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科 赵仁亮 第一部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 (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 概 述 是指颅内脑外的血管非外伤性破裂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又称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占脑卒中的 6% ~ 8% 。 【病因】 病因 频度(%) CT 显示出血的部位 特征性表现 动脉瘤破裂 85 基底池或无出血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10 基底池 CT 示出血 不常见病因 5 动脉夹层分离(透壁性) 基底池 发病前有颈部外伤或疼痛 后组脑神经麻痹/小脑 * 脑动静脉畸形 脑表面 CT 常可见血管性病变 硬膜动静脉瘘 基底池 有颅骨骨折史 脊髓周围血管性病变 基底池 下颈部或背部疼痛、放射 痛或脊髓功能缺损 脓毒性动脉瘤 通常位于表面 病史,发病前发热或不适 垂体卒中 常无 视神经或动眼神经功能 缺损, CT 示腺 滥用可卡因 基底池或脑表面 病史 外伤(无挫伤) 基底池或脑表面 病史 原因不明 (一)颅内动脉瘤 以动脉瘤的位置分为:颈内A系占 90% ,椎基A系占 10% 。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 20% ,以两个多见,亦有三个以上者。 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年龄偏大 动脉瘤的大小和部位 既往发生过由于动脉瘤导致的 SAH (危险因素增加 11 倍) 动脉瘤家族史 高血压 吸烟(增加 11 倍) 中到大量饮酒 使用可卡因 身材瘦长 怀孕( 20% 以上在怀孕和产后的早期破裂) (二)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发生于 20 岁以上,多在 60~70 岁时发病。 1/3 的患者症状出现前有大强度的活动。 临床:头痛发作较A瘤性出血更常呈渐进性(数分而不是数秒),意识丧失和局灶性症状少见,但仅是短暂性的。约 1/3 的患者有短暂性遗忘。起病时癫痫发作可以排除此诊断。 CT :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邻中脑前方。出血不会蔓延到大脑外侧裂或大脑纵裂前部。侧脑室后角也可沉积一些血液,但明显的脑室内出血或出血蔓延至脑实质内则提示动脉瘤性出血,应排除这种特殊情况。 预后良好,恢复期短。 【临床表现】 1. 年龄及性别 2. 诱因及先兆症状 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排便、咳嗽、饮酒等;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 12%-34% )。 20%-50% 确诊为 SAH 前 nd-nw 有明显的或非寻常的严重头痛-预警性头痛,其特点: 头痛可在任何部位,可单侧也可双侧。 约 50% 发生在大量 SAH 之前 通常突然起病, 通常存在1天或2天,但也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或2周不等。 70% 出现伴随症状和体征 大约 30% 病例有恶心和呕吐; 30% 患者有颈部疼痛和僵硬; 15% 有视觉改变,如视物模糊或双影; 20% 的有运动或感觉障碍; 疲乏、眩晕或意识丧失各 20% 。 约 50% 患者会看医生,但常被误诊。 