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中国式价值投资.doc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word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166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16:49:48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100%(1)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中国式价值投资.doc介绍

序一投资里的辩证法 
  中国人会“做生意”,两千五百年前就有大家范蠡。“投资”却发达于西方,近几百年弄得世界风生水起,中国人现在几乎是全民皆投资。 
  用东方的“禅”诠释投资的辩证倒确实入木三分。投资充满禅机。制定投资规划,需要预期经济形势的“远与近”、计划投资周期的“长与短”;投资实践,需要掌握投资组合的“动与静”。获取更可能多的收益,是人之天性,既想追逐短期机会,又不愿放弃既定的长期战略,可实际情况往往事与愿违。频繁切换热门股、沉迷于市场的短期波动,常使我们左右相顾不暇,结果并未实现既定的目标。看似 对立、难以取舍的正反两面,实质上常常是统一的。投资的实质是保障资本的安全,在获取尽可能确定的收益同时,降低风险。比别人更早地发现价值洼地,并使成本具有安全边际,方是盈利之道,才是从整体上把握投资方向的出发点。再成熟的市场,短期波动甚至阶段性背离的情形,也是无法避免的。市场躁动恰如“风”动、“幡”动,它不应打乱全盘投资规划,“心动”,才是拿不住的真正原因。所以,等待是一种征服,静守是一种境界,惟有“心静”,才能于风浪间巍然不动,闲庭信步;以静制动,方能看准良机,动静结合,出奇制胜,得道入禅境。 
  在中国, 许多做投资的人,有意无意间贯通“禅意”,将“禅”与投资结合起来,相得益彰。本书作者李驰先生在多年的实践、领悟后,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中国式价值投资”理论,不拘于经典价值投资理论本身,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亦是禅之意境。 
  究竟投资为何物,直叫人眷恋如此?“投资”与市场经济同生,伴随实业的兴衰,走过人类几百年的历史长河,在西方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之后,“投资”二字,由西方引入中国寻常百姓家,至今时间不长,已是开花遍地。但是,虽然投资入门容易,举手之间就可以身临其境,把握起来方知常胜之难。这使我想到 打高尔夫球。弹丸之物,一杆一球,随意挥洒,人人可行。可入得门来方知球道之高深莫测,总在似是而非间挣扎,别人的“成功”方法常是自己失败的陷阱。只有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是成功的开始。“投资”也一样,因人而异,收益随着人们的喜怒哀乐,跌宕起伏,无定理可解。 
  岁月洗礼后,投资大师的理论各有拥趸,但无论“价值投资”、“趋势投资”还是其他投资理论,投资哲学本身并无高下之分,本源相同,只是不同的人运用起来常有天壤之别,正所谓经书万卷只做眼界大开,见招拆招方显慧根深浅。对中国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虽是新生事物,但 并非高不可攀,领会了投资大师的理论后,更重要的是研习自己,触类旁通,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 
  而价值投资在中国方兴未艾,其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贡献,是直接或间接地培养了一大批运用价值投资理念进行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同时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已逐步明白、或实践着这一理论。但事实上,在2007-2009年市场的跌宕起伏的过程中,一些以价值投资为主导的资产管理人和投资者,表现却差强人意。价值投资的有效性再次受到质疑,“在中国市场能坚持价值投资吗”成为一个盲人摸象的话题。 
  李驰认为,价值投资不等于死守投资也不等 于随机投资。在中国,价值要通过具有中国特色的透视镜去观察和分析。在中国坚持价值投资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但绝非机械地照搬或者简单复制。要结合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准确领会价值投资的基本原理,辅以他书中介绍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实现投资的最大价值。 
  成功投资的方法殊途同归,关键在于是否找到适合自己的,否则在错误的路上再怎么全力奔跑也没用。在中国,经过一段时间的投资实践,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有所领悟、有所收获。但无论“知”还是“行”,都存在一个“度”的区别,离沸点即便差上一度,水也不会开。如写真画,看的全,却未必画 得真,画得真也难得其神,境界眼光,千差万别,“度”不同也。 
  透过本书的肺腑之言,我们感受到的是李驰对不同的、甚至看起来对立的投资理念的融会贯通。“分别心”的舍弃,换来的是对本质的领悟。基于本质,结合实情,才能够因地制宜,真正把所学所知为我所用。李驰与我们分享的是他对众多投资大师的研究加上浸淫中国市场二十年的深刻感悟。他在书中所述的“中国式价值投资”,是西方投资理论与中国投资实践结合的尝试,字里行间,分享着寻求投资之道的心路历程、畅谈着源于独特视角的深刻理解、挥洒着那些记忆犹新的投资案例。对比作者的书中 所述,您可以反观自己在相同背景下的投资节奏和取舍,重新认识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审时度势,“知行合一”。坚持价值投资之“道”,趁市场之“势”,拿捏有“度”,大器终成。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时间虽短,但浓缩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资产的重新估值、通胀、宏观调控等等事件,以及市场短而快的周期,都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历程中的缩影。政府宏观调控的强大影响力,缺乏效率的市场,经济形势的快速切换,都给处于成长期的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比成熟市场高得多的风险。在成长、 变革的时期,要分辨出具备经济护城河、能够长期续存、并保持增长性的上市公司,还要被二级市场认可,绝不是照搬经典书籍就能够完成的任务。经过市场的几番洗礼,我们可以期待,在浪退沙尽的金色财富人生之后,找到一代集大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市场的驾驭者和思想家。 
序二特“李”独行 
  媒体人称李驰是中国的巴菲特,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他穿一件白色的中式汗衫,个子很高,说话的语速很快,脸上偶尔掠过的笑容竟有几分顽皮。 
  我当时在想,如果中式小立领变成了高帽潮衣,如果再加上宽松的滑板裤、黑框眼镜和曼哈顿邮差包,他应 该像个街头玩极限运动的嘻哈小子了。因为他脸上的笑容实在看不出巴菲特式的一丁点儿城府。每天和巨额金钱打交道的人至少应该是很深沉很狡黠、脸上每条皱纹里都写满经验和沧桑,如K线图般复杂难懂的范儿吧,可是他不是。他只有开怀大笑的时候脸上才有皱纹,而且笑的声音很大,那种笑声会在高亢处打几个转儿,然后绵延开来,传染得你不得不跟着笑起来。 
  这种非主流的印象在我脑海里印记很深,以至于我现在回想起第一次采访李驰的过程,不知道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感觉:错愕、惊艳、疑惑,好像都不是。因为这个人和我以前采访过的人太不同了,他 像是一种特殊的生态,很难被定义和归类。 
  李驰自己也说,他是个永恒的乐天派,面对涨涨跌跌的股市早已修炼出了苏格拉底+阿Q式的心态。李驰的博客每天都有大量的网友跟贴,理解的不理解的,强烈支持和激烈反对的都有。李驰不紧不慢的的照单全收,对新朋旧友都不怠慢:该讲的道理一点不打折扣,该说的预测一点不留余地,该开的玩笑潇潇洒洒的开,大有“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老道和圆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驰不是个愤青,他从不会急赤白脸的较劲和争辩,而是常常用一个让人忍俊不禁的调侃四两拨了千斤,其 余的就交给时间了。都说成熟的谷穗会弯腰,如果成熟还保持腰不弯,这就是一棵特别的谷穗了,我想李驰就属于这种品种。 
  对于金钱,李驰有一个新鲜的说法,他认为钱是用麻袋来装的,所以有朋友戏称他为“麻袋李”。 
  李驰说他终身要做的事就是把越来越多的财富装在麻袋里,码在路边。在中国人的印象里,麻袋是用来装土豆萝卜等有份量没价值的俗物的,如果用来装轻飘飘的钱币,那得装多少才能满啊,这个有创意的说法显然在笨拙中透出机巧。我个人觉得用麻袋装钱是一件很惬意美好的事,它让人产生了很多美妙质朴的遐想。试想一下把小小的钱夹 换成生猛的麻袋,是人生何等快事?那些装满财富的又大又笨的麻袋,码得像长城一样壮观,是何等有趣又充满成就感? 
  把赚钱的事弄得太复杂了,人生就无异于苦役,如果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而简单快乐的如同做游戏一样,有谁会拒绝呢?我觉得“麻袋李”,提醒了我们一种生活的情怀,那就是简单有趣,道法自然。 
  李驰是一个深谙投资投机之道的人,早在1985年他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开始“不务正业”研究当时可能是绝无仅有的没有定价的《股票基本知识与实践》了,至今那本20多年前的启蒙书他说他还完好地保存着。近二十年的投资实践和 实战,终于让他练就了自己独特的投资哲学:慢即快少即多,越不繁越不凡。我不想对他的投资理论和风格作过多的评述,我只是想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始终保持对生命的热爱和独立自由的精神,那他的人生价值就是完美的,值得让人心生敬意。 
  李驰的哲学,遵循的是自己的套路,这个套路也是有点“另类”的。他专注于投资,又不限于投资。他研究宇宙中的混沌,也研究中国传统的阴阳,他喜欢轻松的赵本山,也对严肃的爱因斯坦崇拜有加。他笑称自己是宇宙的黑洞,一切有营养的东西,都会迅速吸收转化为能量。他精力旺盛的好像对什么都感兴趣,但又都不求甚 解,我以为这就是芒格“格栅”理论的李氏正解了。
李驰用自己的投资哲学,实现了财富自由,但他一点都不物质。他对名牌了如指掌,因为这些名牌背后的商业价值和财富秘密是他认为值得研究的东西。但他从来不是一个被名牌“LOGO”人,他深谙自己需要什么。他的讲究有时细致到一个不经意的细节,但他的随意,有时又让人觉得,他就是一个平凡如你我一样的凡世俗人。 
  凡俗到频繁接触“地气”,人就会变得“非等闲”起来。 
  李驰爱到处“闲”逛,一年当中有大约五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旅途上。记得有一次聊天,李驰说他刚到深圳时看过一部电影 ,影片中一个美国投资大亨早上睁开眼还没出被窝,第一件事就是喝着咖啡看当天的华尔街日报。这个无比惬意舒适的情景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冥冥中成了他日后人生的写照。 
  所不同的是,李驰喝咖啡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奇妙的变幻,他躺着看报的那张“床”变得其大无比:可能是新西兰皇后镇数星星的小木屋,也可能是在非洲肯尼亚与黑犀牛、角马眉目传情的大草原,还有可能是在拉斯维加斯发现无处不在中国元素的TaoClub,就连在南极和企鹅海豹相伴的日子里,那些无垠的冰雪和黑白也成了他感悟投资的奇妙温床。他很享受和自然亲密接 触的时光,因为那个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和所有植物、动物一样呼吸生存,懂得了感恩与敬畏,渺小和坚持。 
  我一直觉得,李驰就是一个自然本真的人,这可能是他的可爱之处,也是他不能回避的缺陷。他熟悉体制内的东西但是不够妥协,他在社会交道中洞察人情世故但不圆通,这让他显得有些傲气和孤独。他最大的妥协就是说:天黑,请闭眼了。这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顽冥不化”的智慧呢? 
  李驰身上一直兼具了两种看似矛盾又统一的特质:他有时像个孩童般简单,有时又像入定的老僧一样看透凡尘;他有着江浙人的精明和灵活,也有 着晋商的忠耿和诚信;他坚定地信奉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真谛,同时他也从索罗斯身上吸收借鉴投机的魔法;他认为做到客观理性,赚钱就变得简单,他用理性的尺子丈量世界,也丈量自己的心胸、气度、错误和得失;同时,他又极致的感性,红绿大盘让他想到情色股市,想到月球上才有完美,想到最喜欢傍的大款是政府,想到功夫熊猫和天下无贼……他的思维很发散,但归根结底都和投资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这一点来说,他极度执著和专注,把投资看做了他的生命。 
  李驰,木子马也。我的理解是,他的投资基因是天生的,父母在起名字的时候就注定了他日后的奇 特宿命。虽然他不像巴菲特、索罗斯一样都属马,但是因为有了中国特色,就成为了独特的:木子马。 
  独特和不妥协,必定造成他的孤独,这份孤独是一个宝贵的自我的世界,无论如何,值得我们守护和尊重。 
  李驰说写完这本《中国式价值投资》的心情,是四个字:若有所失。我知道他失去之后,是重新的跋涉和探索。那些沿途的风景都是有灵性的生命,它们从来都不会消失,也一直在用一种特殊的语言说着话。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是木言马语么?有谁真正听懂了吗? 
