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译为“……的人”、“……的东西”、 “……的事”。 贫者语于富者曰。 2、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者……也”译为“是”。 陈胜者,阳城人也。 (七)者 (八)于 1.介词,译为“在” “从”“向”“到”“对于” 子墨子闻之,起于齐。 受任于败军之际。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霜叶红于二月花。 (九)以 1、动词,以为,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2、介词,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 3、动词,用。 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4、介词,用、凭借。 问:“何以战?” 5、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1、动词,做,当。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2、动词,作为,当作。 子墨子解带为城。 3、判断词,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4、动词,以为,认为。 孰为汝多知乎! 5、介词,被。 士卒多为用者。 (十)为 6、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夫子何命焉为? 7、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 8、介词,为了。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9、介词,给,替。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10、介词,对,向。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十)为 (一)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2)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2.用原文回答。 “赞语”中“ , ”这两句体现了五柳先生的品德;“传文”中的“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思想性格,“ ”,“ ”体现了五柳先生的生活爱好,“ , ”体现了五柳先生居室的简陋。 不戚戚于贫贱 不汲汲于富贵 特别爱好 到,往 闲静少言 不慕荣利 好读书 性嗜酒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3.“亲旧知其如此”中的“此”指代的是(用原文回答) 4.请联系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说说“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中的“志”是什么。 “志”是洁身自好,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 (二)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这段文字出自课文《曹刿论战》,选自《 》,传说是 时期______ 根据鲁史写的一部 体史书。 2、曹刿请战的原因是“ , _____。”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条件是“ , , 。”表现鲁庄公昏庸无能的两句话是“ , , 。”和 “ , , 。” 3、文中的“徧”同 ,意思是 。 左传 春秋 左丘明 编年体 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 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 必以分人 牺牲玉帛 弗敢加也 必以信 遍 遍及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 4、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 A.间: B.鄙: C.信: D.狱: ? 5、在曹刿看来,“何以战”的“何”所指代的应是( ) ?? A.战前征求各方意见 B.政治上取信于民?? C.平时清正廉洁 D.关心人民生活 6、翻译“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参与 鄙陋 信实 案件 B 这是尽了本分一类的事情,可以凭这个条 件打一仗。 7、下列句中的“属”与“忠之属也”中的“属”意思相同的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C、神情与苏黄不属 D、司命之所属8、加点词语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牺牲玉帛 B、小大之狱 C、可以一战 D、衣食所安 B D (四)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该“刑”的是“ ” 的人,该“赏”的是“ ”的人。2、选文中有两个词语已成为经常使用的成语,它们是 和 。?? 3、“使内外异法也”中,“内”指 ,“外”指 ,文中与“内” “外”意思相同的两个词分别是 和 。 作奸犯科 为忠善 危急存亡 妄自菲薄 宫内 府中 朝廷 宫中 4、第一段中作者提出的建议是“___ ”,作者先从正面指出采用这一建议的目的:一是:“ ”,二是“ ”,再从反面说明,必须清除“ ”的思想,防止“ ”的做法,避免出现“ ”的后果。 开张 圣听 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塞忠谏之路 *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及对策: 1、选文的出 处、作者 注意识记和 回答的准确 2、解释重点实词、常见虚词的意义 加强积累归纳,寻找规律,结合语句内容解释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及对策: 3、标示 文句 停顿 节奏 “主语—谓语”之间有停顿 “动词—宾语”之间有停顿 “动词—补语”之间有停顿 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有停顿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有停顿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及对策: 4、重点 语句 翻译 移位----将特殊语序调整为符 合现代汉语规范的语序 替换----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 古代汉语词汇 保留----保留年号、帝号、国 号、人名、地名等词语 增补----把省略的成分补上 删减----删除没有实在意义、 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5、划分 层次 初中文言文阅读考查要点及对策: 反复阅读,把握内容,根据文意,结 合文体特点划分。 6、概 括 文章(文段)主要内容 抓住点题句、警策句、抒情句、议论句,结合作者的背景资料去理解概括。 一、通假字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读时要读本字的音。 1、不亦说乎—说:2、诲女知之乎—女:3、孰为女多知乎—知:4、望桓候而还走—还:5、汤熨之所及—汤:6、火齐之所及也—齐:7、止有剩骨—止:8、河曲智叟亡以应—亡:9、屏弃而不用—屏: 10、对镜帖花黄—帖: 通“悦”,愉快 通“汝”,你 同“智”,智慧 同“旋”,掉转。 同“烫”,用热水焐 同“剂” 通“只”,仅 同“无” 通“摒” 同“贴” 11、出门看火伴—火:12、但手熟尔—尔:13、路转溪头忽见—见:14、满坐寂然—坐: 15、日扳仲永—扳:16、始一反焉—反:17、汝之不惠—惠:18、一厝朔东—厝: 19、略无阙处—阙:20、项为之强—强: 21、傧者更道—道: 通“伙” 同“耳”,罢了 通“现” ,出现 同“座”,座位同“攀”,牵、引 同“返”,返回 通“慧”,聪明 通“措”,放置 同“缺”,中断 通“僵”,僵硬 通“导”,引导 22、缚者曷为者也—曷:23、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24、辑以翡翠—辑:25、此何遽不为福乎—遽:26、子墨子九距之—距:27、公输盘诎—诎:28、守圉有余—圉:29、八分有奇—有:30、左手倚一衡木—衡: 31、盖简桃核—简: 同“何”,什么 同“嬉”,开玩笑 通“缉”,连缀 同“讵”,岂 通“拒” ,抵挡 通“屈”,折服 通“御”,抵挡 通“又” 通“横” 通“拣”,挑选 32、故不错意也—错: 33、仓鹰击于殿上—仓:34、裁如星点—裁:35、发闾左適戌渔阳—谪:36、为天下唱—唱:37、固以怪之矣—以:38、身被坚执锐—被:39、食马者—食:40、其真无马邪—邪: 41、尽其材—材:42、自余为僇人—僇: 通“措”,放 通“苍” 通“才”,仅
九年级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cenbiao1206.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