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社会保险学.ppt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890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27 21:29:51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社会保险学.ppt介绍

社会保险学 南开大学保险系  祝向军 参考书目 侯文若:《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年 [ 美]乔治 .E. 雷吉达:《社会保险与经济保障》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年 邓大松:《社会保险》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2 年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 2000 年 葛寿昌:《社会保障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年 林义:《社会保险》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 年 导言 一、基本界定 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项目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 企业保障项目 企业补充保险 个人自我保障项目 个人储蓄 商业保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生育保险 二、社会保险学的主要内容 总论 产生与发展 基本界定 理论基础 社会保险关系 社会保险运行 社会保险管理 分论 养老保险体系 医疗保险体系 失业保险 工伤保险 三、社会保险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独立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是解决一种特殊矛盾的学科。 社会保险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保险经济关系,及其所反映的社会保险制度。解决的是由于特定社会风险事故的发生所导致的社会生产要素的短缺与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对生产要素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之间的矛盾。 制度是人类选择的产物。 四、社会保险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哲学的方法 历史法: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保险的历史、现状、发展 比较法:通过比较各国的社会保险看社会保险的发展与借鉴意义 综合法:总结一般规律 系统法:建立一般框架 经济学的方法 通过经济分析,从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保险的存在理由、发展动因和发展趋势 从基金的角度,看社会保险的运行机制 社会保险与其他经济制度的关系、相互影响 风险管理的方法 从风险的识别开始,研究社会保险作用、功能和机制设计;研究社会保险与其他风险管理技术的比较利益和联动作用。 保险学与精算学的方法 人口学、社会学与政治学的方法 第一章 社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 社会保险制度的逻辑变迁 第一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产生 一、社会保险的产生过程 (一)济贫法( Poor Law ) —— 社会保障制度的前身 旧济贫法 1601 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俗称“旧济贫法”。这一法案制定了对待贫民的主要原则,规定了全面处理贫民的措施。根据此法案,各教区负责向居民和房地产所有者征收济贫税,用这种收入给无力谋生的人发放救济,并负责组织失业的成年人从事劳动,安排孤儿当学徒等。 新济贫法  1843 年英国议会又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即“新济贫法”。新济贫法的规定十分苛刻:一是丧失个人信誉,接受救济被社会看作是一个污点;二是丧失个人自由,必须禁闭在贫民习艺所劳动;三是丧失政治自由,失去公民权。 济贫法的崩溃  1873 年英国的大危机及其之后的大萧条使社会问题尖锐,加速了济贫法的崩溃。 (二)疾病保险法 —— 社会保险制度的初步形成 产业革命生产演进为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 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世界经济长期大萧条,失业问题严重,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实际上是工人阶级的成长,要求自己的经济政治利益。工人、雇主、国家进行再一次的利益分配。 1883 年,德国通过了疾病保险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形成。之后各国纷纷建立自己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险产生的理论基础分析 (一)风险管理理论分析 风险与风险处理 ——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和工业化大生产,产生大量的社会问题。过去的风险保障体系(原始的家族或行业风险处理方法)被破坏,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保障方式。 (二)政治哲学理论分析 自由意志论:休莫 1770 、亚当 斯密 1776 、边沁 1789 、穆勒 1863 ,拥护自由市场和私人财产。 自由主义、功利主义 关于国家、政府的理论 (三)经济理论分析 重商学派:认为济贫法减少了可以得到的劳动力供给。 古典经济学:亚当 斯密 1776 、大卫·李嘉图 大卫·李嘉图认为:工资应当接受公平和自由的市场竞争,不能通过立法干涉进行管制。济贫法妨碍了奋发和勤奋,使得人人都变的懒惰,不愿意工作,而依靠赖以提供生计的教区。 庸俗经济学:马尔萨斯、萨伊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认为:社会的贫困、匮乏和不道德是由于存在过剩的人口造成的。济贫院的存在使得过剩人口继续存在。而人口过度增长的结果就是贫困。贫困是私人问题而非社会问题,贫困的责任在于贫困者的懒惰。 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实行弹性价格的条件下,不可能产生全面的失业。 剑桥学派:马歇尔、庀古 pigou 、凯恩斯 福利国家论 庀古 pigou 的福利经济学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第二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多样化发展 一、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过程 1883——1889 :创立社会保险时期 1890——1919 :各国纷纷效仿时期 1920——1934 :初步发展时期 1935——1975 :社会保险速度发展时期 1935 年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进而使之走向全球化。 1942 年牛津大学教授贝弗里奇提出了一份《社会保险及有关服务》的报告,史称《贝弗里奇报告》。报告主张对全体公民实行失业、残疾、疾病、养老、生育、寡居、死亡等项目的、普遍和全面的社会保险。 1945 年英国工党执政将福利国家理论变为现实的政策。 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标志着全球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多样化发展的繁荣时期。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多样化发展分析 社会保险制度的扩展表现 世界建立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 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 社会保险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 社会保险开支的绝对值和其占 GDP 的比重增加 社会保险制度的多样化反映在制度类型上 保障型的社会保险 —— 选择性原则,如美、日; 福利型的社会保险 —— 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系统化,如英国、瑞典; 国家型的社会保险 —— 一切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都实行社会保险,如前苏联; 储金型的社会保险 —— 强制储蓄,个人帐户,如新加坡、智利。 福利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社会保险制度多样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福利经济学 1920 年,英国经济学家庀古( Pigou )的《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国家干预收入再分配并使收入均等化的理论,奠定了福利国家理论的基础。 边沁—詹姆斯 穆勒—约翰 穆勒—马歇尔—庀古 瑞典学派的“宏观经济调节的政府干预理论和均等化的收入再分配理论”为瑞典“混合经济”下的福利国家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 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提出了“经济危机 —— 有效需求不足 —— 需要政府干预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为美国等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进而,在二战后成为直接推动全球范围内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主导理论。 0228 第三节 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 一、改革历程 1970— 1980 :社会保险改革发展阶段 20 世纪 70 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使得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国家的沉重负担,开始改革、探索。 前苏联、东欧、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随改革而放弃计划体制下国家保障,进而也在改革。 南美国家智利等也在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险制度。 二、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分析 背景: 经济危机:石油危机 通货膨胀 失业增加 人口老龄化 社会保险的刚性 问题: 财政负担过重; 固定资本投资下降,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劳动力成本上升; 劳动力供求的市场调节作用受挫; 税赋增加; 政府管理的低效率。 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依据 —— 哈耶克和弗里德曼的经验主义自由意志论 哈耶克和弗里德曼认为平等会减少或破坏自由,国家没有分配功能,为了减轻贫困可以提供某些公共产品的严格限制措施。 20 世纪 70 、 80 年代“新权利主义”认为凯恩斯和贝弗里奇的影响毫无用处,而政府干预将减少社会福利,提倡市场应该充当更为重要的角色,主张社会保障功能应该回归到古典主义的自由状态。 四、改革措施 补救措施:增加收入、减少开支。 根本性措施:私有化经营 社会保险改革趋势 第二章 社会保险的基本界定 第一节 社会经济保障中的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理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的含义 风险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情况下,某一事件(损失)的实际结果和预期结果之间的差异程度。 只要风险存在,就一定有损失的可能。 (二)风险要素 风险因素 实质风险因素 道德风险因素(故意) 心理风险因素(过失、疏忽 ) 风险事故 损失 (三)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 风险识别 风险衡量与评价 常用指标:损失概率、损失幅度、损失期望、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选择风险管理技术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 风险管理技术 二、经济保障与社会保险中的风险识别 (一)经济保障的含义 个人可以相对确定的基本需要及其欲望在现在和将来被满足的感觉程度。 收入是获得经济保障的一个关键因素。其中,收入必须是连续的;收入是指实际收入。 得到经济保障的收入水平应该是高于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水平的。 经济保障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二)经济无保障与社会保险中的风险识别 损失: 失去收入 增加花费 不充足的收入 不确定的收入、收入的非连续性 风险事故 早逝 高龄 健康不良 失业 低于标准的工资 风险因素 经济因素:通货膨胀 自然灾害 人为因素 (三)社会保险中的具体风险类型 老龄化风险 —— 人口老化所带来的问题 疾病风险 —— 工伤风险 —— 失业风险 —— 自然失业率以上的失业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 老龄化风险 人口老化所带来的问题 从社会来看,劳动力供给减少。 资料:法国 2000 年在职职工与退休职工的比例是: 10 :4; 2040 年将达到 10 :7。 从个人来看,收入减少,产生负储蓄。 但是,进一步的理解:老年一定是风险吗?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的解释: WR—— 实际财富 YL—— 年劳动收入 C —— 消费 NL—— 寿命 WL—— 工作年限 假设:当前储蓄等额的变成未来的消费 结论: 产生老年问题  家庭保障失效 个人积累不足 疾病风险 健康:生理的、心理的 疾病:广义的、狭义的 医疗: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健康咨询、营养指导 医疗服务:生物、医学模式 —— 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 从社会来看,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或永久的减少; 从个人来看,收入减少,费用增加 与疾病有关的风险:生育风险 —— 工伤风险 因工导致的伤、残、死亡 从社会来看,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或永久的减少; 从个人来看,没有收入,费用增加 失业风险 自然失业率以上的失业会带来社会经济问题。 Okun’s Law :经济中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 1% ,产出将下降约 2.5 个百分点。 从社会来看,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或永久的减少; 从个人来看,没有收入,费用依旧。 三、风险处理的演进 实现经济保障的主要途径: 个人与家庭保障 —— 集体保障 —— 商业保险 —— 政府保障 —— 风险处理方式的演进: 自我保障 —— 互助保障 —— 保险 例子: 期望收益: EA= EB=90 方  差: DA= DB=(0-90)2×10%+(100-90)2×90%=900 1→2 DAB= DBA< DA= DB EA= EB =EAB= EBA  二者捆绑并相互承诺承担相应的损失可以降低各自的风险。 2→n 进一步扩展到n个风险厌恶的个体。如果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个体均承诺在损失发生后均摊损失,那么,完全可以降低各自的风险,增加各自的效用。  n→∞ 根据 Arrow-Lind 定理,随着所汇集的独立的风险厌恶的个体数量的不断扩大( n→∞ ),只要在损失概率 的基础上筹集一定的费用(我们称之为保险费),风险厌恶的群体就可以解决内部个别人所面临的损失补偿问题。因为相互独立的风险厌恶个体汇集起来,对于风险厌恶的个体而言,是将自身面临的风险转嫁给了整个群体;对于群体而言,则是将可能的损失在群体内部进行分散 。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内涵 一、社会保险的含义 美国风险与保险学会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一种将汇聚的风险转移给某一组织(政府)的一种机制,要求该组织根据所有下列条件,当某些预定损失发生时依法向被保障人或其代表提供货币或者服务给付: 保障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是强制的; 获得给付的资格与其缴费有关; 给付是法律事先确定的; 给付与缴费不直接相关; 融资计划是长期的; 多方缴费、政府管理或者政府监督; 计划不是针对过去或现在的雇员单独建立的。 我国的定义: 邓大松: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形式,为依靠劳动收入生活的工作人员及其家庭成员保持基本生活条件、促进社会安定而举办的保险。 