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小小说社会科学搜榜改进建议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教语言文字医学管理资源艺术资料数理化天文地球专业技术教育资源建筑房地产
当前位置:e书联盟 > 管理资源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ppt
阅读环境:Win9X/Win2000/WinXP/Win2003/
经管语言:简体中文
经管类型:国产软件 - 战略管理 - 战略管理ppt
授权方式:共享版
经管大小:874 KB
推荐星级:
更新时间:2019-12-30 20:37:24
联系方式:暂无联系方式
官方主页:Home Page
解压密码:点击这里
  • 好的评价 此经管真真棒!就请您
      0%(0)
  • 差的评价 此经管真差劲!就请您
      0%(0)

企业核心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下).ppt介绍

企业核心能力与技术创新(下) 一、创新和技术能力 从一个悖论讲起 在开放市场条件下,中国企业面临一个悖论: 一方面必须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另一方面必须在达到技术前沿之前就发展出竞争优势。 自主创新企业克服了这个悖论,原因是通过创新进行学习( learning by innovating )。 什么是创新? 理解创新概念可以从区分发明和创新开始。一般来说,发明是第一次产生有关某种新产品或新工艺的想法,而创新则是第一次把这种想法付诸实施。 创新可以被定义为把新技术成功地结合到产品和工艺上。在市场经济中,创新一般必然与商业化相联系。 国际主流理论的共识:能够做出自己以前不会做的就是创新。 什么是技术? 最简单的定义:技术是把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方法; 物化在人工制品上的技术(不仅包括产品、设备,而且包括图纸、操作手册、专利说明书等信息载体)与能够把这些产品和设备设计、制造出来的技术能力是两回事。 产品对于技术进步的重要性 技术要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就必须采取产品形式: 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是以机械能代替人力和畜力 —— 蒸汽机、煤、铁;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内燃机、电力、化工等所谓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 —— 汽车、飞机、从发电到照明的电力系统、合成染料、药品等产品; 信息革命,则以计算机、路由器、半导体芯片、软件、电信设备(从数字程控交换机、基站到终端)等产品。 产品开发是技术创新的动力来源 通过基础研究开发出来的技术如果不成为产品,则一个国家的学科研究和技术开发就无法持续; 企业如果不进行产品开发,则丧失技术创新的动力。 只有具有市场经验和掌握大量特定细节知识的企业才能做出符合商业潜力的判断,并以其拥有的设计、制造、营销和管理等等互补能力开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 企业的战略、对技术学习的决心(抱负水平)、管理能力甚至组织文化都对技术进步产生作用。 为什么线性思维是错的? “工程或技术是造出过去不存在的东西,而科学则是发现长久以来就已经存在的东西。 ” 持续改进是创新的主要内容 技术进步的历史证明,从一个科学突破到最终产生新产品和新工艺之间存在着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主要内容是改进。 1903 年赖特兄弟搞上天的飞机实际上只是一个“会飞的自行车”,直到 1936 年 DC-3 的出现,飞机才成为可靠的商业航空工具;而今天的宽体喷气客机与 DC-3 之间的性能差距又是巨大的。 1947 年半导体晶体管刚刚被贝尔实验室发明出来时,《纽约时报》仅仅在内页登了一条小消息,称它也许可以用来为聋哑人发展更好的助听器,然而半导体技术在后来 50 年间的巨大发展使其成为席卷全球的信息革命的技术基础。 技术能力 虽然技术可以包括有形的设备和装置,但其更重要的要素是包括诀窍、方法、程序以及经验(包括成功的和失败的)在内的一组特定的知识(包括解决问题的实用知识和理解这些做法可行的理论知识)。 表面上看,技术知识体现在产品和设备之中,也存在于教科书、论文、专利说明书、图纸、操作手册等等信息载体上。但事实上,大量的技术知识是缄默知识,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 区分技术和技术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产品和设备等人工制品体现了技术,但比这种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把这些产品和设备设计、制造出来的技术能力。 