  但愿,你看到这本书,若有所思,若有所得。 
自序“Yes”里的禅 机 
  2009年6月,北京,仲夏夜。 
  财经节目主持人李南女士设宴款待乔治o索罗斯先生,我有幸赴宴,并当面向索罗斯请教。当我提出“在中国既学巴菲特又学索罗斯是不是可能”的问题后,索罗斯沉思片刻,郑重地说出了一个词---“Yes”。 
  索罗斯并没有展开说为什么Yes,但能亲耳聆听到一代投机大师对此不知天高地厚问题的肯定答案,确实让人振奋。 
  关于投资的“YesorNo”,我其实从未停止过思考,用很具中国特色的说法就是:悟道。 
  回首我们投身中国证券市场近二十年的历程,从最初完全投机到价值投 资,再从价值投资到再思考投机的核心价值,几乎一直都希望寻找到一个能颠覆传统观念“低风险,高回报”的盈利模式。投资究竟是矮子里选高个?还是鸡蛋里挑骨头?是赚一世钱还是赚一时钱?是会买的仅是徒弟还是会卖的可当师傅?这些问题一直伴随着证券市场的涨跌互现而在我们脑海中反复萦绕。 
  2008年初,我的以价值投资为主线的《白话投资》一书问世,当时国内几乎人人都自称为价值投资者。二年后的今天,在国内绝大部分大蓝筹的股价离上证指数最高点6000点仍然相当遥远时,价值投资在中国的有效性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质疑。价值投资在中 国市场是不是适用?能否寻找到更好的适合中国市场本土的投资方法?这些问题就显得特别紧迫和重要。 
  在经历了异常曲折的以在市场中交不菲学费为代价的不断试错之后,我今天似乎找到了适合于自己的独特盈利模式,悟出了索罗斯隐含于“Yes”中的禅机妙意。这就是:以价值投资方法精选值得投资的股票,用周期投机理论指导买卖时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打一套自成一体的“巴索组合拳”。这也就是我在本书中要详细阐释的“中国式价值投资”。 
  我认为巴菲特与索罗斯两人的最大共同之处就是十分注重本金安全,这应该是全球投资人或投机者必须严 格遵循的法则。保本---“活着是最重要的”,也就是“留得青山在”,其实是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炒股的人(仅仅能称之为炒股者,与投资投机均不沾边,倒是绝对与赌博无异)只是在发生巨亏之后才认识到“保本”是多么珍贵的警言。淡水之于城市日常生活中的人们似乎可有可无,因为有老火汤、有运动饮料、有醇酒、有可乐,但对于沙漠等绝地求生之人,有无淡水事关生死。如果你能有将证券市场时刻当沙漠对待的警觉心,就不会对保本这样平如淡水的老生常谈置若罔闻。 
  将钱长期存于银行与保本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 投资保本后的终极目标完全是为了增值。只有践行巴菲特所说的“别人恐惧我贪婪”,严格用四折的模糊价格购买一元模糊价值的优质公司,才可以确保所投本金的安全,才能做到“会买的也不仅仅是徒弟”。结果就是:下跌可守,熊市中用企业未来高分红来冲抵本金可能发生的暂时浮亏,优质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确定性将促使预期市盈率的下降,并最终必然驱动股价回升,使得本金可以有绝对安全保障;上涨可攻,牛市中借助索罗斯所称的市场自强化过程来优化投资收益,最终让本金增值的目标最大化。攻守自如,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国式价值投资的核心。 
  索罗斯 在美国证券期货市场趋势自强化过程的实战成果,也适用于同样有着人类七情六欲的中国市场。我们完全可以实行“拿来主义”,将它应用于波动性更强的中国市场,让“会卖的是师傅”成为可能。毕竟我国的证券市场有低到十几倍高到五十多倍的平均市场市盈率波动区间,有自然人投资股票免缴所得税的政策,这与巴菲特、索罗斯所在的美国证券市场有非常显著的区别。美国市场短期买卖股票所得税高昂,并且其相对成熟的市场平均市盈率波动区间也明显窄于中国市场,这让投资人在中国证券市场完全可能打出漂亮的“巴索组合拳”,充分利用我国证券市场固有的周期波动 特点与税收优势,让取得超额收益成为可能。 
  在中国言必称巴菲特者多于言必称索罗斯者,但行投机事的人却远远多于做价值投资事的人。这种“怪”相,我认为和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有关。
中国人行事一向有“说的不做,做的不说”的特点,于是说与做完全不同就十分易于理解了。但目前的标准现状是:那些希望做巴菲特价值投资事的人们买入时严重漠视了巴氏所强调安全边际的苛刻标准,于是才有了被深度套牢后认为“价值投资”在中国失灵的误判;而那些希望行投机事赚快钱的人们,完全看不清一个主要投机趋势的形成往往有数以年计的延续跨度周期,而 日思夜想希望以日为单位完成“低吸高抛”的顶尖“投机”,实际上这与索罗斯的投机理论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无论是巴菲特的理论,还是索罗斯的见解,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和领会,并充分结合中国的证券市场实情,那么,只能是运用不得法、投资不入门。 
  还有一个“言必不称索罗斯”的原因也是显而易见的。以投机者形象见称的索罗斯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便受到了投机分子应有的对待。大马总理马哈蒂尔甚至称索罗斯为“带有很多钱的白痴”,可想而知“投机”的形象是多么的负面,于是投机渐渐就变成了一件“做得说不得的事情”了。 
  投机 一词在今天的中国依然充满贬义色彩,这也是之前我所著的两本《白话投资》中主要论述价值投资而尽量避免投机一词出现的原因。但本意的投机一词speculation,其实源自拉丁文的speculari,是指古代的烽火台。投机者speculator则是指预先发现了危险并作出了适当反应的人,完全是个褒义词汇。 
  2007年8月上证指数5000点左右时,国内A股市场人声鼎沸得热火朝天,我庆幸自己成为那一小撮“发现了危险并作出了适当反应的人”,用我所理解的索罗斯市场自强化理论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适当的判断,卖出了全部股票, 用自己多年的投资实践证明:十几年来形成独特运行规律的中国证券市场,确实可以成为有经验的证券交易者做超级“低买高卖”买卖的天堂。 
  运用同样的判断原理,我在等候了一年之久后的2008年8月,重新回到A股市场。在不断下跌中完成建仓任务后,我再次选择了与我2006年时所做的完全一样的工作:等待,“无为而治”不失为趋势发展与强化过程中的最佳策略,静观这一以通胀预期+人民币升值预期为双轮驱动主题的趋势继续向上,直到哪一天趋势出现明显转向信号为止。应用对趋势的预判来确定买卖时机,完全是我从索罗斯那里吸取的“烽火台瞭 望者”式经验。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本书介绍的“中国式价值投资”可能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投资者,但如果通过阅读这本书,你能快捷地找到未来财富提款机的密码,那将令我感到十分欣慰。 
  最后衷心感谢田劲博士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感谢为此书付梓付出辛勤劳动的天窗文化的孙海玉女士、何凌枫女士及各位工作人员,感谢高俊小姐、赵建中先生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同时要特别感谢作为读者的你,未来财富滚雪球路上有缘同行,善哉! 
  前言投资,千万次的问 
  做为职业投资人,我今天仍然经常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投资到底是怎样的 一门生意?有趣的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的答案都有所不同。 
  慢与快 
  我绝不是一个智商高的人,童年和青春期甚至过得很平淡。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里我是一个不爱说话、独来独往、没什么特别好也没什么不好的孩子。我唯一骄傲的地方是数学学得还不错。记得上初中时,有一次老师让我介绍学习数学的经验,我上讲台后紧张得说不出话来,硬是把老师辛辛苦苦张罗的一次很有形式和意义的活动给搞砸了。这件事让我印象极深,也让我后来变得更不爱说话。我把想说的话都记在本子上,记日记成为一种习惯直至演化成做投资笔记,最终演变为我现在的 新浪博客。 
  回想起来,我对文字的推敲应该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完全不是因为对文学的兴趣,只是觉得我的想法可以通过文字准确的记录下来,它让我有了一个私人空间,不需要面对大庭广众,而只需要面对惟一一个真实而可以自赏的“自我”。 
  而“自我”究竟是什么,大多数的时候,是看不清楚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我接触到一本没有书号也没有定价的证券投资入门书籍,也有幸在深圳接触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中国证券市场,那时出现了中国证券史上的第二波上升行情,那时的深圳几乎人人皆炒股,市场越来越热闹的时候我也不甘寂寞,热 血沸腾地进场去小试牛刀。刚开始投入的资金量很小,算是谨慎下水吧。和大多数初涉股市的投资者一样,我买卖频繁不断换股,总是希望买到中短期涨得更快的股票,一旦套住了就死等,赚了钱后就以为是自己的选股水平高。在当时的牛市普涨行情中,我确实赚到了来得容易的“快”钱,但到了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熊市后,这一招就失效了。可是我完全没有意识到,反而依然信心满满甚至还加大了炒股的资金量,结果我的获利慢慢地全部吐回。一直到1996年年中,我都属于“套牢盼解放一族”。那是我经历的第一个证券市场牛熊转换周期,应该说根本没找到市场感 觉,赚不到钱是必然的下场。 
  有了一些人生的阅历之后,再回头看,就会发现老子所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何等的人生智慧。只是在曾经年少的日子,我们都太看重似乎可以天下无敌的自我,都太渴望成功捷径之快,而忽略了慢和少的价值。
早与迟 
  和许多投资者相比,我应该算是最早进入证券市场的那批人了。因为早,我一路摸爬滚打摔了不少跟头,也因为早,我数度折腾而积累出投资中最具价值的长期实战经验,才有了今天跳出框框看淡市场起伏的平静度量和心态。 
  1996年底我被派驻香港工作,有 机会接触香港证券市场,尽管当时的心态还是“炒一把”,但我其时已开始学会小心行事,这一次我选择了以为会稳赚不赔的方式--打新股。记得当时买的是四川成渝高速公司H股,算上发行佣金它的发行价是一块五毛多、不到一块六(港元)。没想到第一天上市就深幅跌破发行价。在深圳股市上,我从来没有见过有新股跌破发行价的事,绝对股价这么便宜的股票如果在深圳上市,第一天应该是涨到天上去。如果说进入市场要交学费的话,这就是再一次交学费了。但我这次从国际市场上买回来的宝贵财富受用终身:我认识到股票绝对价格的高低与股票的贵贱没有任何关系。 我相信在今天的中国证券市场上依然有不少参与者还不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那时我对香港证券市场并不十分了解,贸然出手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正是在回归前后的香港,我见识了真正的资本市场,也得到更残酷的教训,1998年那种市场一开盘即跳空跌去千点的惊心动魄令我终身难忘,当时我感觉受此重创的香港市场似乎永远也涨不起来了,但后来的实际情况竟然是:不到两年时间,香港恒生指数在1999年底就又创出亚洲金融风暴后的新高。 
  在再一次被亚洲金融风暴“打回原形”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不服输的个性和爱 学习的习惯让我很快从书中找到了继续投资的力量。1999年初我再一次认真研读早在1991年我就在蛇口图书馆读过的彼得o林奇的中文版oneuponwallstreet(《选股战略》),再读才让我找到相见恨晚的感觉,受益终身。 
  “每人都有炒股赚钱的脑力,但不是每人都有这样的度量。如果你动不动就闻风出逃,就不要碰股票。”彼得o林奇的话至今我依然记得清晰,我庆幸自己年轻时早早已经“埋身”于股市,尽管屡战屡败但从没有屈服放弃。终于在迟到的和投资大师林奇的精神邂逅里,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可以说,如果没有这本明灯般 著作的指引,我相信我现在一定不是干“资金管理”这一行。 
  误与悟 
  投资中,机会和风险无处不在。过错和错过都是让人扼腕的事。 
  2000年之前A股涨幅巨大,但B股几乎一直未动,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B股存在巨大价差,有好友告诉我,同股同权的应该买便宜的,但我未明就里自然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也基本上没有重仓参与B股。等到2001年B股对内开放后,这位朋友全仓退出,我发现他两次重仓买到了林奇所说tenbagger(能涨10倍的股票)的B股。错过B股这班车后我开始反思,机会其实一直在眼前,为什么我没有做 到?怎样的投资方法才是可复制的?如何才能保住投资战果?原始积累完成后如何才能够在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让资产持续不断地增值? 
