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市二○一一年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 请注意: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卡上,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 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 分) mèili 恒久,文昌水秀,民风chúnpú,政通人和。美哉,泰州!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 分) A.意见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B.近五六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幸福观呈现出向现实性、生活性倾斜的特点。 C.贾平凹历时4 年创作的小说“古炉”出版发行,该作品延续了其乡土文学的创作风格。 D.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温·内尔感慨地说:“中国医药城,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意识的地方!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 分) A.通过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我市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B.在经典诵读比赛的舞台上,动情的朗诵和变幻的舞台背景让人目不暇接。 C.王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课堂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D.这个学校的共青团员,决心响应团委人人为“希望工程”献爱心。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 分,①一④ 每题1 分,⑤一⑥ 每题2 分) ① ,下自成蹊。 ② ,蜡炬成灰泪始干。 ③受任于败军之际, 。 ④待到山花烂漫时, 。 ⑤《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⑥思乡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之一,请你写出古诗词中表达这种感情的句子(连续两句) , 。 5.名著阅读。(6 分) ⑴英国作家江奈生? 斯威夫特所写的《 》 一书,描述了主人公先后游历 、大人国、飞岛国、慧骃国等国的情形,曲折地表达了对18 世纪英社会现实的讽刺。(2 分) ⑵下面是《 西游记》 中四位取经人物的画像,分别由代表各自名号的汉字组合而成。仔细观察后,完成以下两小题:( 4 分) ①简要概括小说中“D” ,这个人物由“天将”成为取经人的过程。(2 分) ②有人认为“D”,在取经途中是一位多余的人物,你不赞同这种看法,理由是:(2 分) 6.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8 分) 班级开展“我爱汉字”的主题活动,你一直参与其中: ⑴【课内学习】某同学的“趣解”汉字给了大家很多启发,也请你参照示例,“趣解”第5题人物画像中的任意一个汉字。(3 分,不要求句式一致) 【示例】 梦:林间有夕阳,如画一样的美丽风景。 汉字: 趣解: ⑵【课外实践】在某商店门口看到“特效纹香,10元1合”的促销广告后,老师要求你纠正其中的两个错别字,并结合“汉字专题”中有关形声字的知识,说明修改理由。(5 分) “纹”改为 ,理由: “合”改为 ,理由: 二、阅读理解(共60 分) (一)阅读杜甫的《不见》 一诗,完成第7 题。(6 分) 不见李生久,徉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 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② 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7.⑴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 , 。(1 分) 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3 分) ⑶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 分) (二)阅读刘向的《苏秦之楚》 一文,完成8 一11题。(14 分)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 分)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①三日乃得见乎王( ) ②不远千里而临寡人( ) ③愿闻其说( ) ④今令臣食玉炊桂( ) ⑵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 分) 例句:苏秦之楚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9.用“/ ”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 分)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⑴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判论战》) 译文: 11.试说说文中苏秦和楚王的言行给了我们哪些有益的启示。(2 分) (三)阅读弗雷德? 皮尔斯的《 空气中取水》 一文,完成12 一14 题。(10 分) ①任何时候,大气中都含有105亿英亩呎①水,其总量是世界上所有江河水量的6 倍多。其中,大约2%很快就会作为降雨落到地面,剩余的98 %依然处于水蒸气的状态。 ②有人提议,用声音从空气中获取水分。凉爽、宁静的夜晚,空气中的水分达到饱和后,即使是微小的空气振动,也能凝聚水分,产生雨滴。在中国云南省的山区,村民们有个传统,通过大声喊叫来祈雨。据说,喊得越响,雨下得越大。 ③一个有趣的新想法看起来似乎可行。在临海的沙漠地区建造温室,用寒冷的海水作为空气调节器,从炎热的空气中凝聚水分。这种温室实际上是巨大的露水制造机。从2002 年以来,帕顿的阿布扎比温室已经在沙漠中种出了黄瓜、西红柿和鲜花。10 平方英尺的温室每天可产生10加仑水——这比热带雨林通过降雨得到的水还要多。 ④在干旱的沙漠之中,人们曾尝试通过收集雾水解决用水问题。顺着智利北部阿塔卡马沙漠中绵延的山顶,悬挂着75 张大塑料帆网。这里已经连续几年没有降雨了,但寒冷的近海气流定期从太平洋上大量涌来,塑料帆网通过获取这些气流的水分而变得十分潮湿。每张帆网有40 英尺×10 英尺大小,一天能收集40 加仑水。那里的一个小镇,从前用水完全靠从50 英里外运来。如今这项工程平均每天可以给小镇提供3000 加仑水。 ⑤这种做法被广为接受。南美洲的整个太平洋沿岸,很多社区已经建造了捕雾幕帐,用来给新栽的树木供水。这种系统一旦建立起来,这些树就可以在叶子上为自己收集雾气,在沙漠中重新创造以雾为基础的生态系统。 【注】 ① 英亩呎:体积单位。(选自《当江河枯竭的时候:21 世纪全球水危机》,有删改) 12.第②段中加点的“据说”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 分) 13.简要说说第③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 分) 14.“空气中取水”的方法有哪几种,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 分) (四)阅读冯新的《抱怨不如改变》一文,完成15 一1
2011年江苏省泰州中考语文题(含答案).doc
下载此电子书资料需要扣除0点,