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教育资源 > 小学初中 > 小学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
运行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教育语言:简体中文
教育类型:国产软件 - 小学初中 - 小学
授权方式:共享版
教育大小:343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2-02-17 10:05:25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教育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教育真差劲!就请您
      0%(0)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介绍

教         案            (序号  1  )
课 题	1、光的传播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2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
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4、教师总结。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教         案            (序号  2  )
课 题	2、凸透镜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3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
准备	1、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纸屏、蜡烛。
2、投影仪、幻片、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投影片、老花眼睛、铁架台。
3、塑料尺、火柴、印有彩色图文的透明纸、照相底片、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凸透镜。
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
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
5、教师总结本课。	(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
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
(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
(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
(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眼睛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
(1)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插图,熟悉实验内容。
(2)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
(3)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
①火柴头被点燃了。
②蚂蚁、小虫被晒死了。
③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
(4)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防烧伤眼睛。
(5)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测量的方法。
(6)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
(7)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
(8)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插图,即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
(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插图进行实验;也可以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纸,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
(5)学生填写课本第7页实验结果。
(6)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
(7)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1)引导学生分析实践1中的问题,并结合上面成像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
蜡烛与凸透镜距离
(厘米)
纸屏与凸透镜距离
(厘米)
成像情况
正倒
放大
缩小
相等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提问:
①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
②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
③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小,图像就大。)
(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①演示“投影机”成像。
②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
③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
			课后感受	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		教         案            (序号  3  )
课 题	3、眼睛和照相机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8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
准备	1、照相机、平面镜。
2、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照相机构造示意图。
3、制造土照相机的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照相机的构造。
2、认识眼睛的构造。
3、认识眼睛成像的原理。
4、认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即日起,本站所有电子书免费、无限量下载下载,去掉了每日50个下载的限制
* 本站尽量竭尽努力将电子书《小学常识11册教案(苏教版).doc》提供的版本是完整的,全集下载
* 本站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本类热门下载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