  正是从这个时候起,三十几年让资产稳定地翻了三千多倍的美国富豪沃伦o巴菲特进入了我的视野。我开始反复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方法,通过认真阅读《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发觉巴菲特也好、林奇也好,他们成功投资的道理都非常简单:买未来有可能变得更大的优秀公司股票,只有它们的股价才可能有持续向上的原动力。 
  2000年年中,中国股市随外围股市一起涨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市场平均市盈率达 到50多倍。投资者很疯狂,互联网泡沫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用市梦率一词来评价传统方法没法评价的高高在上的股票估值,凭借早年积累的直觉经验,我感觉股市与1993年的A股市场和1997年的港股市场的情形十分相似。 
  于是,我选择了退出A股市场,结果幸运地逃离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全球股灾。现在回头看,我更愿意将这一次“胜利大逃亡”归因于“经验+运气”。 
  也许,这就是慢吞吞的时间老人给我的馈赠。如今我参悟到的结论是:任何人如果能在三十岁时拥有七十岁老人的投资风险意识,那么股票市场就是一台提之不尽的提款机而不 是赌场的老虎机。孔子“三十而立”的说法,可能指的就是三十岁之后一定要对什么是风险有所感觉和领悟吧。
知与行 
  市场永远是公平的,它不管你投资水平的段数到了几级,好机会似乎永远都会不定期出现在大路中央,而陷阱也永远一次比一次更蛊惑诱人。 
  退出A股市场后,我重新回到已经熟悉的香港市场。这时我的心态已经转变,我的投资理念和哲学开始逐渐形成:投资需要精确,更需要模糊,要化繁为简、深入简出。投资需要常识与理性、需要耐心、需要定力,少即多,慢即快,等等。评估你准备配置的资产、确认买入卖出的估值区间、评估能承担 的最大风险,严格保持理性和独立判断。除此之外,买入之后你要做的惟一事情就是等待了,等待时间来证明你的判断正确和收获财富成果。 
  2003年是我投资生涯的重大转折之年,也是我应用自己形成的投资理念进行重仓实践的出道初年。互联网泡沫后,9o11、伊拉克战事、再加上非典的最后一击,恐慌弥漫的香港股市上到处是价格诱人的便宜股票,同股同权的A、H股之间出现了巨大价差,许多大型蓝筹股的PE(市盈率)竟然都跌到了个位数,机会真是特别多。我再次好运地买到了“世纪大底”附近(香港恒生指数最低跌至8300点)。这一役我不再 只是赚点外快零花钱,投资收益俨然已经成为我惟一的“主营业务收入”。 
  我开始运用价值投资,选择非常优秀的公司买入后耐心持有,投资目标不再多元化,而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后把精力集中在发现和挖掘新的投资机会上,不再去关注个股每日的涨涨跌跌了。需要的仅是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收获时刻的到来。 
  自此以后,我的投资称得上是“走上正道”,我越做越有自信,越做越中规中矩。资金也如滚雪球般迅速增大,切实做到了低风险下的高回报,我终于尝到了这一基于价值选股投资法则的甜头。从2000年退出A股市场起,我从容地合上 了市场涨跌的节奏。 
  2005年,我重新回到一别五年的A股市场。这一年“五一”前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等于让A股市场的整体PE迅速打了个七折,使A股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估值“洼地”,部分股票的性价比开始比香港市场的更有吸引力。同年7月21日启动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等于为日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对金融、地产股的影响埋下了金种子,我从2006年初就研究清楚了这一蝴蝶效应的因果关系,并在同年底的博客上公开了观点。 
  这一次从一开始起,我在A股市场就只买了两只当时没有人喜欢的“白马股”:招商银行和万科A。2007年5月 ,我又买入中信证券。2006年-2007年是历史少有的大牛市,两年间我持股不动。同时,将注意力放在了阅读、研究宏观经济和跟踪个股以及研究其它市场的投资机会上。 
  在此期间,我潜心研究索罗斯的理论,尤其是对他的“测不准原理”和市场自强化理论,深为赞赏。我将它运用在国内市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对股票高市盈率不是拒绝而是接受,并以为永远应该就是那样合理,那么市场就离新的平衡点被破坏的日子不远了。 
  2007年8月,上证指数接近5000点,我判断“市场离新的平衡点被破坏的日子可能不远了”,于是 卖出了仅有的三只A股,分别获得了1000%、500%、100%以上的投资回报。然后开车去新疆“闲晃”了二十多天。 
  几乎多年全胜的战绩总让人沾沾自喜,于是2007年底折让巨大的海通证券增发股成为我多年不败后的“滑铁卢”,全球金融危机让证券市场遭受到重挫,2008年底海通证券增发股可流通后的价格与一年前我买入的增发价比较几乎是腰斩,这一次牛尾甩中了我一小鞭,十分幸运的是我的仓位并不算高。“不是永远都不犯错误,而是勿犯致命的错误”也是我现在常常唠叨的“投资学”老生常谈了。 
  2008年股市下跌到2700 点后,我在A股市场又找回到当年香港两次股灾后的市场感觉。我重新在大众恐慌情绪不断加重的A股市场满怀信心地进场买入,越跌越买,到2000点左右重仓持有。这个过程中,市场仍在继续下跌。但我确信:好东西,那些低价卖掉它们的人,迟早会回头在更高价抢着再买回去,在本书出版时,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 
  从2006年到现在已有的三年多的股票投资全过程,在我的新浪博客上有完整的公开记录。当年用于自赏的日记现在已经成为了人人可以读的博客,“评论”里的言论充分反映出当时市场的疯狂或恐惧情绪,它也成了我探测“市场先生”体温的最 佳温度计。 
  可以说,正是对从彼得o林奇到巴菲特再到索罗斯等大师理论的认真研究和吸收,加上自己对国内与香港市场的理解和近十八年的投资实践,让我摸索出现在这条“以价值为准绳选择投资目标,以大众恐慌贪婪的反面去识别合适的买卖时机”的中国式价值投资路,投资之路渐行渐坦。 
  其实选择出优秀的上市公司并不难,辨别出买卖的时点也不难。难的是要无惧重仓买进后市场继续下跌,难的是要果断卖出而不怕错过市场可能继续上涨的获利机会,难的是持股期间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难的是如何战胜人性中天生固有的弱点,难的是坚持做到知行合 一。 
  无与有 
  在投资路上,我有幸在书籍中与彼得o林奇、巴菲特神交,有幸与索罗斯相遇并当面请教投资与投机的真谛。到现在这一刻,我慢慢厘清出自己从“无中生有”到“有中生无”的投资理念和模式。 
  从无中到有,我摸索了18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证券市场赢利模式。 
  从有中生无,我在巴菲特、索罗斯等投资大师身上汲取营养,创造出“中国式价值投资”的新利器。 
  我用巴菲特复利滚雪球一样的方法获得了正道上的财富,我可以说有,但是对于无涯的天地和广袤的宇宙来说,我是微不足道的,可以说无。 
  我在钱生 钱的游戏中破解了一些密码,但是人生更大的谜还在等待我去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我获得了生命的成长和精神的超越与尊严,这种快感远远超越了金钱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也可以说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财富之路没有终点,连着历史和未来的这条财富大道上空,充满了貌似神秘莫测而无序的气场,但这个实际上有序而充满Power的气场,对坚信价值投资的人们而言,是真实意义上的有,否则证券市场就仅是大多数人的虚与无。 
  千万次的问,答案藏在书中的每个角落里……
价值投资中国版 
  学习巴菲特的灵 魂 
  2006年-2007年的大牛市之中,投资者言必称价值投资,并浓缩为一句经典的“买入并持有”(BuyandHold)。可是经过2008年熊市之后,面对高达70%的下跌幅度,这一价值投资理念遭到了空前的挑战。 
  关键是,什么是价值投资?价值投资理论从来没有讲过蓝筹不问价格什么时候都可以买入并长期持有。所以,价值投资在应用方面是必须要有一些简单的技巧的,如果脱离了这些简单的技巧,单说蓝筹股、绩优股都值得投资,这样一句话是有缺陷的。 
  重新领会价值投资精华 
  国内很多自称为价值投资者的投资人士 ,学习的其实是早期巴菲特的言行,但真正应该学习的,应该是现在的巴菲特。 
  老当益壮的巴菲特与时俱进,迅速纠正当年为避税而可能错失卖出良机的错误。他后来几次提到可口可乐((KO.NYSE),都好像有一点后悔,当年估值那么高了(1998年该股股价高近90美元,现价约55美元),为什么没有卖掉? 
  在中国石油股份(0857.HK)上,原来的“终生持有”演绎成更为成功的“低买高卖”。在2007年7月减持中石油,也证明了巴菲特从来没有说过永远不卖,高估的时候为什么不卖?而在当时,巴菲特的这一操作“失误”,被普 遍认为是“廉颇老矣”。 
  我也正是在同一时间段内出清持有A股,因为我觉得5000点之上已经没有值得投资的品种了,超出我的估值区间。于是给自己放假,远赴新疆。当年的9月13日之夜,我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度过。仰视浩瀚银河,俯察沙漠起伏,顿觉市场涨跌、人生起落,寒暑冷暖,月缺月圆,皆同理也。 
  所以,如果说我们在中国的价值投资实践过程曾经犯错并将继续犯错,错的绝对不是价值投资的原则与准则在中国水土不服,错的是我们在短短几年内并没有能够对价值投资原则全面深刻领悟理解。 
  一个“终身持有”,引多少英雄折腰 ! 
  如何理解巴菲特部分股票“终身持有”?研究研究美国的税法与我国税法的重大差异吧! 
  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的董登新教授撰文指出,根据美国税收法规定,股市投资的资本所得分为两种类型:长期资本所得与短期资本所得。 
  (1)短期资本所得,即持有期不超过1年的资本所得,按普通所得税率计算,最高不超过35%。也就是说,短期资本所得被视作普通所得,须缴付个人所得税。2011年,美国联邦税务局将会将短期资本所得税税率提高至20%,并设定为统一比例税率。这一计划是在2003年做出的。 
  (2)长期资 本所得,即持有期超过1年的资本所得,纳税人处在10%和15%两个普通所得税级的按5%缴付资本所得税;纳税人处在25%、28%、33%和35%四个普通所得税级的均按15%缴付资本所得税。 
  由此可见,不是万不得已,一般要尽可能满足长期资本所得税的条件。 
  巴菲特总倾向于不卖甚至错过了一些好的卖出时机,是因为在美国股票卖出后要交一笔高昂的所得税,而我国是个人卖出股票所得税全免。区别十分重大! 
  所以“终身持有”这句话需要辩证地看。 
  学习巴菲特,是学习他的投资原理与灵魂,是学其神韵而不是其外形。 另一位投资大师比尔o米勒说过,“低买高卖”是商业市场上积聚财富的普遍原则。中国的税制决定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较美国低得多,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呢? 
  在好公司的估值被严重高估时,我一定会卖出。 
  选股选时皆重要 
  我的基本投资法就是四个字:低买高卖,如果再加以具体解释,就是14个字,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这是巴菲特说出的最容易理解的两句话。
为了实现投资活动收益最大化的目标,选时选股同样重要。 
  巴菲特从来没有说不选时,他的14个字就是他的选时心得。所以巴菲特在2008年10月份左右,在 美国呼吁民众买股,但是大家认为他这是爱国,没有觉得他是在做一个选时情况下的买股。结果回头一看,那是一个最好的买入时机。同样,巴菲特在2007年下半年,包括我在当年8月份卖出股票,也是应用了一些选时的原理,就是“别人贪婪我恐惧”。如果你能够严格做到这点,这就是价值投资需要做的选时的工作,巴菲特已经无私地告诉了我们,我觉得也非常简单地可以应用。因为这几个字,随便谁都能感受得到,是很简单的应用。 
  巴菲特所说的“0.4元买1元价值”的买入原则,今时此刻的国内流通股市场上,有几个所谓的价值投资人在严格执行?全世 界的聪明人都永远有“我们完全可以比巴菲特高出一筹”的想法。 
  知易行难。最近的两年牛市、一年熊市,让大家迅速知道了要真正拿自己的真金白银重仓去实践“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何其难! 
  “听到知更鸟叫的时候,春天已经过去.”--等多数基金经理们认为股市的艳阳春来了的时候,股市的春天又即将过去! 
  许多年前流传过一个段子。话说一位在证券营业部门前守自行车的大爷,如果看到停放的自行车越来越多,他就卖股票。如果看到停放的自行车没有了,门可罗雀,他就买股票。如此这番,这位大爷还赚了不少钱。 
   你可千万别将这个段子当作玩笑,仔细咀嚼趣味无穷,它与巴菲特的“十四字经”异曲同工啊。炒股千万不要“宝马进去,自行车出来”,或者是将垃圾股终身持有,终于在长期被套后“炒股炒成股东”,这样做股东可是笑不出来的一件事。 
  卡拉曼的声音 
  要是你觉得巴菲特“过气”了,那听听《安全边际》的作者塞思o卡拉曼怎么说的,在过去的25年里,塞思o卡拉曼所管理的基金年复合回报率为20%,客户当初的1美元如今已经超过95美元。他与巴菲特有着同样的声音。 
  如果你今天想购买的某只股票永久损失的可能性很小,而五年内翻 番的可能性很大的话,你应该着手去做。(我的批注:由于害怕1664点后再往下跌,许多“感觉到几年后才可能翻番”的股票谁愿意急着在2009年2月27日去买!) 
  有时候买得太早和犯错难以区分。(我的批注:左侧交易者买了就套,不是阿Q就是傻子!) 
  股票何时能从低估状态回归公允价值,无法预测。(我的批注:从1664点开始涨得这么快这么凶谁预测到了?) 
  寻找价值而不是伟大的公司和伟大的管理层。(我的批注:这次金融危机后被过度批评的中国平安、人们不再喜欢的招商银行的价值一定是被低估了,因为股价大跌后的优 秀公司股价一向会超跌。) 
  从本质上说,价值投资是逆向投资倾向与计算器的联姻。购买大众喜欢的东西从长期来说一定会业绩不佳。(我的批注:招行,信不信由你,我就是在2009年5月底大众极不喜欢它的时候再一次出手买进。大家不喜欢它的原因仅仅是它的股价涨得慢,与公司优秀的基本面无关,但以前涨得慢不代表现在或以后也涨得慢) 
  卡拉曼能长期赚钱,应用的最重要的法则就是“不输钱”。这段文字称得上是字字珠玑,如果与巴菲特的“第一不输钱,第二记住第一”对比领会,应该更有所得。 
  稳定压倒一切 
  上文提到的卡拉 曼、巴菲特,他们的投资基本原理,与我国的基本政策“稳定压倒一切”其实不谋而合。 
  全球二百多个国家,相当于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司,中国作为一个单一的大公司,这30年为什么能在经济领域中大比分胜出?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对价值投资者大有裨益。 
  我个人的一个简单观点,就是这三十年的国家根本政策与价值投资的原则十分吻合。 
  “稳定压倒一切”,其实就是巴菲特“第一不输,第二记住第一”的另一种表述。“不求快,但求稳”的政策,贯穿在各届政府的政策精神核心中。“拖字诀,慢字诀,不作为”等官场文化正是价值投资 “慢即快,少即多”的精确镜像。试想想,如果外汇管制很早就完全放开,亚洲金融风暴我们怎么可能置身事外?如果融资融券早三年放行,这次全球危机下我们那些赌性十足的“投机”者们可能幸免于难吗? 