技术和技术能力 技术能力 —— 能够有效使用技术知识的能力 —— 是工作组织(如企业)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集合。由于构成技术知识的很大部分是“缄默知识”( tacit knowledge ),所以技术能力只有在技术研发的经验中才能形成; 又由于现代技术的复杂性使有关产品和工艺的技术知识范围远远超过任何个人所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所以技术能力是组织性的。因此,技术能力只能是组织内生的,永远不可能从市场上买到,也不可能在组织之间轻易地转移。 技术不是免费的午餐 技术进步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演进过程; 技术知识具有强烈的缄默性,只能由工作组织经验性地获得; 创新和学习是技术研发的两个方面; 正是由于缄默性和累积性,所以知识、技能、经验和诀窍在组织之间的转移是困难的,技术转移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技术来源,而更取决于技术接受方对于技术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努力。 多技术企业 基于对全球最大的 440 家工业企业的经验研究, Patel 和 Pavitt ( 1997 )发现,这些企业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技术能力涉及广泛的技术领域。他们考察的样本企业处于五个宽泛定义的工业领域中,包括化工、非电力机械、电力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其他”工业 在 34 个技术领域,有 44% 的样本企业活跃于 20 个以上的技术领域,有 52% 的企业活跃于 10 - 20 个技术领域中,而只有4%的企业活跃于 10 个或更少的技术领域。因此,大型工业企业越来越多地成为多技术的企业。 产品的非连续性变化和技术能力的连续性 当企业的产品范围在竞争的压力下变得越来越集中的同时,它们的技术知识广度却在增加(即企业涉及技术领域的数量大大超过其产品领域的数量,并且在继续增加)。 即使在企业因为产品复杂性增加而不得不外包生产的条件下,企业也仍然需要发展背景能力,以保证能够的集成能力。因此,有关产品的劳动分工和知识的分工实际上是在遵循着不同的演进动力。 对于理解企业的竞争格局的重要意义:虽然产品会发生非连续性的变化,但技术的发展很少是非连续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发达国家大企业的主导地位能够长期保持,而没有像一些理论所预言的那样因为产品的激进变化而受到动摇 —— 原因就在于它们可以依靠长期积累起来的技术能力和 R&D 活动(连续性的知识增长)来应对非连续性的产品变化。 “比较优势论”和“技术借用论”的基本逻辑错误 把体现在产品上的技术同能够开发、设计和生产这些产品的技术能力混为一谈。把技术看成是可以物质形式独立存在的“人工制品”(产品)或可以通过媒体充分传播的知识。 但能够以某种形式传播的知识不同于能够利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由于技术知识的性质,所以技术能力只有通过经验性学习才能获得,而技术转移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 二、产品开发平台 技术变化怎样发生? 虽然现代工业的技术变化(或进步)离不开产品、技术知识和组织三个要素,但每一个要素都只是技术变化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都不足以解释技术如何变化: 如果仅仅从产品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产品本身是人类和组织的实践和程序的产物; 如果仅仅从知识的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思想也只有依靠人类行动者才能表达并具有活力; 如果仅仅从组织的角度看待技术变化,就会忽略技术是可以在组织之间转移的,而企业、工业和国家这样的分析单位对于理解技术进步的机制仍然过于空泛。 产品开发平台的定义(路风) 技术变化必须从产品-活动的耦合( the product-activity couple ) —— 产品与使用或生产这些产品的直接人类活动互相支持的组合 —— 来理解( Fleck 2000 )。也只有这样做,才能理解产品、知识和组织对于技术变化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定义:产品开发平台是以产品序列作为工作对象,以不断开发产品作为目标和方向,并以产品开发过程作为协调机制的知识和技术活动系统。 产品开发平台的构造 产品序列; 研发团队; 技术支持系统: 有形支持系统; 无形支持系统; 外部支持系统。 这些要素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统。 理解不可分割性的关键 ——specificity 研发团队往往是组织特定( organization-specific )的,反映了研发组织独特的历史轨迹。 