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滨中学九年级语文四动三三制教学案第二稿 课题: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鉴赏(一) 主备:沙跃 审核:朱军 签字: 执教: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初步掌握古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学习难点】 初步掌握古诗词的方法。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旅途思乡之作,主要写诗人清晨在江面上的所见所感,作者在江南北固山下停宿,为北固山下壮美秀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由生起思乡之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前三联写景,最后一联抒情。开头两句先写北固山的地势,分为水路和陆路。作者清晨在江岸边远眺所见景物: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疾驶而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潮水漫无边际涨,江面也变得宽阔了,风势正顺,船帆高悬,一轮旭日升起。作者置身于青山绿水中,自有一番情趣在其中。“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辽阔了。“悬”反映了一帆风顺,行船平稳。表现出诗人胸襟的开阔和心情的舒坦。“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末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赏析:杜牧,唐代著名诗人。《赤壁》是他在黄州做刺史时所作的。诗人面对着“折戟”,思绪万千,由眼前想到过去,借凭吊古迹,抒发心中感慨之情,表现出深刻的哲理思想,给后人以启示。 前两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意思是说,折断的画戟沉没在泥沙中未被销蚀,磨洗一番,可见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这两句看是平淡的叙事,为后面抒发“怀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础。 接着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两句相对前两句来说是议论。意思是说,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那么铜雀高台会深深锁住二乔,江东二乔也就沦为曹操之妾了。作者采用逆向思维方式,提出了“东风不与周郎便”的设想。虽然是一个设想,客观的历史现状当然不可改变,但思维方式改变,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胜败双方就要改变,历史也就要重新改写。 诗人杜牧的思维独到,见解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很有历史见地的,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性因素”这一深刻的哲理,表现出诗歌的立意美。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上只是写实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 下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作者尾句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抵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中秋节,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上侧重写天上。开篇“明月几时有”一句,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几句,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下侧重写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借见月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 次数 等第 教(学)后记: 1
七年级上古诗文鉴赏(一)二稿.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