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速记绪言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则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实验室药品取用的规则: ①取用药品的“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不用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②药量:要节约用药,如果没有说明药品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1~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底部)。 ③“三不要”:用剩的药品不要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不要拿出实验室,要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2.不同药品的取用 ①固体药品 保存及取用仪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药品一般用药匙,块状固体用镊子夹取。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 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先把试管横放,把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试管口以后,再把窗口慢慢地竖立起来,使药品或金属颗粒缓缓地滑到试管的底部,以免打破试管。 固体粉末: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可先使试管倾斜,把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纸槽)小心送到试管的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 ②液体药品: 保存及取用仪器:液体药品通常盛放在细口瓶里。取用不定量液体药品一般用试管,取用一定量的药品常用量筒,取用少量药品则用滴管。 倾倒液体药品:应把瓶塞拿下,倒放在桌面上,以防止药剂腐蚀实验台或污染试剂;倒液体时,瓶上的标签应向着手心,同时瓶口紧挨试管口缓慢倾倒,以防止药品洒落或溅出;倒完液体后,应立即盖紧瓶塞,以防止药品挥发或吸收杂质。 取一定量液体药品: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面最低片保持再读出液体体积。 取少量液体药品:取药品时,滴管应悬空,竖直,位于容器中正上方;取液后,应保持橡胶帽在上,防止倒流;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二、物质的加热 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应先进行预热,然后对准药品所在部位进行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时,一般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以免试管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应使试管与桌面成45?°向上,同时注意试管内液体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切不可让试管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以防液体喷溅伤人。 三、洗涤仪器 仪器洗净的标准: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经洗干净。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混合物和纯净物 名称 纯净物 混合物 概念 由一种物质组成 由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 区别 所含物质种类 只有一种 至少两种 组成特点 固定 不固定 性质特点 固定 不固定,各成分保持其原有的性质 联系:不同纯净物简单混合形成混合物;混合物分离、提纯可得到纯净物。 三、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1.氧气的用途:可用于潜水、医疗急救、燃料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等方面。 2.氮气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麻醉剂。 3.稀有气体的用途:保护气;可制作电光源等。 四、常见的空气污染物有:有害气体污染和烟尘污染。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它们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工厂废气等产生的。 课题2 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 二、几种物质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比较 物质 颜色 状态 反应现象 化学方程式 注意事项 空气中 氧气中 红磷(暗红色固体) 黄白色火焰、放热和大量白烟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4P+5O2 2P2O5 木炭(灰黑色固体) 持续红热,无烟,无焰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C+O2 CO2 盛有灰黑色木炭的燃烧匙应由上而下慢慢伸入瓶中 硫(淡黄色固体) 燃烧放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S+O2 SO2 硫的用量不能过多,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铁丝(银白色固体) 灼成红热,离火后变冷,不易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①预先放少量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高温熔化物炸死瓶底;②燃烧时不要触到瓶底。 检验氧气的方法:将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放入到该无色气体中,若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则该气体是氧气,反之则不是。 三、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1.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包括剧烈的氧化反应(如燃烧)和缓慢氧化(如动植物的呼吸、食物的腐烂、酒的酿造等)。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氧气的制法 (一)工业制法:加压降温使空气变为液态,利用液氧与液氮的沸点不同,使液态氮先蒸发出来,即得到液态的氧。 (二)实验室制法: 原理 2 KMnO4 △ K2MnO4+MnO2 + O2↑ 2H2 O22H2O + O2↑ 实验装置 操作步骤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④固定试管;⑤加热;⑥收集;⑦导管移出水槽;⑧熄灭酒精灯。 ①组装仪器;②检查气密性;③装药品(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④收集。 收集方法 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验满 ①排水法收集时,如果集气瓶口有大量的气体冒出,说明已经收集满;②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果木条复燃,则说明已收集满。 放置 用玻璃片盖好盛满氧气的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注意事项 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发出的水蒸气冷凝后回流,使试管破裂。 ①长颈漏斗下端需伸入液面以下,以形成液封;②导气管不宜过长,露出橡皮塞即可。 二、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三、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电解水实验 电解水实验 正极 负极 现象 ①电极上产生气泡,②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气体体积比为1:2 验证 可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该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或有爆鸣声) 结论 氧气 氢气 结论 2H2O2H2↑+O2↑,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叫氧化物。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②分子是不断运动的;③分子之间有间隔;④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3.用分子的观点解释问题 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化学变化: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成原子,由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许多新的分子又可形成新的物质。 ②纯净物和混合物 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混合物。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二、原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都具有微观粒子的共性:体积很小,质量非常小,不断地运动,粒子间有一定间隔,同一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区别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课题3 水的净化 一、生活中水的净化过程 天然水沉淀过滤吸附生活用水。 二、生活中水的净化方法 1.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①静置:使不溶性大颗粒物质沉降。 ②吸附:加入明矾,形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沉降;用活性炭来吸附除去悬浮杂质和臭味。 ③过滤: 操作要领:过滤时要注意的要点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的边缘要低于漏斗边缘;滤液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上;玻璃棒的下端紧靠在三层滤纸处;漏斗的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2.除去水中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①硬水与软水的区别及检验 硬水 软水 定义 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检验 加入肥皂水,泡沫少,且有沉淀 加入肥皂水,泡沫多 危害 ①洗涤衣物时浪费肥皂 ②长期饮用不利于健康 ③易形成锅垢,不仅浪费燃料,也可能引起爆炸 —— ②硬水的软化 生活中将水煮沸,可使部分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变成析出,以降低水的硬度。 实验室可用蒸馏法获取蒸馏水。 课题4 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1.地球上水的储量巨大 2.淡水短缺 二、防止水体污染 1.水体污染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三废的排放、农业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2.水体污染的防治措施:工业上通过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同时对污染的水体进行处理使之符合排放标准。农业上提倡使用农
九年级化学基础知识速记上.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