有形的支持系统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成为组织特定的。以在特定的条件下开发出特定的产品为目标,研发团队所设计和使用的研发工具(如设计程序、软件)和试验手段(台架、仪器)必须满足并反映出他们的特定目标、特定方法以及对解决问题的特定理解,即使是从市场上购买的通用设备、仪器,也会因为插入一个由许多专用设备所组成的特定技术支持系统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也会具有这种特定性。 由于产品开发需要依靠大量的经验知识,而许多经验知识的产生又特定于技术研发系统的活动,所以随着产品开发活动的持续,一个产品开发平台 —— 包括产品序列、开发团队和支持系统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方式 —— 最终会成为高度组织特定的。 由于任何组织都会更加依赖成功的经验,所以一个产品开发平台的绩效越成功,这个平台的组织特定性就越强。各个要素只有是互相高度特定的(即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产品开发平台才可能是有效的。换句话说,一个要素只有在特定于整个活动系统的条件下才能够对平台做出贡献。因此,产品开发平台的特定性是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从动态观点看,这种特定性只有随着产品开发的经验积累才能逐渐形成。 产品开发平台的作用 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传导机制; 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保持技术知识连续性成长的机制; 产品开发平台是企业研发活动的协调机制; 产品开发平台的不断递进是系统集成能力的形成机制。 吸收能力 中国在现代工业和技术的发展上是一个后进国家,所以存在着必须学习外国技术的长期需要; 荒谬观点:以自主创新会阻碍或排斥对外国技术知识的学习为由来反对自主创新。 经典研究: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吸收能力,但这种吸收能力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努力的函数(即结果),所以技术学习和技术研发本来就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三段论”的错误 “三段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 消化吸收 自主开发; “ 三段式”错误: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自主开发的努力,技术引进永远不会带来自主开发的能力。由于自主开发能力的形成和成长是自主开发实践的结果,而不是“引进技术”的结果,所以“引进技术”只有在服务于自主开发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自主开发能力的发展。 如果以“引进外国先进技术”为理由,放弃自主的产品开发平台,就会中断技术学习过程,就会丧失能力。 破解“上汽谜团 ” “中国汽轮机摇篮”:上海汽轮机厂 1953 年成立, 1956 年援建哈汽, 1970s 援建东汽,是老牌地方国企,与另两家老牌国企(哈汽、东汽)在中国市场上三足鼎立。 2007 年8月,上汽百万千瓦级空冷机组 910 长叶片令业界专家惊叹。 80 年代初与西屋合资, 1998 年西门子并购西屋全球发电资产,外方合资者变更为西门子,但仍由中方控股。上汽合资厂已经成为西门子海外盈利规模最大的合资工厂,西门子每年从上汽获得纯利2亿。 有人持一种观点,上汽的技术和市场成功得益于持续二十多年的技术引进,它是自主创新理论的反例。 实际上,上汽的成功得益于在自主开发平台之上持续三四十年的能力积累,否则无论引进谁的技术都无济于事。 上图:汽轮机带叶片的转子下图:火电汽轮机组示意图 上汽的自主开发平台是如何形成的 上汽自主开发平台指的是:支撑 30 万到百万千瓦火力汽轮机组全套产品的设计、试验、制造等的技术能力与手段。 建国伊始,归国留德工程师初建研发队伍。然后,在仿制苏联产品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进形成最初的开发平台。 难得的机会:上世纪 80 年代,美国认为发电设备工业是夕阳工业,西屋公司被待价而沽。上汽与西屋合资引进的技术不仅包括设计图纸、关键部件技术,甚至包括设计软件源代码、主线产品的“技术档案”(其中竟然包括 1995 年某产品的问题反馈记录)。 能够消化这些技术资料的关键在于上汽不断研发自主品牌的产品,尽管要交给外方“提成费”。 引进技术是“双刃剑 ”, 关键在自主能力 90 年代,与西门子合资后的第二轮引进仅限于产品层面(包括样机、制造图纸和软件客户端),但是西门子绝对不提供设计软件的源代码、“技术档案”和关键部件技术。 上汽的底线是坚守并发展自主开发平台,同时对技术引进趋利避害。从产品研发到生产制造上汽与西门子的“冲突”不断,根源在于上汽始终不放弃自主。到目前为止,上汽做到西门子所有能做到的。 上汽为什么不甩掉西门子,自己单干? 