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001 学年第二学期五年级自然科 教 案 第 1 课 :正 电 与 负 电 目的要求 1 、使学生知道电有正电和负电两种,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两种电相互作用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 (归纳两个带电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演绎推理能力 (根据 “同电相斥、异电相吸”的规律推断某个带电体的电性)。 3 、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 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玻璃棒、橡胶棒、塑料尺、丝绸、毛皮、支架、细线等。 学生准备:塑料梳子、塑料笔杆、玻璃片、气球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演示实验: ( 1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起碎纸屑。 ( 2 )把充气的气饿在衣服上摩擦,使气球 “粘”在衣服上。 2 、提问:你怎样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 3 、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很多物体相互摩擦之后都可以带电。那么各种物体带的电都一样吗 ?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习新课 1 、指导学生认识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 1 )讲述: 为了弄清物体带的电是否相同,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步骤如下: ①把一根玻璃棒用线拴牢(拴在玻璃棒的中部,提起来能大致平衡),挂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使玻璃棒带电;再用丝绸摩擦另一根玻璃棒,也使它带电,然后用它接近悬挂的玻璃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 ②按照同样的步骤把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接近,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 ③再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 (以上实验步骤,需用板书或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 ( 2 )分组实验。 ( 3 )汇报实验结果。 ( 4 )讲述:在实验中,两根同样的玻璃棒,都用丝绸摩擦,它们带的电应该是相同的。同样,两根同样的橡胶棒,都用毛皮摩擦,它们带的电也应是相同的。 ( 5 )讨论: ①通过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近时,相互排斥;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近时,也相互排斥。这种现象说明什么 ? (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 ②玻璃棒和橡胶棒相互接近时有什么现象 ? 由此推想,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一样吗 ? 你是怎样想的 ? (根据前两个实验得出了结论: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而玻璃棒与橡胶棒相互吸引,所以玻璃棒与橡胶棒带的电不同。)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一说:两个带电的物体相互接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 ( 6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带同种电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吸引。 ( 7 )填空:课本第 5 页的空白。 2 、指导学生认识电的种类 ( 1 )分组实验: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分别接近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 (与玻璃棒相吸,与橡胶棒相斥。) ( 2 )汇报实验结果。 ( 3 )讨论:这说明塑料尺带的电与哪个物体带的电相同 ? (与橡胶棒带的电相同)为什么 ? ( 4 )讲述:人们在很久以前就注意到了摩擦起电的现象。科学家们曾用各种各样的物体相互摩擦,使它们带电;然后像我们刚才实验那样,分别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接近,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结果发现:所有物体带的电,或者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相同,或者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 ( 5 )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什么 ? (或问:以上事实说明电有几种 ? )你是怎样想的 ? ( 6 )教师小结:以上事实说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人们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叫做正电,用“ + ”号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叫做负电,用“—”号表示。