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光 的 传 播 扬州市汤汪中心小学 徐培军 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本课是人教版《自然》教材6年级下册“光”单元的第一课。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得出光的传播方向是沿着直线行进的。这是光学最基础的知识,后面要学习的很多现象如日食月食 本课教材分为三个部分来研究与探讨:: 第一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光源。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启发学生思考哪些物体会发光?图中的物体分别是灯光、阳光、萤光(萤火虫尾部发的光)、烛光。 2.理解光源的定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教学时应探讨研究理解:反光的物体不能叫做光源,例如月亮等。 3.激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 第二部分探究光的传播方向。这部分内容分为四层: 1.经验回顾:引导学生回忆有关光的传播方向的实例,如晴天从密林的缝隙中渗透过来的光是什么样的;夜晚,手电筒的光、街上汽车的灯光是什么样的,等等。 2.提出假设:引导学生在以上事实的基础上,归纳出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一般来说,根据以上事实,学生可以想到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实验验证:这个实验方法很简单,但效果很好。学生可以发现,通过直筒可以看见灯光;把直筒弄弯,便看不见灯光了。通过以上的对比,可以证实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4.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向学生说明:本课讲解的光传播的方向是就一束光而言的;就整个光源发出的光来说,可以沿着直线向着四面八方传播。 第三部分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的实验。 这个实验有两个作用:一是使学生了解一种自然现象;二是通过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认识。这部分内容分为三层: 1.制作“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制作方法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决定制作的材料和方法。 2.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在纸盒的屏幕上能看到蜡烛的像,像是倒的。 3.启发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解释小孔成像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为什么会形成倒像。教学时,可以利用课件来启发学生认识: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蜡烛火焰上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发出的光,通过小孔必然到达屏幕的上部;这样形成的像便成为倒立的像。 实验器材的准备: 教师准备:火柴、灯泡、电筒、蜡烛、荧光棒;反光镜面;白炽灯和节能灯。 学生准备: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硬纸板、纸袋;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半透明的白纸,剪刀,针、胶水。 教学目标的设立: 一、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亲身体验能自己悟出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通过光传播的一些现象,来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来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验证实验。 二、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这一光学的最基础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事物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去捕捉身边的科学。 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启发谈话: 1、白天我们能看见道走路、能在课堂上课,是依靠的什么?晚上我们又能看书、写字等,这又是依靠的什么呢? 2、白天的光从哪里来的?晚上能照亮我们活动的光又是从哪里来的? 二、学习新知,认识光源: 1、情景教学: 教师课前将科学实验室用窗帘遮住门窗,首先创设一个黑暗的环境,在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放一面镜子备用。 熄灯后,让学生想办法用桌上能发光的物体把周围照亮。(如:划火柴、亮灯泡、打电筒、点蜡烛、荧光棒……) 启发学生在教室和自然界找光源。(适时将窗帘拉开一丝缝隙,让阳光照到镜子上。) 2、组织讨论: 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 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3、光与热: 启发学生思考发光的物体一定会发热吗? 追忆萤火虫发出的荧光。(萤火虫发出的是一种只发亮、不放热的光,科学上称为"冷光"。它的发光过程是在细胞内进行的,萤火虫的发光效率非常高,这种光几乎不产生热辐射,直接把化学能量转化成光能。) 让学生感知在白炽灯和节能灯下的温度变化。 三、探究光是怎样行进的。 1、情景教学: 教师只在科学实验室里点亮一个高亮度的白炽灯。 提问:这是不是光源?它发出的光怎样传播?(这个问题可以直接从学生发现的光源发光现象得出,光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追问:光源发出这么多的光,其中的一束光是怎么传播的呢?谁能想办法从这么多的光中取出或只看到一束光? 2、组织讨论: 让学生预测出采取一束光的多种方法。(如:用细的吸管;用中间有孔的两块硬纸板;用纸袋套住光源在套上扎一个孔……可能学生说的方法有些是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或不可行的。教师组织学生说出为什么自己这样设计并进行研讨,学生自己就能将不正确的排除,课上不能进行实验的可让学生课后自己研究。最终保留几种可行的方法再让学生动手实验。) 结合学生的思考结果,出示下列投影片或实例: ① 从密林缝隙中渗透过来的阳光; ② 夜晚在大街上汽车耀眼的灯光; ③ 拉开室内窗帘透过来一丝亮光。 3、归纳推理: 以上现象和事实说明光是沿着什么方向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 实验的分工安排和材料的使用由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进行自主探究,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又有利于学生将来自主研究问题。 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小孔成像的实验。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页的内容,教育学生平时注意细心观察身边的科学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早验证光沿直线传播的是我国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翟和他的学生做的小孔成像实验。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2、用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的例子。 ① 汽车前灯射出的光束传播的路线是直的吗节日夜晚射向天空的探照灯光束是什麽形状的自然光源人造光源能够本身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最重要的自然光源是太阳,还有其它的自然光源如闪电、萤火虫发出的光,“磷火”。人造光源是人类在生活生产过程中制造出来的光源,如火把、蜡烛、电灯等。光的直线传播条件在同一种介质中;该介质均匀透明、因此可以说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光在同一种介质中光的传播方向也会发生弯曲;在两种介质分界面处光的传播会发生偏折.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和成像大小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凸透镜及支架、纸屏、蜡烛及烛台、胶带、火柴等。 2.挂图或投影片——凸透镜的应用(重点是照相机和幻灯机)。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特点。 1)谈话: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样东西。(出示放大镜) 2)谈话:你玩过放大镜吗?你用放大镜可以干什么事情?说明它有什么作用?(随机板书:放大,聚光) 3)讲述:虽然同学们都玩过放大镜,恐怕平时也没有仔细地观察过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地观察一下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4)生分组观察 5)汇报:谁来说一说放大镜是什么样子的? (5)讲述:像放大镜镜片这样中间厚,两边薄的透明镜片我们叫它“凸透镜”。 2.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 (1)讲述: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有放大和聚光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做个实验。每个组都有凸透镜,右手拿着凸透镜的柄,左手拿一张白纸,使凸透镜一面朝向窗外的风景,另一面朝向白纸;左右移动凸透镜,调整凸透镜与纸的距离。你发现有什么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果: ①在纸上看到了什么?②像是什么样的?(4)讨论:以上实验说明凸透镜有什么作用? (5)教师小结:实验说明,通过凸透镜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凸透镜的这种作用简称为“成像作用”。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谈话:现在老师提供给你(逐个出示)一根蜡烛,一个屏,一个凸透镜。把蜡烛点燃,请你给蜡烛火焰照相,看谁能在屏上得到火焰的清晰的像。2)生分组实验。 3)汇报: ,这三个物体应该怎么摆? ③为什么同样的器材得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 (4)谈话:是不是与距离有关呢?我们继续来研究在什么情况下成大像,什么情况下成小像。5)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师巡视指导。 6):(7)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凸透镜成像大小是有规律的。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缩小的像;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放大的像。 4.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的用途从刚刚凸透镜成像的小游戏中,你能不能联想到生活中有哪些东西也要用到凸透镜的呢?小组讨论一下。(1)照相机的哪个部分装有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 (2)照相时,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纸屏?哪部分相当于实验中的蜡烛?(3)在底片上形成的像应该是什么样的?(倒立的。在照相机取景器中看到的是正立的像,这是经过平面镜的再次反射形成的。) (4
小学常识12册教案(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