中“只有一棵树还没倒下,好像有一双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单留下一人高的下半截”,第5段和第7段又交代了德国人的炮火“整整一天”“一直轰到太阳落山”。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什么?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战争的残酷,侧面反映了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渲染了气氛,交代了战场上环境的危险,这也是为下文战士的伤亡和牺牲做好铺垫。  3、第17段:中关于“她”的动作描写的词语有哪些?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穿,翻,看见,理,弯,坐 反映的感情:对年轻战士的哀怜、叹息。  4、老妇人能够舍身掩埋红军战士的动机是什么?  答: 动机:痛恨法西斯,热爱自己的祖国。 (红军战士是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的,他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土地上。坟堆是南斯拉夫老妇人育乞西为他堆的,她不忍心红军战士暴尸战场,她要让红军烈土安息在南斯拉夫国土上。)  5、文章中多次写到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这些句子突出了老妇人在炮火中种种行为的感人力量。 这样写,渲染了环境的危险,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担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同时,炮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似乎也喻指法西斯的炮火在反法西斯各国同盟的友谊的巨大力量面前也望而却步了。  6、文章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老妇人的身体不是很好? 作者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答:两次“休息”、“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颤巍巍”等词。  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妇人都非常吃力,假如笼统地说“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那就不够感人。作者是这样写的:“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这样描述,情景历历在目,仿佛老妇人的喘息声都听得见,真是感人肺腑。  7、阅读第28段,“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坏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不舍得用,珍藏到今天。”  (1)“摸出”能不能用“拿出”或者“取出”来代替,为什么?  答:不能换。“摸出”与后边的“揣在怀里”相呼应,说明老妇人把这支大蜡烛藏得很深,只能用手去摸索着拿出来。说明她非常珍惜这支蜡烛。  (2)为什么要交代这支蜡烛的来历?  答:补充说明这支蜡烛的来历,才能说明这支蜡烛对老妇人来说是多么珍贵,也才能附托出老妇人的这种行为是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8、蜡烛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蜡烛是本文中人物情感的寄托线索。 文章在第28段交代了蜡烛的来历“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这个交代说明了这支蜡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虽然渺小,但却是老妇人的宝物,老人把它最珍贵的宝物奉献给了烈士,也反映了老人对红军战士的爱戴与敬意。 文章后面多次对烛光进行描写,特别是文章的结尾处“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这里的描写不仅仅是烛光的写照,而且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烛光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的母子深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深挚的情谊,战争才能够取得胜利。  9、“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这一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表示老妇人是在身体极其虚弱的情况下安葬红军战士的,从而表现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战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另一方面也歌颂了红军战士对这位南斯拉夫母亲的体贴关切。 10、整个场面庄严肃穆,老妇人从始至终不说一句话,这样设计的用意何在?请你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场面的氛围。 这里既有缅怀死难战友的怀念又有对老妇人高尚心灵的烘托,此时无声胜有声。 肃穆  11、老妇人为什么要:“十分庄严的对他们深深鞠躬。” ?为什么:“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表达了红军什么样的心情? 既是表示感谢又是表达敬意。  过于悲伤,不忍心再去看。  “目送”写出这些战士对老妇人的敬意 。 12、这里有3处提到了老妇人的“黑色大围巾”,这有什么特殊的意味?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肃穆之感。 老妇人不只用自己的行动,也在用自己的衣着表现对红军士兵的哀悼。这围巾也渲染了一种沉郁悲凉的气氛,衬托了人们悲哀的心情。(渲染了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寄托老妇人的哀思。) 13、“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你能体会出句中蕴含的深意吗? 红军士兵们被老妇人的行动和感情深深感动,并从中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动力。   1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原句勾画了经战争破坏后的环境,勾画了烛光的背景,“炮火烧焦了的土地”,“炸弯了的铁器”,“烧死了的树木”,控诉着法西斯强盗对人类文明的践踏。 原句再次点出这支蜡烛是结婚的花烛,是老妇人惟一珍爱的东西,点出非同寻常的意义,足以表现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原句不写老妇人和烈士的名字,而说“南斯拉夫母亲”和“一个苏联青年”,揭示这种感情的意义,是两国军民感情的集中表现,这种感情达到了母子情深的境界。  15、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16、总结:这篇文章的感人之处在什么地方?  首先当然是题材感人,但是感人的题材要写得感人,写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探究这篇战地通讯的写法,可以悟到,作者在落笔之前,对事件之所以感人的种种因素是作了分析的,在叙述过程中,在感人的因素上就着力描写。再则,突出蜡烛,更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事件感人的因素分析起来有四点。一是环境危险,炮火连天;二是老妇人年老体弱,掩埋烈士非常吃力;三是老妇人像掩埋亲人一样掩埋烈土;四是点在坟上的蜡烛有特殊意义。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凡是写到这四点的,都着力描写,造成了感人的效果。  (例如写炮火,不是笼统地写一句就算了,几乎隔几行就写炮火,叫人一直为老妇人的安危揪着心,老妇人在炮火之中的种种行为就格外感人。)  * * * * * * 屏障 耸sǒnɡ立 肃立 鞠jū躬 颤chàn巍巍  肃穆mù  地窖jiào 更夫 揣chuāi怀里 匍pú匐fú 僵jiāng硬 交叉 腋yè窝 精疲力竭 名副其实  * * * 
3蜡烛.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3蜡烛.ppt》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