迎合电力用户的品味:有国外技术支持的合资品牌 —— 订单源源不断 有利于分包西门子国际市场发电设备的订单 上汽对西门子十分有用,跨国公司坚决不放弃:比如上汽有自己独特的叶片和叶片槽加工工艺,西门子对这种工艺所需刀头部件垂涎三尺。 为什么上汽是自主研发企业 上汽堪称“完美”的技术研发系统: 总师团队:老、中、轻三代工程师心手相传上汽自主研发的精髓。最年轻的产品总工程师独立承担第一项系统集成任务时只有 25 岁!这种传统一直在延续。 持续积累并不断更新核心研发数据:包括设计软件源代码,产品缺陷改进,新产品试验试制的问题等。这是“上汽”品牌最强有力的支撑。 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合资合作:工程师参与西屋和西门子技术培训过程中承担双重任务,一重是外方指定的学习任务,更重要的一重是同步设计或改进中方自己的产品,这是上汽秘密布置的。 三、为什么中国企业能够创新? 创新的分类:建构创新 后进者的创新战略:从建构开始 元件技术往往是需要长期知识和技能积累的复杂系统,而且往往需要科学知识密集型的材料技术和复杂专用设备,所以发达国家在元件技术上的先行者优势对后进国家构成更大的壁垒。相反,建构技术的要素是把元件整合为一个产品系统的概念和能力,所以更多地表现为“软件”,较少受到现存物质技术系统的制约。 元件技术一旦产生,很少变更性能改进的轨道,所以先行者优势的持续性更强。相反,由于国家价值网络的作用,赶超国家的企业更可能在产品的建构上产生新的想法和概念(因为建构直接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由于建构技术的要素是整合元件技术的能力,所以建构创新允许赶超国家的企业利用发达国家开发出来的元件技术,因而对建构的新想法更可能得到执行。 “国家价值网络 ” C和B( 1995 )指出:产品的使用系统构成生产这种产品企业的价值网络 (the value network) ,是企业与其顾客、供应商和竞争对手进行互动的关联环境 (context) ,所以对企业有关市场机会的看法和响应技术变化的能力具有深刻影响。 产品的使用系统同时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受不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不同的“国家价值网络 ”(the national value network) 对同一种产品的性能特性往往具有不同的要求。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 中国市场为自主创新提供了无限机会: 家用电器,彩色电视机; 90 年代前半期,北京装一部电话机的初装费是5千元,此后一路下滑;原因:“巨大中华”在程控交换机上的突破把原来每线 300 美元的拉到现在的 30 美元; 普及汽车的一定是中国自主开发企业; 根据市场的需求结构特点定义产品的性能特性 四、互补资产(能力)的重要性 从创新中获利 创新可以创造价值; 但对于创新者来说,只创造价值还不够,还必须收获价值; 案例 EMI 万燕 完全专有性 如果一个创新或创新所依赖的知识可以被创新企业所完全收获,该企业就可以保持独一无二的地位 —— 讨价还价力量的巨大源泉。 知识产权保护 专利 版权 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 & 非竞争条款 缄默知识 速度 但通常不能保证完全专有性。 当知识产权不能保证专有性时 创新战略的核心问题是从创新中获利; 在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的“第一行动者”并不一定会赢,因为创新总会被模仿,而知识产权保护在一般情况下并不有效; 对技术诀窍的利用只有在其他资产的配合下才能使创新成功地商业化;所以从创新中获利要求创新者能控制关键的“互补”资产(制造能力、营销渠道、分配网络等); 使某个创新商业化所需要的互补资产是这个创新的专用资产,它们具有 - 或迅速会变成 - 企业特定的,难以被模仿。  ( Teece, 1992 ) 互补资产 使企业甚至在不具备专有性时也能赚钱的资产 : 问题的答案 : 如果我们的创新马上可以被竞争者利用,我们能赚钱吗?为什么? 你可以做的: 制造能力 销售和服务专门知识 能力 你所拥有的 品牌 分销渠道 顾客关系 资源 宝钢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 对宝钢在汽车板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过程的分析 宝钢是能够生产汽车板的第一个中国企业; 宝钢从 1992 年开始学习制造汽车板,历经9年的不懈努力逐渐挤入长期被进口商品所主宰的汽车板市场,并不断扩大战果; 进入的决定; 学习过程。 宝钢汽车板营销服务体系的优势 向用户学习、与用户共同学习; 提出“战略用户”概念,与大用户建立特定关系; 发展互补资产:在长春,宝钢买下原为一汽所有的原材料仓库建立配送中心,全部库存由宝钢承担,用户随用随取。此外,宝钢在等地设有剪切配送中心,把大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转变成为能够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的产品,并降低用户的库存压力。 