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消化系统疾病 第一节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症,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在胃病中居首位,常由急性胃炎转变而来。根据病变的不同,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三种,其中以浅表性最为多见,占半数以上。 【病因及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急性胃炎的经久不愈,刺激性食物(如烈酒、浓茶、辣椒)或药物(如水杨酸类)的长期作用,反流十二指肠液(包括胆汁)的持续刺激,吸烟及幽门螺旋茵感染等。近年来发现,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有抗胃壁细胞抗体和抗内因子抗体,因而认为部分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根据上述病因及发病机理,本病在预防上主要是避免食用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药物,戒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及注意饮食卫生等。 【类型及病理变化】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窦部,也可在胃的其他部位,仅限于粘膜浅层(粘膜层上1/3)。胃镜检查见粘膜充血、水肿、呈深红色,表面有灰白色或灰黄色粘液性渗出物,有时见有点状出血。粘膜表层上皮细胞变性或坏死脱落形成糜烂,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本型胃炎多数可治愈,少数可转化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其发生是否与免疫有关,及有无伴发恶性贫血,可分为A、B两型。A型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有关,多伴有恶性贫血。我国患者绝大多数属于B型。A型病变主要在胃体和胃底,B型病变主要在胃窦部,均累及粘膜全层,两型病变基本相同。胃镜检查见胃粘膜变薄,皱襞变平或消失,粘膜下小血管清晰可见。粘膜由正常的橘红色变为污灰色或灰绿色。腺体萎缩,数量减少或消失,出现腺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固有膜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腺上皮化生,一种为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胃窦部,腺上皮细胞为杯状细胞、肠吸收上皮细胞和潘氏(Paneth)细胞所取代;另一种为假幽门腺化生,多见于胃体和胃底部,腺体的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幽门腺的粘液分泌细胞所取代。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病变常发生于胃底及胃体。胃镜检查见粘膜增厚,皱襞变粗大,似地毯或脑回状,皱襞顶部可见横裂、糜烂与溃疡。胃腺体增生肥大,有时见增生腺体穿过粘膜肌层。增生的腺细胞有时以粘液细胞为主,有时以壁细胞为主,有时是两者的混合。腺体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病理与临床联系】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因病变较轻,故常无明显症状,有时可出。现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隐痛。慢性萎缩性胃炎由于胃腺萎缩,壁细胞和主细胞减少或消失、胃液分泌减少,患者可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A型患者因内因子缺乏,维生素12吸收障碍,常发生恶性贫血。 慢性肥厚性胃炎由于腺体增生和肥大,分泌大量胃酸,患者有明显上腹部烧灼感或疼痛及反酸等。 慢性胃炎可治愈。其中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性增生的萎缩性胃炎可发生癌变。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