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身边的物质(一)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与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指导学生学习几种混合与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3、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5、教育学生要学会和同伴合作,保证本组每个学生都有进行实践活动的机会; 6、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 7、感受实验前的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是科学的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进行混合与分离的动手操作,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难点:认识到混合后的沙豆、油水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两个、一次性塑料杯1只、纱网1块、筷子或玻璃棒1根、黄豆与砂子各半杯、放大镜。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课题: 出示杯中的黄豆和沙子,谈话:上个学期我们学习了不少观察的本领,这里有一些黄豆和沙子,比比谁发现得多? 学生从杯中取一些黄豆的沙子,分别放在纸上,先用肉眼观察,再用放大镜观察。(观察后放在一边待用) 学生综合观察结果,发表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了解混合前的沙和黄豆是怎样的,为判断混合后是否发生变化做好准备。 混合沙和豆 谈话:把这些豆和沙混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 设问:你打算怎样把它们混合到一起? 谈话:仔细观察,混合后的东西是怎样的? 谈话:想想,给杯中的这些东西取个名字?综合学生的观点,引出“混合物”的概念。 学生猜一猜,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设计混合的方法,各组合作进行混合。 观察、描述观察后的沙子和豆子。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说说这样取名的理由。 依据已有经验进行思考与判断。 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实验操作。 观察认识混合后的物质的主要特征。 分离混合物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再把这些豆和沙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让学的方案。 看看教师能为你提供什么帮助,动手将它们分离开。 让学生评价自己小组的分离结果是否理想。 谈话:与纸上的沙与豆比一比,分离出来的豆与沙子有没有发生变化? 设问认为变化的学生:你认为哪些地方发生了变化? 这时还能叫作豆,叫作沙吗? 各小组议一议,制定各小组的分离方案。 各小组交流方案。 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或自制装置分离。 小组观察、比较。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 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学习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恰当的评价。 促使学生认识,沙与豆并没有发生本质特征的变化。 油与水的混合 出示一杯水,一杯油,设问,将它们倒在一起会怎样? 先将水倒入试管再将油倒入试管。 设问:有什么办法将它们充分混合在一起呢? 将水和油充分混合在一起。设问水和油的混合物是怎样的? 创设问题:你有办法将水与油的混合物分离开来吗? 静止一定的时间,让油和水分离开来。 让学生观察分离出来的油与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猜测、判断。 观察试管中的水和油。说明见到的现象?(油和水明显地分为上下两层) 说说自己的方法。 说明见到的现象? 小组讨论,说明自己的设想方案。 观察,发表意见。 小结 设问:这节我们主要作了哪些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混合身边的物质》。 设问:我们身边有这类混合物吗? 设问:这些混合物你能将其分离吗? 回答:…… 回答:…… 混合身边的物质(二) 一、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按观察物质混合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2、继续指导学生学习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判断物质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3、继续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制造混合物,并学习观察混合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4、了解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物质大都是混合物,人们根据需要制造各种混合物。了解混合的世界有两种情况; 5、帮助学生理解观察到“发生变化”和“不发生变化”具有同样的价值; 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根据计划开展研究活动。 难点:对混合现象仔细观察,并做出判断。 三、材料准备 每组透明杯子五个、火柴、碳酸氢钠、醋、石灰水、自来水一杯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引入教学活动 与学生谈论上一节课。 出示研究材料,提出探究内容:仔细观察,说说两个杯子中的物质有什么特点。 介绍所观察的物品的名称。 提出探究任务:你认为,小苏打和醋混合在一起会有什么现象。 回忆上节课的活动,说说上节课有些什么收获。 学生仔细观察,交流各自的发现。 学生猜测,并交流。 从观察与讨论中捕捉探究的问题,明确探究任务。 探究小苏打和醋混合后的情况。 谈话:打算一下,你们准备怎样去研究,研究时注意什么? 谈话:你看到了什么?和你猜测的情况一样吗? 视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讨: 1、你认为,气泡是从哪里来的? 