互相专属锁定 (co-specialization) 越来越深入的学习、不断向前延伸的服务及其相应建立的互补资产,使宝钢和用户之间的供应关系逐渐呈现出互相专属锁定的性质,即供应厂商和用户双方共同为它们之间的供应关系进行资产和活动上的专业化。 互相专属锁定增加销售市场的稳定性:由于供应关系更加特定,用户改变供应商会付出明显的“转换成本 ” 。这种转换成本构成对其他潜在供应商的“进入壁垒”。 五、系统集成 一种新的商业模式 在过去的十到二十年间,一种新的系统集成模式出现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工业,已经成为领头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系统集成曾经局限于技术和操作领域,属于系统工程的一个部分;但是今天,系统集成是一项战略职能,不仅涉及到工程管理方法,而且涉及到高层管理有关竞争战略和组织方式的战略决策。 复杂产品(系统)工业的趋势 产品变得越来越复杂,表现为产品所包括的元件及其所涉及的技术越来越多。单个企业越来越难以自行提供复杂产品系统所需要的全部元件和亚系统,而必须越来越多地依靠其他企业来提供这些元件和亚系统。 受竞争压力和利润的驱使,复杂产品的主要制造企业出现了向产业链下游移动的趋势,即通过为用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从单纯的产品提供者转变成为综合服务提供者。伴随着向产业链下游移动的趋势,主要制造企业越来越多地采取“外包 ” 的方式,即把原来在企业内部所生产的元件和亚系统转移出去,而依靠外部专业化的供应商来提供这些元件。 在上述两股力量的作用下,工业组织产生了纵向分化的趋势,即产品生产和组织方面的专业化分工;内设研发机构的大型纵向一体化制造企业以及共生的供应专门设备的小企业,变成 20 世纪技术变化的主导源泉。 系统集成能力的两个方面 复杂产品系统的开发能力; 对供应商及其创新网络的协调能力。 多技术基础 要求企业具有对元件的知识、对元件连接起来和作为系统而互动的方式的知识,以及对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 由于复杂产品的多技术性质,企业必须发展出来在多种知识基础方面的能力。但由于包括财务和管理方面的制约,企业通常坚持被认为是关键的能力,而把边缘的能力外包出去。这就涉及在纵向一体化和外包之间进行选择的关键决策。 系统由许多具有不同技术轨道的元件所组成,其中任何一个领域或层次的创新都会破坏掉原有元件的排序结构。由于复杂产品系统的演进取决于若干不同技术轨道的共同动力,所以企业必须保持内部的研发活动。 多技术的基础就构成这些企业的系统集成能力。 劳动分工和知识分工的不同动力 现代工业的演进表现出这样的趋势:在越来越多地出现生产组织纵向分化和特定元件生产专业化的同时,为生产复杂产品系统所必需的广阔知识基础,却顽固地、持续地集中于少数“系统集成企业”。 系统集成企业经常在许多外部供应商之间划分产品开发任务;但它们的这种分割能力却取决于其多技术的基础。此外,系统集成企业必须掌握广泛的技术,以便从技术角度协调供应商、用户和监管机构的工作。因此,工业协调的实现并非是通过非人格化的市场关系,而是需要通过具有全面知识的系统集成企业所积极追求。 系统集成的竞争优势 系统集成是支撑新产品开发的技术能力; 在工业价值流的层次上,系统集成是一个企业赖以决定自己位置的能力,影响到一个企业如何竞争、与谁合作并与谁竞争 —— 企业的市场定位及其演进。 2001 年, IBM 从服务得到的收入( 43% )超过了从硬件和技术得到的( 42% ),这是其历史上的第一次。 2002 年, GE (通用电气)提供金融服务的事业部 ——GE 资本 —— 的收入占到整个公司收入的 49% 陕鼓:“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更重要 ” 客户真正需要的不是“产品”,而是“功能”。单一的透平产品对于陕鼓服务的流程工业而言,只是系统中的一个零部件,不可能实现用户所需要的功能,必须有汽轮机、电动机等原动机以及润滑油站、动力油站、消声器、除尘装置、电自控系统等一些配套产品经过集合、优化配置后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  “ 全力推进‘两个转变’,打造世界一流透平强企”: 从出售单一产品向出售个性化的透平成套机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出售系统服务转变, 从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 陕鼓的系统集成 从 2001 年起,陕鼓的市场角色发生了变化,凭借透平机械在用户流程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加强系统、关联技术的研发,大力实施工程成套战略,对透平机械和配套产品进行系统优化配置后向用户整体提供,力图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完整的问题解决方案。 系统集成企业只能来自自主开发企业 系统集成要求企业掌握复杂和知识和能力;而这种知识基础和能力只能来自长期产品开发的过程; 由于复杂产品包含多种技术,各有各的演进轨道,甚至不同的变化速度,所以系统集成者必须以产品形式保持对关键技术演进的战略控制; 因此,系统集成者不仅需要掌握广阔的技术领域,而且需要深度掌握核心技术。 