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锦泰中学2008—2009学年度 初中七年级语文科期末考试试卷 说明: 1.全卷共6页,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50分。2.本卷设有附加题,共10分。考生可答可不答,该题得分作为补偿分计入总分,但全卷最后得分不得超过150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 (二) (三) (四) 基础运用。(36分) 1、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2分) (1)子曰:“ ,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2分) (2)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五湾《次北固山下》)(2分) (3)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2分) (4)抒发思乡之情是我国古代诗词曲中的一个经久不衰的主题,其中有许多名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 。” (2分) (5)请默写杜牧的《泊秦淮》。(4分) , 。 , 。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不同的两项是( )( )(4分) A.大亡其财 亡而入胡 B.不一状 尊君在不 C.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D.然数年恒不一见 见宫殿数十所 读下面文字,完成第3—5题。 生命也不完全是为了抵达。就像花草,并不是非要到达某一个季节才算实现价值。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因为生命中绝大部分的风景总是在途中,生命主要是为了经历,就像候鸟,不停地qiān xǐ( )就是为了经历季节和风雨。就像河流,不息地流动就是为了经历交汇和起伏 。尽管具体的经历总是显得那样琐碎、那样平凡、那样漫长又那样的不胜其烦,但是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一个个真实的jīngcǎi( )的人生。这才是生命最弥足珍贵的状态。 3、根据拼音写出文段括号处应填入的词语。(2分) qiān xǐ( ) jīngcǎi( ) 4、联系上下文,仿照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充恰当的语句。(4分) 就像______,并不是非要到达_______________。 5、使用下面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两个。(4分) 抵达 起伏 琐碎 不胜其烦 弥足珍贵 综合性学习。(10分)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同样的新春佳节,各地自有各地的风俗习惯。同学们,放寒假了,过大年了,我们在欢度春节时,用语文的视角来审视一下,体验一下,感悟一下我们民族的节日。 材料一:我国北方过大年的习俗:办年货、吃腊八粥、买糖果、桃绒花、宰牲禽、蒸糕饼、送灶王爷、换门神、除夕守岁、拜新年。(根据刘绍棠《本命年的回想》归纳) 材料二:春节来临之际,亲朋好友问好的拜年习俗,将成名副其实的“大拜年”。走亲、访友、书信、贺卡、电话拜年渐趋淡化,“短信拜年”和“网络拜年”正日益成为时尚,手指一点,便能够“全球通”,满世界地拜年贺岁。拥有2.5亿手机用户的中国内地,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网民大军已经达到9000万左右。(据《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叠字春联”在春节年俗风景线里,有一道特别美丽的文化景观,这就是:从来没有一个春节的春联里,像如今年这么集中、这么频繁地出现“叠”字的修辞现象。它们中有: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敲敲打打、唱唱跳跳、欢欢喜喜、岁岁年年、和和美美、高高兴兴、快快乐乐、轰轰烈烈、忙忙碌碌、花花绿绿、纷纷扬扬……如:“红红火火过大年,热热闹闹奔小康“,正是这些叠字春联,使春节的春联文化风景线,为神州大地烘托出一派喜洋洋、和谐美满的新年欢庆氛围。 6、开展一个小调查,看看你家所在地过年的习俗与北方过大年的习俗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4分) 7、你们那里的过年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举例说说传统的是怎样的,现在又是怎样的?(4分) 8、请大家用叠字写一对春联。(2分) 二、阅读(5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1题。 (一)(12分) 山市 蒲松龄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2)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4)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5)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6)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8)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9)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10)数至八层,裁如星点。(11)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1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13)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14)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6分)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 译文: (2)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译文: 10、“山市”从开始到最后是怎样一步步变化的?(用文中原句回答)(2分) 初生阶段:有孤塔耸起;发展阶段: ;高潮阶段: 。 11、为什么那时候的人把“山市”又称为“鬼市”?(4分) (二)(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14分)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12、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4分) 13、“我”曾设想过哪两种补过的方法? “我”为什么无法补过,心只得沉重着?(6分) 14、“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汕头市锦泰中学2008.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