林义: 政府通过立法强制实施,运用保险方式处置劳动者面临的特定风险,为其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劳动收入时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法定保险制度。 劳动保障部教材: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失去收时提供一定物质帮助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参加社会保险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社保中心教材: 社会保险,指的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筹措、建立专门的基金,对劳动者在因为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暂时中断劳动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政策。 我们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由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的,对劳动者在因为年老、患病、生育、伤残、死亡等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暂时中断劳动,失去劳动收入时,为劳动者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基本收入保障的一项基本社会制度。 理解 1 、社会保险是一项社会政策 社会保险是国家推出的一种社会事业,是国家实行的一项社会政策。 强调社会保险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强调国家政权机构的参与是社会保险制度得以问世的关键;强调社会保险是社会事业;强调社会保险是促进社会进步,保障社会生活走向安定的一项社会举措。 2、社会保险的覆盖对象是劳动者 社会保险的覆盖对象是劳动者,是专为劳动群众谋福利的社会政策。 劳动者 —— 家属 —— (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 我国的情况 城镇企业职工 城镇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及乡镇企业的职工 国家公务员以及比照公务员身份的党政机关、部分人民团体、公检法、教师 3、社会保险的直接目的在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社会保险的直接目的在于补偿收入损失,保障劳动者在特定情况下享有基本生活。 所谓基本生活,有别于最低生活,也不是和在业期间毫无差别的生活。基本生活是衡量一切险种保险金给付标准的依据,即退休金、失业津贴、疾病津贴、工伤补偿以及生育津贴都必须保障劳动者在遭遇相关风险时能保证过上基本生活。 什么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doc 4、社会保险是一项收入保障机制 社会保险是一项收入保障机制,保护劳动者一旦丧失收入后仍能获得一定程度的收入补偿,而不致失去生活来源,生活无着落。但是这种补偿只是一定程度的补偿,即劳动者遇到生育、疾病、工伤、年老、残废、残障等风险后,能获得原工资一定比例的收入来源。这里“一定程度”指的是只能保障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保障他们享有在业期间的生活水平,否则,在业与不在业没什么区别,便会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等等。 5、劳动者遭遇风险后可获得收入补偿 劳动者遭遇风险后获得的收入补偿,或是径直来自国家预算拨款,如国家统筹模式;或是来自劳动者本人与其在单位共同筹措的基金,如新加坡的强制储蓄性社会保险模式;或是来自劳动者本人及其所在单位筹措的基金,同时加上政府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的资助而形成的基金,如美国实行的投保资助型模式。 6、给经济成长创造了良性社会环境 保征劳动者获得生活安定感,从而促进社会稳定,这是社会保险事业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保险制度正确运行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长期实施了社会保险制度,才给经济成长创造了良性社会环境,不但保证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 社会保险的种类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强制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就是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行的,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对因失业而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之一。 工伤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在生产、工作中遭受事故伤害和患职业性疾病的劳动及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生育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对怀孕、分娩女职工给予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政策。其宗旨在于通过向职业妇女提供生育津贴、医疗服务和产假,帮助他们恢复劳动能力,重返工作岗位。 三、社会保险的基本原理 (一)基本属性 社会属性 社会保险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而产生的一种国家通过保险形式解决社会风险的基本社会制度。 劳动属性 本质来说,社会保险是针对广大的劳动者而言的,旨在维护和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项基本制度。 分配属性 社会保险在整个经济循环中处于分配领域,是通过分配和再分配来解决整体社会中广大劳动者所面临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等各种风险的一项基本制度。 (二)基本原理 风险共担原理 公平效率原理 法律强制原理 预防与补偿相结合原理 风险共担原理 保险原理的应用,体现“一人为众,众人为一”的互助合作原则,通过风险的充分分散解决整体社会中广大劳动者所面临的风险问题。 国家、集体(企业)、个人 (家庭) 公平效率原理 公平:社会公平与精算公平。社会公平不仅取决于社会利益分配的客观合理性,还取决于这一合理性为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同的现实程度。 效率: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存量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经济学上用“帕累托效率、帕累托最优”来界定。 社会保险强调社会公平和整体经济效率的最优。 法律强制原理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和整体经济效率,克服保险运行中市场缺陷,社会保险客观上要求统一立法、强制实施。 标准一致 所有符合条件的人必须参加,否则, —— ? 社保机构必须接受,否则, —— ? 预防与补偿相结合原理 在社会保险中,不仅强调事后的补偿,更强调事先的预防。 包括:主动的风险控制和风险转移、风险分散 讨论 社会保险的有效性问题。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功能 一、社会功能 (对于政府而言)社会安定、社会秩序稳定、巩固社会制度; (对于个人而言)保障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 二、经济功能 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环节之一,是是市场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 利于劳动市场的形成、就业结构的改善和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通过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对经济的自动调节功能。 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稳定器 三、我国社会保险的根本目的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保障人民生活,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 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 第三章 社会保险关系 第一节 社会保险与其他经济保障形式之间的关系 :基本界定与配置最优 一、概述 社会保险与自保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 社会保险与其他经济保障形式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界定 自保 含义:风险自留方法的一种演进形式,是企业(母公司)自己设立的保险公司,旨在对本企业、附属企业以及其他企业的风险进行保险或再保险安排的一种风险管理方式。 特征:自有、灵活性、有限性 社会救济 含义:也称社会救助,是由国家和有关社会机构,按照规定标准,向无收入、无生活来源、也无家庭依靠并失去工作能力者,以及向生活在贫困线或最低生活标准下的个人或家庭,向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不幸事故遇难者及其家属,实施的一种低标准的救援和接济。 特征:法制性、政策性、条件性、无偿性、单向性 商业保险 含义:所谓保险商品是指投保人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服务劳动,承担特定风险事故发生时的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以合同形式确立的一种服务形态的商品。 特征:经济性、商品性、服务性、科学性、契约性、自愿性、互助性 社会福利 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我们强调狭义的社会福利为国家和社会通过各种福利计划和福利津贴为社会成员提供旨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基础上,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项目总称。 特征:普遍性、均等性、服务性、权利义务脱节 三、相互关系 (一)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 共性 同属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根本目的相同 都具有法制性、政策性 均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并反作用于生产力 均体现互助共济精神 差异 产生历史不同 保障所体现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同 保障对象不同 保障资金来源不同 保障水平确定的依据和标准不同 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同 保障行为方式不同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 共性 差异 联系 共性 社会保障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都具有分散风险、经济补偿、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繁荣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除了失业保险之外,社会保险项目在商业保险中均可以找到相对应的险种 都是基于特定风险事故的共同分担 都是处理偶然性损失 都属于风险转移技术 都对被保险人的损失进行补偿 都需要交纳保险费 差异(一) 保险商品是由保险公司生产和提供的。与社会保险产品不同的是,保险商品是投保人自愿购买的。保险公司如果要聚集大量的投保人,只能依靠保险商品的吸引力。也就是说,保险商品必须在保证个人效用得到提高的前提下才能够实现保险公司效用的提高。 社会保险是由政府、社会提供的。政府具有足够的强制力将个体组织起来,具有风险中性特征。不过政府通过强制将个体组织起来,通过对财富的再分配解决了社会公平问题,但是并没有解决效率问题。所以在现实中,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可以是公平的,但是并不一定能够达到效率。 差异(二) 性质不同:商业、自愿 —— 法定、强制 目的不同:经济效益优先 —— 社会效益优先 经营不同: 供给主体:保险公司 —— 政府、社保局 资金来源:投保人 —— 国家、集体、个人 覆盖范围:需求者 —— 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劳动者 或者其他社会成员 保障水平:最大保障 —— 基本生活水平 联系 相互影响 替代:存在对立与冲突 互补:存在统一和促进 相互融合 功能融合 范围融合 技术和方法渗透 (三)社会保险与社会福利 共性: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受制于生产力水平又反作用于生产力 缺乏弹性 差异 保障对象不同 资金来源不同 分配原则不同 满足需要的层次不同 保障提供的物质内容不同 (四)社会保险与自保 共性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都属于风险转移技术 社会保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自保 ” 在某种意义上,自保与社会保险一样,企业自保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险也是要实现国家、政府效用的最大化。 差异 性质不同 主体不同 覆盖不同 满足需要的层次不同 由于企业范围的限制,使得企业自保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现实中,自保形式更多的依靠再保险转移风险。更进一步,目前国际上的自保公司已经逐渐演变成为商业保险公司。 注:关于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关系的效用分析 基本假设: 个体的效用函数 u(x) 初始财富 w1 某一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 损失 L 初始效用: U1= u(w1- L) + (1 - )u(w1) 社会保险:交费 P1— 支付 G1 U2= u(w1 – P1 - L+ G1) + (1 - )u(w1 - P1) 社会保险有效的条件: U1 < U2 商业保险:交费 P2— 支付 Q U3= u(w1 - P2- L+ Q) + (1 - )u(w1 - P2)  购买商业保险的条件:  U1 < U3 社会保险之上的商业保险: U4= u(w1 - P1- P2- L+ G1+ Q) + (1 - )u(w1 - P1- P2) 社会保险基础上是否购买商业保险的条件: U4 >U2  问题: 完全的社会保险或者商业保险是否可行? 否则,如何配置? 评价标准: 风险的解决 风险解决基础上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风险解决的有效性 社会保险: U2= u(w – P1 – L+ G1) + (1 - )u(w – P1) L= G1 ; P1=0 : U2= u(w)—— 政府完全负担,个人无代价完全转移 G1< L ; P1>0  :效用函数取决于 P1 与 G1 之间的关系 —— 社会保险费的确定和负担方式、给付的方式 商业保险 U3= u(w – P2- L+ Q) + (1 - )u(w – P2) L= Q : U3= u(w – P2)—— 足额保险 < U2= u(w) P2= L : U3= u(w – L)—— 公平精算保费、最优 Q < L ; P2= P2(Q) :不足额保险 —— 现实中的次优 U4= u(w1 - P1- P2- L+ G1+ Q) + (1 - )u(w1 - P1- P2) L 与 G1 、 Q 之间的关系 P1 与 P2  第二节 社会保险与其他经济部门、经济环节之间的关系 一、社会保险与财政(税收 ) 二、社会保险与金融(储蓄 ) 一、社会保险与财政(税收 ) 从国家保障时期的财政支出到社会保障时期的国家财政、企业、个人分担 关于“社会保险费”与“社会保险税”的讨论 美国大部分州征收社会保险税 我国(大多数国家)征收社会保险费 理论上二者是一致的,但是具体的交易成本存在差异 二、社会保险与金融(储蓄、资本市场 ) 关于“社会保险”、“储蓄”与“经济增长”的讨论 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社会保险对储蓄的影响 个人储蓄 国家强制储蓄 社会保险基金与资本市场 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资本市场的机构投资者 第四章 社会保险运行模式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需求分析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 第一节 社会保险的需求分析 一、概述 社会保险运行中的核心是“筹资模式”,不同的筹资模式决定了社会保险运行的其他程序。 