3. SAH 的典型临床表现 90% 存在头痛; 经典的头痛:突然、剧烈和持续性,经常伴有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局灶神经系统症状和意识丧失; 爆炸样头痛:“一生中最剧烈的头痛”; 12% 感觉到破裂; 8% 头痛从轻度逐渐加重, 92% 一发病即非常剧烈; 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可单侧或双侧; 75% 表现头痛、恶心和呕吐; 66% 突然发生头痛伴有意识丧失或局灶缺损; 50% 无或仅有轻度头痛和轻度脑膜刺激征或中度至重度头痛不伴神经功能缺损或颅神经麻痹; 75% 在 SAH 最初 24h 和第 4d 有颈强直( 74% 、 85% 、 83% 、 75% ); 在最初 24h : 40% 意识清楚, 67% 言语流利, 69% 运动功能正常; 50% 的表现与脑膜炎相似:头痛、颈项强直、恶心、呕吐、畏光和低热; 33% 以上患者存在短暂的意识丧失。 【实验室检查】 1. 颅脑 CT 是确诊 SAH 的首选检查。尚可提供以下信息: 1 )出血量和病情的严重程度 Fisher 据 SAH 的严重程度及积血部位分级:Ⅰ级:未发现血液。Ⅱ级:血液层厚< 1mm ,遍及整个蛛网膜下腔。Ⅲ级:出血层厚度> 1mm 。Ⅳ级:位脑实质血肿或脑室积血。 2 )推测出血源 ① 前半球间裂大量积血或侧脑室出血可能是前交通动脉瘤; ② 一侧视交叉池出血提示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 ③ 外侧裂最外侧出血大多是大脑中动脉瘤; ④ 第四脑室出血提示小脑后下动脉与椎动脉接合处动脉瘤。此外,有时 CT 还可发现多个出血源。 3 )可证实紧急处理的合并症 如急性脑积水或脑内血肿等。 4 ) CT 还有助于区分原发性 SAH 和脑外伤 外伤性 SAH 的血液通常局限于脑凸面的浅沟内,且邻近骨折或脑挫伤处。 CT 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造成 SAH 临床误诊的原因之一。 1 ) CT 检查距发病时间越长,敏感性越低或不能检出; CT 扫描越早,阳性率越高。 Adams 研究: 1d 95% , 2d 90% , 5d 80% , 7d 50% 。 国际合作研究: 1d 86 %, 2d 76% , 5d 58% 。 2 )少量出血可因 CT 层面范围偏差出现假阴性; 即使是在出血后 12 h 内行 CT 检查,采用先进的 CT 机, SAH 患者仍有约 2% 的阴性率。 Hct 小于 30% 可出现阴性。 CT 显示出血密度高低有 Hb 决定, Hb 小于 100g/L 可表现为等密度。一般认为 CSF 细胞总数达 2000 个以上者, CT 扫描呈高密度影,出血2周以上者高密度影消失。 3 )技术因素,如扫描层厚和移动伪影等; 4 )存在广泛的脑水肿时,无论是否存在脑死亡, CT 都有可能出现 SAH 假阳性诊断。 2. 腰穿脑脊液检查 有诱发脑疝的危险。只有在无条件做 CT 而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或 CT 检查阴性而临床又高度疑诊 SAH 时才考虑进行。 首要的原则是,从出现头痛到腰椎穿刺的间隔时间至少要 6 h ,最好在 12 h 后进行。 表 2. CSF 穿刺损伤出血和病理性出血的鉴别 鉴别要点 损伤出血 病理性出血 三管试验 逐渐变淡(个别无变化) 均匀一致 放置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无特异性) 出现含 RBC 的吞噬 C CSF 压力 正常 常升高 3. 脑血管造影 DSA 是检测动脉瘤的金标准 费时、微创。A瘤在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再次破裂,总的破裂率为 1%~2% 。造影后 6 h 内的破裂率为 5% ,高于预期破裂率。 若血管造影阴性,注意最初 CT 上出血的模式很重要。 CT 显示动脉瘤性出血的患者似乎是重复血管造影的最明确指征。 重复血管造影应遵循选择性原则,如第1次造影后有 CVS 或再出血,重复造影阳性率为 0-22%(5%) 。 2 周后行第2次动脉造影的指征: 1 )发现血管痉挛; 2 )首次 CT 扫描显示动脉瘤样出血者;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较少或较多,尤其是在 SAH 后4天内 CT 扫描发现大脑纵裂额叶底部大量出血时。 若 CT 提示可能为动脉瘤性出血而 DSA 检查阴性,则可有以下几种解释: 1 )技术原因,如倾斜投射不充分。 