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竞赛系列讲座(11) 应用题(三) 知识要点 数学应用题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大到卫星上天,小到日常生活,无时无地不体现数学的作用。数学应用题我们不能局限于几种类型,主要的是要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处理数学应用题的能力。解决数学应用题的关键是从数学应用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把数学应用题转化成一个数学问题来解决。 例题精讲 例1 某果品商店进行组合销售,甲种搭配:2千克A水果,4千克B水果;乙种搭配:3千克A水果,8千克B水果,1千克C水果;丙种搭配:2千克A水果,6千克B水果,1千克C水果。已知A水果每千克2元,B水果每千克1.2元, C水果每千克10元,某天该商店销售这三种搭配共得441.2元,其中A水果的销售额为116元,则C水果的销售额为 元。(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 解:设该天卖出甲种、乙种、丙种水果分别为x、y、z套,依题意有 、 ∴ 消去x得:31(y+z)=465,故y+z=15 所以,共卖出C水果15千克,C水果的销售额为15(10=150 评注:本题列出的是不定方程,要求出x、y、z是不可能的,但本题只要整体地求出y+z就行了。 例2某班参加一次智力竞赛,共a、b、c 三题,每题或者得满分或者得0分。其中题a满分20分,题b、题c满分分别为25分。竞赛结果,每个学生至少答对了一题,三题全答对的有一人,答对其中两道题的有15人。答对题a的人数与答对题b的人数之和为29;答对题a的人数与答对题c的人数之和为25;答对题b的人数与答对题c的人数之和为20。问这个班平均成绩是多少分? (199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合竞赛二试试题) 解:设答对题a、答对题b、答对题c的人数分别为x、y、z,则有 所以答对一题的人数为:37-1(3-2(15=4 全班人数为:1+4+15=20 故全班平均成绩为 答:这个班平均成绩是42分 评注:本题是通过设间接未知数来列方程,设未知数的方法一般和直接和间接两种。 例3在边防沙漠地带,巡逻车每天行驶200公里,每辆巡逻车可装载供行驶14天的汽油。现有5辆巡逻车同时从驻地A出发,完成任务后再沿原路返回驻地,为了让其中三辆尽可能向更远的距离巡逻(然后再一起返回),甲、乙两车行至途中B处后,仅留足自己返回驻地所必须的汽油,将多余的汽油留给另外三辆使用,问其它三辆可行进的最远距离是多少公里?(1995年河北省初中数学联合竞赛试题) 解:设巡逻车行到途中B处用了x天,从B处到最远处用了y天,则有 2[3(x+y)+2x]=14(5,即5x+3y=35 又由题意,需x 0,y 0且14(5 – (5+2)x≤14(3,即x≥4 从而问题的本质是在约束条件之下,求y的最大值, 显然y=5,这样,200((4+5)=1800(公里) 所以其它三辆可行进的最远距离是1800公里 例4 龙九想知道圆珠笔、彩笔、铅笔、签字笔和荧光笔的价格,这些笔中每两种笔(每种各一支)装一盒,它们的价格分别是250元、290元、320元、340元、360元、370元、390元、410元、430元、480元。铅笔比彩笔便宜30元,签字笔比圆珠笔贵,荧光笔比签字笔贵。求出每种笔的价格。(第一届汉城国际数学竞赛试题) 分析:设光笔、签字笔、圆珠笔、彩笔、铅笔的价格分别是a b c d e元, 每两种笔合在一起,可以得出10个和:a+b,a+c,a+d,a+e,b+c,b+d,b+e,c+d,c+e,d+e. 由光笔、签字笔、圆珠笔、彩笔、铅笔的价格的大小关系得出a+b最大,a+c次之,d+e最小,c+e次小,从而列出方程组。 解:设荧光笔、签字笔、圆珠笔、彩笔、铅笔的价格分别是a b c d e元, 每两种笔合在一起,可以得出10个和:a+b,a+c,a+d,a+e,b+c,b+d,b+e,c+d,c+e,d+e. 其中a+b最大,a+c次之,d+e最小,c+e次小。 所以 (1)-(2) 得:b-c=50 (5) (5)+(3) 得:b+e=340 (6) 在上面10个和中,c+d肯定小于b+d,但是否比b+e小,难以断定,现在b+e=340, 所以 c+d=320 (7) (3)+(4)+(7)得 2 (c+d+e)=860 所以 c+d+e=430 从而可得:c=180,d=140,e=110 进一步可得:b=230,a=250 即荧光笔、签字笔、圆珠笔、彩笔、铅笔的价格分别是250元、230元、180元、140元、110元 评注:本题未知数多,方程也多,必须仔细分析题意,理清它们的关系,才能正确求解。 