筹资模式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 筹多少 ”—— 需求 “ 怎么筹 ”—— 筹措方式 “ 向谁筹 ”—— 资金来源 二、需求分析 (一)界定 目标 —— 职工的需求,包括 自身和家庭 损失补偿和主动控制措施相结合 分类 —— 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 约束 —— 基本生活水平 (二)失业保险需求 公式: Du =P1+P2  = P1+  *L* ( U1+ U2+ U3+U4 ) 其中: L= 职工总数 P1 = 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费用 P2= 失业保险待遇支付,包括 U1= 失业保险金 U2= 失业期间的医疗补贴, 医疗补贴概率 U3= 失业期间死亡的丧葬费用和遗属抚恤金, 死亡概率 U4= 就业培训补贴 (三)工伤保险需求 公式: Da = P1 +P2+P3+P4 = L* a1* ( A1+S ) +L*  [a2i* ( A2i +N*B2i ) ] + L*a3* ( A31+ N*A32+ A33 ) + L* ( a2i *a4i *N*A4 ) 其中: P1= 工伤医疗待遇 P2= 伤残支付 P3= 死亡的丧葬费用、遗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P4= 生活护理费 P1 =L* a1* ( A1+S ) L= 职工总数 a1 = 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发生概率 A1= 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医疗费用 S= 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期间的薪资  P2 =L*  [a2i* ( A2i +N*B2i ) ] L= 职工总数 a2i = 伤残等级概率 A2i = 一次性伤残补助 B2i= 分期支付的伤残月津贴 N= 支付时间 P3 =L*a3* ( A31+ N*A32+ A33 ) L= 职工总数 a3 = 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死亡概率 A31= 一次性的丧葬费用 A32= 遗属抚恤金 N= 支付时间 A33=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P4 =L* ( a2i *a4i *N*A4 ) L= 职工总数 a4i = 需要生活护理的  A4= 生活护理补贴  N= 支付时间 (四)基本医疗保险需求 公式: Dh= L*  ( hi *Hi ) 其中: L= 职工总数 hi = 发病率 Hi= 补偿 (五)基本养老保险需求 公式 DO=O1+O2+O3+O4 其中: O1= 月养老金支付 O2= 医疗护理服务 O3= 死亡的丧葬费用 O4= 遗属养老金 (六)生育保险需求 公式 Ds=S1+S2 其中: S1= 住院费用 S2= 生育补贴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 一、概述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种类: 现收现付制 (pay-as-you-go) 基金制,也称完全积累制 (funded plans) 混合制,也城部分积累制 社会保险的筹资模式适用 理论上,三种模式适用所有社会保险项目。 实际上,现收现付制是最常见的社会保险筹资模式: 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多采用: 现收现付制 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多采用: 基金制 混合制 基金制是一种最特殊的形式;而混合制则被人们认为是一种趋势。 我国的情况 二、现收现付制 (一)含义 通过以支定收,使社会保险收入与支出在年度内大体平衡,略有节余的一种筹资模式。 体现代际转移的一种横向平衡。 节余部分主要是为了避免短期内可能出现的收支变动而保留的部分流动储备基金。 优点: 测算期间短,测算技术简便 没有投资问题,管理方便 容易纳入国家年度财政预算 可以规避通货膨胀 缺点: 不能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 短期均衡可能影响人们的长期预期 年度间的不均衡可能影响制度运行的有效性 (二)具体模型分析 失业保险分析模型 基本养老保险分析模型 模型:以失业保险为例 根据前述失业保险需求分析得到筹资公式: 需求: Du =P1+  *L* ( U1+ U2+ U3+U4 ) 收支相等: R= Du 与工资总额比较,得到费率: r= Du / Wi 为什么不用人均统一比率? r= Du / L 人均比率存在工资低缴费相对多的现象。 其他项目与失业保险的模型相似。 模型: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基本原理 在长期稳定的人口结构下,由制度内的生产性劳动人口负担老年劳动人口的退养费用。实现代际间的收入转移与再分配。 支出测算 —— 按一定的提取基数和比例分摊。 模型:  t  t+1 Y 1  O  2 Y 2  O  3  Y  3  O  4  代际关系:转移和再分配 假设: 一个人的一生分成两期: 青年Y和老年 O 同一时期,例如: t 期既有青年人 Nt ,又有老年人 Mt 老年人的标准养老金支付为 qt ,青年人负担老年人的养老金,交费标准为 pt ,有 Pt* Nt= Mt* qt Pt= qt * Mt/ Nt 进一步, DBt=Mt/ Nt ,为赡养率 如果,t期的青年人的收入为 Wt ,则有  qt=k* Wt k 为替代率,代入 Pt= qt * Mt/ Nt ,得到: Pt = Wt * ( k* DBt ) 即 现收现付制下t期的青年的交费为其工资收入的一定比率 —— 替代率与赡养率之积 t期的青年人 Nt 到 t+1 期变成老年人 M t+1 ,由 t+1 期的青年人 N t+1 负担其养老金的支付 q t+1 , t+1 期的青年人的交费标准为 P t+1 ,有 P t+1 * N t+1 = M t+1 * q t+1 pt+1 = q t+1 * M t+1 / N t+1  得到: p t+1 = W t+1 * ( k* DB t+1 ) 其中,  M t+1 = Nt ( 1-dt ), dt 为人口变化率;  N t+1 / Nt=n , n 为就业变化率;  W t+1 = ( 1+ ) * Wt , 为工资变化率; DB t+1= ( 1-dt ) /n 得到: p t+1 = Wt * k* ( 1+ ) * ( 1-dt ) /n 进一步的分析: t+1 期的老年人的领取: q t+1 = ( 1+ ) Wt * k* 如果有, Pt = q t+1 ,则 Mt / Mt+1= ( 1+ )/( 1-dt ) 存在问题: 有限期问题 因素变化: 工资收入变化 人口变化 就业变化 利率变化 政策变化(替代率) 遗产因素 三、基金制 (一)含义 被保险人在投保期间缴存的基金总和包括利息和利润,应与其在享受该项保险金及费用总和上保持平衡的一种筹资模式。 体现一种纵向的平衡。 突出风险的时间平衡。 优点: 强调自我保障 体现效率原则 激励机制强,透明度高 缺点: 个人积累个人收益,不存在代际再分配问题 长期会受到通胀和政策影响 容易受工资变化、失业问题等影响 (二)基本模型 基本医疗保险分析模型 个人自我保障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借款”模式。 基本养老保险分析模型 个人自我保障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储蓄”模式。 模型:基本医疗保险为例 利率: i  a a  0 1 2 t x x 实质上表现为: 个人一生中可能发生的医疗费用在其工作期间予以分摊。 其他保险项目与其相似。 模型: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模型:  t  t+1 Y 1  O  2 Y  2 O  3  Y  3 O  4  没有代际转移 假设 一个人的一生分成两期: 青年和老年 t 期的青年人,通过储蓄负担其老年之后的养老金。 个人 个人为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为 u(x) 在t期消费 C1t ,在 t+1 期消费 C2t+1 在t期的收入为 Wt ,利率为 rt+1 ,贴现率 有 max u(C1t)+ u(C2t+1)/(1+ ) s.t. C1t+St= Wt C2t+1 = (1+ rt+1) St 得  u’(C1t)= u’(C2t+1)(1+ rt+1) /(1+ ) u’(Wt - St)= u’[(1+ rt+1) St](1+ rt+1) /(1+ ) 引入基金制的社会保险后不改变储蓄: t 期的年轻人储蓄: dt t 期的老年人得到支付: bt= (1+ rt) dt-1  均衡条件: u’(Wt – St – dt ) = u’[(1+ rt+1) ( St – dt ) ](1+ rt+1) /(1+ ))  (三)基金制分类 给付确定型, DB : defined benefit 先确定支付 q t+1 ,再按照贴现计算应交社会保险费 缴费确定型, DC: defined contribution 先确定支付 Pt ,再按照所交社会保险费 Pt 及其积累支付 四、混合制 混合制,是现收现付与完全积累的不同组合,组合方式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混合模式。 以现收现付为主的混合模式 以积累制为主的混合模式 介乎于以上二者之间的统帐模式: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 个体:固定收益+变动收益 模型: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模型:  t  t+1 Y 1  O  2 Y  2 O  3  Y  3 O  4 问题: 转制成本:可能有一代人需要付出更多 内部矛盾: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冲突 例如,空账问题。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基金来源 一、国际劳工组织的原则 国际劳工组织 102 号公约规定: 由集体共担社会保险费,集体是指国家、企业和个人; 由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必须保证个人不能因此遭受更大的经济困难; 个人缴纳的保险费率不能超过总费率的一半。 二、社会保险基金的来源渠道 (一)主要来源:国家、企业、个人 企业与个人是以缴纳保险费为主; 国家的负担形式则多种多样,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政策优惠等。 不同国家、不同项目的配置不同。 例如:养老金保险,多数国家是由三方共同负担,其中以企业和个人为主。 工伤保险,属于劳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应该由企业负责,个人不负担。 组合方式:以失业保险为例 雇主:美国 雇主与雇员:加拿大、荷兰 雇主与雇员、政府: 40% 的国家 雇主与政府:意大利 雇员与政府:卢森堡、瑞典 政府:澳大利亚、智利 雇员: (二)其他来源渠道 特别捐税补助:政府从财政预算中直接拨付,特别税包括财产税、超额所得税、出口税等。还有消费税等。 加拿大的规定:销售税 22% ;所得税 2% ;公司利润税 2.3% 。用做社会保险和老年福利事业。 基金收益: 滞纳金和罚金收入: 三、社会保险基金的负担比例 企业与职工都缴纳社会保险费,那么,如何组合体现公平与效率原则,各自的最优负担比例? 第五章 社会保险的经办管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财务管理 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第一节 概述 一、社会保险管理内涵 (一)社会保险管理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保险管理是通过特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安排,对社会保险的各个计划和项目进行组织管理、监督实施,以实现社会保险政策目标的管理系统的总称。包括社会保险的宏观监管和微观管理两部分。 狭义的社会保险管理,主要指社会保险的微观管理,又称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即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对社会保险业务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过程。 (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原则 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原则 管理现代化原则 “ 共性业务统一操作、个性业务分别处理”的成本效率原则 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机构与管理模式 (一)社会保险经办管理 中央机构 地方机构 我国的情况 1998 年成立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统一了 由卫生部管理的机关事业职工公费医疗 由人事部管理的机关事业职工养老保险 由民政部管理的农村养老保险 由劳动部管理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 形成了由劳动保障部下设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执行,由财政部、审计部门监督的管理体系。 (二)社会保险管理模式 集中管理模式: 特征: 将社会保险项目全部统一在一个管理体系之中,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险管理机构,集中对社会保险的各个项目实施营运、投资等的统一管理。 优点: 有利于同一规划、同一实施;有利于相互调剂;有利于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加强管理。 不足: 行政管理方式会影响效率。 分散管理模式 特征 不同的社会保险项目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管理,各个项目相互独立,各自建立起一套营运、投资管理机构。 优点 管理机构自主独立;效率高透明度高;管理程序和方式更能满足社会生活需要。 缺点 成本高。 集散结合型管理模式 特征 将社会保险项目中共性的项目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而特殊性的项目由相关部门单独管理的模式。 优点 既能体现社会化、一体化要求,又能兼顾个别项目的特殊要求;有利于提高管理效果,降低管理成本;有利于在多层次的社会保险制度中对不同层次的保障计划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 缺点 内、外部条件要求高。 三、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框架 (一)主要内容 纵向看: 业务管理、财务管理、基金投资管理、偿付能力管理 横向看: 基本养老保险管理 基本医疗保险管理 失业保险管理 工伤保险管理 生育保险管理 (二)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的基本框架 思路: 按照“五险参保统一登记、缴费统一核定、待遇统一申报、待遇分别审核;基金一级管理、统一征收、统一支付;管理三个层面”的扁平化管理思路设计社会保险经办管理环节。 基本框架 业务管理 财务管理 基金管理 第二节 社会保险的业务管理 一、社会保险登记 二、社会保险费征缴 三、社会保险待遇和支付 四、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 五、社会保险的业务计划与统计 一、社会保险登记 (一)含义 社会保险登记是指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 259 号,以下简称《征缴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登记暂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1号令,以下简称《登记办法》),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规定时间内,持营业执照、批准成立证件或其他核准执业证件,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参加社会保险登记手续,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采集登记缴费单位和缴费个人基本信息的过程。 社会保险登记是社会保险费征缴的前提和基础,从而也是整个社会保险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主管社会保险登记。 缴费单位、缴费个人,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和个人。 为此,社会保险登记可以分为缴费单位登记和缴费个人登记。 (二)缴费单位登记 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 缴费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城镇个体工商户。 社会保险的缴费单位登记主要包括: 参保登记 变更登记 注销登记 年检验证与换证 社会保险登记实行属地管理: 缴费单位具有异地分支机构的,分支机构一般应当作为独立的缴费单位,向其所在地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单独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 跨地区的缴费单位,其社会保险登记地由相关地区协商确定。意见不一致时,由上一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确定登记地。 (三)缴费个人登记 社会保险的缴费个人,是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应当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个人。 社会保险缴费人员登记包括: 缴费个人登记 退休人员登记 缴费个人增减变动 退休人员增减变动 (四)缴费资源信息的管理 建立缴费单位资源数据库 定期将“未参保”和“部分参保”的缴费单位情况,反馈给工商、税务、劳动保障、机构编制及民政管理等部门。 建立缴费人员资源数据库 (五)登记催办 催办对象 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缴费单位; 未按规定办理社会保险变更登记、年检验证及注销登记的缴费单位; 未按规定办理参保人员社会保险登记的缴费单位。 催办方式 向其发送《参加社会保险通知书》; 通过电话等方式催办。 