同种电相互排斥,异种电相互吸引。 巩固应用 1 、提问: ( 1 )电有几种 ? 什么是正电 ? 什么是负电 ? ( 2 )带电体相互接近时会有什么现象 ? ( 3 )讨论:如果有个带电体,例如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板,不知道它带的是什么电,怎么能知道它带的是什么电呢 ? 3 、实验:检验身边常见的物体 塑料笔杆、塑料梳子、塑料板、玻璃片、气球、毛衣等,与其他物体摩擦后带的是什么电 ? 4 、汇报:你检验的哪种物体 ? 与什么物体相互摩擦 ? 带的什么电 ? 根据什么知道的 ? 布置作业:检验家中的各种物体,哪些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后能带电 ? 带的是什么电 ? 第 2 课 :雷 电 目的要求: 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放电现象和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根据生活中的放电现象、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故事和雷电成因示意图,推想雷电的成因)。 3 、向学生进行预防雷击的安全教育和破除迷信、相信科学的教育,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 、演示实验材料:手摇感应起电机、细铜丝、泡沫塑料小球。 2 、挂图或投影片: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的秘密、雷电成因示意图、避雷针。 学生准备:塑料梳子。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 、谈话: ( 1 )夏季经常有雷雨,“打雷”时有什么现象 ? ( 2 )关于雷和闪电有什么问题 ? 2 、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雷和闪是怎样形成的。(板书课题) 学习新裸 1 、指导学生认识放电现象 ( 1 )讲述:为了弄清雷和闪是怎样形成的,我们先做一个实验。 ( 2 )演示实验: ①出示起电机,介绍名称及主要构造。 ②用细铜丝在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上分别挂一个泡沫塑料小球,摇动起电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 (两个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 ) (3)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什么 ?( 说明两个泡沫塑料小球都带了电,而且是不同的电。进而告诉学生,在起电机转动起来后,实际是起电机的两个金属球带了不同的电,通过铜丝传到泡沫塑料小球上的。 ) (4) 演示实验:取掉铜丝和小球,让两个金属球接近,摇动起电机,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 在两个金属球间发生电火花,同时听到僻啪声。 ) (5) 讲解:两个带异种电的物体相互接近时,会出现电火花,并发出噼啪声,这种现象叫做放电。(板书:放电) ( 6 )谈话 : 你们平常看到过像实验中这样的放电现象吗 ? 例如,你在用塑料梳子梳头、脱毛衣、摸金属把手时,看到过类似的放电现象吗 ? ( 7 )分组实验 : 用塑料梳子梳头,听梳子与头发之间放电时产生的轻微僻啪声。(如果上课时天气比较潮湿,不容易发生放电现象,此步骤可以省略。) ( 8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实验和生活中放电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放电现象是一种很普遍的、经常发生的现象。 2 、了解前人对雷电现象的探索 ( 1 )讨论:在实验中和生活中看到的放电现象,是否与天空中的雷、闪有相似之处 ? (都有电光,都有声音。) ( 2 )讲述: 由于放电现象与雷和闪的现象非常相似,因此人们猜想天空中的雷。闪可能也是一种放电现象。于是便采用各种方法进行实验。 出示富兰克林探索雷电秘密图: 1752 年 7 月的一天,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在风雨中……(同课文) 3 、指导学生认识雷电的成因(出示雷电成因示意图。) ( 1 )观察:图中有什么? ( 2 )讨论:根据放电的知识,结合雷电成因示意图,推想雷电是怎样形成的 ? ( 3 )教师小结:雷电是发生在天空中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天空中的云是带电的,有的带正电,有的带负电,当两块带不同种电的云相互接近时,就会发生大规模的放电现象。放电时出现的电火花就是闪电,发出的声音就是雷声。电火花与雷声是同时产生的,由于发生放电的云块离我们很远,光传播得比较快(每秒约 30 万 千米),声音传播得比较慢 (每秒约 340 米),所以常常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 4 )填空:本课第 10 页的空白。 4 、进行预防雷击和破除迷信的教育 ( 1 )讲述:不但云与云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云与地之间也会发生放电现象。在天空中的云带的电的作用下,大地以及大地上的建筑物、树木等也会带上电,并且与云中带的电是不同的;当云块与地面带的电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在云块与地面 (或地面的建筑物、树木等)之间就会发生放电现象,形成落雷,又称霹雷。霹 雷很危险,可以击毁建筑物,击伤、击死人畜。 ( 2 )谈话: ①你听说过关于雷击毁坏建筑物、击死人畜的事情吗 ? ②你听说过关于雷击的一些不正确的说法吗 ? 为什么不正确 ? ③你知道建筑物、人、畜应该怎样预防雷击吗 ? ( 3 )讲解: 雷电的耀眼闪光、震耳的声响、巨大的威力,曾使我们的祖先非常害怕;由于当时缺少科学知识,只能凭想
小学科学第10册教案(人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