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1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分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真实存在, 记住分子的概念和 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初步学会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记住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4.通过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对分子基本性质的了解, 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物质的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分子 第二教时:混合物和纯净物
补充:1.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实验 2.氨分子的扩散及与盐酸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2.举例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导出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结论,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2-1 分 子
一、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小黑板)
二、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
1.用日常生活由分子运动引起的现象,引起学生思维(课本P25内容)
演示实验:⑴酒精体积(含品红)+水的体积≠酒精与水混合后的 体积(为什么)。⑵[实验2--1]碘的升华与凝华
思考:上述不同现象的发生,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互不相关的,也是不容易解释的。那么,这些现象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能否用同一知识给予解释呢?
2.学生阅读课文(P26第2小节)指名学生归纳书本内容所要说明的问题。
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分子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设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将如何变化呢?
演示实验:1.氨水与酚酞的作用(给学生作必要说明)
2.氨分子扩散──从一烧杯扩散进入另一烧杯中( 装有酚酞溶液在两个烧杯上罩上一个大烧杯)
3.用注射器吸入氨气, 然后注入含有酚酞试液盛有水的烧杯中.
4.向实验1中滴加稀盐酸
思考:1.氨分子作扩散运动属什么变化?氨分子在扩散运动中,其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2.氨水与盐酸作用之后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了,这是为什么?由得出什么结论?
3.请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阅读:课本P26倒第2节内容,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
小结:1.氨分子扩散──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不可分。
氨分子与盐酸作用──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可分。
2.导出“分子”的概念
四、分子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的性质(充分利用本节课列举的有关分子运动的事例及实验,引导学生想像出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景象。)
⑴利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①分了体积很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热能的关系)③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⑵利用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 归纳出:⑶分子间有间隔(物质三态的变化)
阅读:课本P27内容
讨论:课本P27讨论题
小结:分子的特征
教学后记:
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2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 原子的构成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3、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这种现象,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教学后记:
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3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元 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第3单元 分子 原子 元素 化合价 质量分数的计算 6课时.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