二、社会保险费的征缴 (一)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是由缴费单位和个人缴纳的用于社会保险项目支付的费用,是社会保险基金的主要来源。 社会保险费在规定的费基上,按照一定的费率征收。 社会保险的费率 费率种类 按照费率固定与否可以分为: 固定费率 —— 法律规定,不得轻易变动。 弹性费率 —— 法律规定一个费率变动范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根据财务收支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调整。 按照费率所包括的项目范围可以分为: 综合保险费率 —— 将各种保险项目归纳为一综合整体计算出一个总的费率,向投保人一并征收;例如,台湾。 综合分类费率 —— 将几种保险项目归纳为一综合整体计算出一个综合费率,其余的分别计算保险费率;例如,法国。 分类费率 —— 单独计算费率。例如,日本。 社会保险的费率计算方式: 均一制 —— 无论收入高低一律缴纳同样的社会保险费。例如,英国每周 3.4 英镑。 薪资比例制 —— 按照被保险人薪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险费。 固定比例制 等级比率制 累进制 累退费率制 固定比例制:不论收入高低,一律按照统一比率缴纳。 例如,意大利 7.15% 缴纳。 等级比率制:根据被保险人的收入划分等级,规定每一等级的标准收入,以每一等级的标准收入为基础按照同一的比率缴纳。 例如,印度分成9级,统一按照 2.25% 缴纳。 累进制:费率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 例如,匈牙利月工资 1800 元以下的按照 3% 缴纳; 1800—3000 元的按照 4% 缴纳; 3000 元以上的以 5% 为基础缴纳,并且每超过 1000 元加提 1% ,直到 10% 为止。 累退费率制:对个人收入规定一个限额,超过限额部分不征收社会保险费 。 一般,不仅对征收社会保险费的计算基础确定一个限额,而且对于支付也确定一个限额。 例如,美国对于老年、残疾、遗属年金保险的缴费和给付都制定了同一的计算基数限额 29700 美元。 《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 社会保险费的征缴范围以及费基、费率,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缴费单位、缴费个人应当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社会保险费实行三项社会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失业保险费)集中、统一征收。 (二)社会保险费征缴环节 缴费基数申报与核定 缴费数额核定与征收 征缴方式: 形式 征缴社会保险费 征缴社会保险税 方式: 委托收款 支票收款、现金或银行卡 讨论:社会保险费与税的利弊?费改税是否可行? 人员: 时间: 滞纳金管理: 依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行政决定”或缴费单位逾期缴费、缴费金额计算加收的滞纳金,经审核批准后,录入加收滞纳金险种、时间与金额,计入缴费单位当月应缴费金额内加收。具体,滞纳金计算公式如下: 滞纳金 =( 本月缴费金额+补缴费金额+补缴费利息 )×( 实际缴费结算日-核定缴费结算日 )×2‰ 三、社会保险待遇和支付 待遇审核 根据参保单位和职工填报的《社会保险待遇审批表》、参保单位和职工的基础档案资料和社会保险有关法规、政策,逐项予以审查、核准社会保险待遇。 待遇支付 编制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人员名册和台帐。 确定支付方式和时间,办理支付、登记手续。 跟踪调查落实情况。 具体环节: 基本养老保险的待遇审核包括: 待遇核定、申报受理、待遇审核、发放处理、业务整合、领取资格认证等环节。 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审核与支付包括: 就医登记、申报受理、待遇审核与支付等环节。 失业保险待遇审核与支付包括: 失业保险待遇申领资格申报与确认、失业保险待遇审核、失业保险待遇支付与发放、失业保险待遇的停止、封存及失业状态的确认等四个环节。 工伤保险待遇审核与支付包括: 医疗(康复)费、辅助器具配置费、伤残待遇、工亡待遇的审核、调整与支付等环节。 生育保险待遇审核支付主要包括: 生育登记、申报受理、审核支付三个环节。 四、社会保险的个人账户管理 个人账户管理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与基本医疗保险两个个人账户的管理,主要包括: 建账:建立个人帐户 记账:记入比例和利率确定 利率主要考虑:上一年度平均工资增长率、存款利率银行和基金实际收益。 利率水平每年公布一次。 欠费处理:以后缴费采用滚动分配法记帐 缴费先补缴欠费和利息,剩余记做当月缴费。 中断、终止和恢复缴费的处理: 中断:工作中断,期间不缴费也不计算缴费年限,恢复后可以合并计算。 终止:缴费终止,个人帐户继续计息。 转移: 同一统筹区内转移:仅转移关系或档案。 跨区转移:还需要转移基金。 支付与继承: 对帐:每年度个人账户结算后,应打印对账单,由职工签字确认。 五、社会保险的业务计划与统计 业务统计包括: 登记业务台帐、登记统计台帐、汇总统计报表和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等环节。 业务计划包括: 统计预测、编制与调整、执行与报告等环节。 社会保险统计 (一)概述 社会保险统计的定义 广义讲,社会保险统计有三重含义,即社会保险统计工作、社会保险统计资料和社会保险统计科学。 这里,我们主要指前两种含义。 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我国) 国家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省级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基层社会保险统计指标体系 社会保险统计报表 社会保险统计整理成果的重要形式,将有联系的社会保险统计资料按序排列在一份表上 。 社会保险统计报表的构成: 分主栏和宾栏,由标题、标目和数字资料组成。 (二)社会保险统计常用指标 社会保险质量指标 社会保险覆盖面指标 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统计指标 社会保险覆盖面指标 社会保险人员覆盖面指标=参保人数/应参保人数 社会保险单位覆盖面指标=参保单位/单位总数 社会保险区域覆盖面指标=已覆盖区域/区域总数 社会保险负担系数指标=已享受的/参保的人数 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统计指标 基金收缴率=实际征收额/法定征收额 欠缴率=本期欠缴额/法定征收额 实际缴费比例=参保单位职工实际缴费/缴费基数 社会保险结余基金支付能力指标 累计结余基金可支付月数=累计结余基金/(年支付保险金额 /12 ) 养老金替代率=报告期平均养老金/报告期职工平均工资 社会保险数量指标 参保企业个数 参保人数 社会保险费收入 (三)社会保险统计分析 含义 运用统计资料和统计方法研究和反映社会保险业务的一种统计结果的书面表现形式。 主要包括: 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专题分析 综合分析 预测分析 统计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法 实际与计划的对比分析 报告期某一指标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数进行对比,反映计划完成情况,和进行原因分析。 本期与上期的对比 本期与去年同期的对比 本期与历史最好水平对比 部分与总体对比 分组分析法 按照一定的标志把所研究的社会保险现象的总体划分出性质不同的组进行分析。 平均分析法 利用平均数来分析。 指数分析法 利用指数分析社会保险现象的量变及量变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 社会保险的财务管理 一、概述 二、社会保险的收、付费管理 三、财务预算和决算 一、概述 (一)含义 社会保险财务管理是指以现金收支为主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活动的总称。 (二)法律依据 《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 1999 《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 1999 (三)基本要求 社会保险基金纳入单独的财政专户管理。 社会保险基金实行统一管理。 社会保险基金实行分帐核算。 二、社会保险的收、付费管理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纳入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 (一)筹集管理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可以设立收入户,用以暂存社会保险费、暂存上解或者下拨基金收入、暂存利息收入或其他收入。收入户资金只能向财政专户划拨基金,月末无余额。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可以直接将社会保险费缴入财政专户。 (二)支付管理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同级财政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的共同认同下在国有银行设立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户,用以接受财政专户的拨付款项、暂存社会保险支付费用及其利息、支付基金支出款项、划拨该帐户的利息收入到财政专户、上解或下拨基金。 基金拨付程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月填写“用款申请书”,并注明支出项目、金额,报送同级财政部门。 财政部门审核“用款申请书”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资金从财政专户拨付至支出户。 基金支付方式: 基本养老保险金支付方式 企业或单位发放 社会化发放(委托银行、邮局、社区、中介机构等发放) 失业保险金发放方式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直接发放 委托银行发放 (三)社会保险基金结余管理 基金结余是指基金收支相抵后的期末余额,包括正结余和负结余(赤字)。同时,按照不同的会计期可分为: 前期结余 当期结余 期末结余 基金结余的运用和管理 正结余时 留足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商定的、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支付费用。 其余全部用于国家债券投资。 负结余时 运用滚存结余存款、转让或变现债券、上级调剂金或者财政支持予以弥补。 基金结余只能用于国家规定的“银行存款和债券投资”,不得挪用、不得提取和列支任何费用。 (四)社会保险财政专户 含义 社会保险基金财政专户是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专门存储社会保险基金的计息专户。 用途 接受社会保险费收入 接受利息收入及其他收入、财政补贴收入 接受上、下级财政专户的下拨或上解资金 向支出户拨付基金 拨付购买债券的资金 向上、下级财政专户划拨资金 三、财务预算和决算 (一)预算 含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社会保险制度实施计划和任务编制的、经法定程序审批的年度社会保险基金财务收支计划。 模式:基金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一揽子”社会保险预算、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 内容:编制、审批、执行、调整。 预算模式 基金预算 独立于国家预算之外,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其运营均依法进行,透明度高,政府参与程度小,有利于财政运行。但是,政府控制力相对较弱。 政府公共预算 将社会保险纳入政府预算,与其他政府收支混为一体,政府全面承担社会保险事业的财政责任。但是,政府参与过多,福利刚性造成财政负担较重。 “一揽子”社会保险预算 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支与来自政府公共预算安排的收支合为一体,全面反映社会保险收支、结余、投资及调剂基金的使用情况。能够全面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情况和资金规模,有利于对社会保险的资金需求做出全面的、统一的安排,有利于社会保险事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但是,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实施难度大,编制方法复杂。 政府公共预算下的二级预算 编制政府公共预算时将社会保险预算单独划出来编制一个子预算。相对独立并且能够完整反映社会保险资金收支情况。但是,并没有完全独立,容易造成权责不明,流于形式。 预算编制 编制原则 政策性 可靠性 合理性 完整性 统一性 编制准备 全面分析本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 核实各种基本数据 熟悉预算科目和使用范围 编制内容 预算收入计划 社会保险预算收入包括: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收入、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收入、基金利息收入、财政补贴收入、转移收入、调剂金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下级上解收入)、其他收入和上年累计结余。 支付计划 社会保险预算支出包括:社会保险待遇支出、转移支出、调剂金支出(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和其他支出。 编制说明 社会保险编制说明包括:政策依据、数字依据和变化原因。 预算审批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预算草案 报劳动保障部门审核 劳动保障部门审核汇总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 财政部门审核后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人民政府批准后作为执行依据并报上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财政部门用文件形式批复下达给劳动保障部门下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执行 预算执行 定期检查预算执行情况 定期汇报预算执行情况 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定期监督检查 预算调整 对于预算与实际情况不符,需要实际调整,编制调整报告,报上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审批。 (二)决算 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将当年社会保险运行结果和财务状况通过财务报告反映出来,有关方面根据财务报告对基金运行情况和社会保险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财政部门进行审核、批复,逐级汇总上报,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第四节 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 一、社会保险基金 二、社会保险基金分类与投资取向 一、社会保险基金 (一)含义 社会保险基金是为了实施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而用法律手段建立起来的专款专用的一项专项基金。 依法建立的,受法律和国家政策保护和监督。 专项基金必须取之于社会保险而用之于社会保险,不得挪做他用。 社会保险基金是社会保险运行的经济基础,是实现社会各项政策目标的物质保证。 社会保险基金不计征税、费。 (二)特点 建立的强制性 社会保险基金是以法律手段建立起来的,对于资金的筹集渠道、筹集方式、缴费水平、保障范围、给付条件、给付结构、税收政策、投资政策、管理办法等都有具体的规定。执行也是强制的。 来源的广泛性 包括:国家财政拨付、企业和个人缴纳,以及特别税、捐助、罚没等。 使用的专项性 责任的长期性 基金的增值性 二、社会保险基金分类与投资取向 (一)应急准备金及其投资取向 为了应付由于社会保险费收入骤减或者社会保险支付剧增而造成暂时性入不敷出而准备的储备性资金。一般为基金总额的 5%——10% 。 我国规定应急准备金的存量为足以支付两个月的社会保险金。 要求较高的流动性,一般投资于银行存款和短期国债。 (二)技术基金及其投资取向 又称投资基金。技术基金一方面是为了社会保险金支付做准备,另一方面是通过将这部分资金进行有效的投资使社会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一般为基金总额的 90%——95% 。 可投资于债券、股票、房地产。 投资比例: 债券: 40%——60% 不动产(含股票)投资: 30% 其他: 10% 第六章 养老保险体系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基本界定 第四节 国际比较 第五节 体制改革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老年风险分析 二、老年风险的评估 —— 需求法 三、老年风险的解决:个人的角度 四、老年风险解决方式的有效性:政府的角度 一、老年风险分析 老年风险: 每一个人的老年生活都需要保障 老年风险的解决: 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老年保障方式的不断转变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 企业为什么要参与? 