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基础知识及运用(共38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的汉字注音。(8分) ⑴ ( bì )益 ⑵ 湍 急 ⑶ ( zhào )祸 ⑷浩淼 ⑸ (juān)刻 ⑹ 涟(y ī) ⑺ 匿 笑 ⑻刹 那 2.下面的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订正。(4分) ⑴ 心旷神怡 ⑵ 走头无路 ⑶哑雀无声 ⑷ 势不可当 ⑸ 潜移默化 ⑹ 相题并论 ⑺记忆犹新 ⑻威言耸听 错别字 订正 3.请按下列句式发挥想像,仿写一句关于书的比喻句。(4分) 例句:书是阶梯,帮助人们登上理想的高峰。 仿写: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和竞争各学科科代表的位置,你很想当初某学科(可写任意一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表达不能超过40字) 5.请你写出两句关于书的名言、警句或者古诗。(2分) ① ② 6。默写。(10分) ⑴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 ⑵ _________ ______,自将磨洗认前朝。 ⑶谁道人生无再少,______ _________。 ⑷________________,松间沙路净无泥。 ⑸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 ⑹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⑺成功的花,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奋斗的泪泉, 。 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 。 7. 请根据你对名著的阅读积累,将下面尚未完成的“读书推荐卡”制作完整。(6分) 综合阅读(62分) (一)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 度其足( )吾忘持度( )遂不得履( )( )遽契其舟( )( ) 2. 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6分) ① 先自度其足 ( ) 吾忘持度 ( ) ② 先自度其足 ( )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 ) ③ 至之市 ( ) 而忘操之 ( )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而忘操之 (2)及返 (3)遂不得履 (4)遽契其舟 (5)何不试之以足 (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4. 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 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5. 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2分) (1) 通 (2) 通 6. 甲文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3分) 7. 乙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8.请你再写出两个有关寓言典故的成语: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 1、duó dù suì lǜ jù qì 2、①量长短、量好的尺码②自己、从③到……去、它(代“鞋”)3、操:拿,携带;及:到,等到;遂:终于;履:鞋;遽:立即;契:雕刻;以:用、拿;于:到。4、①他先量好了自己的脚,却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②宁可相信量好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③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④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5、“坐”同“座”、“反”同“返”。6、甲文标题是“郑人买履”,这个寓言讽刺了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的人。7、不能找到他的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三)阅读《母亲 · 我 · 狗 》,完成13—16题。(15分) 小时侯我极怕狗。现在想来,虽称不上是“谈狗色变”,也确有些“说狗心寒”,对狗的怕简直甚于想像中的鬼怪。每到夜间,远处的几声狗叫都能把我的心吊起来,好长时间才在母亲的细语柔抚下慢慢落下去。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要求上早学。 可整个村子上三年级的就我一个,另有几个四五年级的学生在校住宿。我作难了:学校和我们村子之间正好有一个“恶狗云集”的大庄子,白天和别人一起倒还不怎么怕;这早上起来,黑咕隆咚的…… 邻居大婶也来劝母亲:“别让洪水上了吧,就弟兄一个,他爹又不在家,万一有个好歹咋向他爹交代呢?”母亲笑着谢了大婶,摸摸我的头说:“我送他,学不能不上啊。”大婶瞪了母亲一眼:“你,能行吗?”母亲顿了一下,点点头。 第二天早上,我一觉醒来,发现母亲已点着灯在忙碌了。“五点半了,起来吧。”母亲见我醒了,转身为我打来洗脸水。待我洗好脸,她到院里找了一根木棒拿在手中,夹上我的书包,然后拉上我:“走吧。”摸了摸母亲手中的棍子,拉着母亲的手我顿时觉得安全多了。 到了那个村子,我的心也不再那么恐惧了,只是紧紧地攥着母亲的手。母亲紧张地盯着周围,像是怕狗突然从暗处扑上来似的。 忽然,我感到母亲的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我抬头看着母亲,母亲赶忙俯下身拍拍我的头:“洪水,别怕!有妈在,狗子不敢来的。”我便像置身于一把保护伞下似的,心慢慢的安稳下来。 以后,母亲每天早晨起床后总是先把我送到学校,然后再回去作饭。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同大婶闲谈,一句话说得我心猛的一颤:母亲对狗的怕其实一点也不亚于我!她小时候曾被狗咬得差点丢了命。母亲那湿漉漉的颤抖的手在眼前一闪,我真想跑到正忙碌的母亲身边,抱住她大哭一场----为她那颗受苦受累还经常受着惊吓的羸弱的心! 如今我已不再是那个怕狗的小孩子了,而母亲依然很怕狗。于是每次外出,我总细心的守护在母亲的身旁----因为,我忘不了那个怕狗的童年;忘不了母亲那只手,湿漉漉的,有些发抖…… (选自《听雨轩——精短美文》) 13、用简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4、文章从两个不同角度告诉我们母亲其实是很怕狗的,试借用文中的语句进行说明。 (4分) 15、文章多次写到母亲湿漉漉的手,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6、母亲到底是胆大还是胆小?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4分)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一次月考测试题.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