  中国现在的许多有大问题的陈旧条规,不是不变化,而是悄悄地在不同时期进行不同修修补补的小变化,每隔十年的变化之大,完全不可能由任何人预先想象得到。“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对管理好一个国家与做价值投资一样适用。 
  这些变无踪化无影的套路,也与中国传统的太极也何其相似,其中的精髓,只有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可以理解并成 功操作执行。
求教于索罗斯 
  中国的太极由最简单的黑白两色组成,但又不是绝对的分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白的部分也许已经进入黑的区域,最黑的部分也许已经进入白的区域。 
  投资与投机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跟投机大师近距离接触后,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神秘,他们也是遵循着一些很简单很基本的原理来投资。 
  在2009年6月,我有幸在北京桂公府当面向乔治o索罗斯请教投资原理。在人们心目中,巴菲特是实践价值投资最成功的投资人,而索罗斯给人更多的是大投机家、金融大鳄的印象。然而细心研究, 可以发现在他们貌似截然不同的投资风格背后,至少有两方面的特点相似。首要一条是,异常关注安全边际,本金的安全永远是最重要,不确定的投资机会宁可放过,不可以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其次,看准的机会要重仓下重注投资,这一点是获得高回报的必要条件。 
  安全、常识、专注,三大法宝 
  虽然索罗斯被称为投机家,但是他非常注重安全,身为犹太人的他从小就是这样,他的理念是,生存下来才能发展,安全是第一位的。 
  另一法宝是常识。我在与索罗斯见面时,索罗斯亲口说出投资需要commonsense,翻译成中文就是指常识,要从常 识出发,不能违背基本的常识。连翻译都不太愿意将commonsense直译成常识,说明大多数投资者太不相信过于“简单”的常识了。其实很多的投资者之所以投资失败,就是因为没有从基本的常识出发,比如一只基本面不佳的股票,明明市盈率很高了但仍然去买就是一个例子。 
  专注,是第三个法宝。在与大师的对话中,索罗斯的中国朋友问索罗斯是否还记得以前来中国时候的事儿,索罗斯回答说:“我的脑袋里只有未来。”一个79岁的老人还在谈未来,他的脑子里没有与投资无关的事儿,非常专注。 
  你看,投机家索罗斯也非常重视价值投资人强 调的四个字:安全、常识。这也是我与投机大师近距离接触后最受益的地方。 
  国内市场上研究巴菲特投资理念的有很多,而对索罗斯的研究相对较少,索罗斯的理论难度也比较大,不象巴菲特的理论那么易懂。实际上,索罗斯的风格在国内市场更具参考性和实战意义。 
  索罗斯专注于对趋势、羊群效应等的研究。他认为,无论一个趋势(不管是向上还是向下)的形成,还是羊群效应的发生,都不是轻易可以发生或者逆转的,所以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等待和判断趋势的形成,趋势一旦形成,就必须下重注。 
  我当时向索罗斯请教了一个问题。 
  问: 投机者持股的时间以多长为最佳? 
  答:从绝大多数人“不敢购买股票”的阶段买入并持有,一直延续至大多数人“不敢不购买股票”的阶段卖出为止。
其实,比尔o米勒这个价值投资者,也讲逆向投资,他说,如果一笔投资,多数人都不认同,那这笔投资就正确了。 
  这些特点特别符合中国证券市场,也和我的投资风格很相近,把握大经济周期,看准了下重注。我很喜欢以一个大经济周期作为投资周期,但不同的是,我并非趋势性投资,而是经常在经济趋势形成前已开始逐渐开始投资,并非在趋势形成后开始投资,这也就是左侧交易,而非所谓右侧交易。左 侧买入时点的选择完全是基于价值的判断,是价值投资风格的细微体现。 
  这些,就是我的学习心得,都是投资的最基本原理,各位投资大师们都讲得非常清楚,可是,很多投资人总是被贪婪和恐惧所蒙蔽,不敢也不肯认同这些道理,当然也就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或者投机。 
  投资就是成功的投机 
  在证券市场做投资,习惯上被分为价值投资与趋势投机。由于中国的特色文化,人们总是认为价值投资是正道,趋势投机形象不好。其实这些都是一种投资方式而已,无谓分出高下和“武林正宗”。 
  2007年底价值投资已经休眠,市场进入 投机阶段,热钱来势凶猛,但它的玩法很可能不会按价值投资的方式去进行。所以我后来基本上没有再谈价值投资,一直在讲成长投资,其实成长投资说白了就是趋势投资,再说白一点就是博弈式投机! 
  经历过三次国内牛熊转换,经历过两次香港市场的牛熊转换,我不断地时而重仓满仓,时而轻仓空仓,如果我仅讲价值投资,那绝对是往自己脸上贴金。在中国,投资的年代现在可能才刚刚开始,但投机的旋律在全球自有证券市场起的400年间几乎从没间断过。 
  索罗斯接受采访谈金融海啸时说,在投资和投机之间并无重大区别,唯一不同就是所谓投资就是成 功的投机,因为假如你成功地预测到未来,你就能赚取投机利润。“我绝非没有良知,但我为自己是一名成功的投机者而自豪。” 
  投资是“好孩子”,投机是“坏孩子”?其实投资和投机就是“孪生兄弟”。乐观情绪和悲观情绪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天,下雨和晴天之间的间隔就是一分钟。 
  事实上,投机的本来含义和大众理解的含义有一些偏差,很多人将投机理解成了赌博。其实,短炒的人不是在投机,而是在赌博。如果你将股市当赌场,过于频繁交易,天天“即时鲜”,那么你的财富肯定无法积聚,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投机则是一项非常技术性的工作,是在 准确预测趋势的前提下进行的。 
  投资、投机都是对确定性可能如何影响未来的股价进行正确判断,然后投入足够的金钱的一场财富游戏。至于有人喜欢给价值投资“褒义”形象,给成长投机“贬义”形象,那都是我们的中国特色。所以我们才对对冲基金没有好印象,所以我们才总是喜欢打价值旗、行投机事(看看2007年8月以后的大蓝筹行情吧,其实就是不折不扣的投机行为。) 
  投机从有证券市场以来,从没有消失过,也没有趋于消逝的迹象,正是有投机,有全球人对财富追求的这样一个迫切希望赚快钱的强烈欲望,才导致全球的经济几百年来不断地在 向前发展。 
  投机就是冒险,但没有冒险者下注的资金,就没有谷歌、没有微软、没有新浪、没有阿里巴巴,就没有我们国家的未来。 
  刚刚开通的创业板股票的成长特色也为庄家提供了足够多的“往上做”的借口,但我们不用害怕它,更不该一味抨击它,正是这些投机逐利的投机者,为我们国家以后的新经济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我们的冒险创业的年轻人才有未来。我不是为投机正名,创业板才是。 
  成长投机有什么不好吗?趋势的英文是speculation,投机者是speculator。原来的意思是站在瞭望台上预先发现危险的人,并没有负 面的色彩。
寻找更安全的股票 
  估值是决定因素 
  选股要选好公司,但不是所有优秀企业都值得投资的。因为好公司即使是黄金,也不应用比黄金贵的价钱来买;同样道理,如同黄金般的好公司,若有人愿意出铂金价格来买,我也一定会卖。 
  2006年初接受媒体采访时,我说招商银行是可以“抓一辈子的股票”,但不到两年时间,我就卖出了。并不是我出尔反尔。当初买入招行时,我的确觉得这家公司绝对安全,可以持有一辈子;但其后它的股价涨得飞快,已经提前消耗了它的未来价值,把“半辈子”的涨幅都迅速涨完了,那我只好选择卖出。 
   所有东西都必须以价值为基础来判断。有的公司好是好,但股价长期明显偏高,投资者必须耐心等待其估值的理性回归;尤其千万不可逢高追涨一些增长可能放缓的公司。当好公司遭受重大利空或者连串利空打击,股价出现超跌,甚至暴跌至久违的低估值区间时,才是最佳的买入良机。 
  就像过去两年,全球跌得最惨的股票中,花旗集团(C.NYSE)肯定是其中一只。2007年上半年,花旗的股价高逾55美元,到了2009年3月其股价却跌至1美元左右,连带拖累其他金融股的表现。可是,跌了甚至跌惨了就不是花旗了吗? 
  2009年第四季度 ,全球的投资界巨头包括巴菲特、索罗斯、以及保尔森都在增持美国金融股,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大幅增持富通银行,后两者则一起重仓花旗。看来花旗还是那个受行家喜爱的花旗啊! 
  不是偏高就是偏低 
  要从貌似十分复杂的市场中,发现哪些公司的股价被高估或是被低估了,以及判断在什么价格出手最合适,关键就在如何判断公司的估值。 
  我关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三个。首先是市盈率(PE)。总有朋友问我,什么样的市盈率水平才合适?答曰:市盈率不是过高偏高,就是过低偏低,没有合适的。 
  英国天文物理学博士约翰·葛瑞本说过: 平衡本身没有太大意义,一个生物体最接近平衡状态的时刻是死亡。正常的钟摆运动中,钟摆不是向左就是向右。如果一直在“合适”的中间,那只有一种情况--钟坏了,钟停摆了。 
  自从我将投资作为职业,经过十几年的“职场生涯”以后,我对于公司估值的高低,形成了自己的判断。“合适”的市盈率,可能是在某年中的一瞬间,股价从高变低或从低变高时所经过的那个区间,但资产价格从来不会在那里停留太久。 
  巴菲特说过有一句话,特别贵和特别便宜的时候,可以分辨清楚;如果不贵也不便宜的时候,就无法分辨了。“合适”的市盈率可能一眨眼就 过去,市盈率偏高或偏低却很容易判断。股票都有一个历史上的平均市盈率,跌到历史最低点时,这时的股价一定是相对便宜的。而当平均市盈率高达50倍左右时,就是非常高了,例如2007年的金融、地产股,到达了我设定的卖出时点。 
  市场自有精确规律 
  然而,那时候上证指数在6000点附近,平均市盈率高达50多倍,我们明明知道市场偏高,股票都贵了;但大家的情绪都到了8000点到10000点上。众多投资者无惧泡沫,蜂拥奋进入市。 
  等到上证指数回落至2000点以下,平均市盈率仅约13倍左右的时候,我们明明知道市场 偏低,部分股票开始便宜了;大家的情绪却沉沦在1200点到1000点上。然后,指数涨到3000点左右,市场平均市盈率为20多倍时,又有许多“聪明人”表示现在的泡沫很大了。 
  这些情绪是不可靠的。市场自身会有很精确的规律,就是市盈率离中轴线太远,它就一定会向中轴线去靠。虽然没有完全一样的变化,但历史是一个曲面反光镜,一定能反射出未来的一些影子,即使是相似而不是绝对一样的。 
  时光不可能倒流,谁也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股市的底与顶在哪里。2008年8月趁低入市时,我也不敢说市场到底了,我只是在个人认为未来很多 年中的一个便宜区间买进。
由于低估值被低估的时间周期,可能远比想象中长得多;所以在低估值区间买了绩优股,依然有可能再被套20-30%,但这不代表投资水平低。正如高估值被高估的时间周期,也可能远比想象的长得多;在严重高估的区间买入垃圾股和概念股,就算一买就赚,也只是运气好而已,绝对不代表投资水平高。 
  但我坚信,高估值的迟早跌下来,低估值的迟早涨上去。如果投资者真正能做到在低市盈率区间买,然后在高市盈率区间卖,可能每次买卖都是对的。只是回头看,一切都过去得太快,兴奋过去得太快,恐惧同样过去得太快。否则谁不 知道要回避高市盈率的股票?谁不知道目前哪只股票的市盈率较低? 
  PEG,我的秘密武器 
  除市盈率之外,另一个我常用的财务指标是市盈率相对增长比率(PEG),它不是技术分析,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而是小学算术。 
  PEG由彼得·林奇发明,是在市盈率估值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本分析指标,用以弥补市盈率对企业动态成长性估计的不足。在某种意义上,PEG甚至比市盈率更重要。 
  我将PEG视为衡量股价是否合适的秘密武器,希望大家用起来也得心应手。PEG为何如此重要?为什么我说PEG<1就是风险小? 