老年保障的有效性: 效用最大化的选择 社会福利最大化 目前的问题: 人口老龄化 —— 老年风险加剧 经济转轨 —— 保障方式转换成本 宏观经济运行 —— 保障方式选择的低效率 二、老年风险的评估 —— 需求法 老年的界定: 退休 劳动收入终止(失去收入来源) 老年需求: 基本生活:吃、穿、用、住、行 医疗保障:医药、治疗、护理 精神生活:应有的尊敬 老年需求的量化: 老年人口:当期人口数和未来变化趋势 金额:考虑价格水平的一个指数化指标 时期:一期和N期 三、老年风险的解决:个人的角度 风险控制: 个人的选择 锻炼身体、储蓄健康、保持健康 继续工作 政府的支持: 退休(制度)延迟 社会福利 风险融资: 青年时的积累: (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 储蓄、个人养老保险、住房 政府的支持: 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福利 社会救济 企业的支持: 企业年金 个人储蓄或养老保险决策: 个人潜在老年风险: 退休制度约束 个人老年净风险: 扣除“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之后的老年风险 支付能力: 预期收入约束 讨论: 退休制度、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收入预期对个人解决老年风险的决策影响。 四、老年风险解决方式的有效性:政府的角度 保障老年与经济社会发展 养老保险与储蓄 养老保险与资本市场 养老保险与宏观经济运行 老年保障方式的组合 第二节 理论分析 一、起源:政府为什么要干预? 二、经济理论基础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 ——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社会民主论: 国家建立公共年金制度的原因是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斗争。 待遇高低归因于各国社会民主力量和工会力量的大小。 新马克思主义论: 社会控制。 新工业主义论: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因素。 新多元主义论: 强调利益集团的作用。 国家中心论: 强调国家管理体制上的结构性要素的作用。 反商品化论: 反商品化运动的结果。 政府为什么要干预? —— 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 市场失灵论: Non-diversifiable risk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hazard Transaction cost 父爱主义论: 个人不是充分理性的 短视 myopia 再分配论: 公共年金可以归结为一种收入再分配机制。 公共选择论: 国家建立公共年金是公共选择的过程。 二、经济理论基础 (一)生命周期假说的理论基石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 C=f(Y)=a+cY S= f(Y)=-a+sY 即实际的消费支出是现实的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Y=Yp+Yt C=cYp Yp=  Y+ ( 1- ) Y-1 即个人收入由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构成。消费是持久收入的一定比例。持久收入是当前收入和过去收入的移动平均。 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 强调个人消费的社会作用,个人消费的社会示范效应。 强调消费刚性,消费者的即期消费取决于其即期收入和相对收入水平。 棘轮效应: 现期收入减少并不会引起个人现期消费的减少,而是其储蓄的减少。如果收入减少是持久的话,人们才会改变消费结构。 (二)莫迪利亚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理性的个体追求其生命周期内一生效用的最大化,而其预算约束是其生命周期内的收入与消费支出持平。 要使生命周期内一生的效用最大就要均匀消费一生的财富,为此需要平衡年轻与老年,生命波折期(失业、伤残、疾病)与生命正常期的收入和消费。 根据生命周期假说,社会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功能可以均均衡一生的财富,解决老年时期、生命波折时期的生活问题。 (三)代际交叠模型 阿莱、萨缪尔森、戴蒙德等人在生命周期假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代际交叠模型,讨论整个社会财富和消费的最优均衡。 代际交叠模型假设市场经济由个人和企业组成;个人生存两期,任何时点上整个经济由两代人组成:年轻人和老年人。 个人 个人为风险厌恶的,效用函数为 u(x) 在t期消费 C1t ,在 t+1 期消费 C2t+1 在t期的收入为 Wt ,利率为 rt+1 ,贴现率 有 max u(C1t)+ u(C2t+1)/(1+ ) s.t. C1t+St= Wt C2t+1 = (1+ rt+1) St 得  u’(C1t)= u’(C2t+1)(1+ rt+1) /(1+ ) u’(Wt - St)= u’[(1+ rt+1) St](1+ rt+1) /(1+ ) 企业 完全竞争的市场决定了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工资  f(k)-kf’(k)=Wt  (K为资本劳动比) 资本的边际产量等于资本的租用价格(利率) f’(k)= rt+1 完全竞争下的均衡 t+1 期的资本投资等于t期的年轻人的储蓄 利率 rt+1 等于资本的边际产量 f’(k) 练习1: 1、依据生命周期理论, C= ? 2、如果考虑  结果又如何? 3、如果其他不变,工资增长率为 1%/ 年,退休时消费水平 CR= 70% CJ ,结果又应该如何? 练习2: 1、基金制下养老保险的年缴费率是多少? 2 、假定每年有 1000 人诞生,现收现付制下的养老保险的年缴费率是多少? 出生率的影响  PAYG IS 利率的影响 IS PAYG 工资增长率的影响 IS  PAYG 第三节 基本界定 一、退休制度 二、养老保险体系 三、基本养老保险 四、企业年金 一、退休制度 (一)退休制度的内涵 劳动者退出劳动领域的经济现象。 法定退休年龄 平均预期寿命 经济因素 人口因素 练习3:退休决策 1、 X= ? 2 、引入养老保险后的退休决策: 基金制: 现收现付制:假定每年有 1000 人诞生 (二)退休政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 提前退休 影响养老保险收入规模 支付上升 人口老龄化下提前退休导致养老保险收支恶化 刺激更广泛的提前退休 延期退休 可以抑制养老金支付的上升 缓解资金矛盾 引发其他问题:失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等 (三)养老保险对退休行为的影响 养老保险的给付结构直接影响退休行为,并诱发提前退休 养老保险的财务机制影响劳动者退休行为 退休待遇与退休年龄的调节机制会影响劳动者的退休行为 二、养老保险体系 从世界范围来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养老保险规范为不同的模式: 按照基金筹集方式分为: 现收现付制 基金积累制 混合制 按照养老金水平的确定与给付方式分为: 给付确定制 DB 按照预先确定的为保障一定生活水平所需要的替代率确定支付养老金标准。简单说,就是先确定支付水平然后按照支付决定缴费水平的养老保险模式。 缴费确定制 DC 事先确定(或选择)一个缴费标准,这一标准相对稳定,然后按照缴费标准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劳动者到达一定年龄退休时按照其养老保险基金积累确定养老金支付标准的养老保险模式。 按照缴费和待遇是否与个人收入相关联分为: 普遍保障制 养老保险金的领取与缴费、收入水平无关,政府将为每一位老年人提供均一的养老金的养老保险制度。 收入关联制 养老保险金的领取与缴费、收入相关,养老金的支付水平取决于劳动者劳动期间的工资收入水平。 按照政府参与程度分为: 基本养老保险(公共年金) 政府直接供给模式 补充养老保险(企业年金) 政府政策鼓励的企业供给模式 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商业) 个人自我保障模式 三、 基本养老保险 (一)含义 基本养老保险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或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退出劳动岗位后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基本养老保险是在法定范围内的老年人完全或基本退出社会劳动生活后才自动发生作用的。 这里所说的“完全”,是以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脱离为特征的;所谓“基本”,指的是参加生产活动已不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内容。需强调说明的是,法定的年龄界限(各国有不同的标准)才是切实可行的衡量标准。 基本养老保险的目的是为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其提供稳定可靠的生活来源。 基本养老保险是以社会保险为手段来达到保障的目的,是世界各国较普遍实行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国家立法,强制实行,企业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参加,符合养老条件的人,可向社会保险部门领取养老金; 养老保险费用来源,一般由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或单位和个人双方共同负担,并实现广泛的社会互济; 养老保险具有社会性,影响很大,享受人多且时间较长,费用支出庞大,因此,必须设置专门机构,实行现代化、专业化、社会化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二)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结构 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结构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机制、计算方式及法律规定确定的基本养老保险给付方式和给付水平。 基本养老保险的给付结构受养老保险模式、基本保障水平目标以及其他经济变量影响。 给付内容 给付范围与程度 给付公式 给付条件 给付种类 老年年金给付 不仅包括本人还包括无收入的配偶、未成年子女。 除支付基本养老金外,还提供: 低收入补贴 看护补贴 附加补贴 超额缴费增发额 伤残年金给付 全残的情况下 按照养老金的方法和额度发放伤残年金,并附加长期护理补贴。 部分残的情况下 按照伤残程度发放一定的伤残年金。 遗属年金给付 由遗属抚恤金、孤儿抚恤金和丧葬费组成。 四、企业年金 (一)含义 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又称企业年金,是指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在国家规定的实施政策和实施条件下建立的,旨在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的退休收入保障的一种辅助性的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是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 企业年金居于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中的第二层次,由国家宏观指导、企业内部决策执行。 企业年金与基本养老保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层次和功能上的不同,其联系主要体现在两种养老保险的政策和水平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企业为什么参与? 法律要求 竞争要求 激励要求 成本效率 企业责任 股东、员工、客户 (二)特征 企业年金由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单位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应选择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的机构经办。 企业年金的资金筹集方式有现收现付制、部分积累制和完全积累制三种。 企业年金可由企业完全承担,或由企业和员工双方共同承担,承担比例由劳资双方协议确定。 企业内部一般都设有由劳、资双方组成的董事会,负责企业年金事宜。 (三)企业年金的运行机制 参加人员范围 企业试用期满的职工 资金筹集方式 企业年金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 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企业缴费 职工个人缴费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企业年金基金实行完全积累,采用个人帐户方式进行管理。 企业年金的支付方式 职工在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帐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职工未达到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的,不得从个人帐户中提前提取资金。 基金管理方式 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应当确定企业年金受托人,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受托人可以是企业成立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也可以是符合国家规定的法人受托机构,例如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专业投资机构 。 第四节 典型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 一、英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二、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三、智力的私人管理式养老保险制度 一、英国的养老保险体系 统一缴费率的基本养老保险 PAYG , 1946 与工薪收入相关联的养老金计划 国家收入关联计划 PAYG , 1975 的 SSA 职业养老金计划 IS , 1986 的 SSA 个人养老金计划 IS , 1986 的 SSA 个人自愿储蓄计划 二、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 (一)主要内容 完全积累的强制性个人储蓄计划,而非社会福利意义上的收入再分配制度。 主要面向公共和私人部门的雇员,雇主本人或者自雇者自愿参加。 雇员、雇主分别根据雇员月工资收入的一定比例按月缴纳,计入雇员在中央公积金局的个人帐户。 个人帐户 55 岁以下帐户一分为三: 普通帐户:可以进行政府指定的投资(包括购买政府组屋、保险、投资)、支付教育费用以及向父母的退休帐户进行填补性的转移支付。 保健帐户:指定医院的诊疗费用、前三个孩子的分娩费用。 特别帐户:预防不测之需的存款。 55 岁以后帐户转变为:退休帐户和保健帐户两个。 (二)经济效应 积极作用 中央公积金不仅是一种强制储蓄计划,由于其受益方式也完全被中央公积金局控制,因此也是一种强制消费计划。 政府通过中央公积金制度直接控制了 1/3 的劳动成本,因此政府可以通过调节生产成本,调节经济运行。 中央公积金已经成为国家发展基金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提供必要的基础建设以及吸引外资的财政工具。 争议问题 中央公积金内部并没有一个转移支付机制,并不具有帕累托效率,而存在收入差距扩大的反向收入再分配。 但是,政府的强控制力又使得这种完全基金制的保障体系不仅在保障方面而且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面都具有效率。 三、智力的私人管理式养老保险制度 (一)背景 1920 年代建立名为“卡加”的社会保障计划,面向产业工人、公职人员和其他行政人员,采取现收现付制。 1950 年代以后管理混乱、保障作用弱化、缴费绿上升等问题日益严重。 1970 年代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私人化管理改革。 (二)私人管理式养老保险的运行 基本结构 实行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度。 养老基金由私人机构即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公司( AFP )管理。 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任何一个 AFP 管理下的养老保险基金。 运行方式 缴费: 法律规定个人要按照本人应纳税收入的至少 10% 交纳至自己选择的 AFP 的个人帐户(第一帐户),在此基础之上的自愿缴费部分存入补充性帐户(第二帐户)。 受益: 退休后的退休金 提前退休支取养老金 丧失劳动能力和遗属养老金 AFP : 12 万美元+足够数量的参加者即可成立 其投资工具由政府法律认可。 第五节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一、发展阶段 二、改革内容 三、转制调整 一、发展阶段 《礼记》大同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1951 年《劳动保险条例》 计划体制下的“政府 —— 企业”型保障制度 1984 年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 部分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探索实行企业职工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制度。 1991 年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 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 社会统筹模式的开始。  