结 论 创新型企业的核心能力维度 管理能力: 战略思维和形成机制,控制和激励机制,管理结构和系统 …… 技术能力: 产品开发平台, …… 生产能力: 技能,设施、设备, …… 互补能力: 营销网络,供应商网络 …… 面向未来的战略和能力建设 以获胜为目标的进取性战略; 不断的创新和高强度的技术学习; 动员和激励员工实现“战略意图”的管理体系; 互补资产建设; 以动态能力改变技术和市场条件,为企业创造增长机会。 例子:陕鼓总包的某 TRT 大包项目  整体项目 3080 万元  683 万元  2397 万元  176 万元  473 万元 自制部分 配套工程 产生效益 产生效益 全厂两千多职工 一个副总带十几个工程师 2005 年,陕鼓 25 亿元产值构成中,传统的靠员工摇车把、自制加工完成的产值占 44% 左右,其余的 56% 是企业转换经营思路,靠“技术+管理+服务”,靠系统集成实现的。  251441 201098 130978 70823 40880 34059 销售额/万元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年份 增长的源泉 系统集成 开放建构 系统集成企业 复杂产品系统 自主开发企业 单一产品 整体解决方案 Integrated Solutions 渐进创新 激进创新 建构创新 模块创新 变化的 保持的 强化的 改变的 核心元件的概念 Henderson and Clark 1990 核心概念和元件之间联系 元件知识 (定义性能) 建构知识(定义性能特性) 目标市场 产品的元件技术和建构技术 颠覆性创新 科学突破 新产品 产品改进 产品改进 产品改进 创新过程 市场需求的作用越来越大 科学突破 新产品 产品改进 产品改进 产品改进 再创新 跨越国界 不同的需求特点 能超载的卡车 具有特定需求结构的中国市场 对市场的理解 特定的产品概念 产品开发 性能特性 低成本 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 技术学习 知识基础+技术学习 引进、吸收、模仿  冷轧设备 冷轧生产的知识、技能和诀窍 汽车板的服务体系和互补资产 整体设备水平、技术能力和管理系统 企业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抱负水平) 	 高 低 模仿宝钢汽车板成功因素的相对难度 理解支撑的技术学科并因而能够集成它们; 按照相应的参数,从技术上理解整个系统的行为; 能够设计整个系统; 能够设计系统的大多数关键元件; 能够组装元件的界面。 系统集成的支撑能力 早期阶段 制造 系统集成 运营服务 服务提供 最终顾客 制造 服务 下游 上游 附加值 纵向移动 向前 向后 原材料,中间品,初级产品制造 设计和集成产品和系统 设计和实际生产元件和亚系统 维护和运营产品和系统 买入维护和运营能力向最终消费者提供服务 最终消费者或终端用户的服务消费 资本品的价值流 来源: Davies, 2004, p. 737 系统集成 开放建构 集成能力 核心能力 一级供应商 三级供应商 二级供应商 整体解决方案 Integrated Solutions *  产品开发平台 I  产品开发平台 II  产品开发平台 III 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的深度) 系统集成能力(知识的广度) 技术能力怎样成长 —— 产品开发平台的递进 运 10 雄姿 时间 波音 空客 运 10 1970 1995 1975 1985 2000 2005 1980 1990 运 10 平台持续改进的潜在趋势 技术能力水平 图1:运十、波音和空客三个平台的技术能力发展趋势 B787 B777 B767 B757 B747 B737 B707 A380 A340 A330 A320 A310 A300 * * *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

电子书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 查看完整评论

下载说明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快车下载本站软件,千万不要使用迅雷下载,因为迅雷下载有很多问题。
* PDF文件请使用foxit pdf阅读,PDG格式为超星阅读器格式DJVU格式,电子书制作视频教程,如何将电子书放在手机上看,重复下载不会重复扣点的前提是:用户登录后不能退出去。如果退出去,就有可能重复扣点。
游客每天只能下载50个免费电子书(根据实际情况我们会增多下载免费个数,因为每人下载阅读50本书已足够)。如果要继续下载更多,必须进行游客下载点数充值
下载前请先启动迅雷软件,如果还没有下载,那就请赶快安装迅雷。这样才能顺利快速的正常下载。
* 站内提供的所有电子书、E书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版权说明:所有电子书均为3~10年以前的电子书,大部分为5年以前的电子书,本站绝无最新出版的电子书。但仍旧存在很多经典、精彩之著作。
Copyright © 2005-2020 www.book118.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