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案 (序号 1 ) 课 题 1、光的传播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2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通过实验了解光在自然界中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光可以透过透明物体,了解光的反射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 准备 1、光沿直线传播实验材料——蜡烛、带小孔的硬卡纸、纸管事塑料软管。 2、手电筒、投影仪、光学演示箱、蚊香、透明水槽、水。 3、各色纸片、玻璃镜片、不锈钢板、木板。 4、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或投影片,如手电筒灯光、车灯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3、指导学生认识光的反射现象。 4、教师总结。 1、谈话: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它和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光,地球将会变得怎样?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2、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能发光。 (1)教师出示一些光源的投影片。 (2)讲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物体能自己发光,如蜡烛、火柴、电筒、太阳、萤火虫等。这些能自己发光的物体都叫光源。太阳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大源。 (3)学生讨论:镜子在阳光下能反光,镜子是不是光源?电池能使灯泡发光,电池是不是光源?月亮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1)谈话:光源发出的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地方,那么光是怎样传播的呢?(板书课题) (2)出示投影片——透过密林、云层和门窗的阳光。 (3)讨论:生活中你是否看到类似以上图片中的现象?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怎样传播的?(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验证假设。 ①讲述: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可以用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根纸管或塑料软管来做对比实验,也可用三张带小孔的硬卡纸做实验。 ②学生看课本第4页实验1图示,分组实验,并在可以看到烛光的插图上画出烛光传播到眼睛的路线。 ③汇报结果并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 ④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1的结果。 ⑤教师演示实验2:调整光学演示箱使进光孔为3个,在箱内充满烟雾,使灯光或阳光通过光栏射入箱内,可以看到三条直线光束。 ⑥学生分组做实验3:把一束光线射入玻璃水槽里的水中,为增加效果,可在水中加入一些粉质颜料,并把实验室窗帘拉上。 ⑦讨论:光在透明物体中是如何传播的? ⑧小结:光线是直线传播的,而且光线能透过透明的物体。 ⑨学生填写课本第3页实验2、3的结果。 (1)提问:我们为什么能看见周围的东西呢?(学生可能回答:因为我们有眼睛)在漆黑的屋里我们虽然睁着眼睛为什么也看不见东西呢?为什么一开灯又看见了呢?(学生回答:因为有光,光把东西照亮了) (2)观察:光以不同角度照在镜面及其他物体上,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3)分组实验:利用投影仪灯光、手电筒灯光或把室外阳光反射进室内,研究不同材料、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光的本领。 (4)学生汇报结果。 (5)讲述:我们能看见周围的物体,是因为光线照亮了这些物体,光又从这些物体上反射到我们眼里的缘故。物体表面越光滑平整,反射光的能力就越强;物体颜色越浅,反射光线的能力越强。 (6)学生填写课本第4页实验结果。 课后感受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充分认识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学生对小孔成像能解释清楚了。 教 案 (序号 2 ) 课 题 2、凸透镜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3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凸透镜有聚光、放大和成像的作用,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2、学生通过对凸透镜的研究,进行定理观测,初步认识凸透镜的焦点、焦距,学习测量它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是怎样成像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 准备 1、焦距不同的各种凸透镜,纸屏、蜡烛。 2、投影仪、幻片、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投影片、老花眼睛、铁架台。 3、塑料尺、火柴、印有彩色图文的透明纸、照相底片、手电筒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凸透镜。 2、认识凸透镜有会聚光线的作用,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和放大倍数。 3、认识凸透镜成像作用。 4、进一步研究凸透镜成像作用。 5、教师总结本课。 (出示一只放大镜和一副老花眼镜) 谈话:同学们都见过爷爷的老花眼镜或者放大镜吧?说说你有哪些玩法呢?(学生一般都玩过,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至少也能回答出“能放大”“能晒着火柴头”等玩法)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放大镜和老花眼镜还有哪些玩法和其中的奥秘。 (1)学生用手摸凸透镜。 (投影——竖放的放大镜镜片) (2)讲述: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叫做凸透镜,放大镜和老花眼睛都是凸透镜。(板书课题) (1)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页插图,熟悉实验内容。 (2)组织学生拿着凸透镜、火柴和直尺到室外阳光强的地方玩凸透镜。(一部分学生用凸透镜自由玩,一部分学生不用凸透镜,直接将火柴放到阳光下晒,然后再交换做实验)教师要巡回指导,如凸透镜面要和阳光垂直,调节镜面到火柴头的距离使光斑最小最亮,手拿放大镜不要晃动等。也可让学生边玩边研究怎样玩才能达到以上几个要求。 (3)各组汇报实验现象,学生一般会回答: ①火柴头被点燃了。 ②蚂蚁、小虫被晒死了。 ③纸被烧冒烟了,纸被烧出一个小洞。 (4)师生小结: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成一个亮点,我们把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集中了太阳的光和热,温度很高,所以能使火柴燃烧。因为老花眼镜也是凸透镜,因此不能用它去看太阳或其他强光源,以防烧伤眼睛。 (5)教师示范用直尺测量凸透镜焦距,并告诉学生什么叫焦距及其测量的方法。 (6)学生分组测量凸透镜焦距,并记录数据。 (7)师生回到室内并进行实验小结: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 (8)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插图,即用两把相同的尺子测量凸透镜放大倍数。为了避免凸透镜的晃动,可以用铁架台固定放大镜。 (1)讲述: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凸透镜有聚光和放大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看课本第6页插图进行实验;也可以右手持凸透镜,左手拿一张白纸,按上述方法进行实验。你发现有什么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 (5)学生填写课本第7页实验结果。 (6)用投影仪出示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提问:通过刚才实验,你知道凸透镜的位置与成像大小有什么关系? (7)讨论:为什么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1)引导学生分析实践1中的问题,并结合上面成像实验中的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最后提供给学生下面表格,让学生边实验边填写。 蜡烛与凸透镜距离 (厘米) 纸屏与凸透镜距离 (厘米) 成像情况 正倒 放大 缩小 相等 (2)学生分组实验并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提问: ①凸透镜成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缩小或放大的) ②怎样做能使图像清晰?(移动蜡烛、凸透镜或纸屏) ③成像的大小变化有什么规律?(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大,图像就小;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凸透镜到纸屏的距离小,图像就大。) (4)小结成像的大小变化规律。 ①演示“投影机”成像。 ②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图制作模拟投影机。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要把窗帘拉上遮光,使室内光线较暗。 ③各组交流“投影机”制作方法、效果及经验。如:“怎样做成像上的图案和文字才不会颠倒?有哪些做法可以使图像更清晰?”等等。 课后感受 由于凸透镜在生活中比较多见,在学生中有大部分学生都曾玩过,因此教学本课较轻松,学生实验也较成功。 教 案 (序号 3 ) 课 题 3、眼睛和照相机 备课日期 前学期的电脑备课 上课日期 9 月 18 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照相机和眼睛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初步了解照相机和眼睛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察把照相机和眼睛进行类比,使学生知道照相机是仿照眼睛成像的原理设计而成的,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 准备 1、照相机、平面镜。 2、眼球的构造、视觉成因示意图,照相机构造示意图。 3、制造土照相机的材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课 1、认识照相机的构造。 2、认识眼睛的构造。 3、认识眼睛成像的原理。 4、认识近视的成因及预防近视的方法。
小学常识09册教案(苏教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