   假设在第一年,投资者买入某上市公司的股票时,其股价为10元,每股收益增长100%至0.1元,即市盈率是100倍,PEG是1倍。 
  如果该公司的利润在未来几年都以100%的速度增长。那么,第二年即使股价没涨,但每股收益翻倍至0.2元,即市盈率为50倍,PEG是0.5倍。到第三年,股价还是没涨,每股收益增加至0.4元,即市盈率下降至25倍,PEG是0.25倍。 
  以此类推,如果股价就是不涨,那么第四年的市盈率就是12.5倍,PEG是0.125倍;第五年的市盈率更只有6.25倍,PEG则为0.0625倍了 。不过,这样高增长的企业,股价在未来几年能不涨吗?就是大盘崩盘,我也能赚钱啊! 
  问题是,这家企业是否每年都能实现100%的增长率?如此百分之百的成长速度又能持续多少年?这个就很难预测了。 
  预测准确左侧交易 
  PEG虽然只比PE多了一个G(growth),但利润增长率里包含了一个预测。这个利润增长预测,没有人知道实际是多少,就算这家公司的董事长和总经理也不知道,所以投资者必须对企业未来的盈利增长有自己的基本判断,必须估算出一个大约数。 
  投资是一门模糊数学的分支,这是必须要精确认识的事实。 投资能赚大钱,完全是因为投资者买中了一个最接近准确的未来。只有预测准确,才能提早介入,做左侧交易者,分享企业成长期带来的丰厚回报,而不是做追高的右侧交易者。 
  应用PEG这个财务指标,我建议投资者先对企业的历史有充分的了解,以及对其未来有一个理性的展望,然后再以长期平滑后的利润增长率来计算。不能因为企业在某一年的盈利增长达百分之百,就说其市盈率达50倍、80倍、100倍都不贵。这就是误读误用,大错特错了。
比如说,在2007年下半年,所有地产股的业绩都翻倍,连超大型银行都取得50%-80%的盈利增长,创 出历史新高,超过所有时期的平均值。那时候,投资者若单以这一年的利润增长率来计算PEG,用来给自己壮胆,这个胆最终都被会吓破。大市暴跌时,可能跌到胆汁渗出,苦不堪言。 
  反过来说,在市场低迷的时候,PEG却能为投资者寻找到机会。2002年,我曾在香港做过IT行业的股票投资。根据当时的资料,我所投资的科技行业,许多股票的利润增长率平均达到30%,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不过,香港市场当时因为受互联网股泡沫爆破所影响,相关股票的价格都大幅下跌。后来事实却证明,这些公司的业绩平均增长都超过了预期中的30%,股价也 随之也涨了3-5倍。 
  例如金蝶国际(268.HK)2000年在香港上市时,股价跌至0.8元(港币)以下,2007年则创出8元(港币)的高位,至2010年3月股价更上一层楼(因股份曾一拆四,现价约2.55港元,即相等于拆细前的10.2港元)。 
  利润增长推动股价 
  不是所有成长股都值得买。高成长期的股票,PEG都应该非常低,但看PEG不能只看一年两年的时间,而要看更长的时间段(例如五至十年)来判断。 
  投资者如能找到一家实实在在的高成长公司,在未来几年的利润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0%,那么就算以 30倍、40倍的市盈率买入,PEG亦不过0.5-0.67倍左右,风险较低。 
  在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中,要找出一些在未来几年盈利有保障、盈利有增长、PEG低于1倍的成长性公司,难度甚高。不过,业绩的持续成长可不断降低估值水平,从而推动股价与市场平均估值保持一致性,而导致股价上涨。所以即使PEG在1-1.5倍附近,相对来说也不算是特别高的价位了。 
  如果两只股票的PEG水平一样,那么一定是高PE的更值得买。因为低PEG、高PE的股价特性不是代表风险大,而是代表企业的盈利速度快。换言之,投资者赚钱也自然更快 了。 
  至于低PEG、低PE的股票,通常都是成长性不高的“保守型”投资。所谓的“低风险、低回报”大概就是这种投资,永远都赚不到大钱,但保守可以让你不输钱。 
  这就是我的投资心得。 
  耐心等待收成 
  第三个财务指标,就是市净率(PB)。一家公司经营的业绩愈好,其资产累积就愈多,股东拥有的权益就愈高;所以市净率愈低,风险便愈低,投资价值愈高。 
  市净率是评估金融资产的重要指标,特别适用于银行及保险股的估值。许多投资者都知道,对金融板块的估值一般都在2倍市净率以下。不过,2002年10月,汇丰 控股(0005.HK)斥资6亿美元参股平安保险10%的股权(国家规定外资持有中国的金融公司股权不能超过其总股本的20%,如果可以突破这一上限,汇丰一定会多买),汇丰的出价相当于以4倍市净率为参考估值。 
  这算是低风险还是高风险?汇丰当年在平安尚未流通的情况下,买下这么“昂贵”的金融公司,而且一出手就是6亿美元,看起来怎么都是高风险。时至今日,这笔生意却让汇丰稳稳地赚了上百亿人民币。 
  由此观之,投资的确需要极大的耐心;没有耐心的人,是不可能分享到好公司最终为投资者所创造的财富。平安当初的“卖价”虽然 高,但其业务发展及盈利增长的速度,却让投资者扭转逆势,修成正果。 
  总的来说,投资就是在PE、PEG、PB等含糊数目中转圈,不是单看某一个指标的高低,而是综观三者的关系,以决定投资价值、评估风险。这些简单的数字,不会将人们的头脑转晕,但贪婪或恐惧往往会摧毁理智的长城,使投资者对未来做出非理性的判断。
股市不死鸟”的最爱 
  成长价值两相宜 
  眼前的钱是影像,未来的钱才是真实,投资是赚未来钱的大富翁游戏。 
  我偏爱成长股,买到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是最让我兴奋的事。处于这个阶段的企业,由小企业发展成中 型企业再迈向大企业,比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汇丰控股和前几年的万科就是这样类型的公司,其盈利都会快速上升,然后反映在股价之上,涨幅可以非常惊人。 
  “利润与股价齐飞”是证券市场里少有的场景,但“花无百日红”。 
  一般而言,规模已经很大的公司的成长性往往已经下降。汇控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它从1998年开始就悄然告别了股价成长期,成了香港大众的养老股。尽管业务尚不至于衰退,但近十年来汇控失去了当年连升几十倍的豪气,而且远远没有跑赢指数,更没有为它的持有人带来丰厚的回报,股价仅是上上下下地波动而已。 
   不过,规模庞大的巨型企业很少一夜之间灰飞烟灭,抗风险能力比中小企业强得多。正所谓“饿死的骆驼比马大”,看看平安在海外投资失利、蒙牛和伊利卷入毒奶事件、国美的创办人被调查,就知道大公司不可能轻易被灾难击跨。这大概也是中投公司敢于在金融海啸过后增持三大国有银行的原因。 
  只要公司不关门不倒闭,活下去,未来一定有机会。当未来前景不明朗之际,投资者不妨选择防守型的公司来进行投资。在这种时候,能够将其内在价值计算明白的价值型公司应该是投资的首选品种,巴非特与索罗斯均选择了从具有悠久历史的美国大公司下手出击,就知 道价值型投资永远是不死鸟们的最爱。 
  能够选出黑马股绝尘而去,是非常幸运的,但又有多少小企业能顺利成长为大企业呢?零售企业一箩筐,哪一个是下一个苏宁?哪一个是下一个沃尔玛?关门歇业的零售企业,倒是一个接一个。 
  最安全的地方不安全 
  成长与价值并非水火不兼容的。如果要我说,我会说成长+价值最好。 
  盈利增长是股价上升的根本支持,企业如脱离了未来的盈利增长(不论是缓慢增长还是快速增长),那么对股票呕心沥血地进行所有技术层面的研究,亦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企业成长非常重要。 
  究其原因,就 是百年老店、长青企业非常少。“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所以投资者不应该将买到长青企业做为唯一追求,买入处于成长期的优秀公司,可能亦是一个较好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然而,一家优秀公司被大多数人发掘出来以后,价格普遍已经不低。全球的优秀公司股价,均较长时期运行在一定的高估通道中,这个统计规律一定也适用于中国证券市场,故我说价值也不能忽视。 
  “好公司贵价格”从来不是一笔好买卖。买入股价已大幅上升的“大众情人股”或“热门股”,一般是不可能取得超额回报的。在这个意义上,“最安全的地方最不安全 ”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热门股透支了企业未来很多年的利润,所以即使未来该企业的利润如预期发展和增长,但股价仍只会滞涨,不输钱已经是万幸。万一企业的增长不如预期般靓丽甚至倒退,则变成一场必输的刺激跳伞游戏。这样的投资别说超额收益,就连普通收益、跑赢指数都达不到。 
  人人都觉得没有风险的股票,也就没有了回报,根本就不能买。“低风险低回报”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看看汇控近十年的股价走势,只有波幅,没有涨幅,便充分证明养老股在人人都知道可以买入放着养老之时,就可能已经变了质。 
  再如,富通银行曾是比利时的 养老股,几乎有一半比利时人拥有它的股票,结果呢,让人欢喜让“平安”忧啊。 
  成长与价值永远在动态中变化发展。是故适当地在成长与价值之间切换,对一般投资者来说,是具有操作意义的。跌时重价值,涨时发掘成长;跌时注重防守,涨时适度进攻,才可能让投资收益最大化。所有的投资投机品种均不是一成不变。站在变的一方看未来,以企业家的眼睛看企业发展与股价变化,才能看穿股市风云变幻,成为股市不死鸟。
寻找Tenbagger 
  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优秀成长股出现。连年的利润高增长,足以为股价插上插上一飞冲天的翅膀。如果投 资者有眼光能看透某企业,看透其未来几年的赢利能够快速增加,那基本上你就买中了一个彼得o林奇所说的Tenbagger(能上涨10倍的股份)。 
  股价的变化,一般有放大器的功能。好消息一般可以让股价涨得更高,同样坏消息也可能让股价跌得更低。所以当企业确认未来增长可期后,股价的涨幅一般会远高于企业同期利润的增幅。这就意味着,即使同期企业利润没有上升十倍八倍,预先买进该股的投资者却可以轻松赚个十倍八倍。这就是借助神奇放大器的威力。 
  可是,在绝大多数的时候,短期股价与企业前景的关系都是牛头不对马嘴。尤其在市 场十分热络的牛市末期,不论投资者买什么,通常都是一买就涨。这时候,所有股票的价值都被远远高估。这时候,各种好消息都被市场广泛发掘认可,大多数股票包括优秀公司的股价,往往都从低位升了十倍、八倍甚至几十倍。其后相当一段时间它们的股价即使不下跌,也会反复盘整很长时间甚至好多年年,看到某股票以前一直涨然后忍不住买了而且也还在涨的股票,一般而言是不会带来太多投资收益的,因为它以前的涨幅你并没有享受到。 
  在牛市末期,希望靠短期股价赚钱的人不如直接去澳门赌场赌一把,那里的赢面更大,还有免费饮品供应。如果在牛市末期, 还抱着好公司可以超长期持有的信念,就是自欺欺人。与其说是终于理解优秀公司的非凡价值,不如说是贪婪心在进一步左右自己。 
  所以,2007年下半年我选择离场。 
  瞄准资源股 
  然后,2008年下半年我又回来了。 
  我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以通胀预期为主线的“抗通胀、保增长”行情,将笼罩在A股乃至于H股市场上空,这是后市的投资主线。 
  通胀明显正在抬头,根据世界银行预计,2010年中国通胀将为3.5%至4%。就算大家现在还敢于拿现金,通俗点说就是“仓位不重”,但一旦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 起来后,投资者便很容易恐慌买进,结果就是乱买,而且愈买愈贵。 
  按照通胀预期引发小牛市这个逻辑,谁受益于通胀就应该买谁。以板块而言,金融、地产和资源等都是比较直接受益的。 
  上文已经详细讨论过金融股,而资源股亦是下一周期我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 
  我的判断,依据三个原因。首先,随着世界经济和国内经济的复苏,经济增长逐渐恢复,无论是工业消费还是大众消费,对资源的需求将不断增加。长期而言,资源类属于稀有资源。从供给方面看,生产供给增长速度将小于需求增长速度。供需关系的不平衡,将促使资源价格上涨。 
   其次,通货膨胀是未来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尽管时间可能并不确定,但难以避免。通胀时期,资源类资产将是受益最大的资产。 
  第三,全球大宗商品是以美元标价的,长期来看,美元贬值的趋势难改,最终以美元标价的资源类价格就必将上涨。而中国的资源股受惠于人民币升值,因为资源的价格在国际上通常以美元报价,折算为人民币时变相令相关企业收入增多。 
  所以不论是投资还是投机,资源股都有机会。
  在资源股中,我最看好煤炭业及铜业,因为它们都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而钢铁业,则仍有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等待其行业整合完成后,才 能再加以考虑。 
  目前主要的发电用燃料还是煤炭,市场对煤炭的依赖性比对石油的更高,煤炭需求因素仍然存在。而且,在人民币长远升值的预期下,内地资源价值将会被推高,煤价只会上涨。所以,市场预期中国神华(1088.HK)在今明两年会有稳定的盈利增长;如果煤价上涨,其利润会更乐观。可是,买入中国神华的最佳时机已经过去。 