1995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 确立了目标、原则、实施方案。 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模式的开始。 1997 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1998 年《国务院关于实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行业统筹移交地方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二、改革内容 社会统筹 统帐结合 多支柱模式 过渡期方案 养老保险的覆盖面 养老保险基金的运作 三、转制调整 改变具有一定弹性的参数 赡养率 替代率 扩大养老金的覆盖面 解决地区差异、城乡差异 提高个人帐户的收益率,调整个人帐户的支出 提高劳动生产率 进一步的学习: 养老保险的经济分析 一、养老保险的经济成本 二、养老保险与储蓄、投资 三、养老保险与劳动力市场 四、养老保险与通货膨胀、物价指数 五、“中人”经济的影响 六、养老保险的转轨成本 第七章 医疗保险体系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不对称信息与医疗保险的供求 第三节 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第四节 基本医疗保险 第五节 管理式医疗计划 第一节 概述 一、健康与疾病风险 健康 WHO ( 1948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 疾病风险 由于患病或者意外损伤所产生的风险,从社会来看,劳动力供给的暂时或永久的减少;从个人来看,收入减少,费用增加。 二、医疗风险管理 健康与医疗服务之间的关系; 公共医疗可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降低死亡率、发病率或者患病天数吗? 医疗风险评估: 医疗风险控制:公共卫生系统 医疗风险融资:医疗保险 三、医疗保险的定义 (一)什么是“医疗”? 医疗是人们抵御疾病风险、满足其健康需求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简单地说,防病、看病就是医疗的范畴。值得一提的是,预防疾病这个环节是常常被忽视的。 (二)广义的医疗保险和狭义的医疗保险 广义的医疗保险 “Health Insurance” ,即“健康保险”,它不仅包括补偿由于疾病给人们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医疗费用),也包括补偿疾病所带来的间接经济损失(如误工费),对分娩、残疾、死亡也给予经济补偿,乃至支持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 狭义的医疗保险 是对医疗保险费用进行补偿的保险。 四、医疗保险的特征 强制性、互济性、福利性 社会性、普遍性、广泛性 短期性、经常性、补偿性 五、医疗保险体系 基本医疗保险 补充医疗保险 个人的商业医疗保险 讨论: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状况分析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的现状分析 改善我国医疗保险供给的措施与建议 第二节 不对称信息与医疗保险的供求 一、医疗保险市场特征 不对称信息 参与主体的复杂性 医疗保险机构 医疗服务机构 被保险人(患者) 二、医疗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 医疗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是普遍存在的,参与人的行动将直接影响损失概率。和损失幅度。那么,具体讲,医疗保险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逆选择 (二)道德风险 (一)逆选择 不同的人面临着不同概率的疾病风险,有的风险高,有的风险低。 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是投保人的私人信息,保险人要想获取投保人的这些私人信息将会付出很高的成本,比如说大量的体检费用。 存在“高风险的人将低风险的人驱逐出”医疗保险市场 。 (二)道德风险 在保险合同成立之后,被保险人的行为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都会改变其疾病风险的损失概率或损失幅度。 在医疗保险存在的情况下,由于在医疗服务中采用第三方付款人(保险人)付款的方式,被保险人无须为接受的服务付款;或者,付出的费用远低于服务的全部成本。这样,降低了患者也是被保险人寻找价格信息的积极性。 由于医疗保险降低了个人支付医疗费用的成本,所以当人们参加了医疗保险之后,其所消费的医疗服务量就会比他们自付时消费的医疗服务量要多,直到医疗服务的边际效用等于购买医疗服务的边际成本时才停止。显然,这时真正的边际成本比边际效用大,造成了卫生资源的浪费。 而过多使用医疗服务可能会导致医疗欺诈。 在医疗保险市场中,我们无法脱离医疗服务体制来研究医疗保险市场。而与其他市场不同,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不完善的市场。这主要表现在: 医疗服务的边际收益难以估测 医疗服务市场中供给创造需求 医疗服务市场进入壁垒高 三、医疗保险供求失衡 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博弈中,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 由于存在医疗服务机构的参与,保险人无法解决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最终的均衡就是一个“坏”的均衡 —— 保险人的策略是减少或者停止医疗保险的供给。 第三节 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一、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代表国家: 英国,加拿大,瑞典,爱尔兰,丹麦,以及我国的公费医疗,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所实行的全免费医疗。 特征(英国): 资金筹集:主要来自税收,在英国这一比例高达 79% 。 管理体制:政府统一管理。 服务体系:三级服务体系。分为中央医疗服务、地区医疗服务和地段初级医疗服务三级组织。 二、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代表国家: 德国,法国,日本。 特征: 资金筹集: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的缴费,政府不拨款,银行也不贷款。 管理体制:统一制度,分散管理,鼓励竞争。 服务体系:诊所治疗和住院治疗分开,病人看病首先要到诊所就医,医院不直接接受门诊,只有诊所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开转院单后,病人才能到医院治疗。 三、社区合作医疗保险模式 代表国家: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和泰国的健康保险卡制度。 特征: 保障对象:可以是城市社区居民,也可以是农民,但是一般以农民为主。 资金筹集:依靠社区的力量,按照“风险共担,互助互济”的原则,在社区范围内多方面筹集资金。 管理体制:在乡政府领导下建立保健站;医生是从农村中选拔,并经卫生部门培训的“赤脚医生”。 服务体系:坚持以预防为止,巡回医疗,送医送药上门。 四、储蓄医疗保险模式 代表国家: 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 特征: 资金筹集:劳方或劳资双方缴费,以雇员的名义建立保健储蓄账户(即个人账户)。 服务体系: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为主。 五、商业医疗保险模式 代表国家: 美国。 特征: 资金筹集:主要由个人和企业负担,政府基本不负担。 “ 管理式医疗保险”:病人不能自由选择医生看病,而是到指定的医院;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对医疗保险整个运行过程的管理,与医院强制医疗保险的价格;改革医疗保险费“实报实销”的支付方式。 第四节 基本医疗保险 一、基本医疗保险的基金筹集 (一)基本医疗保险费的计算 医疗保险费的构成 医药补偿费 风险储金 管理费用 1、医药补偿费的测算 人均医药补偿费=医药费用基数*增加系数*补偿比*保险因子 其中: 医药费用基数 = 前几年的人均医药费用水平 = 门诊(和住院)的次均费用*就诊率(和住院率) 增加系数 = 医药价格的上涨 主要用比值法,重复划价法,移动平均法,模型法,医疗物价指数法等确定。 补偿比(R) = 保险机构对于医疗费用的补偿比例 = 赔付率 保险因子 = 实施保险后对医疗服务的影响程度 =1+ 医疗服务增长率 f (R) =1+B ( R-R0 ) 2、风险储金(附加) 标准差法 人均储备金的计算 = ( 1+a ) *[ 第I年的赤子费用 /n 年参保人数 ] A= 安全系数 3、管理费用 在医疗补偿费基础上附加一定比例 主要影响因素有: 保险覆盖面 保险管理体制 保险项目 管理手段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筹集模式 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医疗保险模式。 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费 企业缴费 6% 依据是 1999 年之前三年的医疗费用支出情况测算 1999 年前大多数企业不超过 8% ,扣除不属于基本医疗保险支付的部分,约为 6%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超过 6% ,达到 10% 个人缴费 2% 基金构成 个人医疗基金帐户 个人帐户=企业缴费的 1/3 即 2%+ 个人缴费 2% 社会统筹基金 社会统筹帐户=企业缴费的 2/3 即 4% 二、基本医疗保险的支付 (一)支付种类 按照支付的时间分:后付制、预付制 按照支付内容分:对医生的支付方式、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支付方式 按照支付对象分:直接支付(给医疗服务的供方)、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 按照支付水平分:全额支付、部分支付 按照支付主体分:分离式(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相互独立)、一体式(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合一) (二)支付模式 集中统一支付模式 基本医疗保险金通过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计划流向医疗服务提供者 集中于单一付款人(政府支付方式) 比较集中的准统一支付模式 多渠道筹集集中到基本医疗保险机构 根据统一支付标准,按照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协商确定的支付方式支付 分散独立的支付方式 在公、私医疗保险并存,以私人健康保险为主的多元制度下,多个支付人以不同的方式和标准支付的模式。 (三)基本医疗保险参加者的费用支付方式 起付线方式 以服务次数计算 以累计金额计算 以个人或家庭的医疗保险储蓄计算 共同付费方式(比例分摊方式) 最高限额保险方式(封顶线方式) 混合支付方式 (四)基本医疗保险供给方的费用支付方式 按照服务项目支付方式 按照人头支付方式 按照服务人次支付方式(平均定额付费) 按照住院床日支付方式(按床日标准支付) 按照病种支付方式(按疾病诊断分类定额预付制) 总额预付制 一体化方式 按照工资标准支付 按照相对价值标准支付 (三)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模式 1 、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项目的三种划分办法: 按病种划分:有些归统筹,其余的归个人帐户 按医药费用支出额度:大的归统筹,小的归个人帐户 按住院和门诊划分:住院归统筹,门诊的归个人帐户 各地多采用第三种方法。 2、社会统筹的支付范围、项目 最高支付限额 起付线 住院  基本医药费  非基本医疗费 社会统筹负担的部分包括: 住院起付线以上与住院最高支付线以下共付比例中规定的部分。 住院起付线:开始支付的住院医疗费用 = 当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10% 住院最高支付线:在 12 个月内累积应当承担的医药费上限 = 当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4倍 共付比例:社会统筹承担的比例,一般规定为 80% 到 90% 之间。 3、个人帐户的支付范围、项目 个人帐户 社会统筹帐户=企业缴费的 2/3 即 4% 个人帐户=企业缴费的 1/3 即 2%+ 个人缴费 2% 根据年龄可以调整 1/3 的比例,例如年长的可以适当提高。 个人帐户不允许变现,只能继承。 个人帐户在异地转移时要做适当扣除。 个人帐户积累方式 = (上年结余+当年个人缴费+当年企业缴费划入)*( 1+ 收益率) 个人帐户支付范围: 小额医疗费用、门诊费用或者某些病种的费用,一般多规定用于门诊费用。 住院起付线以下部分; 住院最高限额以上部分; 住院起付线以上与最高支付线以下个人负担的部分: 10%-20% 之间; 非基本医疗费用。 例题: 2004 年,天津某企业职工李某(参保人员),因病住院(定点医院),一个月后康复出院,医药费用共计5万元,医院收取了李某一些自理费用。如果李某请你咨询,那么你是否可以帮助他计算一下自己应该交纳的金额? 计算依据:1、 2003 年天津城镇职工年平均工作为 10000 元;2、社会统筹负担比例为 80% ;3、没有非基本医疗保险之外的费用;4、李某个人帐户中有 10000 元。 天津的规定: 住院起付线:开始支付的住院医疗费用 第一次住院=当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10% 第二次以上住院=当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的 3% 一次住院时间结算期为 90 天,第 91 天起计为第二次住院 问题: 如果例题中的李某知道上述规定,他会如何选择? 第五节 医疗保险改革:美国经验的借鉴 一、美国的医疗问题与改革思路 (一)问题 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 2001 年达到 14210 亿美元,占 GDP 的比重 13.9% ; 健康产出并不理想,即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等指标却呈下降趋势。 20 世纪 70 年代以后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对付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上。 (二)原因分析 医疗费用的合理增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但是医疗费用的过度增长却是资源的浪费和对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妨碍。 不同的学者总结美国医疗费用上涨的原因有: 1 、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不断增加:第三方付费导致的道德风险,损害了价格机制所具有的有效分配医疗服务的能力,既刺激了医疗服务需求,又促进了医疗服务供给,使得医疗服务的边际社会收益低于边际社会成本,造成浪费和费用上涨。 2、对医疗方的支付水平偏高:包括医生和医院。美国的医生平均年收入 18 万美元,远高于 2.1 万美元的全美人均收入。 3 、管理成本和民事纠纷制度成本太高: 1992 年医疗管理成本占医疗费用的 24% ;医疗事故责任保险的支出不断上涨;以及防止医疗责任而不断增加的实验、检查费用。 4 、新兴和昂贵的医疗技术大量出现。 5 、人口老龄化推动医疗费用上涨。 6 、公众的预期等。 (三)改革思路 管理的方法 依靠政府的公共管理来控制医疗费用 一种设想:信息进一步完全 —— 公众参与和公众信息获取。 竞争的方法 引入竞争机制,改变激励方式 二者的结合:有管理的竞争 需求证明计划 CON 专业标准评估组织计划 PSRO 预期支付制度 PPS 以上方法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管理式医疗 二、管理式医疗计划的概念 管理式医疗定义为:把医疗服务的提供与提供医疗服务所需资金的供给结合起来的一种系统。 这种系统的医疗服务对象为加入该系统的成员,并使用以下一种或几种运作手段: 这种系统的医疗服务对象为加入该系统的成员,并使用以下一种或几种运作手段: 通过与经过挑选的医疗服务提供者达成的协议向系统加入者提供一系列的医疗服务; 制定选择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明确标准; 制定正式的计划来进行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与医药使用的审核; 强调要保持加入者的身体健康,以减少对医疗服务的使用; 建立经济上的奖励机制,以鼓励加入者使用与管理式医疗计划有关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所提供的服务。 三、传统的医疗保险与管理式医疗的差别 传统医疗保险 对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选择没有限制 以按服务付费方式支付医疗服务提供者 其功能与医疗服务提供系统相脱离 保险人承担全部风险 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上的奖励机制来控制费用 保险人没有兴趣去衡量医疗服务的质量与妥当性 管理式医疗 鼓励或要求使用经过挑选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将事先所协商的保费支付给医疗服务提供者 将医疗服务提供系统与资金供给系统结合起来 管理式医疗机构与医疗服务提供者分担风险 建立经济上的奖励机制来鼓励医疗服务提供服务者和管理式管理加入者的控制费用 管理式医疗机构积极地制定衡量与监督医疗服务质量与妥当性的方法 四、管理式医疗计划的组织形式  HMO ( 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 健康维护组织)  PPO ( Preferred Provider Organization—— 优先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  EPO ( Exclusive Provider Organization—— 排他性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  PSO ( Point of Service Plans—— 服务点计划)  HMO 是控制医疗费用的一种预付制医疗保障模式。 