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结构调整 及投资重点有关问题的思考 (2008年11月22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描绘了在新 时代条件下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当前,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构建和谐吉林中心任务,强基础、调结构、增效益,国民经济稳健运行、强势增长、高质高效、协调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省改革发展的难题正在得到破解,发展基础和发展能量正在迅速增强,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就是省委深刻分析后提出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层次仍然较低。一产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二产、三产分别低于全国3.8和0.9个百分点。尤其是工业占GDP比重仅为38.3%,比全国水平低4.8个百分点。工业内部构成中,资源型、原料型产品比重大,产业关联度低,产品链条短。同时,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缺少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 三是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仍然较多。微观主体活力不强,支柱产业辐射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节能减排任务重,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加快发展的代价仍然较大。就业、社保等方面矛盾仍较突出。 四是金融“瓶颈”制约仍较突出。金融信贷增长较慢,金融资产质量较差,资本市场发育滞后。 (二)产业 1、农业 吉林省具有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全省耕地面积553.8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8.98%,人均耕地0.21公顷,是全国平均的2.18倍,拥有世界著名的“黄金玉米带”,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新兴的畜牧业基地。共有长春、四平、松原、通化、白城、吉林六个国家级大型商品粮基地。 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500万吨阶段性水平。以占全国1/60的劳动力、1/2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8的粮食,提供了占全国1/10的商品粮、1/20的国家专储粮和1/2的出口粮食。人均粮食占有量、粮食 商品率、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连续十多年居全国第一。 农畜产品产量大、商品率高、品质好。长春大成集团是世界第三大玉米综合加工企业,赖氨酸产量居世界第1位。皓月集团是亚洲最大的肉牛加工企业。肉、蛋人均占有量分别居全国第一位和第五位。由生猪调入省变为调出省,2007年调出1000万头。 2、工业 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我省经过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国企改革攻坚、工业提速增效,工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形成了以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为支柱,以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为优势,以冶金、建材、轻纺、装备制造、能源为特色的产业结 构框架。2006年制造业产值达到399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84%。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农产品加工、医药和电子信息产业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8.1%。 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轻工业比重偏低。2006年轻、重工业比例为23:77。这种工业结构节能减排成本较高,不利于社会消费向产业传导。 二是工业发展与其他省市相比还有差距,做大做强的任务很重。作为老工业基地,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06年)相当于辽宁的36.6%、黑龙江的59.1%、湖南的72.5%、安徽的80.3% 、内蒙古的85.2%;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2006年)相当于辽宁的38.5%、黑龙江的95.8%、湖南的97.6%、安徽的87.4%、内蒙古的97.2%,安徽、湖南、内蒙古分别于2003年、2004年、2005年开始超过吉林。 3、服务业 近年来,现代物流、会展、金融、旅游业发展迅速。省内各中心城市建设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化物流园区,承办了东博会、汽博会、农博会等,建成长白山北坡旅游区、长影世纪城等景区(点)300多处。200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6.3%,占GDP的比重为39.5%。但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 展相对滞后,占全部服务业的比重为31.7%。 我省正处在增强发展基础、积聚发展能量、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振兴步伐的关键阶段。近几年发展虽然很快,但与发达省份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继续坚持投资拉动、工业提速增效、县域突破、民营腾飞和服务业跨越等行之有效的推动措施,同时按照十七大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模式,形成若干个新的发展引擎和经济增长点。 (三)明确 发展 重点,顺利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要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主导产业发展具备未来支柱产业的潜质,它们的发展也会经历其它产业发展的一般过程,经过起步期和发展期后进入成熟期,壮大后可以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加快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转换步伐,是实现产业结构阶段性升级的主要动力。 要减少产业结构梯度升级的负面 影响 。纺织业、采掘业等传统产业在特定时期对我省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 工业 化进程的推进和工业技术进步的加速,这些产业地位和影响日渐下降,进行产业调整不可避免。在产业转移和梯度升级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国企改革、结构性失业等方面 问题 ,有时还会对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压力,对 社会 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通盘考虑,预案充分,这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得更为顺利,地区性产业结构升级 可更为成功。 (四)采取有效措施,软化瓶颈产业约束 一 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省工业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应该充分利用自身实力优势,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对能源的消耗,提高经济增长的起点。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整体上减少对瓶颈产业的依赖程度。 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促成产业经济和谐发展。限制不符合发展需要的采用落后技术的行业发展,鼓励和扶持新兴主导产业的发展,保护一些幼稚产业的发展,超常规地加快瓶颈产业的发展,保证经济平稳、快速运行,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不平衡增长中实现经济的和谐发展和整体效益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转变思想,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 省的服务业中,传统的商贸、餐饮、修配等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但是 现代 化,特别是新兴的服务业如信息服务业、现代物流业、 旅游 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以及文化 教育 医疗等服务业相对薄弱,服务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失衡现象。 要正确认识服务业与制造业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的关系,坚持二、三产业发展并举,加快解决服务业发展“短腿”现象。要强化政府的规划与调控职能,提高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水平。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打破行政垄断和行政干预,建立健全服务价格的市场决定机制,鼓励竞争,提高服务产品的供给效率;进一步细化社会分工,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确立服务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提高产业化水平;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作用,规范行业管理,充分开发省内省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服务业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吉林省经济外向度较低,消费需求相对稳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较多的是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在工业化、城市化初期阶段,解决总量不大、结构不优等问题,必须以投资拉动为主要手段。 (二) 大力改善民生。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围绕就业、社保、居住条件、医疗卫生、教育、农村饮水、农村公路、农村泥草房改造扶贫扶困、城市环境、城乡文化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办好民生实事,促进社会和谐。 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实施增产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健康有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新经营模式,建设原料基地;积极发展畜牧业,推进牧业小区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建设新型产业基地。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建设十大产业基地,即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汽车产业基地、高速高档轨道客车产业基地、百万吨级乙烯及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精品钢产业基地、国家级光电子产业基地、玉米生物化工和生物制药产业基地、优质商品粮和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基地、科教及人才开发产业基地、生态旅游产业基地、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产业基地。 积极推进服务业跨越发展和民营经济腾飞。 强势推动物流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依托影视、出版、动漫等产业基础,加大政府推动力度,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推进全民创业,重点培育千户成长性较好的民营企业,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 ( ) 自主创新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推动光电子、玉米生物、关键汽车零部件等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进32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50个自主创新能力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实施重大光电子和生物技术项目 全力支持长春光电子、长春生物两个国家产业基地建设 加强金融支撑能力建设 积极推动 银行运营,引进域外银行,兴办村镇银行。完善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启动东北区域中小企业再担保业务。开发资本市场,发挥好吉林投资集团以及交通、水利、旅游等投融资平台作用,做好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工作。 利用好吉林良好的生态优势。 在人们日益关注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越来越高,作为后发省份,吉林拥有巨大的生态优势,是全国第二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省份。要结合省情,抓住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生态比较优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科学运作生态资本,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 8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