  从基本面来说,铜的应用也很广泛。除非假设全球的需求会在目前水平上大幅度下降,否则铜业的需求因素是没有问题的。从估值的角度来说,市场预期江西铜业(0358.HK)2010年的纯利升幅可达56 .95%,进入另一个高增长期;预测市盈率为13倍,低于其他资源类股。2010年3月18日,江西铜业的收盘价为16.84港元,并不算贵。如果你有信心全球经济迟早向好,内地经济会更好时,可以安心考虑买入。这等于买入内地经济复苏有关的概念。 
  地产股继续反常 
  至于地产股则已经非常贵,记住一个常识:贵的东西不会马上掉下来,便宜的东西不会马上涨。 
  2009年8月初,我曾向北京一家大发展商老板请教未来房价走势,他果断看涨,当时令我怀疑他只不过是圈中人的缘故。然而,其后事实证明房价的走势真如其所料。 
   2009年9月10日,中海地产以70亿元的价格拿下上海新“地王”。按照这一价格计算,普陀长风的楼面地价为每平方米22409.3元,但该地块周边最贵的楼盘价格也不过22000元。2010年3月15日,远洋地产旗下的北京远豪置业又以40.8亿元夺得大望京1号地的新“地王”,折合楼面地价达到27500万元,亦高过同区的二手楼价。 
  面粉贵过面包,表面看极度反常,但想想原先看错方向的地产商们,忽然发现自己没有足够的土地储备;原先观望不买地的,现在全转向集中来买;原先没有钱拿地的,在现在宽松的信贷环境中又有钱拿 地了。反倒是地价不涨才怪。 
  当面粉全面贵过面包时,就不能简单用反常一词来形容了。反常的事情迟早恢复到正常,但是是以未来房价远远高于现在的地价来表示正常,还是以全面套住众多高价拿地者来标识正常,结果将是天壤之别。 
  现在入市的土地,要到两年半至三年后才能变成上市的楼房。地产商就是因为看好后市,才不惜高价买地。如果高地价预示未来的更高楼价的事情实现,那可是所有看空国内楼价者的噩梦,也是现在没有买楼者的噩梦。 
  在未来低息环境下,通胀的魔影如以房价不断创新高来领先显形。那么,国内其他类别资产还可能便 宜到哪里去了?结果可想而知。所以我也不太乐意再讲房地产的相关股票。人家问我万科,我没有回答过;我从来不买贵的东西。 
  中国老百姓的住房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这样就会有很大的资金流向房地产市场;想房价立马掉下来,显然是不太现实的。市场并不总是有效,但是贵的东西迟早会跌,市场上有些股票不可能总是便宜。 
  适时启动推进器 
  我不喜欢短炒股票。通常劝人们不要短炒股票的一个比喻说法是:剪断的绳子接起来,一定短过原来的绳子。 
  我这里要说的另一句话,却恰恰相反:三级以上的推进器,才可能将卫星送往脱离地球引 力的太空轨道上。让不同时期不同的优秀公司,成为你的第N级火箭吧,否则你的财富卫星是很难上天的。 
  应用价值投资的原理,在一生时间中赚个千倍万倍确实不是梦。不过买中一家长青的优秀企业并持有一辈子,其股价最终升个几千倍的机会,真可能小于中六合彩。分别买中不同的、正处于某一个辉煌阶段的优秀企业,总体赢利的概率则要高得多。 
  要记住适时启动下一节火箭,否则如果某优秀公司这个推进器熄火了之后,而你没有及时启动下一个优秀公司,换下一个推进器的话,你的财富卫星将会落地而坠毁。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而短暂的,但 人类的历史是相对漫长的。一个人的生命成长期是固定的,但不同时期不同企业的成长期的总和是漫长甚至是连续的。永远不要为上次没有投中万科而惋惜,未来一定有一个崭新的成长期企业在等着你去投资。问题只是你有没有眼光去发现它。 
  遗憾的事情,永远有数学概率做基础,那就是绝大多数人路过大金石视而不见。在投资领域里,我们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成为那为数不多的甚至与大家格格不入的少数人。
动静间捕捉时机 
  定时醒来卖股票 
  媒体有时候称我为“复制巴菲特”,因为我坚持选股与估值的重要性;但有时候他们又称我为“中国的索罗斯 ”,因为我在2007年下半年的股市高峰中全身而退,又在次年下半年进场抄底。 
  索罗斯不相信市场永远有效,也不相信投资者能保持理性;我也一样。今天回头看,在2007年下半年绝对昂贵的市场中,买入相对便宜的“打折”资产,一样会形成巨大潜在风险。牛市里的洼地,比熊市里的高原还高。 
  “知止”是牛市里最应该牢记的古训,尤其牛市末期过分热闹的时候,市场风险更是非常大。当看到大市值股票不动、三四线股票乱窜、小道消息遍地飞的时候,这个市场已经暂时没有什么甜头了。当周围的人似乎都很容易赚钱的时候,诱惑可能会战胜谨慎 的心理;作为理性的投资者,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此时冒很高风险,来进行赌博式投资。 
  热闹的市场中大打折扣卖的东西一定有人抢,如海通证券(600837.SH)于2007年11月定向增发时,发行底价由13.15元提至35.88元,钱少(低于30元)还抢买不到。真是再次证明“有钱人好赚钱”是个荒谬命题。一年之后,增发股解禁时,股价已遭“腰斩”,多少机构泥足深陷?回头再看,最初的增发价其实已经被严重高估。但标高价格后然后打折卖的东西总让买家有有利可图的“良好”感觉,类似的故事片几乎天天在证券市场中上演。所以“老婆 说,人多的地方不要去”,是个相当寓意深刻的故事。 
  绝对高的安全边际,是一切投资的绝对生命线。在牛市里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市场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机会犹如不断开进站的地铁,永远有人少而不拥挤的下一班车。熊市里有一趟接一趟空荡荡的地铁,你上车后甚至可以躺在座位上睡个好觉,而且睡醒后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数钱。永远不要在牛市中挤上一班人已经很满的地铁! 
  甘当“胆小鬼” 
  我自认是一个“胆小”的投资者,只有在价值低估区间才变得胆大,敢于买进一些觉得可以持有一辈子、可以“结婚”的股票。不过,如果涨 幅超过预期,我也会择机卖掉。在低估值走向高估值的市场转化进程中,我大多数时间均是等待。 
  到底什么是胆大?什么是胆小?我发现对于证券市场参与者来说,胆子大小竟有两种完全相反的定义。我称之为证券投资领域的“胆量相对论”。 
  定义A胆大:在熊市末期入市,甚至敢于贷款入市; 
  胆小:在牛市末期不断卖出,因为股价太高(市盈率太高)而不敢买了。 
  定义B胆大:在牛市末期贷款入市,股价再高(市盈率高)也敢追; 
  胆小:在熊市末期卖出,怕股价继续跌。 
  “股市不死鸟”科斯托兰尼以前者来定义胆量,但 中国大部分投资者的胆量却以后者来定义。总结我十多年在国内和香港的投资体会,那就是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买卖股票,冷清时,买对,不买也对,卖则错;狂热时,卖对,不卖也对,买则错。 
  我在任何时候都重申,资产安全永远应排在第一位的重要位置。所以必须小心驾驶,保持谨慎并尽力减少犯错。 
  当目标公司跌到我的估值标准以下时,就是连续下跌的飞刀我也敢玩;但其余时间,我甘愿做一名“胆小鬼”。
 波动不是风险 
  许多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部门,在评价投资风险时,都习惯用很多量化指标和复杂的经济学术语。我并非科班出身,真不 明白太复杂的公式,但好歹也是理工科出身,数学方面的评估指标,还是一看就能明白。 
  量度风险,最常用的指标就是前文提及过的贝塔值(β)。如果股票的净值波动与市场同步,贝塔值就是1;如果股票的净值波动是市场的两倍,贝塔值为2;如果股票的净值波动是市场的70%,贝塔值则为0.7,余此类推。用这个方法评估风险,得出的结论就是贝塔值愈小,风险愈低;贝塔值愈大,风险愈高。 
  直观上看这个评价标准似乎很正确,但它仅仅是与鹅毛、石头同时从一样的高度往地下掉,重的石头先落地、轻的鹅毛后落地一样直观而已。对于该指标得出 “波动大等同于风险大”的“科学”结论,我实在不敢苟同,只能一笑了之。 
  我认为风险与市场的指数涨跌无关,与股票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也完全无关。我自己的定义是“风险是未来一段时间内股票能够产生利润的肯定性成反比”。企业于未来赚钱的可能性愈大,这项投资的风险就愈低;反之则风险愈高。 
  投资于一家仅有投资项目计划书或刚开业不久的新公司,未来能否产生利润的不确定性相当高,所以天使投资或早期投资是属于高风险投资;相反,投资已经正常经营了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上市“老”公司,风险就相对低。 
  这是常识范围内容易理 解的事情,也是价值投资人对风险的正确而直观的解读。 
  波动是证券市场每天发生的、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有只涨不跌的股市,也没有只跌不涨的股市。踏准每个波浪,可能只有顶尖冲浪高手做得到,万里挑一。 
  说实话,我完全喜欢也更愿意接受高贝塔值的挑战,宁愿投资的贝塔值从“1”上冲下突地几年后变为“3”,而不喜欢四平八稳地几年后变为“1.5”的低贝塔值投资,一如债券式投资般平淡。 
  现在可以说了,2008年上证指数2700点以后我所做的新一轮的投资,颠簸不小,β值很高,但它们都属于风险非常低的理性投资。至于 回报高不高,现在已经有了答案,我依然继续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市场做出的更进一步的评分。 
  这是否说明其实我的胆子也很大? 
  EXIT!随时预备着 
  无惧波动,是为随时离场作好准备。 
  1997年上半年亚洲金融风暴前夕,我有幸在香港近距离听新加坡富商黄鸿年传授证券市场投资真经。他是我在资本领域上的启蒙老师,我对他不断重复“EXIT”一词留下深刻印象。他强烈的退出意识,对我的投资风格有着显著的影响,也是我日后能多次能果断离开市场的其中一个原因。 
  直至遇上黄鸿年,我才知道原来有人从买公司那天起, 就已经准备随时脱手,将资产卖个好价钱;如果看不到清楚的出口,根本就不会投资。他当年投资杭州轮胎、福建国企群的时候就是这样,与当年其他外商的思路很不同。杭州轮胎几年后在美国顺利上市,的确让他大赚特赚了一笔。
 事实上,世界上值得永远持有的股票真的不多,就算好股票有多好,但只要其股价值被严重高估,就可以考虑卖出了。2007年当我卖出万科A和招商银行时,有人就认为我不是价值投资者了。 
  卖出股票,不代表着我不是价值投资者;巴菲特也会卖出股票。我不认为好公司在任何时候都一直会涨,不论股票如何优秀,也不是在任何点 位都可以买入的;投资者只应在其股价低于内在价值的时候才出手买入。 
  况且企业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如果上市公司已过了高速成长期,它的股价更可能会盘整几年至十年之久。 
  我经常举两个例子,包括香港的汇丰控股和内地的中集集团(000039.SZ)。它们都是很优秀的公司,但好公司并不见得会一买即涨。汇控过了成长期之后,股价已经10年不涨。如果股价不涨,价值投资的口号就是喊得再响亮,也没有人会愿意听。 
  离开“大众情人”股 
  万科A、招行、中国平安、蒙牛等股票,我都是在大家并不看好时买入的。优秀公司只 有在大家不看好时去投资才可能取得优秀的回报。如果以上股票已经成为热门股,成为“大众情人”股,我的经验是应该暂时离开它们。 
  因为它们那时的估值一定是与大众的热情度一样,也是高估的,根本不需要去进行什么复杂计算。未来一段相对长时期盘跌或平行盘整的价格线将消化掉以前热门时期形成的市盈率溢价,通过这些优秀公司未来的增长来降低它们曾经高估的市盈率水平。 
  真正优秀的上市公司出售的是能不断满足人们眼下需求、性价比高的商品,给予投资者的是长期不断波浪上升、不断创新高的股价,以及相对低市盈率的长期估值区间。因为优 秀公司几十年长期增长率平均下来也就是年均15%-20%左右,市盈率在18倍-20倍附近是再合理不过了,这中间已经包含了给长期优秀公司的市盈率溢价。 
  其实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每个人均有机会在低市盈率区间再次买到这一类优秀股票,熊市就是提供这样机会的季节。 
  至于垃圾股,就没有那么“好彩”了,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不断下跌来满足熊市中市场冷清时市盈率对全体股票一视同仁的排序需要。垃圾股沾不得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牛市中潮水未退之前,绝大多数人一直在进行着并不体面的裸泳而自己浑然不知。 
  触发出售的条件 
   股票到底要不要卖、什么时候卖,我主要考虑三个触发条件。 
  第一个条件、假如我发现更值得买的公司,但手上没有现金了,就只有卖出部分持有的股票。通俗一点讲,这是非单一投资品种之间的套利,甲的价格太高我就买乙,不像传统的套利方法。 
  第二个条件、假如我感觉公司基本面有转差的迹象,如每股收益将来有下降,甚至出现业绩亏损;又或者公司的前景出现问题,股票不能再拿了,我就不会管这只股票在前一段时间是涨还是跌,而会理性地选择卖出。 
  第三个条件、假如我投资的那家公司的价值明显被高估,市盈率愈升愈高,我也会考 虑卖出。估值如何算高如何算低,这个见仁见智,没有标准答案。不过,当下次大牛市重临,股价全面涨起来,而且涨得特别不合理,连蓝筹股的市盈率都在40倍、50倍,那时候就是我再退出的时间了。 
  只要手上的股票没有触发上述三大卖出条件,无论指数怎么走,我也不会贸易行动。 
  事实上,我每次买入股票时都想着,如果股价不涨的话,我就一直持有。比如招行,我买的时候就认定它是能够持有一辈子的股票,但不到两年它已升得太离谱,严重超出价值区间。这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卖呢? 
