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
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教案
(四)
参赛选手: 任欢箐
参赛课题: 凸透镜成像
参赛单位:上海民办立达中学
课 堂 教 学 设 计
任课教师:上海市民办立达中学 任欢菁
课题:凸透镜成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距、像距、实像、虚像。
②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③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的操作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尤其在寻找像的过程中,感受观察、比较、推理的科学方法。
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经历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科学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过程中,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过程,体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
难点 在探究成像规律的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教学内容是上教版第四章第七节“凸透镜成像”,教材的第八、九节是凸透镜成像的应用,所以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本教案的设计以科学探究为主线,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自主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体验和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首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创设探究情景,引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接着,教师介绍实验器材、调试方法和注意事项,为学生的探究打下基础。
本课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学生分组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动手实验、搜集数据和分析数据等探究过程。不同小组分别进行缩小像和放大像的实验既解决了时间紧的矛盾,又让学生体验到合作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其中针对学生出现的思维障碍,教师适时适度进行点拨、引导。
为突破“像与物所在范围确定”的难点,本课有以下改进和设计:1、发光物体由四个发光二极管排列而成,用红白两种颜色来区别像的倒正。同时,在发光体和光屏上都标有同样高度的格子;2、把光具座上的标尺做了适当的改进;3、用多媒体课件处理较多组的实验数据。
最后,又利用东方明珠电视塔进行教学反馈,使得整节课前后呼应。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引入】
师生实验
师:通过迷你版东方明珠电视塔激趣引课。
生:利用手中的凸透镜在白色的“光屏”上形成一个明亮的缩小的倒立的东方明珠的像。观察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
【新课】
问题一
在什么情况下物体通过凸透镜能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或倒立、缩小的实像?
生:猜想
学生实验
师:指导学生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生: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放大、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分组探究
生: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的像的规律
师:巡视、听取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参与指导学生实验;参与讨论
生:交流探究过程和结论
多媒体课件
师:反馈学生实验结果
生:观察教学课件,讨论实验初步结论
问题二
物体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会不会成一个既不放大也不缩小的像?
学生分组探究
生: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
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规律
问题三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像情况会怎样?
学生分组探究
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师:指导学生观察虚像
生:讨论得出凸透镜成虚像规律
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巩固练习
【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凸透镜成像
一、基本概念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像距v 物距 像距 成像情况
实像 虚像 u 2 ? ? v 2? 倒立、缩小的实像
焦距? ? u 2? 倒立、放大的实像
二、实验初步结论 u ? / 正立、放大的虚像
u v 缩小的像
u v 放大的像 七、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学生活动卡
学生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实验目的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实验器材
光具座(带有标尺)、发光物体、凸透镜(焦距已知)、光屏
三、实验步骤
1、调整物体、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2、在光屏上得到倒立、 的像(填“放大”或“缩小”)
3、数据记录
凸透镜焦距?= cm;物体大小: 格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大小(格) 1 2 3 四、实验初步结论:
实验结论:
物距u 像距v 成像情况
五、问题和质疑:
情景1
激趣引课
活动2
实验探究
记录数据
活动1
提出问题
进行猜想
活动3
小组讨论
相互交流
情景2
多媒体课件
结论3
凸透镜
成像规律
结论2
凸透镜成
虚像规律
活动4
实验探究
实验观察
结论1
凸透镜成
实像规律
活动5
巩固反馈
第七届全国中学物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优秀教案(凸透镜成像).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