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初中语文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初中语文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73.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4-07 09:11:35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0%(0)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doc介绍

杨浦区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80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42分)
(一)默写(18分)
 1.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
 3.出师一表真名世,                           。(《书愤》)
 4.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
 5.则有                   ,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
 6.                          ,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
(二)阅读古诗词,完成7-8题(4分)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7.“点兵”的意思是                                   (2分)
8.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表现了好友陈同甫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当年金戈铁马的疆场生活的留恋怀念。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明写战马和武器,实际表现战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C.“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词人对自己理想的诉说,是其一生追求的概括。
    D.全词中虚幻与现实的对比十分强烈,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极其悲壮。
(三)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巨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③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本文选自《                 》,由           (朝代)的刘向编订而成。  (2分)
10.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3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能冷静思考,不为奉承所迷惑。
    B.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本文第三段强调齐威王从善如流,善于纳谏,使国内政治修明,体现本文主旨。
D.本文第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
詹懋举以工为师
      万历末,詹懋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詹大惊异,诘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闻其弹,心复悦之, 遂受学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一过:一遍。
12.解释加点字。(4分)
   (1)颇善此乎?    善(       )        (2)一时琴师莫能及    及(       )
13.对画线句“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肩上担着柴,头上常挂一个囊琴,于是请求看看。
  B.曾经见一个老人带着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琴囊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C.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常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于是请求看看。
  D.曾见一老人带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装琴的口袋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14.从文中看,詹懋举“大惊异”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15.詹懋举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                                                             
                                                                                      。(3分)
二、现代文阅读(4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20题(22分)
中国人对春秋的感受为何这么深?
单之蔷
①想知道成语中春、夏、秋、冬这四个字各自出现的频率,有了像百度和谷歌这样的搜索工具以后,似乎变得容易了。在一个收录了41843条成语的成语网站中,春出现的频率最高,出现了102次;其次是秋,出现了97次,而且这两个字经常连用;包含夏和冬的成语,则分别出现了31和22次。总的说来,春和秋出现的频率在成语中远远超出冬和夏。
②说到春秋,首先想到的是孔子修的史书《春秋》,这是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鲁国历史的一部史书。据说那时春秋是史书的统称。看来早在公元前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喜欢用春秋来代表一年四季了,甚至代表年代的更替、时代的变迁了。 
③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秘密可能就藏在我国的气候规律中。 
④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分明。尤其是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四季变化非常明显,而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四季却并不分明。我国华南地区受冬季风影响,除了春夏秋三季外, 有的地区还有接近冬季的初春和深秋气候,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大部分全年皆夏。我国华北、东北四季分明,而同纬度的世界其他地区,基本上只有秋冬春三季,季节变化还远没有我国鲜明。总之,世界上中国的四季更替最分明。因此中国人喜欢用春夏秋冬四季说事,用春秋两季代替一年四季,用春秋表示年代,用春秋形象地代替历史,就不奇怪了,而且这也是中国的专利。
 ⑤                                                                                 
⑥我查找了一下有关我国一年四季分布的文章和地图,发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冬冷夏热,四季分明的。但全国有两个无夏区:一个是青藏高原地区,另一个是大兴安岭与呼伦贝尔草原地区;有一个无冬区,即南岭与武夷山以南地区;还有一个位于云南昆明一带的四季如春区。这样大的地区或无夏或无冬,人们怎么能知道何谓夏、何谓冬?但是这些地方却大都有春有秋, 或者可以说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都有春秋,因此我们的祖先用部分代替整体时,显然应该选用春秋,而不是冬夏。
⑦此外,春秋两季是一年中最有标志性的季节,春花秋叶,满山如旗,夏与冬简直无法相比。
⑧另有一个原因也应该提及,就是中国四季的长度有这样一个特点:北方冬长,南方夏长,但无论南北,春秋都很短促。如长城、天山以北,冬季长达半年以上;广东、广西、海南岛, 夏季长达半年以上,南海诸岛全年皆夏。由于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春秋两季特别短促,春秋两季加起来也就等于一个夏季或一个冬季的长度。有一年,我在长白山亲眼目睹了秋天的脚步是何等地迅速。前一天还是满山青翠,一夜霜雪,绿叶结冰,满山皆白,冻得绿叶枯黄,迅速脱落,遍地速冻的绿叶铺满山谷.秋天就这样来临了。
⑨这种气候特点让我们的祖先对春秋之际自然界短促剧烈的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对于漫长的冬季和夏季则已经麻木。因此春秋作为一个词汇出现比冬夏的概率就多多了。
(删改自《中国国家地理》 2010年11期卷首语)
16.请例举一个同时含有“春”与“秋”的成语。(1分)                       
17.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2分)
                                  
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上一教育:晏殊《浣溪沙》讲义.ppt
·下一教育:吆喝.ppt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杨浦区2011初三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抽查试卷.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