健康维护组织通过雇佣医生和经营医院或者与医生和医院订立医疗服务合同来直接向加入其管理式医疗的加入者提供医疗服务,由此可以获得综合的一系列医疗服务,而不是像在传统的医疗保险模式下,由医疗服务提供者按照实际所提供的服务收取费用。 健康维护组织自己承担实际医疗费用超过所收保费的风险。 这种做法的目标是鼓励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并鼓励提供使加入者保持健康的一些医疗服务。 健康维护组织有四种模式,它们雇用及偿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方式各不相同。它们是全职雇员模式、团体模式、个人医疗从业者协会模式与混合模式。 健康维护组织有以下几个共同特征: 它们在收取固定保费的基础上,向自愿加入其系统的成员提供综合的一系列医疗福利。 可供选择使用的医疗服务提供者通常仅限于健康维护组织系统内的医生和医院。 只要加入者是从健康维护组织指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处接受医疗服务,他们不必支付或只支付有限的需现付的费用。 使用门诊主治医生来审查、决定并管理有关需接受专门治疗或住院治疗的建议。  PPO 优先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是这样一种管理式医疗安排:一些医院或其它类型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与一家保险公司、或一个雇主、或一个第三方管理人、或其它的某个发起组织订立服务合同,以向该计划参加者提供医疗服务。大多数的优先医疗服务提供者组织都提供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他允许计划参加者使用该组织外的门诊医疗服务提供者。但是这样他们可能要支付更高的保费、分摊更高比例的医疗费用、负担更高的免赔额费用。这点和 HMO 是不一样的。所以他们还是被鼓励使用本组织服务网络的医疗服务提供者。 第八章 工伤保险制度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关系 第三节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 第四节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第一节 概述 一、工伤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在资本主义早期,工人受到职业伤害的一切后果都由本人承担。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大机器所制造的工伤事故日益增多,事故严重度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工人运动也蓬勃发展。因此在欧洲工业化早期,开始实施“雇主过失赔偿原则”。 19 世纪末,法国、德国、英国等普遍认同了“职业危险”原则,认为:雇主支付的职业伤害赔偿金是一笔日常开支,就像是支付维修设备的保养费和支付工人工资一样,赔偿金应该是企业所承担的一部分管理费用。 职业伤害保险从民法中独立出来以后,就进入了雇主责任阶段。 为了克服雇主责任的弊端,工伤保险开始出现为受到职业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护。 二、工伤保险的理论基础 职业风险论 每一行业都应该以生产成本的形式承担各自的职业伤害和职业病损失,并在产品价格上反映出工伤和职业病所造成的损失。 认为:雇员并没有承担事故的任何损失,事故损失以高价格向前转移。 最小社会成本论 工伤保险使行业事故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社会折中论 反映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利益平衡。 三、工伤保险的概念及特征 (一)工伤 含义: 工伤,亦称职业伤害,指劳动者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或与之相关的人身伤害,包括事故伤残和职业病及因这两种情况所造成的死亡。 从广义上讲,职业病是指劳动者从事生产劳动及其他职业活动中,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而引起的所有疾病。但在法律上,职业病有一定的界限,通常是指国家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状况、医疗水平等综合因素,由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职业病,即法定职业病。 (二)工伤保险 含义: 工伤保险亦称职业伤害保险、因公伤害保险、职业伤害赔偿保险,是指国家和社会在生产、工作中遭受意外事故和职业病伤害的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医疗和职业康复,为因上述两种情况导致死亡职工的家属提供遗属抚恤等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预防、工伤治疗与补偿、工伤康复,以成为工伤保险的三大支柱。 特征: 强制性 —— 国家用法律法规强制具有职业危害的用人单位必须实行的,并依法定项目、标准和方法支付待遇,依法定标准和时间缴纳保险费,违反规定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普遍性 —— 目前,工伤保险已在全世界基本上得到普及。 保障性 —— 工伤保险在社会保险中的保障性最强,保险内容最全面,保障待遇最优厚,服务最周到,而且无须职工个人缴纳保险费。 四、工伤保险的原则 无过失补偿原则 风险分担、互助互济原则 个人不缴费原则 区别因公和非因公原则 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的原则 集中管理原则 一次性补偿与长期补偿相结合的原则 确定伤残和职业病等级原则 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的原则 五、工伤认定 —— 我国的规定: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 患职业病的;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同工伤: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 48 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 在抢险救灾等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活动中受到伤害的; 职工原在军队服役,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到用人单位后旧伤复发的。 伤残和职业病等级评定 认定工伤后由专门机构依据伤残和职业病等级标准对伤残者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进行评定。 六、工伤保险基金 筹集原则: 按风险程度收集原则 以支定收、收支平衡的原则 筹集对象 : 用人单位应当按时缴纳工伤保险费。职工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 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数额为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乘以单位缴费费率之积。 基金构成: 工伤保险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和依法纳入工伤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构成。 基金支付 : 工伤医疗费用 伤残抚恤金 护理费 残疾辅助器具费 易地安家补助费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丧葬补助金 供养亲属抚恤金 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工伤保险费率的确定: 统一费率制 —— 按照法定统筹范围内的预测开支需求,与相同范围内企业的工资总额相比较,求出一个总的工伤保险费率。 差别费率制 —— 对单个企业或某一行业单独确定工伤保险费的提缴比例。差别费率的确定,主要是根据对各个行业或企业单位时间上的伤亡事故和职业病统计,以及工伤费用的预测而定。 浮动费率制 —— 在差别费率制的基础至上,每年对个行业或企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进行分析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由主管部门决定该行业或企业的工伤保险费率是上浮或下浮。 我国的工伤保险费率确定方式: 国家根据不同行业的工伤风险程度确定行业的差别费率,并根据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等情况在每个行业内确定若干费率档次。行业差别费率及行业内费率档次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制定,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施行。 七、工伤保险中的养老与医疗保障 工伤保险包括医疗和养老的内容,可以说,工伤保险是在职业病或者发生工伤事故这一特定条件下,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的结合。 遭受工伤事故或职业病则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非因此则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职工同样享受养老保险待遇,且养老保险基金并入工伤保险基金。 八、其他问题 工伤保险与工伤诉讼: 美国的情况:雇员既可以得到工伤保险赔付,又可以通过举证雇主过失获得民事损害赔偿。 工伤保险与其他补偿的关系:与机动车辆三者险的关系 工伤预防 温度环境论:最佳工作温度 18-21° 事故倾向论:人为事故比较容易发生在很少的一部分人身上,即在事故多发者。 生物节律论:潜在的生物钟影响人的生理机能和生活习性。 疲劳过度论:最常见的情况,包括肌肉疲劳、病理疲劳、精神疲劳和产业疲劳。 生活事件论:个人生活影响心态进而影响工作。 风险处理上的建议: 24 小时保障建议? 综合因工、非因工,各种事故的一种保证计划 第二节 工伤保险与民事赔偿的关系 一、基本模式 选择模式 免除模式 相加模式 补充模式 二、相关案例 企业在招工考核期间,应聘人员遭受意外伤害是否属于工伤事故? 职工在上下班途中自己不慎摔到或者不慎受伤是否按照工伤处理? 职工因工负伤,在抢救中由于输血感染肝炎,是否认定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突发疾病死亡能否确定为工伤? 职工在工作时间突发疾病,经及时抢救生存但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的,能否确定为工伤? 某企业职工利用休息时间到另一家公司打工,发生工伤事故死亡,该职工的遗属是否应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如果是,由谁承担? 企业职工由于交通事故引起的工伤,工伤保险如何处理? 职工在被借调期间受到工伤伤害的,其工伤保险待遇由谁承担? 注:工伤事故的评价指标 失业保险问题: 失业的经济影响:王秀颀、张娣 失业保险的发展:张洪烨、张梦琳 失业保险与再就业:赵文静、王鹃亮 失业的其他解决方法:张怡然 时间:6月 13 日 第三节 典型国家的工伤保险制度比较 一、德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一)概述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国家 。 德国工伤保险制度从建立之日起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不追究事故责任者确定赔付的原则”。 德国的工伤保险由自治机构来进行管理,属于半私营性质的强制社会保险。具有自治性,强制性,社会性等特征。 (二)管理 机构: 同业公会协会 35 个同业公会 代表委员会 执行理事会 (三)同失业、养老、医疗保险的关系 在德国,工伤年金只根据残疾的程度等级发放,不与伤残人员的就业状况相联系,不根据工伤人员的再就业之后的工资进行调整。如果伤残程度没有变化,则终身领取同一个标准的年金。 在工伤保险同失业保险的关系处理上,由于国家不保工伤人员的铁饭碗,因此工伤人员有可能在再就业之后又一次失业。此时,工伤人员将领取失业救济金。在长期失业之后,也可能会领取社会救济金。领取的救济金同工伤保险的年金合并之后,超出本人过去收入的部分核减失业救济金。 同样在和养老保险的关系的处理上,在工伤人员达到退休年龄之后,享受养老年金。领取的养老年金童工伤保险的年金合并,超出的部分同样也是核减养老年金。 总而言之,在伤残人员领取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发生重复的时候,采用工伤待遇优先发放的原则,就是相应的扣减其他的待遇。 二、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制度 (一)概述 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制度具有很大的特点:它的立法严格,管理严谨,覆盖广泛,待遇优厚。 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险制度,是由国家统一制定法律和法规,并且由国家统一进行管理。 作为强制性的社会保险,它的立法非常的严格,它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国家来完成。 (二)保险对象 根据法律的规定,几乎所有的体力劳动者,从事危险工作的非体力劳动者和从事农业劳动的独立劳动者都在工伤保险范围之内,包括受训的学生以及农业自我雇用者的家属。这里和德国不同的是,德国的工业保险没有包括农业的自我雇用者的家属。 (三)管理 意大利的工伤保险由国家就业伤害保险机构来处理,同时由各省办事处管理。 医疗待遇一般是由国民(医疗)健康服务部门来制定。 劳动和社会福利部门也对工伤保险进行管理。 意大利的工伤保险关于仲裁制度非常的完善,目的是使受伤害的工伤人员得到补偿,并且及时的纠正补偿不足的情况。意大利的工伤保险法对于仲裁机构,仲裁事由,仲裁期限,都有明确的规定。 三、香港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 (一)概述 香港地区的工伤保险制度采用的是雇主责任制,也叫劳工赔偿制度, 具有法律规范,全面覆盖,强制实施,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承办的特点。 (二)保障范围 雇主责任保险的承保范围是由雇主责任保险条款来规定的,它于香港雇员补偿条例所规定的保障范围存在一定的区别。 雇主责任保险中由保险公司承担的责任范围要小于雇员补偿条例规定的有雇主承担的责任范围,这些无法从保险公司得到的补偿还是要由雇主自己承担。 (三)管理 雇主责任保险的经办机构是在香港注册的商业性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公司。一般而言政府对承办雇主责任保险业务的保险机构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只要符合香港的保险业管理条例就可以。 政府不指定任何保险公司为特定的承办人,而是由雇主去选择 。雇主责任保险的实施方式对于雇主来讲具有强制性,而对于保险公司没有强制性。 在工伤保险的管理方面,以香港《雇员补偿条例》为法律依据,由香港政府中的劳工处负责统一管理并履行监督之责。 第三节 我国的工伤保险制度 一、保障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参加工伤保险,为本单位全部职工或者雇工(以下称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各类企业的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均有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权利。 二、管理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工伤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工伤保险工作。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设立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称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工伤保险的政策、标准,应当征求工会组织、用人单位代表的意见。  经办机构具体承办工伤保险事务,履行下列职责: 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征收工伤保险费; 核查用人单位的工资总额和职工人数,办理工伤保险登记,并负责保存用人单位缴费和职工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情况的记录; 进行工伤保险的调查、统计; 按照规定管理工伤保险基金的支出; 按照规定核定工伤保险待遇; 为工伤职工或者其直系亲属免费提供咨询服务。 三、社会统筹 工伤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 跨地区、生产流动性较大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对集中的方式异地参加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行业的主管部门制定。 