2、气泡到哪里去了? 3、你认为跑出来的是什么气呢? 学生小组展开研究活动,观察研究现象。 学生交流。 学生小组讨论并交流看法。 明确研究任务,保证有序合理地开展研究活动。 重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整理。 教师演示点燃的火柴伸进空杯和装有小苏打与醋的混合物的杯子。 教师设问:你见到了怎样的情况?有什么想法? 从师生的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到,混合中产生了一种不同于一般空气的气体。 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说说见到的实验现象,并与同学交流对此现象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整合两种混合的现象 设问:今天的混合后的结果和沙与豆子的混合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呢? 归纳学生的话得出:上一次的实验中,混合后的沙与豆子是能分离开的,也没有什么新的物质产生。今天的混合实验中,产生了一种新的物质。 小组组讨论,交流观点。 促进学生新旧经验的融合,使其更全面地理解混合的世界。 扩展 教师出示一杯石灰水,让学生向水中吹气。要求观察现象。 设问:这个实验属于哪一种混合。 (机动)混合1/4杯自来水与石灰水,引导学观察现象,判断属于哪一种混合。 交流现象,并做出判断。 扩展认识,形成判断。 生活中的混合 学生说说,见到过哪此混合物。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混合物,引导学生看标签,说说是由哪物质混合成的。 要求学生在家中寻找两种混合物,并记录它们的成份。 想一想说一说。 观察教师提供的混合物。 分 离 混 合 物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混合物的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对面粉和粳米、铁钉和木屑分离方法的研究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指导学生根据物质本身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指导学生按物质分离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习几种分离物质的操作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根据分离物质的本质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课前准备: 粳米和面粉、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每小组一份。 纸盒、筛子、彩色墨水、滤纸、烧杯、滴管等每组各一份。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学 媒体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思路 复习 导入 实物 投影 仪展 示 提问:在我们生活中混合物很多,也经常要进行分离,你能说说有哪些分离的方法吗? 2、揭示课题,并板书。 齐读课题。 通过回顾生活中常见的分离混合物的方法,为下文作好铺垫。 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粳米 面粉 纸盒 出示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 提问:面粉和粳米在我们生活中分别有什么作用? 用桌上的器材你有办法把它分离吗? 巡视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指导学生分析分离不成功的原因。 指导学生动手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辨别物品。 回答对面粉和粳米的认识。 小组讨论分离的方法。 动手进行分离面粉和粳米的混合物。 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得出要根据事物的特征选用分离的方法) (运用其它方法。) 学生通过辨别和猜测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对面粉和粳米作用的认识,知道分离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启发指导学生自己研究设计分离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分离木屑和铁钉的混合物。 木屑 铁钉 磁铁 水槽 等 出示木屑的铁钉的实物。 巡视指导学生动手分离木屑的铁钉的混合物。 你们各自是根据什么特点来选择分离方法的? 总结:分离的方法要根据事物的特征来选择。 巡视指导分离。 说出物品的名称。 小组想办法分离铁钉和木屑的混合物。 汇报分离的方法及选用此方法的原因。 分析这两种物品还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根据不同特征再次选择分离的方法进行分离。 在学生对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来选择分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对铁钉和木屑特征的研究,选用有效的分离方法进行实验,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滴管 滤纸 墨水 等 出示事先分离好的黑墨水样品。 介绍制作的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提问: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观察分离好的黑墨水的样品。 听介绍。 动手试着分离黑墨水和绿墨水。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黑墨水和绿墨水是不是混合物。 通过分离黑、绿墨水,使学生了解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有很多,激发学生对分离混合物的研究兴趣。 总结延伸 这节课你知道了哪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分离混合物时应注意些什么? 布置课外延伸的作业。(分离盐的水的混合物) 说说分离混合物要根据事物本质特征选择分离的方法
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人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