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经济、企业、科技发展与文化的重要作用.ppt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162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20:37:20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经济、企业、科技发展与文化的重要作用.ppt介绍

经济、企业、科技发展与文化的重要作用 国际一流公司的六大挑战 1.超大规模; 2.超高质量; 3.极低成本; 4.高速创新; 5.至诚服务; 6.独具个性。 4.认真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改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状况的必要条件:一是确立自主创新的战略并坚持下去;二是形成科技自主创新的机制和环境。为此,科技的总体战略必须兼顾科技发展、促进需求、体制改革三方面的关系。用发展科技生产力的方法来促进市场的需求;用科技体制改革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突出自主创新战略、高科技发展战略、技术跨越战略、人才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  (四)当前加快科技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认清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包括资源问题、能源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  一是现有资源大量消耗。随着近几年经济快速增长,我国资源消耗日益增加,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我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年产2亿吨,而所需1亿吨矿石都是从国外运来的,占世界铁矿石产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 GDP 的快速增长,是以大量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为代价的。据统计,1953-1992年,我国国民收入增长了12.9倍,而一次性能源消耗增长了20.1倍,钢材消耗增长了38.3倍,生铁增长36.3倍,水泥增长86.5倍。我国单位 GNP 的钢材、铜、铝、铅、锌的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4倍,能源对 GNP 产出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  二是战略资源拼命消耗。与此相对的是,对现存的为数不多的战略资源,拼命地消耗。比如中国最丰富的稀土资源,现在很多地方都在降价销售,结果很多国家利用低价大量储存稀土。如果这些国家的稀土资源储备充足了,我们国家的稀土价格将无法再提升。现在,我国石油进口依存度目前已达40%。预计未来10到20年对外依存度可达60%。 三是污染越来越严重。随着能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去年,全国用电紧张,就拼命地建电站。未来10年到20年里,电站所排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将对大气产生严重的破坏。江河、湖泊、土地都受到了广泛的污染。如治理云南滇池污染已经花费几十亿,仍然没有被遏制住的迹象。现在 GDP 的每一点增长,需要将来更多的 GDP 来弥补损失。 2.发挥科技力量,解决社会发展中的问题  一是以科学发展观编制和落实规划。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将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面对挑战,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统一认识,指导规划的各项工作。 在规划中,除了具体的规划项目之外,还应抓好优化科研院所的合理布局,整合各类尖端技术的研发资源;加强科研项目纵深布局,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加快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将列入以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为载体,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合,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并推进产学研结合,共同开发面向实际应用的课题。  二是不能走资源掠夺式的工业化道路。在发展过程中,不能走发达国家资源掠夺时代的工业化道路。唯一的选择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能源及原材料利用效率,要培养更多的人才。温家宝总理在全国科技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进步依靠创新,创新依靠人才”。这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当前,我国制造业提出“绿色制造”的目标,要积极发展包括大规模的应用风能、太阳能在内的各种清洁能源。如大戈壁,可以考虑作为太阳能发电基地。要发展新型的电动能源汽车和清洁燃料汽车。  四是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但目前仅仅是以加工型为主的,高技术的附加值无法拿到。我国的各类开发区都有大批外资企业,生产着高技术产品,但这些高技术的核心都在国外企业的手里面。因此,如何更快地掌握核心技术,将是我国制造业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第三个问题: 文化是国家、地区、 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经济有时发展快,有时发展慢?为什么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和地区在某些产业中独占鳌头,如德国的精密制造,法国的时尚业,爱尔兰、印度的软件业,美国的娱乐业等,都占据着世界第一的位置?战后日本为什么迅速崛起?究其原因,都是文化。 今天讲文化的作用、定义和文化建设。  (一)文化的重要作用 1、文化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的发展 80年代的一本书《不发达是一种心态》,讲了拉丁美洲的落后有文化原因。 90年代末的一本书《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讲的是60年代的加纳和韩国的经济情况。 韩国与加纳30年后为什么不同了?专家们认为是文化的作用,他们说:“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而加纳的价值观则不同。” 《文化的重要作用》一书有个著名的论断:“保守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对于一个社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是文化,而不是政治。开明地说,真理的中心在于,政治可以改变文化,使文化免于沉沦。” 对一个地区的发展,文化也是十分重要的。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认为努力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文化观念的人群,集中在东南亚、东欧等地。而世界银行的一份调查恰恰表明,这两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是世界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  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结果。如浙江省资源、地位并不占优势,为什么是经济发展最快?山东为什么经济发展快,出大企业?孔孟之乡,仁义礼智信、温廉恭俭让,是文化造就的。  有人说:浙江出商人,山东出企业家,两湖出领袖,江西出将军,广东、福建人漂洋过海闯世界。西安人说,“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西安的黄土埋皇上”。 2、文化是一个企业、团体的兴衰  ★沃尔玛公司,过道里弥漫老山姆的主张。  ★通用电气( GE) 的杰克·韦尔奇只讲文化。  ★克林顿一上任就请文化专家为他的内阁成 员上团队课。这个案例被作为各大学的教材。  ★同仁堂(大宅门)的文化“养生济世”;  ★玉柴纽约上市,证交所问玉柴管理哲学,总经理回答9个字:“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 3.文化决定了个人的命运 (1)世界上3000名百万富翁的成功秘诀。 (2)“两个打工仔”的故事。 (3)100年前的畅销书《致加西亚的信》:敬业、忠诚、奉献和勤奋。 (4)一件小事成就两位伟人,道德和修养改变人生、命运甚至历史。 (5)再看看华人首富李嘉诚是如何诚信做人,严谨做事,双赢做生意。 (二)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1.