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这句话传了千年,历代有学之士也有很多研究著作,实际运用也举不枚举。 笔者写《论语笔记》实属为了促进自我学习,由于个人才疏学浅,理解上的偏颇、实际运用上更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好在有还有句“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让笔者慢慢学习、逐步改善的机会。 为避免因笔者个人偏见,误导读者,特将相对标准的注释摘录,以便学习。 说明和声明: 在运用到管理上时,君子也许是中层、员工,小人也许是老板、中层,没有绝对的君子就是老板、小人就是属下,要看所处实际情况。 笔记中很多都是笔者个人理解、或偏颇、或曲解、或应用不当,会有种种错误,阅读的您且当过眼云烟,对错误的地方望能及时指教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中庸》十九章。阐述了学习到实践并可循环促进的过程。 “博学之”指广泛的学习,博还代表着宽博、心胸宽广、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审问之”在博学后,是需向纵深发展,凡学问追根溯源,即物而穷其理。 “慎思之” 周密而谨慎的思考,尽求周全。 “明辨之”明其理才可辨,辨是方法。笔者认为这明辨的难度仅次于笃行,如何做到“明”又“辨”,可谓难倒很多的人,包括老板们。 “笃行之”知易行难,很多人不是因为懒而不行,更多因素恐怕是没信心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更难的是将前面几个步骤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贯穿并活学活用,造成有学问无行动。 画幅循序渐进的图示,若能按部就班地做,会有收获。 卷一 学而第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 【注释】 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 【注释】 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愠:音yùn,恼怒,怨恨。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注释】 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鲜:少的意思。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注释】 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传不习 :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注释】 弟子:一般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这里是用前一种意义上的“弟子”。 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礼记·内则》:“由命士以上,父子皆异宫”。入是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弟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仁:仁即仁人,有仁德之人。 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弟子规》总叙中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里面有七个科目,即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前六项属于德育修养,后一项,即学文,属于智育修养。《弟子规》汇集了中国至圣先贤的大智慧。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注释】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44岁,生于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后,他在魏国宣传孔子的思想主张。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贤贤即尊重贤者。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此句即为尊重贤者而改变好色之心;二是轻视的意思,即看重贤德而轻视女色。 致其身:致,意为“献纳”、“尽力”。这是说把生命奉献给君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注释】 重:庄重、自持。 学则不固: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坚固解,与上句相连,不庄重就没有威严,所学也不坚固;二是作固陋解,喻人见闻少,学了就可以不固陋。 主忠信:以忠信为主。 无:通毋,“不要”的意思。 不如己:一般解释为不如自己。另一种解释说,“不如己者,不类乎己,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也。”把“如”解释为“类似”。后一种解释更为符合孔子的原意。 过:过错、过失。 惮:音dàn,害怕、畏惧。 曾子曰: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日趋忠厚老实了。” 【注释】 慎终:人死为终。这里指父母的去世。旧注曰:慎终者丧尽其哀。 追远:远指祖先。旧注曰:追远者祭尽其敬。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郑玄所注《论语》说他是孔子的学生,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载此人,故一说子禽非孔子学生。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比孔子小31岁,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0年。子贡善辩,孔子认为他可以做大国的宰相。据《史记》记载,子贡在卫国做了商人,家有财产千金,成了有名的商业家。 夫子:这是古代的一种敬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取得这一称谓。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们称他为“夫子”。后来,因此而沿袭以称呼老师。《论语》书中所说的“夫子”,都是孔子的 学生对他的称呼。 邦:指当时割据的诸侯国家。 抑:表示选择的文言连词,有“还是”的意思。 温、良、恭、俭、让:就字面理解即为:温顺、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是孔子的弟子对他的赞誉。 其诸:语气词,有“大概”“或者”的意思。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注释】 其:他的,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行:音xìng,指行为举止等。 三年:对于古人所说的数字不必过于机械地理解,只是说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已,不一定仅指三年的时间。 道:有时候是一般意义上的名词,无论好坏、善恶都可以叫做道。但更多时候是积极意义的名词,表示善的、好的东西。这里表示“合理内容”的意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注释】 就:靠近、看齐。 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正:匡正、端正。 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方面都比较好,此时老板也不能松懈,要居安思危,谋求发展。积极努力开拓新领域、提升自身和企业,发表言论也要谨慎,切莫自大,吹嘘,可多参加些学习课程,完善自我。 对于员工也要培养危机意识,不能有求稳的思想,提供学习机会,敦促他们更不能懈怠,带领、指导他们倍加努力工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注释】 患:忧虑、怕。 人:指有教养、有知识的人,而非民。 ” 才能 ” 自然会被上级、老板了解,还怕没有发展机会吗? 不要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更要想想你了解上级、老板的吗?不是去揣摩他们,去讨好他们,是他们在工作中的目标和工作步骤,及时调整,让自己的工作符合他们的要求。 卷一 为政第二 释文:为政以德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注释】 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北辰:北极星。 所:处所,位置。 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注释】 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蔽:概括的意思。 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注释】 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齐:整齐、约束。 免:避免、躲避。 耻:羞耻之心。 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注释】 所以:所做的事情。 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所安:所安的心境。 廋:音sōu,隐藏、藏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注释】 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注释】 器:器具。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注释】 周:合群。 比:音bì,勾结。 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也不要默许这情况存在,“勾结而不合群”的后果是军心涣散、企业文化紊乱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注释】 罔:迷惑、糊涂。 殆;疑惑、危险。 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 只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注释】 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斯:代词,这。 