  EXIT就是给我们这个时期使用的。从买进的第一 天起,就是一直就等着高价卖出的时机到来。
追随“中国行情” 
  资本流动的主旋律 
  这一轮全世界的眼光,会聚焦在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地区。就像电影《2012》一样,开头是印度,结尾是中国。 
  2010年和2011年将是全球分享亚洲区资产泡沫的时候,全球的资金都将向这里涌过来。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投资者乐园的时候,也早晚会到来。 
  历史上,旺盛的经济体里的本币都一定升值。这是规律。 
  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曾说,如果美国不能很好地处理贸易和财政“双赤字”问题,美元就有可能失去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地 位。而鉴于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以及国家对人民币国际化所作出的努力,在未来15年内,人民币有可能成为替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使全球经济更均衡地增长。 
  对于人民币汇率,西方政要总爱指手画脚。如2009年12月,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便致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说人民币汇率偏低打击了美国制造商和出口商,并给中国带来通货膨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云云,呼吁中国大幅重估人民币汇率。 
  不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却在2010年3月两会结束后的记者会上,以数据强调人民币的币值没并有被低估。 
  以多个角度来思考市场,我们 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全球的热钱来袭,当下的中国正在上演现代版“水浸金山”,强劲的人民币在短期内就算不会升值,也没有任何贬值的可能性。 
  人民币内贬外升 
  问题是,投资者该如何利用地球人都知道的信息,来增值自己的财富? 
  赚钱就是要找确定性的机会。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港元面对被高估的压力,于是香港这个自由经济市场就通过资产的价格暴跌,来释放汇率压力。 
  同样道理,既然人民币短期只有升值而没有贬值的可能,人民币兑美元的汇价又通过国家有形之手按住不动(近一年多以来差不多成固定汇率了)。那么,人 民币相对美元被低估的压力就会挤出一个释放口,通过主要资产如物业和股票等价格的上升来释放。那么,持有人民币的资产就是安全的,而持有人民币资产里的便宜资产,则更为安全。 
  正如前文所言,中国资本市场不差钱,加上西方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吸引外资大把大把地流入。香港证券市场“水浸”便是源于此,国内房地产、股票资产价格的先后走强也是源于此。资产价格趋势向上的下一步,必然是通胀、通胀预期或通胀再预期。 
  通胀是风险,购买力下降的风险,是人民币对内“贬值”的风险。每个中国人都面对一条两难的选择题,投资股市或房地产 可能会赔钱,但不投资肯定要赔钱。资金总在不同资产之间进行选择,哪里的潜在收益高就去哪里。在如今的低息环境下,我们应该把现金存在银行,还是选择股市呢?这不仅是投资也是人生成败的关键。 
  以中期来看,假如人民币对内贬值、对外升值是必经之路。由此也必将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我正耐心地等待蝴蝶翩翩起舞…… 
  抗通胀保资产 
  通胀不是阴谋论,通胀只是因为没有办法不通胀。2009年10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首次提出管理通胀预期,中投已带头行动,在全世界范围内购买资源,增持三大行。难道你还可以无动于衷,将 通胀预期当成假的,以为是翻拍年画的陕西农民“周老虎”吗? 
  2009年有一段时间,我总在自己的博客聊聊与股票看似无关的地王拍卖、中国财富、奢侈品拍卖等等。当时许多人都不明白为什么,直至股市涨到很高以后,这些人可能才会明白各种资产间的互动关系公式: 
  现金多+资产少=资产价格上升! 
  从今时今日起,你可以跑不赢复出后的刘翔,却千万不能跑不赢已经大幅度挤过水后才公布的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抗通胀、保资产的比赛,现在正在进行时。
中国经济向好,从来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中国市场可能还不具备让估值 迅速提高的经济基本面条件。市场自身亢奋完成有一个周期,而目前人们对投资股市的热情程度亦仅为温度37.5℃左右(纯属个人感觉,别问如何测出来的),还没有到亢奋的阶段。整体资产价格处于安全范围,尤其是主流蓝筹股,尚处于历史上相对较低的价格区间内。 
  我一直只对处于低估值区间的蓝筹股,才抱着极大兴趣。一旦脱离这个低估值的区间,买了的我会继续持有;如果还有现金,宁愿等待下一个机会出现,也不轻易在某个点位或者价位进行增持。(持有与买入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许多人一辈子也没弄明白这中间的细微差异。) 
  这样就能 做到进退自如。 
  外需减少释放内需 
  资金流动性回暖,是我看好A股市场的一个重要理由。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的去杠杆化带来风险溢价的上升,而利率下降和货币发行量大增则为风险溢价下降埋下了伏笔。 
  中国的资金环境与众不同,经济体系中的资金存量庞大。2009年上半年新增贷款达到7.37万亿元,前11月贷款新增总量达9.21万亿元,同比多增5.06万亿元。宽松的资金环境,让不愿意流进实体经济的过剩资金,全部流向房地产与股票等虚拟经济体。再加上预期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资产回报,更可能成为流动性的推动主力。 
  在通胀预期加上人民币升值预期“双轮驱动”主导的行情里,3000点将离我们渐行渐远。除非全球经济再次崩溃,我们才能在短期内见到猛烈的下跌。我预期上证指数预期在2010年将于3000点以上运行,涨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但再创新高是迟早的事。我敢说,在历史底部过后,3000点亦是底部。 
  不过,很难说未来只有一个结果。事实上,央行于2010年1月18日已宣布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此举的重要性不在于央行从市场抽走约3000亿元资金,而是由银根放松转而适度收紧的讯号,传递了央行希望适度降低当 前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决心。 
  中国经济由于受金融海啸的伤害相对较小,故恢复起来也相对较快。当西欧多个国家濒临破产的时候,我们却正为资金过多而发愁。若真要说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了脚步,主要来自出口方面的打击,就是外需减少了。 
  目前来看,我国的GDP还是主要靠投资来拉动,而投资方面的需求在危机后因为中央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大大提升。新一轮的牛市主线,还有国内的内需。有人可能会担心内需如何释放的问题,但我想说的是,你不要也不用去关心它是怎么释放出来的。 
  正如我也不知道北京、上海、深圳那些豪华楼盘是 谁在买,我只知道那些楼盘的价格降了一点后,现在又稳定下来了。做投资你只要明白一条,只要中国的经济不断向好,内需就会释放出来。 
  改革开放30年有多,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市场到开放市场,过程虽然漫长,但预示着中国正向自主发展不断靠近,终有一天可走出独立行情。 
  这个过程将非常反复,因此日后依然会有可能出现大机会。 
  下一轮牛市可能更大,何时开始不好说,但耐心是盈利之母,相机而动是最优化的对策。我建议大家耐心等待机会,市场的每一次振荡将会提供很好的买入时机,永远不要相信“错过了就没有 机会了”这样的“赚钱末日论”。
 投资之道与术 
  别太想着赚快钱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这句话运用到投资上,说的就是“慢即快”的道理。心态慢而不惦记着快,结果往往是每一次市场的上涨都比预期要来得快。 
  具体说来,好公司如何谓之好,我在第二章已描述得相当清楚。一些人在熊市中研究过度,发现世界上没有一家好公司,于是什么股票也不敢出手买;一些人在牛市中研究过度,又发现世界上没有一家坏公司,结果什么股票也不卖。 
  为什么许多人参与证券市场许多年,仍然还是属于小资金行列?就是因为他们总认为价值投 资的选股方法仅适用于大资金,他们总按照“适合自己的”的小资金方法炒股。说白了,其实他们只是希望一夜暴富,炒股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赌博,结果就永远只能拥有小资金了。 
  德国哲学家传教士艾伯特o史怀哲说:“乐天者一路只看到绿灯,悲观者一路看到的是红灯,而真正的智者是色盲。”看来无论中外,道的最高境界就是无间道,能够化繁为简,去简为空,遁入道门。 
  投资智者是不用操心股市每天是翻红还是飘绿的,他们是“心中无股”,远离股票K线,远离指数涨跌,远离恐惧兴奋,最终愈来愈接近理性状态。 
  磨炼好心境 
  有人 说我的投资心态好,其实心态从不好到好是有一个长时间的调整过程的。早期投资的时候,我的心情也难免跟着指数的涨涨跌跌而大幅度波动,但是经过多年与的市场参与和互动,我发现我所担忧的最坏的事情,或者说到我担忧的那个时点,往往已经到了最坏的边缘。 
  但其实只要熬过最坏的时候,股票又会不愠不火,开始新一轮摇摇欲坠、晃晃悠悠的上升行情了。所以毋须担心,反正再怎么担心根本没有用处,市场已经跌下来以后才担心就更是一点没用。真正要担心,就应在市场大调整之前就开始担心。 
  这几年我养成了高不兴奋、低不恐惧的心境,这和实践 中的反复磨炼有关。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证券参与者都能磨炼出这样的心境,这需要根据每个人自身的条件去调控。所以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投资,甚至可以说大多数人都是不适合做投资的。 
  为什么可以做到心态好?我想是因为我所买的,都是可以让人睡得着觉的股票。这一点十分重要。如果我重仓买入的是一只垃圾股,跌得很深后就陷入两难的局面:不割肉,它可能继续大跌下去;割了肉,就形成了实际损失。这个时候能睡得着觉才是怪事。 
  能否修炼出无惧下跌的心境,主要视乎你与什么公司为伍。如果你与优秀公司为伍,持有绩优股可以玩“套住了 就不卖”的阿Q式游戏,就用“做一个股东也好”的心态对待,平静地成为一个长期持有绩优股的股东。结果下一轮上涨过后,你长期持有的公司不仅让你解套,而且还让你赚个盆满钵满。几个周期下来不断尝到甜头的人,心态自然就变好了。 
  历史的轮回 
  美国投资大家、GMO资本管理公司的主席杰里米o格兰桑曾说过:“我们在极短的时间里学到许多东西,在稍长一点的时间里学到一些东西,而在较长时间里什么也学不到。这就是历史的轮回。”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道理:话说两名猎人雇了一架飞机,载他们到加拿大荒野中狩猎麋鹿。抵 达目的地后,驾驶员同意两天后回来接载他们,但提醒他们每人只可载一头麋鹿。因为太重的话,引擎恐怕吃不消,飞机便没法飞回家了。 
  两天后,驾驶员回来了。尽管有先前的警告,每位猎人还是各杀了两头麋鹿。驾驶员说,太重了。一位猎人道﹕“去年你也说过同样的话,还记得吗?我们每人各多付1000美元,你还是把四头麋鹿都载起来了。”驾驶员只好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们。 
  飞机终于起飞了,但一个小时后,飞机引擎便咿咿作响,被迫紧急降落。两位猎人满眼金星地爬出飞机残骸。其中一位问道﹕“你知道我们在哪里吗?”另一位答道﹕“不太 确定,但看起来像是去年坠机的地方。” 
  历史不断轮回,但人们还是一而再地重蹈以往的覆辙,然后“屡战屡败”,却安慰自己“屡败屡战”。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小故事,也非常有意思。 
  话说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跟太平军打仗,可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在鄱阳湖口一役中,更连自己的老命也险些送掉。曾国藩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其中一句写道“臣屡战屡败,请求处罚”。这时候,有个幕僚建议他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这样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他锲而不舍的精神。
其实,只是自欺 欺人。 
  好了伤疤忘了痛 