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是特定人群当下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系统。(1)文化是特定人群的。  (2)文化是当下的。  (3)文化是普遍自觉的。  (4)文化是一种观念和方式。  (5)文化是一个系统。 2.企业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1)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中大多数员工所认同的共有的价值观。世界企业文化权威专家沙因对企业文化的定义:“企业在解决外在适应性与内部整合的问题时,学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定,因为它们运作得很好,而被视为有效,因此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这些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 (2)企业文化的内涵。沙因认为文化由以下三个相互作用的层次组成:物质层次,可以观察到的组织结构和组织过程等;中间层次,支持性价值观,包括战略、目标、质量意识、指导哲学等;深层次,基本的潜意识假定,潜意识的一些精神、信仰、思想、感觉等。 (3)企业文化的形成。一是企业的实践工作总结,应对内部整合、外部竞争的基本假设。  二是理论研讨的结果,分析市场需求,我最擅长,能者不多三个条件,形成该怎样干。  三是企业家的灵感与创造,如“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张瑞敏等。是同一硬币的两面。  四是请专业咨询机构帮助,但不能代替,也只是对上述几种途径的总结和延伸。 (4)如何来看等企业的弱势文化或强势文化 ★什么是弱势文化。企业的文化现象特点不鲜明,主题不突出,大多来自于社会文化。企业的活动都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有些企业都没有企业文化这个概念,企业文化基本处于盲目和自流状态。有的也只是一些千篇一律的口号,既没有特色,也没有认同,不能起到激励员工和引导员工的作用。  ★什么是强势文化。所谓强势文化,一是企业文化的特点鲜明,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富有渗透力、感染力。二是企业的理念能够被员工所信奉,并且成为员工的言行举止的原则。三是企业抵御社会文化负面影响的能力较强,指导企业各项行为的主要是企业自己的文化。四企业的所有活动都能自觉地、有意识地围绕着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进行。 3.企业文化战略的定义与内涵 (1)什么是文化战略。上个世纪90年代末,世界上就有人把文化作为世界的十大战略之一。文化战略,就是使公司的文化特质与我们所从事的事业(行业)特性相顺应,能够强有力地支持公司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 (2)文化战略的内涵。人们把文化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来指导企业的战略发展。它的内涵:文化战略是一个公司的产业定位系统,即我能干什么;文化战略又是一个公司知道如何从最根本上赢得并保持竞争优势,即我该怎么干。 (三)建设企业文化的方法与途径 1.企业面对的环境变化。 企业的内外环境变化集中的体现在企业自身的“六个转向” 和我国加入 WTO 以后来自国际跨国公司的“六大挑战”。  企业自身的“六个转变” 1、由改革开放向加入 WTO 的转变 2、由工业经济向多元经济的转变 3、由产品竞争向经营竞争的转变 4、由物质竞争向文化竞争的转变 5、由企业形象竞争向品牌竞争的转变 6、由人才的要求由智商向情商( EQ) 转变 ★ 自知之明:意味着对自己的情绪、实力、弱点、需求有深刻的理解;清楚自己的情绪如何影响自身、他人;对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有切实的理解和深刻的把握。坦白直率能够得到别人的欣赏和尊重。能够诚实评价自己也能诚实评价自己的公司。 ★ 自的约束:人有七情六欲,不可能摆脱,但可控制和管理。这样的人有能力创造一种信任和公平的环境,公司勾心斗角会大幅减少;老板是个冷静处事的人,属下也不会表现得头脑发热、鲁莽冲动;领导的恶劣情绪少,组织情绪就越健康。 ★ 自我激励:主要不是由外部的权力、金钱、名望所驱动,而是由自我驱动、自我激励,内心深藏对成就的渴望,把工作本身当作一种成就的体现。内在的驱动就是对工作有激情,喜欢创造性的挑战,追求工作成就是领导人的一个强烈的特征。  ★ 善解人意:善解人意不是“老好人”,不是“万人迷”,而是要你能够睿智细致地考虑到员工的感受。你的团队各种人的观点和情绪要有感觉和理解;善解人意才进行跨文化的对话;善解人意才能挽留人才,吸引人才,得人心者得天下。 ★ 社交技巧:它是一种有目的的友善,促使别人朝自己希望的方向前进;有广阔的人脉资源和善于与人达成共识。熟知创造和谐的诀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善解人意,追求成就,保持乐观,传达激情,成为说服专家,建立广阔的人脉网络。  (一)企业面对的形势与趋势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相关决定以及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 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改革的不断深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这些好的环境可以归纳为:  一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得到认可和确立; 二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各类企业竞争、发展提供了体制保障; 三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使企业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四是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维护了公私财产权;  五是国家实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使企业家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不断提升; 六是法律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加快转变,使企业的竞争、发展环境日臻完善; 七是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为各类企业制订发展战略提供了舞台。  (二)企业制订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战略是用来描述一个组织打算如何建立和实现它的目标和使命。大多数组织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使命,可以有若干种选择。战略就与决定选用何种方案有关。战略包括对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的各种方案的拟定和评价,以及最终选择将要实行的方案。  企业发展战略可以定义为: 企业发展战略就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变化、严峻的环境挑战,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它是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是企业经营范畴的科学规定,是企业制定规划(计划)的基础。 1.制订战略规划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是仅有20余年不规范市场经济的摸爬滚打经验,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训练;  二是由于所面对的环境鼓励模仿和认同,而不激励创新和求异;  三是由于体制的漏洞使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的人收获了大量暂时的利益,滋生了急功近利、无视规则的不良习惯。 2.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是成功企业的必经之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事实是,通向伟大企业的真实途径,需要朴实和勤奋;通向长寿企业的必经之路,需要全局和战略。除了老老实实地从战略的角度上规划自己的未来,别无其它妙方。经营企业需要有科学的发展战略,这是国内外成功企业共同的致胜之道。  (三)企业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 1.企业战略规划的制订和管理的三个关键  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管理重点在于把握三个方面的关键:即市场机会及内外部环境,企业可利用的资源,以及企业的能力状况。这就不难看出,一个企业成功的战略规划和管理的关键是: (1)把握企业发展机会,即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内部环境的分析、市场需求的分析。 (2)企业已经掌握的资源(资本,下同),以及对社会资源控制、整合、运用的能力。 (3)企业已经具备和正在形成的能力,包括物质能力和精神能力以及这些能力的培养。  这就是说,通过机会、资源和能力来决定我们“要做什么”与“不做什么”,选择自己的路。  2.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内容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加快推进企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部署,根据全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的精神,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要求,决定启动新一轮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编制工作。 (1)规划要求。  企业应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和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变化,把中长期发展战略与近期规划结合起来:一是提出企业10-15年的远景发展目标;二是编制3-5年发展规划;三是据此编制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并适时调整,滚动实施。 (2)规划内容包括: ①企业现状及发展环境分析。 ②指导思想、发展思路。 ③企业定位、发展目标。  ④发展重点与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资产重组、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核心业务方向与主、辅业选择;技术创新与科研开发;投资规模和计划、重大投融资项目等。 (3)企业战略发展规划的落实  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规划,制订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以抓好落实。基本思路是:企业要先有10-15年的长远发展目标或愿景;然后制订企业3-5年的发展战略规划;最后据此编制企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以抓好落实。并根据该年度计划的实施和完成情况,进行滚动编制、修订3-5年发展战略规划,并为第二个3-5年规划的制订积累资料,做好准备。 (四)企业应把制订战略规划作为首要任务 企业有了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能力,就是是有了使获得长远发展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素质得到提升。从而能够使企业的发展确定科学走向;使企业的资源得到合理运用;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到有效控制,通过不断达成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最终达成企业的长远战略目标。  第三个问题: 我国科技工作获得新的发展 (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1.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取得了一些新突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经济工作中许多问题靠科技来解决。 温家宝总理指出,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体制、结构、增长方式等问题,指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企业没有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农业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科技储备和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企业技术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不强;管理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必须依靠深化改革,依靠科技进步。  3.本世纪头20年是科技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科技发展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这既是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科技发展的重大任务。即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加强规划、培养人才、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二)我国科技工作发展概况 1.研发工作有了新进展。  2003年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5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其中基础研究经费86亿元。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834.4万人。  2.安排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全年国家安排了1573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和4479项“863”计划项目,新安排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274项,滚动安排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15项,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9家,安排国家重点实验室改造项目46项。认定国家级企业(集团)技术中心302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3.着手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相继制定过七次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其中1956年,由当时的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的。这个12年科技发展规划是一个的非常出色的规划,对我国科技力量的布局、科技发展方向,以及对以后“两弹一星”成果的出现,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未来15年,在我国由低收入过渡到中等收入的黄金发展期,规划好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意义十分重大。为此,我国从去年起就启动了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工作。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规划领导小组组长,陈至立国务委员担任副组长,国家20多个部门的的领导人都是领导小组的成员。 战略规划围绕20个重大选题进行研究,许多专家和领导人亲自担任课题组长,如院士部长徐冠华是“科技发展总体战略问题研究”专题组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院士亲自抓“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课题工作;“战略高技术与高新技术产业化研究”由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负责等等。 规划力图从战略上分清轻重缓急,突出战略重点,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并使规划更好地体现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其中更多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如人口问题、环保问题,以及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的问题,公共安全问题等,都纳入了规划的范围。这个总体规划将于本年底完成。 经过战略研究之后,我们认为在制定“中长期规划”过程中,一方面要清醒地看到目标,另一方面更要研究实现目标的制约性因素,要思考如何通过采取重大政策实现战略转变,特别是如何用这样一个规划所形成的思想来指导和统一全国人民的行动。 (三)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  1.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矛盾。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与科技进步相对不足的矛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矛盾。科技发展的动力,一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二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认识水平。