例5 有甲、乙、丙三种货物,若购甲3件,乙7件,丙1件,共需3.15元;若购甲4件,乙10件,丙1件,共需4.20元。现在购甲、乙、丙各一件共需多少元? 分析:设甲、乙、丙三种货物的单价分别为x、y、z元,由题意,很容易得出二条方程,但二个方程三个未知数,无法求出x、y、z,实质上,此题的目标不是求x、y、z,而是求x+y+z,我们可以设法整体地求出x+y+z。 解:设甲、乙、丙三种货物的单价分别为x、y、z元,由题意得: 设m (3x+7y+z) +n (4x+10y+z)=x+y+z 则 (3m+4n) x+(7m+10n) y+(m+n)z= x+y+z ∴3m+4n=7m+10n= m+n=1,从而求得m=3,n= -2 ∴x+y+z= 3 (3x+7y+z) -2 (4x+10y+z)=3(3.15-2(4.20=1.05 答:购甲、乙、丙各一件共需1.05元。 评注:本题列出的是不定方程组,无法求出x、y、z,但本题的目标不是求x、y、z,而是求x+y+z,因此本题通过待定系数法求出x+y+z与3x+7y+z和4x+10y+z的关系,从而整体地求出x+y+z。这是整体思想的体现。 例6 某手表每小时比准确时间慢3分钟,若在清晨4点30分与准确时间对准,则在当天上午手表指示时间为10点50分时,准确时间应该是多少? 分析:设所求的准确时间为x小时,则小时为手表从清晨4点30分走到上午10点50分所慢的小时数,小时为手表从清晨4点30分走到上午10点50分时,实际走的准确的小时数,因为手表每走1小时要慢小时,所以小时慢了小时,则= 解:设所求的准确时间为x小时,由题意得: = 解之得: 答:准确时间应该是11点10分。 例7 某出租车的收费标准是:5千米之内起步费10.8元,往后每增加1千米增收1.2元。现从A地到B地共支出车费24元,如果从A先步行460米,然后乘车到B也是24元,求从AB的中点C到B地需支付多少车费。 分析: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计算出CB的路程,由于车费的计算方式是10.8+1.2n n是乘车路程大于5千米部分所含1千米的个数,不足1千米也要算1千米,从A地到B地共支出车费24元,代入可计算出n=11,于是5+1(10 AB≤5+1(11 同样5+1(10 AB-0.46≤5+1(11,这样可求出AB的范围,从而求出以CB的范围。 解:设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x千米, ∵ 则5+1(10 x≤5+1(11,且 5+1(10 x-0.46≤5+1(11, 即15 x≤16,且15.46 x≤16.46,∴15.46 x≤16 于是,即C地到B地的路程在7.73千米到8千米之间, ∴从C地到B地应付车费10.8+1.2(3=14.4(元) 答:乘车从AB的中点C到B地需支付14.4元车费。 例8 某种饮料分两次提价,提价方案有三种。方案甲是:第一次提价m%,第二次提价n%;方案乙是:第一次提价n%,第二次提价m%;方案丙是:先后提价两次,每次提价。若m n 0,则提价最多的方案是哪一种? 解:设饮料原价格为1,则按甲提价方案提价后的价格是:(1+m%) (1+n%) 按乙提价方案提价后的价格是:(1+n%) (1+m%) 按丙提价方案提价后的价格是:(1+)2 显然甲、乙两种方案最终价格是一致的,因而只需比较(1+m%) (1+n%)与(1+)2的大小 (1+m%) (1+n%)=1+ m% +n%+ m%(n%=1+(m+n)% + m%(n% (1+)2=1+2?+()2=1+(m+n)%+ ()2 所以只要比较m%(n%与()2的大小即可 ∵ ()2- m%(n%=- = 0 ∴()2 m%(n%,即(1+)2 (1+m%) (1+n%) 因此,丙种方案提价最多。 评注:本题应用了比差法来比较大小,比差法是比较大小的最常用方法。 巩固练习 选择题 1、甲是乙现在的年龄时,乙10岁;乙是甲现在的年龄时,甲25岁,那么( ) (2000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A、甲比乙大5岁 B、甲比乙大10岁 C、乙比甲大10岁 D、乙比甲大5岁 2、一次考试共有5道试题,考后成绩统计如下:有81%的同学做对第一题,91%的同学做对第二题,85%的同学做对第三题,79%的同学做对第四题,74%的同学做对第五题。如果做对三道题以上(包括三道)的同学为考试合格,则这次考试的合格率至少为(
应用题3.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