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注释】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女:同汝,你。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注释】 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疑:怀疑。 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注释】 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注释】 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临:对待。 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注释】 或:有人。不定代词。 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书》:指《尚书》。 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 一种员工听到后,也认可这种说法,于是乎跟老板毛遂自荐,结果呢?多数会被老板驳回。 另一种员工会说“我把本职工作做好,做出色就是对老板和企业最大的帮助、最大的贡献” 并不是劝导员工不进取,而是将本职工作做到位、做到精、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帮助企业方法,并非人人能做好领导、人人能懂管理。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注释】 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注释】 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谄:音chǎn,谄媚、阿谀。 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符合仁、礼,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情不可狠心做出来呢?” 【注释】 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即季平子。 八佾:佾音yì,行列的意思。古时一佾8人,八佾就是64人,据《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使用八佾,诸侯为六佾,卿大夫为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 可忍:可以忍心。一说可以容忍。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文化落后)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注释】 夷狄:古代中原地区的人对周边地区的贬称,谓之不开化,缺乏教养,不知书达礼。 诸夏:古代中原地区华夏族的自称。 亡:同无。古书中的“无”字多写作“亡”。 有些老板不大懂管理,企业经营中各方面都难尽人意。有老板跟没老板没区别,大型、管理体系完善的企业没有老板也一样可以正常运营。 这些小老板也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完善体系,有的老板就被磨平了脾气,只要能不犯大错,能赚钱就算了。其实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分步骤按次第逐渐建立和实施各体系,这才能让企业趋向正常发展。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说:“管仲节俭吗?”孔子说:“他有三处豪华的藏金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回答:“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在大门口也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会见时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设备,管仲也有这样的设备。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注释】 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人,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摄:兼任。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反坫:坫,音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注释】 语:音yù,告诉,动词用法。 大师:大,音tài。大师是乐官名。 翕:音xī。意为合、聚、协调。 从:音zòng,意为放纵、展开。 纯:美好、和谐。 皦:音jiǎo,音节分明。 绎:连续不断。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说:“奏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演奏,各种乐器合奏,声音繁美;继续展开下去,悠扬悦耳,音节分明,连续不断,最后完成。” 运营企业也如此,员工、财务、市场、消费者等都顺了企业也就有持续发展了,道理人人都知道,实际做起来的又是多么难以按照初衷达成目标。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卷二 里仁第四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注释】 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处:居住。 知:音zhì,同智。 近墨者黑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注释】 约:穷困、困窘。 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对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注释】 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莫:疏远、冷淡。 义:适宜、妥当。 比:亲近、相近、靠近。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注释】 怀:思念。 土:乡土。 刑:法制惩罚。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注释】 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怨:别人的怨恨。 老板若一味追求利益而经营公司的话,其员工也会有很多抱怨。 若管理者因追求个人私利进行管理,其公司员工更多抱怨、人心涣散。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对于认同企业目标、企业文化的员工要多加培养;对于只看着个人收益的员工,在不影响大局情况下也要多培养,培养其综合能力、调整其心态;对于重私利又不愿意无可培养的员工要及时辞退。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注释】 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注释】 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方:一定的地方。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谨言慎行,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注释】 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鲜:少的意思。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注释】 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老板、员工要勤于实干、慎言,老板以身作则的话,员工会以老板为榜样。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待续…… 文中不当观点、用词等敬请各位不吝赐教 文中书法、篆刻均为本人书写、刊石也望各位不吝赐教 于磊 求教 电子邮件:1192590966@qq.com 电话:13430696677 第 66 页 共 66 页 退十斋 论语笔记 卷一 于磊 求教 笃行 慎思 博学 明辨 审问 学无涯:学海无涯苦作舟 问不休:明理需不耻下问、打破沙锅问到 底的永不休止的问 思无邪:用正确的思维模式、方法思考 辨无碍:不戴着有色眼镜进行辨别,需胆识、 气魄、宽容 行无疆:不要固步自封、行要持之以恆、 永不停步、行遍天下 原文 今译 笔记 补图 因素:机 因素:人 因素:料 关键点 问题 列出一个具体问题 因素:法 因素:环 因素: …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君子立身有九思 释文:贤人处世能三省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恕以及物 释文:敬以持己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温:温和 别变成篆刻中的 温水煮青蛙 让:别人在上,自己微言、慎言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慎言:心在正中,正心、真心、 真言,说出口则要慎、微。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思无邪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君子不器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里仁为美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仁者寿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原文 今译 笔记 释文:感悟上下五千年 仁和 释文:不迷信过去 只创造将来 释文:虚能引和 静能生悟 仰以察古 俯以观今 释文:只相信自己 不依赖他人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