2 )血管痉挛引起的血管变窄。 3 )动脉瘤颈或整个囊血栓形成。 4 )邻近血肿的压迫可使动脉瘤闭塞也可妨 碍其显影,特别是前交通动脉的动脉瘤。 5 )动脉瘤太小,在破裂时被破坏。 MRA 对直径 3-15mm 的动脉瘤检出率可达 84%-100% ,但显示动脉瘤颈部和穿通支动脉不如 DSA ;对发现血管畸形很有帮助,但因其空间分辨率较差,远不能取代。最近研究表明,每例患者至少发现1个动脉瘤的敏感性为 69%~100% ,而检测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为 70%~97% ,特异性为 75%~100% 。 CTA 敏感性为 85%~98% ,与 MRA 的敏感性相同。具有微侵袭性。静脉增强检查危险:对比剂过敏;肾功能不全,脱水和糖尿病等。 对 MRA 检查禁忌症的患者,例如装有心脏起搏器、颅内强磁性银夹、严重的幽闭恐怖症患者可选择螺旋 CT 检查。 【诊断】 突然发病,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无局灶性神经缺损体征,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可诊断本病;如 CSF 呈均匀一致血性,压力增高,眼底检查发现玻璃体膜下出血则可临床确诊。应常规进行 CT 检查证实临床诊断,并进行病因学诊断。 以下为容易引起临床医师误诊的情况,希望引起高度重视: 1 )头痛:中青年发生率 90% 以上,老年/儿童仅约 50% 。对不剧烈的头痛常被误诊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或与静脉窦有关的头痛 2 )呕吐: 70% 动脉瘤破裂后发生呕吐。如呕吐明显,特别是伴有低热,则易误诊为上感、病毒性脑膜炎或胃肠炎等。 3 )意识改变或精神症状: 1%-2% 的 SAH 患者表现早期精神错乱。若病人意识模糊、焦虑不安,而且病史不确切,可误诊为原发性精神病、癔病、酒精中毒等。 4 )颈腰痛:如有明显的颈痛可能诊断为颈扭伤或颈关节炎;出血刺激腰椎鞘膜的病人可能诊断为坐骨神经痛。 5)脑外伤:有意识丧失、跌倒及持续脑外伤的 SAH 病人,诊断不明的几率更高。 CT 显示的出血可错误地归因于外伤,也是 SAH 常见的误诊原因。 6 )高血压:有些 SAH 病人患高血压,伴或不伴有意识障碍,如过分关注血压可能误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危象。 7 )心脏损害:高达 91%SAH 病人有心律失常,心电图酷似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而易误诊为原发性心肌病。 8 )癫痫:约 6%-16% 的患者在动脉瘤性 SAH 发病时有癫痫发作。大多数年龄大于 25 岁的新发癫痫患者可能有其他病因,但如果癫痫发作后的头痛非常剧烈,仍应考虑到 SAH 。 【治疗】 原则是控制继续出血、防治 DCVS 、去除病因和防止复发。 (一)内科处理 1. 安静卧床 2. 对症处理 (1)降颅内压: (2)调控血压: (3)镇痛、镇静、镇吐: (4)控制精神症状: (5)抗抽搐: (6)纠正低血钠: 3. 防治再出血药物的应用 4. 防治 CVS 5. 脑脊液置换疗法 (二)手术治疗 【预后】 表 3.SAH 预后不良的预测因素 临床 诊断性检查 入院时意识水平(昏迷 71%vs11% ) 低钠血症或低血压 SAH 的间隔时间(小于 3d ) CT 扫描异常 年龄(大于 65 ) 弥漫性蛛网膜下腔积血 性别(女性) 脑内或脑室内积血 有过出血或没有认识到警觉性渗漏 占位效应 (52%vs23%) 脑积水 入院时有局限性神经体征 再出血 伴有严重的共存性疾病如高血压 血管造影有 CVS TCD 示血流速度增快 ACA/VBA 的动脉瘤 巨大动脉瘤 第二部分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再出血 【病因病理】 机制: ①SAH 首次出血后 7-14d 内纤溶酶的活性增高,而此时破裂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