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序号 1 ) 课 题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2 月 26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 准备 鼓、锣、小提琴、口琴、音叉、小玻璃瓶、不锈钢长尺(也可用:废旧的钢锯条)、碟子、水、泡沫小球(适量)、系泡沫小球的线。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究物体发出声音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1、提问: (1)城市的马路上白天车水马龙,喧闹无比;到了深夜则人歇物停,一片宁静。说说看,为什么人们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喧闹”,而“人歇物停”就叫“宁静”了呢?你们对“喧闹”与“宁:静”的感觉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大家再说说看,鼓、锣、小提琴、口琴、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拨……这些都是对物体施加了一定的力)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总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的作用力时就能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板书课题) (1)指导学生边实验边观察“当物体发出声音时,你会看到什么现象?”①把用线系着的小泡沫球靠近发声的锣面。②看发音的琴弦。(这两个实验方法可叫学生参照课文自己设计)③(可再加—:个“鼓的实验”,过程简单直观)在发声的鼓面上撒些小泡沫球。让学生细心观察物体发声时发生了什么现象。 (2)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2、研究当物体停止振动,还能听到声音吗? 3、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师生总结: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是物体都在“振动”。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果让物体停止振动会怎样呢?下面大家就设法使鼓、锣、小提琴发声时的振动立即停止,看还能不能再听到声音。为什么?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1)谈话:为了体现科学实验的严密性,我们要用更多不同类的物体进行实验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第4页实践1图中的一组照片自己设计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3)分组实验。(其中关于“尺”的实验,可增加一个尺子露出的一端长与短不同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幅”与“频率”及频率的高低对声音音调高低的影响) (4)师生总结:通过以上多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教 案 (序号 2 ) 课 题 2、声音的传播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3 月 5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教学 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人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 (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 (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教 案 (序号 3 ) 课 题 3、回声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3 月 12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回声是由于声音的反射而产生的,了解减少或消除回声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教学 准备 1、纸筒、镜子、手表、木板、手电筒、毛巾、玻璃、软绒布、多孔的泡沫。(每组1~2套) 2、回音壁、影剧院墙壁的图片或录像资料、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回声的成因。 2、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回声原理建成的我国古代建筑。 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生活中的或儿童故事中的回声片段)。 2、提问:这是一种什么现象? (1)讨论:针对这一现象,你想知道什么?它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谈话:下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 (3)学生自学课文。 (4)汇报实验方法。 (5)学生分组实验。 (6)学生讨论?正报实验结果。 在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说明什么? 调整纸筒或书的角度,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又说明什么? (7)讨论:当声音在传播的途中遇到障碍物后,会怎样?(板书课题) (1)谈话:我国早在400多年以前就知道利用回声原理建造出许多具有奇特声学现象的宏伟建筑。请打开课本第9页,自学阅读部分。看一看,回音壁和三音石有哪些奇特之处?这种现象可能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自学课文。 (3)讨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3、指导学生认识消音材料。 ①回音壁建于哪一年?三音石和回音壁各有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叫“三音石”?你想可能是怎样形成三次回声的? ③你能简单地画一下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吗? ④这些建筑的表面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设计建成这种式样的建筑? (1)投影出示音乐厅、影剧院的墙壁特写。同时播放一些音响效果较差的、听不清楚、有回声的说话声音。 (2)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把影剧院、音乐厅的墙壁做成凹凸不平的? ②为什么在有些屋子里说话听不清楚? (3)学生分组实验。 (4)讨论汇报实验结果: ①哪些材料消除回声的效果好?你是怎么知道的? ②影剧院、音乐厅为什么要用上消音材料? 课后感受 学生都能了解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 案 (序号 4 ) 课 题 4、听不见的声音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3 月 14 日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使学生了解人耳能听到的声音范围是有限的,还有听不到的声音——次声波和超声波。 2、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类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积累知识,从小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 准备 投影片、录像带、录音带、图书资料(或有关图片)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我的加减 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听不见的声音。 2、指导学生了解发生在动物中的次声波、超声波给人的启示及通过这些启示研制出生产和生活中应用的仪器。 1、指导学生观看录像(蚊子或蝴蝶飞行)或投影。 2、学生讨论: (1)蚊子发出的“嗡嗡”声是怎么来的?(由翅膀振动发出的) (2)蝴蝶的翅膀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可能与蝴蝶翅膀振动的速度有关) (1)提问:声音是
小学常识10册教案(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