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哪几个片断? 提示:抓住文中记叙的要素梳理情节,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作者一行来到克拉库耶伐次参加纪念活动: 第一部分写来到坟地的所见所闻。借莫马之口,诉说当年大屠杀的惨状;写亲眼所见,写南斯拉夫人民冒雨参加盛大的纪念活动。 第二部分具体记叙这次纪念活动,记述朗诵、合唱、歌剧等等演出活动。 第三部分记述作家的座谈。 第四部分是写参观纪念馆,从摘录的被残杀的人留下的片纸只字可以看出。 课文四个部分是 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参观纪念馆 1999年8月15日,一些身着旧军装、手持武器的日本右翼分子在靖国神社参拜。 日右翼分子活动日益猖獗 日本首相小泉表示明年还将参拜靖国神社 ????新华网消息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1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明年他将再次参拜靖国神社。 在小泉内阁的17名阁僚中,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国家公安委员长小野清子和农林水产大臣龟井善之当天表示,将于8月15日参拜靖国神社。其中龟井善之表示将以“个人身份”参拜,小野清子和中川昭一表示将以“国会议员”身份进行参拜。另外,日本行政改革担当大臣金子一义、金融兼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表示,将在8月15日以外的日子里参拜靖国神社。文部科学大臣河村建夫说,他已经参拜过靖国神社。环境大臣小池百合子和财务大臣谷垣祯一表示,尚未决定是否参拜靖国神社。 德国总理 请受害国人民宽恕 5月8日,德国民众在首都柏林向苏联烈士纪念碑献花,纪念二战期间为解放德国牺牲的苏联士兵。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新华社记者 徐显辉 摄 据新华社电 德国总理施罗德7日给俄罗斯报纸撰文,对纳粹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 施罗德在给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7日刊发的文章中写道:“我们对通过德国人之手和以德国人之名给俄罗斯及其他各国人民造成的伤害表示道歉,请求宽恕”。 施罗德表示,他把普京总统邀请他出席俄罗斯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在首都莫斯科举行的“5·9”庆典活动视为“莫大的荣幸和对德国人民信任的标志”。他已决定出席这一庆典活动。这是战后德国总理首次受邀参加这项庆典活动。 此前,施罗德和普京在接受德国《图片报》的专访中均强调,“绝对不要再有战争,绝对不要再有暴力”。无论是德国人还是俄罗斯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永远记住那场战争”,两国将共同为加强欧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全与稳定而努力。 请找出文章中的议论性的句子,说说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旨要点评 二、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 (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 这里不仅是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天地亦与人同哀”。连用四个句号,成为四个短句,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易激发读者的想像,使读者充分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气氛。 其实并不矛盾。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跟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种族,这是何等荒谬。 2.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如何理解这看似矛盾的议论。) 3.他们坐在书桌前…… (引用迪桑卡的诗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孩子们的生命才起步,他们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们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4.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这个引号起强调作用,强调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 5.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句话的涵义) (为什么给“人”字加引号?) 6.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要讲话了。 (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 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地狡辩。作家本应具有人类的良知。作者不称他为作家,说“日本人”,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与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们对日本人的反感和唾弃。 7.明赫白仍然双手撑着头流泪。我和安格尔走过去和他握手。许多人走过去和他握手。 (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明赫白得到众人的宽恕和尊重) 明赫白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认识非常深刻,情感非常真挚,态度非常诚恳。半个世纪前的罪行是纳粹强盗犯下的,明赫白是没有责任的,他却代上一代人受过,他把自己与整个民族看成一个整体,表达了整个民族的反省,所以赢得了人们的宽容和尊重。 关键词句:“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关键词为“沉重”“美丽”。 三、研读引文,筛选关键词句。 “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沉重的记忆”指纳粹党在克拉库耶伐次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美丽的记忆”指克拉库耶伐次的人民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所表现出来的整个民族的英勇。 沉重的记忆“指什么?“美丽的记忆”又指什么。 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特别是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可以作为全文的一个引子,回味起来,又是本文的点睛之笔。从萨特的话又可以看到克拉库耶伐次留给人的警示已越过国界。 正文前面为什么引用萨特的话?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工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残杀者的深切同情和对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 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的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残酷地杀害孩子,这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使我们对法西斯强盗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好。课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如把文章的标题改为“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好不好,为什么? 结尾处,为什么要引用死者的遗言?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鲁迅 最后摘录的被残杀者留下的只言片纸,就是拾取人性中最为闪光的几个瞬间,控诉了泯灭人性的战争。 * 聂华苓 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 湖北武汉人。 萨特,法国哲学家、作家、 评论家。著有哲学著作 《存在与虚无》。 德军占领匈牙利后正在把没有劳动力的,妇女,孩子,还有老人,送到集中营(匈牙利) 德国军队正在驱赶犹太老人,等待犹太老人的就只有死亡 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占领华沙以后,就开始着手清理犹太人,图为德军正在强迫犹太人离开他们的家。 被毒死的犹太人衣服和鞋子 接着,随着希恃勒的铁蹄践踏整个欧洲,集中营的规模急剧扩大,很快就关押了欧美24个国家的“囚犯”。“囚犯”们在集中营被迫从事采石、筑路、修渠等繁重的苦役,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口粮却少得可怜。艰苦的劳动,再加上恶劣的饮食和生活条件,往往使许多“囚犯”不足数月便惨别人世。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一个规模庞大的杀人工程,由奥斯威辛--比克瑙集中营为主的33个集中营所组成1940年4月27日,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下令建立奥斯威辛的第一个集中营,以后在其周围又陆续建立起几十个集中营,6月14日,第一批波兰政治犯被运到这里,成为奥斯威辛的首批“囚犯”。 然而,奥斯威辛集中营还不仅仅是一个苦役犯监狱,从1942年起,它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屠杀犹太人的中心,集中营中设立有形形色色的大规模杀人设施,毒气室、焚尸炉,以及专为各种屠杀活动服务的“医学实验室”。为实施希特勒对犹大人“最后解决”的种族灭绝计划,德国法西斯把欧洲各占领国的犹太人一批批运到这里,赶进伪装成浴室的大毒气室加以杀害。据记载,在奥斯威辛集中营曾创造过每天毒死6000人的纪录。曾担任该营长官的鲁道夫·盖斯在纽伦堡法庭供认,他所使用的毒气是一种剧毒的氰化氢,施放后只需3至15分钟便可将室内的人全部毒死,每次可毒死2000人。在奥斯威辛,被毒气屠杀的达200万人之多。遇难者的随身财物被劫掠一空,就连死者身上的牙齿、头发及至皮肤都不放过。法西斯用受难者的人皮做手套和灯罩,用头发做成褥垫,把死者假牙上镶的金子熔化后存入德国国家银行,其累累罪行令人发指。 日军在抗日根据地实行极其野蛮的“三光”政策 纽伦堡审判是一个对战争审判比较彻底的大会,它使二战时候德国的刽子手没有逃脱的可能,二战主要战犯都被绳之于法,尽可能的揭漏战争的罪恶,想想在3个月召开的远东国际法庭,历时时间很长,但却是日本战犯网开一面的乐园,找几个替罪羊了事,天皇却逍遥法外 。 “占领南京前谁先杀死百人”比赛的 日军第十六师团九联队野田毅少尉 (右)和向井敏明少尉(左) 1937年8月23日,日军在上海将中国军俘虏捆绑起来,准备屠杀。该照片印有日本军方“
亲爱的爸爸妈妈3.ppt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