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诗圣”,其诗是“诗史”。因曾居长安城南的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官致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有《杜工部集》。 译 诗 泰山呵,你是何等宏伟壮丽?你苍翠挺拔,横跨齐鲁大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秀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激荡,看飞鸟回归山林,使人极目远视。 一定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一览无遗! 译 意 国都沦陷,山河依旧。 春天降临京城,草木遍地丛生。 感伤时局,见鲜花也落泪; 叹恨离别,闻鸟鸣亦惊心。 战火连天,已持续了三个月, 一封家信,可抵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搔越稀少, 简直要插不住簪子。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病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渚:zhǔ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练习 给下列字注音岱( )眦( )簪( )搔( )逾( )戍( )妪( )咽( ) 这三首诗词中 属于五律的是: 属于“古体诗”的是: 描写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诗句是: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中表现作者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 汤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仰望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望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就是杜甫著名的《登高》,这就是杜甫的悲剧:对于仕途政治,他一生都在远远遥望而徒生叹息,纵有凌云之志,却一直没有飞翔的机会;面对举足可至的自然之高处,他竟然也是远望的时候多而登临的时候少,一朝登临了,自己却已经是垂垂老矣的多病暮年,纵有老骥伏枥的壮心,然而一切却毕竟是晚了!没有哪一颗苦瓜不是结在同一根苦藤上,杜甫当时写《登高》,肯定只是出于直觉和感觉,可是,他竟于无意中为自己的心灵写下了一首“史诗”--如果杜甫只是国家民族的“诗史”,那他作为一个千年的大诗人就是有残缺的,他的诗,同样也是他自己生命的历史,因此,他才无愧于他头上那一顶光芒四射的诗人桂冠! 让以往的伟人们登高望远吧,让我们这些后来者从他们的作品中登高瞩望他们比大自然更为美丽壮观的心灵,以及痛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用眼睛去读,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读。永远的唐诗,永远也读不尽…… 《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做具体解释。 杜甫这三首诗中有哪些对偶句? 竞 赛 * 走进唐诗,就是走进一个神奇迷人的王国。那是一个人类精神之花全面盛开的季节。我们的大师从一张薄薄的书页上站起来,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一袭古装,长发飘飘,风姿万千…… 猜猜看,下面的对联写谁? “草堂传后世,诗圣著千秋。”(朱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 20岁以后可分 4个时期:漫游时期、长安时期、流亡时期、漂泊西南时期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当时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 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 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 间写的。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诗人赴奉先县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叛贼攻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辘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机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你能否结合这两首诗来谈谈他的诗被誉为“诗史”的原因? 向你走来杜甫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是唐帝国盛极而衰的历史转折时期所产生的伟大诗人。 他亲身经受了八年安史战乱之苦,因而社会的动乱、中下层人的苦难、对国事的忧愤和自己的不幸遭遇等,都交织熔铸在他的名篇巨作中。 yú yù yè shù yè 石壕吏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杜 甫 解词翻译 下页 上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 甫 投:投宿 吏:小官, 这里指差役 傍晚时分(我)投宿到石壕村,遇到有差役趁着夜色来抓人。 解词翻译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下页 上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 甫 逾:越过 走:逃跑 老头(听到声音)便越墙逃跑了,老妇走出屋去应门。 解词翻译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页 上页 石壕吏 杜 甫 一何:多么 差役叫得多么凶狠,老妇啼哭得多么痛苦。 解词翻译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下页 上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 甫 前:上前 戍:防守 (我)听到老妇走上前说:我有三个儿子都去戍守邺城了。 解词翻译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下页 上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杜 甫 书:信 新:最近 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最近战死了。 解词翻译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译文) 下页 上页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争应河阳役,犹
杜甫诗三首1.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