  公开数据表明,抱着炒股心态入市的人,十个里面九个亏。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总编辑冯时能总结其30年的投票投资心得时,其中一条就是“正道”,即“从商业的角度,依据基本面进行投资。股票投资者如果一开始就对股市存在错误的观念,以为可以在股市上快捷致富,那么他的下场几乎肯定是悲惨的。” 
  抱着炒股心态者,往往在市场最热闹之时入市,个个都一门心思赚快钱。当赚钱效应愈明显,入市的人就愈多,所以市场见顶时期,通常都成交量大增,参与者众。一旦市场转势下跌后,以前参与炒股的人大多数都亏了 ,便纷纷退出市场。当资金外流,成交量缩小,市场就剩下没多少参与者,一下子冷清下来。许多人甚至发誓永不炒股。 
  市场在自己的规律下运行,当跌得过度,好公司的估值变得太便宜了,自然又吸引真正的投资者进场注意:这里用了投资者一词,这些人不是炒股,是投资)。(于是,市场很快又进入下一轮周期。(这个“快”字所指也就是三五年时间。) 
  下一轮周期刚开始的时候,那些曾发誓再不炒股的人已经输惨到输怕了,手上的股票可能卖了,也可能在熬,但他们此时绝对不会再拿钱出来炒股。直到市场再一次热闹起来的时候,赚钱效应愈来愈明显 时,入市的人又愈来愈多,那些发过誓的人就忘记了自己的誓言,带着从其他地方赚来的钱入市了。 
  这样的故事在全球股市里周而复始地上演。“坠机的经历”和“屡战屡败的经历”似乎并没有让人们记住教训。“屡战屡败”的人大多数都有一股“屡败屡战”的气概,但下一回合的结果如何,大概不问而可知。这些人不巧没有享受到皇上赏给曾国潘的待遇,市场反而将红包发给了其他投资者。只是几年后,市场里又多了些发誓永不炒股的人。 
  “好了伤疤忘了痛”是人类的劣根性。如果我们不及时领悟,想要在投资上有所收获,确实很难。 
  保守心态与 超额回报 
  证券市场上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上下波动比较大的阶段。许多投资人会比较困惑,到底应该如何战胜市场或实现盈利?说得目标伟大一点,就是如何持续盈利?到底应该怎样在安全的前提下,让获得的回报最大化?这是我们自己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抓住资本的逐利性。我们的目的就是到市场挣钱的,不论白猫黑猫、投资或投机,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怎样挣钱?怎样持续的挣钱,甚至持续的挣大钱?只要能低买高卖,就一定能挣钱。但什么叫低,什么叫高?这就很玄了,必须从“道”的层面上挖掘。 
  低买高卖的“ 低”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在往下看风险不大的情况下,即在安全边界的范围内下手,才可能获得比较高的回报。否则,不论是做怎么样的投资,都是风险偏高。我们必须时刻以保守的心态投资,以“不输”为大前提下,才可能获得超额回报。 
  大多数人均认为近期大涨的就是好股票,就是好公司;近期不涨的就不是好公司,就不是好股票。“一推荐就涨=正确,推荐后跌=错误”几乎是人们判断正确与错误的评价标准,也正因他们如此短视,而成为其成功投资的障碍。一个急于迅速发财、想赚快钱的人,对任何程度的“被套”都忍无可忍,总把眼前的损失看得太重,将 恐惧无限放大,以至于完全看不见哪怕只是一两年以后的未来。
其实,绝大多数垃圾股、概念股的淋漓升势是用来看的,而不是用来赚的。等到午夜12点过后,灰姑娘的舞会结束后,一切便又恢复原样。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会提前知道舞会何时结束,事实却是永远无法预知。结果,不断追逐近期大涨的“好股票”、“好公司”的大多数人,在股票市场里总是以亏损收场。 
  理性投资弯腰捡钱 
  我多年来所做的投资,方法简单到麻木,只是在低市盈率区间买进,在高市盈率区间卖出。这是个情绪主导的市场,喜怒有常,运行规律其实一点也不复杂;但奇怪的 是,大多数人在低市盈率区间总是看跌,在高市盈率区间却反而看涨。 
  有人曾问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泰勒斯回答说:“认识你自己。”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贪婪与恐惧,但证券市场就是一面最好的镜子!在不知不觉中,每个人心中都暗想抄底和逃顶的美事,谁都不愿意一买就套、一卖就踏空。 
  经过十多年投资的经验、反省与思考,我早已不敢妄想抄底逃顶了。我只是尽量争取不贪不怕,更加理性而已。如果真能做到理性客观,那么赚钱就变得如同弯腰捡钱般绝对简单。市场其实是活雷锋,它全心全意为 理性投资者服务,但关键是我们要清晰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要保持理性,不让自己的判断受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力求做到“心中无股”。这样股票走势图便离我们远去,大盘走势图也离我们远去。只有恐惧和兴奋离我们远去,理性最终才会向我们靠近。 
  热络的市场不仅仅给满仓者、重仓者洗脑,也天天在给空仓者、轻仓者洗脑。2007年8月我卖出股票前,看似理性冷静,但其实在上证指数收报5825点时,我的脑袋里也曾出现“这个市场在未来一定潜藏着巨大风险,但现在风险可能还不大”的错误认知与幻觉!回头看看,自己当时也几乎被市场 洗脑催眠。 
  证券市场从来什么都不缺,只缺持之以恒的理性独立思考;证券市场又什么都缺,最不缺的就是言之凿凿的“迟来的爱”。大涨后就看好、大跌后就看空的事后股评式研究报告,实在多不胜数。 
  时刻坚持理性 
  许多投资者总牢牢记住自己的买入价位,终日计算投资成本。这是投资最大的忌讳。因为一个股票的基本面如果真的不妙,就应该及时卖掉,断臂求生;“不卖不算亏钱”只是自己给自己吃安眠药,是典型的散户心态。 
  股票不会记住是谁买了它,也不会记住谁在什么价格买了它。股票如果想跌,与持有人的成本没有任何关系。 持有已倒闭的雷曼兄弟股票的人,哪一个的投资成本不高高在上?一旦股票面临清盘或退市,可能之前什么价格卖出都不为错,卖出了还能收回些零花钱。如果只牢记自己的买入价,抱着卖出后就亏大的想法而延误卖出时机,可能最终连残渣也收不回了。 
  “跌多了可能就不会跌了”与“涨多了可能就涨不动了”的想法,也是一样没有任何道理。差公司可能跌的最大幅度是100%,结局是gameover;好公司中却有长期股价上涨几千倍的。所以我一直唠唠叨叨地劝说投资者选择绩优股,道理不言而喻。 
  上述的道理,都是理性投资者想得通通透透的道理 。时刻坚持理性,是赢家的特质;反之,就如成语“朝三暮四”故事里的猴子一样,给整了亏了,也还弄不清发生什么事。
后记财富很性感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自己都在笑,又开始可能遭人憎的“风言风语”了。 
  (一)“知己”难求 
  五六岁的时候,印象最深的是外公家的江南大院。院落层层叠叠有六七进之深,经常让我转得迷了向。成年后才知道外公是做桐油买卖的,是当时城里数得上名的商人。但我儿时对财富没有一点印象,倒是经常一个人站在空落落的天井里发呆,每当看到苍白的太阳将余晖洒落在窗花上,我的小人影和那些据说是用糯 米砌起的墙砖、和追逐着低掠天井飞过的麻雀交织在一起时,我心里就会陡然升起一丝恐惧,这是我在旧宅里印象最深的感受。我不知道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从哪里来,而且几乎从没有停止过。 
  后来,我到杭州去读书。紧挨着学校的就是非常安静的植物园,我几乎每周都要去那里,或者爬过老和山后的重峦叠嶂去到幽幽的灵隐寺。每当我看到那些远道而来的香客们虔诚地烧香拜佛时,我就在想:观音保佑众生,谁又来保佑她呢?她只能求自己了,所谓“求人不如求己”,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我最初的理解就是这样单纯,于是我也习惯于凡事不求人,遇 到什么问题尽量自己想办法解决了。渐渐地,我发现自己与人打交道的能力越来越弱了,但独立思考和动手的习惯倒是形成了。这几乎影响了我以后的人生。 
  如今,我做了投资这一行,随着阅历的丰富,我发现“求人不如求己”的意义并不是当初自己所理解的那么简单。“求己”的更高境界其实是必须坚定地相信自己的判断。当熊市来临或者当牛市疯狂时,你必须不屈服于市场的恫吓或诱惑,保持我行我素和独立判断;相信自己力透纸背的判断就不会盲目羡慕那些亲临上市公司调研的分析师们,而是通过研究他们的“免费”研究报告并从中明辨真伪。我们必须相信自 己,好的投资十分简单,股票的中短期涨跌图形太复杂,复杂到连巴菲特也不懂,那我们大可不必为自己的不懂而自卑了。我们必须相信自己,其实就连上市公司总经理本人都测不准下一年度的盈利数字,我们还可相信谁呢?我们必须相信自己深思熟虑作出的推理与判断! 
  2006年9月,我和部分同事自驾游经川藏线到西藏,我们将车开到了海拔5300米的珠峰大本营,近距离观赏了珠峰的相貌,也为此虚荣了一些日子。我一下子明白了“知道自己不善于做什么,远比知道自己善于做什么”重要得多,知道自己喜欢也仅擅长去平原发现真正的价值洼地,冲顶登顶 等可能命丧稀薄空气的事,我就免了罢。 
  在珠峰边,我感觉到它的近,甚至和杭州的老和山深圳的梧桐山一样有一种熟悉亲切的味道;我同时更感觉到它的远,远得庄严肃穆,像一个无法企及的梦。 
  (二)听老婆的话 
  我在博客里自然会说一些男人们的话题,也许这让投资有了点“戏说”的味道,但我更愿意理解为是发现了“财富的性感”。 
  女人最幸福的身段,就是“该大的部位大,该小的部位小”,我认为估值合理的蓝筹股是美女,而股价过快膨胀,价值虚高了就是妖女了,而2008年下半年后期我要做的事就是“上对美女床并搂对腰” 。 
  另外,就是凡事要听老婆的话。一定要记住这个经典段子:有一次宋太祖召集手下的将军们开会。会毕,宋太祖想让大家放松一下,就跟这些身经百战的大将军们谈及怕老婆的话题。他说:怕老婆的离开座位站到我这边来,不怕老婆的原地不动。将军们听了,纷纷离席站到宋太祖那边去了。唯剩下一位将军,站在原地不动。将军们都很诧异,宋太祖会心的一笑,问这位将军道:“你就不怕老婆吗?”这个将军赶紧行礼,铿锵有力的回答:“启禀万岁,俺老婆说了,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股票市场绝对是人多的地方就是准备输钱的地方,人多与正确无关,甚至往往 是反相关,多数人恰恰是错误的!要做到投资长胜就必须有铁的纪律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男人千万不要怕老婆,但老婆正确的话一定要听,而且老婆的话常常是正确的。 
  财富最性感的地方,恰恰被我理解为投资真的仅仅需要常识与理性。但在股价下跌时便宜了买进,大涨估值过高时就卖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何其难!这一买一卖之亦科学亦艺术,让投资幻变得魅力无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成为我们投资人的毕生追求。 
  如果真能追求到投资艺术中极致的理性,我这一生也不枉姓Li了。 
  (三)发现“精灵” 
  这些年,我走了不少地方。 
   在肯尼亚蒙巴萨潜水时,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晕浪的滋味,那平躺在船底痛苦地等待其他潜水客上船的短短一小时,让我体会到什么是无法想象的漫长。我几乎要发誓今生不再潜水了,但是回来之后不久我就又在计划下一次潜水了。这证明了人真是健忘的动物,只要生命不息,好了伤疤一定会忘了疼。 
  在马赛马拉独树大草原,狮子吃的动物主要是落单的角马和斑马。所以,尽量不离群,是角马斑马们努力要做的事。而人类不是一直在重复这些动物们的思路吗:扎堆才有安全感。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羊群效应。 
  在东非大裂谷,我几次想发现这一“地表 上的大伤痕”的真实样貌,却终于只能看到一角而无法见全貌。看来裂痕只有飞行员才能看清。所以,人类如果站不高又怎能看得远,怎能获得对事物完整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在南极,极昼让人不忍入睡,朝霞与晚霞几乎同时辉映,这样过度的震撼似乎不在人间。其实除了极热与极冷的夏天和冬天,我们必须面对不温不火的春天和秋天,即使春天有倒春寒秋天有秋老虎。那一刻,2009年初中国证券市场早春的气息很是温馨,我开始极度怀念黑夜白天分明的人间的好。 
  在美国biltmorehouse(比特摩尔庄园)参观,一百年前超级豪宅的风光已 荡然无存,它的子孙们,仅仅把它当作收取游客门票的道具。没有正确投资的头脑,没有持续经营的能力,100年前的巨额财富只沦落为今天的数片砖瓦。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何其相似啊。我在想:如今守着中国这个本世纪最大财富聚宝盆的人们,你做出正确选择了吗? 
  …… 
  我不停地在走,也不停地在思考,在路上,我觉得自己生命的长度和宽度都延长了。我庆幸自己不是金钱的奴隶,而是让拥有智慧的金钱成为了自己的奴隶;我感恩大自然神奇的赐予,让我能够用头脑和心灵与它做游戏,有时候我真觉得就是自己名字中含有的那匹马了 ,可能平时有些木讷,但我从没有放弃当危险来临时就警觉地迅速疾驰。 
  这算是一种对投资人生感性的偏执呢,还是性感的投机或取巧的领悟? 
  无论走到哪里,童年影像中的那些砖墙,那些投射在砖墙上的清晰月光,那些一掠而过的麻雀都永恒地刻在我的风景里,因为我相信他们是神灵,祂们现在已经无处不在且美丽动人了;而那种一直会有的莫名恐惧和敬畏,我也一直保有至今,因为恰恰是后者让我有所为和不为,让我知不止与知止,并且让我永远坚持行走在投资的正途上。 
  一起上路,一起上道……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相关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