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在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011 学生注意事项: 本试卷共27题 请将所有答案用黑墨水或水笔做在答题纸的制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第一部分 阅读(90分) 一、文言文(42分) (一)默写(18分) 1. 醉卧沙场君莫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凉州词》)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 4.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己亥杂诗》) 5. 吾视其辙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逐之。(《曹刿论战》) 6. 黄发垂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第7—8题(4分)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7. “青玉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元夕”指________节的晚上。(2分) 8.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词人以“花千树”、“星如雨”、“玉壶光转”描绘了当晚灯火璀璨的盛况。 B.这首词从视觉、听觉、嗅觉的不同角度着力呈现游人知识的热闹场景。 C.这首词的上片是一幅喧闹欢腾的画面,下片一下子转换为安静的氛围。 D.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道出了词人在孤寂的境遇中内心的不甘与失落。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9.《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体通史_____ _____。(2分)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后复乘闲蹇访李凝幽居因唐突大京兆刘栖楚,被系一夕,旦释之韩驻久之,曰:敲字佳 17.第⑶节写到“没人拿名人的事当回事”,这里“名人的人”具体指什么?(请用原文)(3分) 18.“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再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历史文化。没有庄重感、神圣感、厚重感、甚至美感。我们不是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挂在嘴边吗?如今国人从哪里能够感知这种博大精深?只能去一座城市才有一个的博物馆吗?①这节文字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如果将它放回原文,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2分) A.(1)、(2)节之间 B.(3)、(4)之间 C.(5)、(6)之间 D.(6)、(7)之间 ②选择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19.文章第(3)节到第(9)节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糟蹋自己文化”的这种潮流,请分别概括是哪三方面: (1) (2) (3) 20.请根据第三节或第五节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日常见闻和积累,为本文写一个规范,典型的事实论据。(3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1—26题(26分) 神圣的沉静 刘心武 (1)还记得童年在重庆的一些事。我家住在南岸狮子山,从那里可以到一座更高的真武山去游览。真武山上有段路非常险,靠里是陡峭的山岩,靠外是极深的悬崖。那天玩得很开心,返回时,我故意贴在悬崖边上走,还蹦蹦跳跳的,甚至以颠连步跃进。七岁的我还不懂生命的珍贵。那样做,有存心让母亲看见着急的动机。 (2)还记得那天母亲的身影面容。她紧靠着路段里侧的峭壁,慢慢地走动。她一定后悔转到那段路以前没能牢牢牵着我的手,把我控制在她身边,她自己往前挪步,眼睛却一直盯在我身上。我顽皮地蹦跳投掷,不住地朝她嬉笑,呕她,气她,悬崖边缘就在我那活泼生命的几寸之外。事后,特别是长大成人后,回想起母亲在那段时刻的神态,非常惊异,因为按一般的心理逻辑与行为逻辑,母亲应该是惶急地朝我呼喊,甚至走过来把我拉到路段里侧,但她却是一派沉静,没有呼喊,更没有吼叫,也没有要迈步上前干预我的征兆,她就只是抿着嘴唇,沉静地望着我,跟我相对平行地朝前移动。 (3)那段险路终于走完,转过一道弯,路两边都是长满芭茅草和灌木的崖壁了,母亲才过来拉住我的手,依然无言,我只是感受到她那肥厚的手掌满溢着凉湿的汗水。 (4)直到中年,有一天不知怎么的提及这桩往事,我问母亲那天为什么竟那样地沉静。她才告诉我,第一层, ;第二层,她注意到我是明白脚边有悬崖面临危险的,是故意气她,尽管我不懂将生命悬于一线是多么荒唐,但那时的状态是有着一定的自我防险意识与能力的,一个生命一生会面临很多次危险,也往往会有故意临近危险也就是冒险行动,她那时觉得让我享受一下冒险的乐趣也未为不可。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 (5)母亲去世快20年了,她遗留给我的精神遗产非常丰厚,而每遇大险或大喜时的格外沉静,是其中最宝贵的一宗。我写第一个长篇小说《钟鼓楼》时,母亲就住在我那小小的书房里,我伏桌在稿纸上书写,母亲就在我背后,静静地倚在床上读别人的作品。我有时会转过身兴奋地告诉她,我写到某一段时自我感觉优秀,还会念一段给她听,她听了,竟不评论,没有鼓励的话,只是沉静地微笑,而且,有时她还会把手头所读的一篇作品的某些内容讲一下,那作品是一位同行写的,我没时间读,也并不以为对我有什么参考价值,不怎么耐烦听母亲介绍,母亲自然是觉得写得挺好,但她也并不加些bāo扬的话语,她就是沉静地给我客观讲述,毫不罗嗦,具有点穴的效果。后来《钟鼓楼》得了茅盾文学奖,那时母亲已到成都哥哥家住,我写信向他们报喜,母亲也很快单独给我回了信,但那信里竟然只字未提我获奖的事,没什么祝贺词,但语气沉静地嘱咐了我几件家务事,都是我在所谓事业有成而得意忘形时最容易忽略的。 (6)2000年第三次去巴黎,又去罗浮宫看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众多的观赏者中,我忽然产生了一个非常私秘的感受,那就是蒙娜丽莎脸上的表情并不一定要概括为微笑,那其实是…… 21.请写出第(5)节注拼音的字。(2分) bāo( )扬 22.第四节中提及母亲那天有两层想法,请根据生活常识,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下母亲的第一层想法:(3分) 23.“我很惊讶母亲那时能有第二层次的深刻想法”,请具体分析一下“我”惊讶又哪几层原因。(6分) 24.根据文意,请解释第(5)节中“点穴的效果”的含义。(3分)
静安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