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初中理化生
第3单元 分子 原子 元素 化合价 质量分数的计算 6课时.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初中理化生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156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2-29 08:41:0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0%(0)

第3单元 分子 原子 元素 化合价 质量分数的计算 6课时.doc介绍

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1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分子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以及分子的真实存在, 记住分子的概念和 分子的基本性质。
          2.初步学会用分子的观点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记住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4.通过分子概念的形成和对分子基本性质的了解, 培养学生推理和抽象思维能力。
          5.通过物质的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分子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时安排  第一教时:分子             第二教时:混合物和纯净物
          补充:1.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实验  2.氨分子的扩散及与盐酸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设问: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 但物质本身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2.举例说明:物质的无限可分性,导出物质是由粒子构成的结论,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     板书课题:  2-1  分   子
         一、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小黑板)
         二、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
         1.用日常生活由分子运动引起的现象,引起学生思维(课本P25内容)
            演示实验:⑴酒精体积(含品红)+水的体积≠酒精与水混合后的                        体积(为什么)。⑵[实验2--1]碘的升华与凝华
            思考:上述不同现象的发生,从表面看起来,好像是互不相关的,也是不容易解释的。那么,这些现象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 能否用同一知识给予解释呢?
         2.学生阅读课文(P26第2小节)指名学生归纳书本内容所要说明的问题。
           小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三、分子与物质变化的关系
            设问: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将如何变化呢?
演示实验:1.氨水与酚酞的作用(给学生作必要说明)
  2.氨分子扩散──从一烧杯扩散进入另一烧杯中( 装有酚酞溶液在两个烧杯上罩上一个大烧杯)
 3.用注射器吸入氨气, 然后注入含有酚酞试液盛有水的烧杯中.
 4.向实验1中滴加稀盐酸
  思考:1.氨分子作扩散运动属什么变化?氨分子在扩散运动中,其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2.氨水与盐酸作用之后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了,这是为什么?由得出什么结论?
  3.请你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阅读:课本P26倒第2节内容,然后指名学生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
小结:1.氨分子扩散──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不可分。
    氨分子与盐酸作用──化学变化──分子本身改变──可分。
    2.导出“分子”的概念
    四、分子
   1.“分子”的概念
   2.分子的性质(充分利用本节课列举的有关分子运动的事例及实验,引导学生想像出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景象。)
 ⑴利用氨分子的扩散实验,引导学生归纳出:①分了体积很小;②分子在不断运动(与热能的关系)③分子保持该物质的化学性质;④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
 ⑵利用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变小, 归纳出:⑶分子间有间隔(物质三态的变化)
 阅读:课本P27内容
 讨论:课本P27讨论题
 小结:分子的特征
教学后记:
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2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  原子的构成
知识目标: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初步学会根据实验现象,来推导原子的组成
3、能够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4、逐步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教学重点、
1、从微观角度来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2、相对质量的计算                     3、原子的构成
教学过程:
讲述:构成物质的微粒可以分成原子、分子、离子等。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原子又是有什么构成的?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讨论:这种现象,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提问:原子带电吗?为什么?
回答:原子本身不带电,由于原子核与电子两者所带的电荷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呈电中性。
设问:物质可以分为原子、分子、离子,分子能分为原子,原子又能分为原子核与电子,那么原子核能不能再分了呢?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小结:1、原子的构成情况:
2、电性关系
  不带电的微粒:中子、原子(分子);
  带负电荷的微粒:电子;
  带正电荷的微粒:原子核、质子
3、电量关系: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因是中子不带电);质子数=电子数(原因是原子不带电)
   所以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
4、质量关系:
   m(原子)=m(原子核)+m(电子)≈m(原子核)[原因是一个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
   由于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很小,使用不方便,提出一个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相对原子质量: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为6,中子数为6的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基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这个基准的比值。
   公式表达式:Ar(原子)=
引申:相对分子质量: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Mr(分子)=∑Ar(构成微粒的原子)
       例题:求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Mr(H2O)=2Ar(H)+Ar(O)=2×1+16=18
教学后记:
时间:2010年   第  周   星期   第   节  编号:3
班级:九年级                                       教师:王川
课题:?元 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2.学生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
3.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
4、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重点? 元素的概念
难点? 元素符号的书写
教学方法对比探究、合作讨论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法
教? 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原子是不是一个实心体?
原子内还有哪些微粒?
从上表里,你发现了什么“怪”现象? 
交流讨论
小结:1、原子中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都是1,这样的原子都是氢原子。
2、原子中的质子数都是1,而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不同,是不同的氢原子。
引出概念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1的一类原子,称为            。
反思升华  质子数为6的一类原子,称为            。质子数为8的一类原子,称为            。	学生自由发挥,回答问题。
学生发现原子结构上的异同之处。
学生们发言。
学生阅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复习前一课题的旧知识。
让学生接触元素的特征。
了解学生们的发现。
进入本节的学习重点。
元素的概念的运用。
巩固元素的概念。		延伸思考  一种元素是不是只有一种原子?目前已发现的元素有一百余种,那么原子的总数是不是也只有一百余种呢?是大于、小于还是等于该数目呢?
引导阅读 
P71图4-4


第3单元 分子 原子 元素 化合价 质量分数的计算 6课时.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第3单元 分子 原子 元素 化合价 质量分数的计算 6课时.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