我们的水平较低,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只是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这就是基本矛盾。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在我国现有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高附加值产业比重小、产业国际竞争力弱;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国内科学技术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瓶颈”将严重制约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进步升级的需要,这是基本矛盾。  2.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矛盾。改革开放初期,科技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体制的障碍。经过20年的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科技总体实力、科技发展速度、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难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调整提供有力支撑,已经成为当前的主要矛盾。 让我们看看三个基本的、非常重要的科技发展指标深刻地反映出这我们的主要矛盾:  第一,研发经费占 GDP 的比重。全国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R&D/GDP), 近10年来一直徘徊在0.7%左右,1998年为0.69%,低于1992年0.73%的水平,1999年才达到0.83%,远远落后于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发达国家普遍达到的2%的水平。 第二,每万人劳动中从事 R&D 活动人员,近5年来一直徘徊在11~12人,1998年为11人,绝对数比1997年下降了7.6万人/年。  第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我国大中企业有科研机构的比重从1993年63.4%,下降到1998年的30.6%;技术开发人员的数量从1997年的147万人下降到1998年的141万人,净少6万多人,其中科学家、工程师少了约17万人。  3.科技发展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对科技进步需求的满足,可以来源于自主研发,也可以来源于引进。从我国近年的情况看,主要技术源来自国外,实施的是一种“买进战略”,并存在着持续大量重复引进、续代引进,加大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减少了对国内技术的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技发展,削弱了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主要矛盾方面。 中国培训师大联盟 www.china-trainers.com 上海天强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全面提升客户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能力”为目标,以“推动中国本土企业的资源整合与战略管理能力提升”为使命,并通过企业改制与重组、组织机构设计与绩效管理、企业文化重塑等三项主要业务,来实现我们的目标和履行我们的使命。 我国经济正在稳步较快发展,今年上半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企业正在困难中崛起,正在积极探索战略发展的道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正在制订新一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文化是人们普遍自觉的观念和方式系统,是人们共有的价值观,它是国家、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今天,讲四个问题:重点是二、四两个。  一、经济发展情况及宏观调控;  二、企业面临的形势及其发展战略  三、科技发展情况及其中长期规划;  四、文化是支持国家、地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一个问题: 经济快速发展, 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一)我国整体经济形势 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才逐步取得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中提出并解决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提出并解决了“姓资姓社”问题、“计划与市场”等问题,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重要论断。这些论断真正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前后,曾有6个春节在上海度过,对上海广大干部和群众说,“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是上海最后的发展机遇,上海要抓住20世纪的尾巴,上海是全国的窗口,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一定要把上海搞上去。上海终于经过了八十年代的“阵痛”,迎来了九十年代的“腾飞”。上海的发展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  中国总理温家宝到欧洲访问时说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快,25年来,中国经济年增长率达到9.4%,经济总量增长了10倍。在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随着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释放出了惊人的生产潜力,创造出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同时也形成具有竞争性的生产能力。 中国已初步建立起市场经济的体制,实现了国内外市场的对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内市场,13亿人口的大国,人均一千美元的国民收入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而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又为这个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  1.2003年经济情况。国民经济一直保持较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16694亿元(人民币,下同),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1%。工业生产实现了高速增长。全部工业增加值53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6%。  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0.6%。其中,光通信设备、程控交换机、移动电话机和微型电子计算机等信息通信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5.9%至1.2倍。  2003年,中国汽车工业增长强劲,总产量已达444.4万辆,增长36.7,其中轿车产量202.0万辆,增长85.0%。 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118亿元,比上年增长26.7%。由于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东、中、西部投资均有较大的增长。  中国实施区域经济技术合作和“走出去”和“引进来”的战略,更加全面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2003年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1%。其中出口额4384亿美元,增长34.6%;进口额4128亿美元,增长39.9%。全年对外贸易顺差25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49亿美元。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4033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 利用外资支持了中国经济的发展。2003年批准设立外商直接投资企业41081个,比上年增长20.2%;合同金额1151亿美元,同比增长39.0%。 2. 