工伤保险基金存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用于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用于工伤保险的其他费用的支付。 工伤保险基金应当留有一定比例的储备金,用于统筹地区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储备金不足支付的,由统筹地区的人民政府垫付。储备金占基金总额的具体比例和储备金的使用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第九章 失业保险制度 第一节 失业风险及其对策 一、什么是失业? (一)就业 在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形式下实现的劳动力要素和生产要素的结合,其实质上就是劳动过程中人与物的结合。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凡在特定的年龄以上,在规定的时间里,具有下列情况的为就业: 正在从事有报酬或有收入的职业; 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的,例如由于疾病、事故、劳动争议、休假、旷工或因气候不良、机件损坏、故障等原因而临时停工; 自营职业。 (二)失业 狭义的,指劳动者劳动过程的中断。 广义讲,指劳动者劳动过程的中断,和到达劳动年龄的社会成员未找到工作前的特定阶段。 总之,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实质上是反映劳动力要素不能与生产资料要素相结合进行社会财富创造的特定现象。 我国的规定: 16 岁以上,有劳动能力,没有从事有劳动收入的劳动,调查时点前一周社会劳动时间为零且正在寻找工作的人员。 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凡在特定的年龄以上,在规定的时间里,具有下列情况的为失业: 无工作,即不在有报酬的就业或自营职业中; 本人当前可提供工作,即具有劳动能力; 正在寻找工作,即正在采取各种方式寻找工作。 二、失业的计量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人口 劳动人口=劳动年龄人口-不属劳动人口 不属劳动人口=在校学生+家务劳动者+因病退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人员+不愿工作人员+家庭农场或家庭工场中每周工作少于一定时间的人员 美国有7个失业统计标准 L= 劳动力人口 U1= 失业时间超过 13 周以上的失业者 /L U2= 所有失去工作的失业人口 /L U3=25 岁以上的失业人口 /L U4= 寻找全日制劳动的失业人口 /L U5= 所有符合国际劳工组织的三个条件的失业人口 /L U6=[ 寻找全日制工作的失业人数+(寻找部分工作的失业人口+从事部分工作的劳动人口) /2]/L U7= 包含失去寻找工作勇气的失业人口的失业率 三、失业的类型 古典学派: 自愿失业 摩擦性失业 凯恩斯学派: 非自愿失业 自愿失业 人们关心的主要还是非自愿失业。 非自愿失业分为: 摩擦性失业:指由于求职的劳动者与需要提供岗位之间存在着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 例如: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技术性失业:指由于使用新机器设备和材料,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新的生产管理方式,导致社会局部生产节省劳动力而形成的失业。 例如: 4050 现象。 季节性失业:指由于某些行业生产条件或产品受气候条件、社会风俗或购买习惯的影响使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出现季节性的波动而形成的失业。 例如:建筑部门、农业部门、晒盐行业的工人失业。 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形式和规模变化,劳动力结构不能与之相适应而导致的失业。 例如:技术革新 —— 汽车替代人力车 周期性失业:又称需求不足失业。主要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即经济上的总支出或者社会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不足以为充分就业提供适当的工作职位所造成的。 例如:美国 1982-1983 年的平均失业率为 9.5% ,十五周以上的长期失业率高达 36% 以上。 四、失业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失业的原因 在市场经济中,部分劳动力在就业和失业之间变换角色是市场经济运转的正常经济现象。由于劳动力供给量和需求量之间、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之间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经济发展中劳动力供求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不可避免,失业问题也就必然随之发生。 具体讲,造成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经济发展缓慢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经济落后和不发达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失业率过高的重要原因。 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伴随着结构性失业增加。 经济政策失当导致失业率上升。 经济改革中的配套措施没有跟上也是造成失业率攀升的重要原因。 (二)失业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一定程度的失业可以产生一定的就业压力,促使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和劳动素质,并促使失业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使个人择业需求和社会需求相吻合,促进劳动力流动使劳动力资源配置合理化,为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出现的新产业提供劳动力。 消极影响: 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Okun’s Law :经济中失业率每超过自然失业率 1% ,产出将下降约 2.5 个百分点。 劳动力资源浪费 资源配置失衡 阻碍经济发展 对家庭的影响: 失去收入来源 家庭暴力 离婚率上升 对失业者自身的影响: 自信和自尊受到伤害,对社会失去信心 五、解决失业问题的对策 (一)主动的对策 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以工代赈 劳动力人口的有效管理 重新分配劳动时间 职业培训 提供就业的信息服务 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 开辟新的就业领域 劳动力输出 加强就业指导和技术培训 美国:每年 70 亿元用于就业培训 (二)被动的治理 失业保障体系 失业保险 失业救助 第二节 失业保险概述 一、失业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产生: 失业由个人或家庭承担 —— 行会或工会互助组织 —— 失业救济 —— 失业保险 发展: 1905 年法国颁布《失业保险法》,决定资助工会办理失业保险,既而成为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国家。 1911 年英国将失业保险纳入到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之中。 1935 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建立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公共办理的失业保险。 二战之后,各国纷纷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1970 、 80 年代的经济滞胀,使得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失业保险的重要性,失业保险越来越健全。 二、失业保险的概念 (一)含义 国家通过立法形式集中建立保险基金,对因失业而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就业培训等以帮助其尽快就业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二)功能 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促进再就业 三、失业保险的内容 (一)给付结构 享受失业津贴的资格条件 必须符合法定的劳动人口年龄条件 必须是非自愿失业 必须符合法定要求的已工作年限、以投保期限和应交纳的保险费数额 必须是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者 失业津贴的等待期 劳动者失业后一般不能立刻领取失业金,而是有一个等待期的规定。 目前各国的等待期一般都在7天之内。 失业津贴的给付期限 给付期限的上限以使大多数失业者在重新找到工作前不至于过多减少收入为限。一般给付期限的上限是变动的,国家可根据失业的严重程度和平均失业时间加以调整。 一般给付期限设计有以下几种方式: 遵循平等原则规定统一的给付期限 根据取得资格期的长短规定给付期限 例如:瑞士取得资格6个月的给付 85 天, 12 个月的给付 170 天, 18 个月的给付 350 天。 根据失业时间的长短规定给付期限 根据取得资格期的长短和年龄规定给付期限 失业给付的标准 失业金包括:用于失业者本人的基本津贴和用于失业者所抚养的亲人的附加津贴。 国际劳动组织的三条基本标准: 失业津贴应以失业者的原工资或投保费用为制定依据 失业津贴宜界定在失业者原工资的 50% 以上 失业津贴可规定一个上限。 世界各国一般采取的给付标准形式有: 根据本国国民收入水平、通货膨胀率、平均工资率指标对所有取得享受资格的失业者给付同一的绝对数额的失业津贴。 根据失业者失业前一段时间平均收入水平的一定比例给付失业津贴。 把失业津贴分为:固定部分和与原工资相联系的补充部分之和。 随着失业时间的延长逐渐减少给付金额或降低给付比例。 (二)失业保险金的筹集 来源 政府完全负担:澳大利亚、智力、利 雇主完全负担:美国 雇主和雇员共同负担:加拿大、荷兰、希腊 雇主和政府共同负担:意大利 雇主、雇员和政府共同负担:德国、日本 方式 收费:大多数国家 征税:美国等少数国家 (三)失业保险管理 国家管理型: 英国的卫生和社会保障部门 美国的联邦劳工部 国家监督下的工会管理型: 瑞典 劳资双方联合管理型: 法国 第三节 我国的失业保险条例 《失业保险条例》于1998年12月26日国务院第11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发布之日即1999年1月22日起施行。 一、目的 为了保障失业人员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 二、保障范围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 。 城镇企业,是指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以及其他城镇企业。 三、管理 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全国的失业保险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失业保险工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经办失业保险业务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具体承办失业保险工作。 四、失业保险基金 失业保险基金由下列各项构成: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缴纳的失业保险费; 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工资总额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按照本人工资的1%缴纳失业保险费。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招用的农民合同制工人本人不缴纳失业保险费。 失业保险基金的利息; 财政补贴; 依法纳入失业保险基金的其他资金。 失业保险基金用于下列支出: 失业保险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医疗补助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失业人员的丧葬补助金和其供养的配偶、直系亲属的抚恤金; 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接受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的补贴,补贴的办法和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国务院规定或者批准的与失业保险有关的其他费用。 失业保险基金管理 失业保险基金在直辖市和设区的市实行全市统筹;其他地区的统筹层次由省、自治区人民政府规定。省、自治区可以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 失业保险基金必须存入财政部门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由财政部门依法进行监督。 失业保险基金收支的预算、决算,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编制,经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复核、同级财政部门审核,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批。 五、失业保险待遇 具备下列条件的失业人员,可以领取失业保险金: 按照规定参加失业保险,所在单位和本人已按照规定履行缴费义务满1年的; 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的; 已办理失业登记,并有求职要求的。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按照规定同时享受其他失业保险待遇。 给付期限 失业人员失业前所在单位和本人按照规定累计缴费时间满1年不足5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2个月;累计缴费时间满5年不足10年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18个月;累计缴费时间10年以上的,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最长为24个月。重新就业后,再次失业的,缴费时间重新计算,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可以与前次失业应领取而尚未领取的失业保险金的期限合并计算,但是最长不得超过24个月。 给付标准 失业保险金的标准,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水平,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确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患病就医的,可以按照规定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领取医疗补助金。医疗补助金的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参照当地对在职职工的规定,对其家属一次性发给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个人自理 100% 社会统筹 负担 80%-90% 个人 帐户 负担 10%-20% 个人帐户支付 100% 个人 自理 100% 简单模型 物价不变、利率是零、人口不变 年工资不变 W (不区分年龄、年份) 工作时年消费水平 CJ  退休时年消费水平 CR 0 W 72 岁 X岁 22 岁 CR CJ 平均寿命 退休 工作 简单模型 物价不变、利率是零、人口不变 年工资不变 W =1 (不区分年龄、年份) 年消费水平一定C(不区分年龄、年份) W =0 W =1 72 岁 60 岁 22 岁 CR=C CJ=C 平均寿命 退休 工作 女 男 75 岁 55 岁 22 岁 50% 72 岁 60 岁 22 岁 50% 平均寿命 退休 工作 性别比 简单模型 假设 物价不变、利率是零、人口数量不变。 年工资不变 W =1 (不区分年龄、年份) 养老金设定为工资W的 50% ,即 0.5 ,而且在退休后可以更新反映当前工资水平;养老金完全由缴费(及利息)提供。 72 岁 60 岁 22 岁 平均寿命 退休 工作 金额 生育保险 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 基本医疗保险 基本养老保险 项目 2% 6% 混合制 1% 现收现付 1% 现收现付 2%+ 1% 现收现付 8% 20% 混合制 个人帐户 社会统筹 筹资模式 收入  y2  y1 人口 社会福利 商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救济 风 险 管 理 技 术 风险控制 风险融资 风险避免:放弃与改变 风险自留(自保) 风险转移:保险与非保险 损失控制:预防与抑制 风险隔离:分割与复制 风险转移:控制型 90 100 0 B 90 100 0 A 期望收益 损失不发生 90% 损失发生 10% 个体 50 9% A损失B不损失 2 50 9% A不损失B损失 3 0 1% AB 均遭受损失 4 100 81% AB 均无损失 1 交换后A或B的财富 概率 状态 期望收益: EAB= EBA=100×81%+50×9%+50×9%+0×1%=90 方 差: DAB= DBA=(100-90)2×81%+(50-90)2×9% +(50-90)2×9%+(0-90)2×1%  =450 *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