200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去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6082亿元,同比增长28.6%,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2.5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回落14.4个百分点。  更可喜的是,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345元,同比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是1997年以来最好的一年。 上半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原因很多。比如,世界经济继续好转,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还处于经济新一轮的上升期,这种惯性将会推动经济继续向前发展。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无疑应该归功于“适时、适度、有利、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 (三)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 1.发展中的一些问题需要宏观调控。比如: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调整产业结构的任务繁重,致使就业的压力较大,社会保障任务较重;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致使能源、交通供需关系紧张等等。  2.按照 “五个统筹”的要求,进行宏观调控。 “五个统筹”的要点: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二是统筹区域发展,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要继续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  三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兼顾并重,要关心公共管理、关心社会保障,关心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事业。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体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现代意识。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中国百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需要。  半年以来,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经济运行的各个层面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第一,实现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没有大起大落。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前景看,我国经济仍将继续保持一个较快增长速度。国民经济今年上半年增幅为9.7%。财政收入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企业利润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继续改善,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  第二,经济运行中的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初步抑制,整体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特别是有效地控制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的势头,实现了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做到既要保持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要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重点。 致此,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已取得明显成效。 (2)把好信贷、土地两个闸门,提高建设项目准入标准。严把信贷投放和土地供给两个闸门,采取了提高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清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效果明显。目前,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调控的主要手段:  (1)财政、货币双管齐下,总量控制。一是财政政策由前几年的积极取向逐渐向中性方向转变;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适度从紧的取向,在调控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3)重视结构调整,“有保有压”。重点支持农业,以及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一是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解决,表现为一产基础加强,三产稳定发展;二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在改善,投资趋降,消费趋活,消费的贡献可望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三是国际贸易的关系在改善,进出口都保持了较快增长。 (4)提高全社会资源忧患意识,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5)加大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抓紧解决威胁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切都是旨在使中国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成熟,当前的宏观调控更大程度是建立在一个更多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的平台上。国家在宏观调控政策的运用中,除了采用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外,这次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多元化,从金融领域向土地、资源节约等领域拓展,通过政策的组合作用提高了调控的有效性。在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的同时,国家还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四)下一步的宏观调控的任务还艰巨 尽管整个宏观经济发展态势是良好的,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煤油电运紧张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电,非常紧张。全国缺电省份已超过2/3。这反映出各地方经济发展依然偏快,还需要继续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 2.信贷投放短期贷款控制过严。今年5月和6月信贷控制力度较大,两个月贷款少增加3800亿元,上半年短期贷款少增加1680多亿元。  3.原有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显现。如产成品资金增长明显,同比增长19%以上;企业间相互拖欠有所增加,同比增长在18%以上。此外,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依然较大,特别是能源产品的价格,涨幅很大。 4.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观念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特别中是我们的思想观念是的“投资饥渴症”、“形象工程症”、“单纯业绩症”等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五)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 国务院要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行“稳定政策,冷静观察;巩固成果,防止反复;区别对待,调整结构;深化改革,加强法治;统筹兼顾,远近结合;统一思想,形成合力”的方针,稳定和落实中央已经确定的各项政策,并在运行中加以完善。  第二个问题 企业近期、中长期发展战略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